卷第二十一

關燈
哉。

    居常阙然。

    及讀達師述丁生畫諸祖道影序。

    并送慶公求畫。

    是知神通妙用度生事業。

    皆不離一毫端三昧耳。

    嗟乎。

    鹙子極盡神力。

    以多人而方成一像。

    今丁生以無作妙力。

    從一手而現多身。

    慶公于一念頃。

    圓成度生事業。

    而達師一彈指閑。

    頓使法身彌布。

    如雲起寒空。

    影羅秋水。

    如斯妙用。

    乃法爾神通如是耶。

    抑因緣會合而然耶。

    觀者傥能觌面不疑。

    始信各各當人自性。

    本來具足如此也。

    公行矣。

    無倦繁興。

    藉使于一身複現多身。

    将逼塞虛空。

    光流大地。

    又不離丁生一毫端。

    公其持此。

    為我告之。

     賀僧錄左善世超如應公住持大慈壽寺序 聖天子臨禦之初。

    年正沖。

     太上母憂勤鞠育。

    惟 祖宗社稷天下重器所寄。

    思無以上酬厚德。

    下福蒼生。

    乃薄供養。

    損膳羞。

    出其資。

    建大慈壽寺。

    将賴三寶弘護。

    陰庇窮壤。

    寺成。

    選古風淳和尚為住持。

    居三年謝世。

    上命其孫本在。

    授僧錄左善世。

    繼其寺事。

    在師任事十二年。

    上祝 萬壽。

    下接四來。

    無厭朝莫。

    即慈雲法雨。

    遍滿寰區。

    無不從此流出。

    而師舒忠效力。

    竭躬盡瘁。

    以事煩務劇。

    緻形勞神枯。

    四大交病。

    即臞然骨立。

    猶不忍棄事。

    達觀禅師随緣過慈壽。

    見而驚曰。

    公何為至此哉。

    吾人固重以忘身為法。

    其如生死大事何。

    師潛然泣數行下。

    曰在非戀戀浮名。

    第念 聖恩隆重。

    香火無托。

    故苟延耳。

    禅師因問孰堪荷寺事者。

    師即舉其弟子監寺圓應禅師。

    請見乃大喜曰。

    是豈乘願力而來者耶。

    令解衣盤礴。

    如九方相馬。

    雲此足當千裡矣。

    幸有此兒。

    顧複何慮。

    師聞已。

    判然自決。

    明日即以其事。

    奏 聖母。

    可之。

    旨下大宗伯。

    檄應仍授僧錄左善世。

    為第三代住持。

    諸名山大知識。

    各各聞而歡喜。

    屬不佞贊歎之曰。

    惟吾佛世尊。

    以法界為家。

    以戒定慧為業。

    以弘法利生為務。

    以慈悲喜舍為範。

    以教理行果為綱維。

    三學具。

    四心圓。

    四維張。

    教乃昌。

    夫此家者。

    以無心而住。

    無我而持。

    任因緣為進退。

    順機宜為調伏。

    此至人之能事。

    豈常人可及哉。

    故正法之代。

    四維張而法道昌。

    谛觀諸祖。

    無論童耄。

    一言之下。

    克紹其業。

    像法之世。

    教流東土。

    曆漢至唐。

    代有其人。

    葉葉相鮮。

    花果茂實。

    且曰無果。

    至于末法。

    則秀實希者。

    以教理存而行果阙。

    網已半弛。

    将何以綱維家業。

    撈漉人天哉。

    今跻末法。

    六百餘祀矣。

    當世尊将涅盤時。

    有六萬億菩薩。

    願于末法影響流通。

    且又将佛法付囑國王大臣。

    故曆代相承。

    惟我國家。

    崇其教。

    重其人。

    上下一體。

    至我 聖母。

    弘通三寶。

    超越前代。

    琳宮绀宇。

    棋布星分。

    獨此寺為天下大觀。

    無盡法藏。

    從此而出。

    一切功德。

    從此而入。

    為法門之樞紐。

    知識之蘧蘆。

    當其任者。

    持大教之綱維。

    為四海之觀望。

    殊非細事。

    應公年甫二十。

    即掌監寺職。

    山門衆務。

    一切以身任之。

    不私己。

    不憚勞。

    不辭怨。

    不識身之有世。

    不知心之有身。

    不識不知。

    泛應無機。

    所謂年童而德耆。

    外實而中虛。

    忘機類無心。

    泛應類無我。

    不計利害類任緣。

    此真。

    住持之能事。

    觀禅師所稱乘願力而來者非欤。

    餘嘗私謂在師為舟。

    應公為水。

    水之積也不厚。

    則負大舟也無力。

    應公業已能負師十年有征。

    豈不能自負哉。

    應公勉矣。

    願造其真。

    履其實。

    為佛真子。

    住持其家。

    将此身心。

    祝我 聖君慈壽。

    如天如地。

    普覆無窮。

    果如是。

    則香幢影動。

    鐘鼓聲飛。

    塔殿橫空。

    鈴音铎響。

    晝夜無閑。

    皆廣長舌轉法輪時也。

    公其勉之。

     贈大輪端上人住持廣濟寺序 王舍城北。

    有大精舍。

    曰廣濟。

    乃大知識寶藏和尚說法之處。

    和尚初隐終南。

    發明心印。

    後攜其弟子雙松平公輩。

    止于此。

    豎大法幢。

    人天衆集。

    和尚據師子座。

    平公即領住持事。

    接納四方。

    名傾海内。

    三十餘年。

    和尚臘高八十。

    而道風與日俱大振。

    平公謝幻緣去。

    複以其徒端公繼山門事。

    都城耆年。

    龍華瑞庵上人輩。

    鹹皆歡喜。

    乞一言以贊歎之。

    聞之佛住迦毗羅國。

    隻桓精舍。

    其弟子千二百衆。

    各推所尚。

    爾乃以長老稱空生。

    空生問佛所住。

    世尊乃告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且曰。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果何住耶。

    雖然。

    豈以無住為住哉。

    抑聞佛住大光明藏。

    與十二大士。

    密說圓滿修多羅門。

    乃曰。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此所謂住寂滅場。

    修無作行。

    又豈以有所住而住哉。

    雖然上人親授法于寶藏和尚。

    和尚得法大川禅師。

    據臨濟正令。

    揚眉瞬目。

    一棒一喝之閑。

    五教齊收。

    千門頓會。

    人境俱奪。

    理事雙忘。

    此又豈可以王城精舍。

    圓覺伽藍。

    而拟議其精粗優劣耶。

    上人果以此法住持。

    是将可以續佛慧命。

    上報 國恩。

    誠所謂佛子住持。

    善超諸有也。

    耆年聞說。

    皆大歡喜。

    即持此一葉。

    以問訊上人。

    上人其無謂我毗耶病夫。

    非奪缽之手也。

    是為序。

     送方山映川法師幻遊序 幻人往遊都市。

    遇方山子于大幻場中。

    相與莫逆于心。

    已而幻人從幻緣去。

    方山子即入如幻大解脫門。

    依寂滅場。

    現諸幻事。

    揭大藏于龍宮。

    受天人之妙供。

    幻人方避影東海。

    據長空大谷。

    與煙霞麋鹿争雄。

    方山子聞而喜之。

    即杖策而來。

    搜我于窮發。

    幻人相與把臂而遊。

    登金剛之峰。

    入那羅之窟。

    乘堅固之筏。

    泛海印之光。

    扪摸虛無。

    指揮萬象。

    倦則鋪瑤草而卧長林。

    饑則飲醍醐而餐栗棘。

    時或鼓腹搘頤。

    捬髀雀躍。

    吸鲸波而吞滄海。

    叱大塊而噫長風。

    直使萬竅齊鳴。

    殊流競驟。

    曾不知爾我之在乾坤。

    朝昏之為日月也。

    又何浮光幻影。

    野馬塵埃。

    而點太清之量哉。

    方山子喜而忘歸。

    不覺兩更四序一瞬矣。

    時則方山子蹶起而謂幻人曰。

    聞之不死之鄉。

    非蜉蝣之所拟。

    廣漠之野。

    非蟭螟之所知。

    信乎。

    願當與子死此耳。

    幻緣未盡。

    姑舍子去。

    終當攜手同歸焉。

    幻人于徐而進之曰。

    嘻。

    有是哉。

    子作去來之想耶。

    嘗試觀夫片雲起。

    而太虛彌布。

    纖塵舉。

    而大地全收。

    不分而遍。

    則霈澤霶施。

    不散而周。

    則山嶽競秀。

    由是觀之。

    則諸法未嘗離于起立處耳。

    子當勉矣。

    無作去來之想也。

    雖然空花結實。

    翳目之所愚。

    水泡穿珠。

    癡兒之所惑。

    子其行矣。

    試為彈而刮之。

    若珠破翳除。

    其無忘我交臂之盟。

    誓當與子死于那羅延堀。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