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羊。
先是宋求那跋陀。
攜楞伽四卷至。
即建創戒壇于其地。
達摩來必依止之。
及傳二祖。
且指楞伽為心印。
及智藥攜菩提樹來。
栽于壇側。
且曰。
百六十年。
有肉身大士于此樹下出家。
演最上乘。
及六祖果發迹于斯。
若合符節。
迄今宗分五派。
道被寰中。
皆以此寺為初地。
即達摩之道法不泯。
六祖之真身猶存。
豈非以戒根堅固。
慧命延長。
由古及今。
以至永永無窮耶。
故經雲。
佛子住此地。
即是佛受用。
今上人住此地。
統此僧。
見六祖如生。
豈小緣哉。
餘初入粵。
至其寺。
叩其門。
至再呼而不應者。
今予居此不三年。
而諸僧濟濟。
一時翕然。
無論老幼。
皆發菩提心。
煥然一新耳目。
是豈諸人佛性。
昔無而今适有耶。
蓋佛性人人本具。
但無知識開導耳。
開導之功。
又在主之者力行。
則四衆歡感。
如時雨降。
油然榮茂。
而不自知其然矣。
今上人年六十一。
一旦發如是心。
作如是行。
以佛事而報親恩。
以淨戒而為壽本。
又能親近知識。
随順修行。
後之弟子。
苟觀上人心。
效上人行。
從少至老。
由子及孫。
如此則化化無窮。
源源不竭。
萬一有六祖者出。
翻然如昔之盛時。
則此法中興之機。
又在今日。
上人功德無量。
即上人之慧命無窮矣。
又豈以區區世壽為匹哉。
乃命弟子通岸居士歐起鴻輩。
各持香花。
重宣此義。
為上人壽。
送蘊素穩禅人還金山序 餘少負遠遊之志。
以病未能。
隆慶己巳。
買舟過金山。
餘愛其萬裡江流。
拳石撐空。
孤标獨立。
真若丈夫。
挺然頂天立地氣象。
山主同公旻公[款-士+止]餘。
居二載。
諸弟子從遊者衆。
每飯食之餘。
與一二高士。
振衣濯足于高空明月之下。
秋水長天。
空洞一色。
真若履玻璃而臨縣鏡。
自爾一别。
四十餘年。
恍忽思之。
端若夢事。
深沉瘴海。
十有二年。
飲蠻煙而餐毒霧。
馳火宅而坐炎蒸。
每一興懷。
則肌膚生粟。
毛骨清涼。
時特以此片石長流。
枕漱于蘧廬壘壁之閑。
為消塵解煩之利劑也。
惜乎遠隔萬裡。
親舊凋疏。
音問寥闊。
嘗念妙高峰頂。
善财石上。
月色潮聲。
可似當年風味否。
然亦無從問訊也。
丁未春莫。
予蒙 恩在宥。
走端州谒制府。
奉檄雷陽。
以了前件。
歸五羊。
谒臬司。
以聽從事。
維舟珠江之浒。
适有上人。
從豫章持大參丁公書來谒。
開函亟讀。
知為金山虛舟鋐公之孫也。
予感舊興懷。
誠所謂喜心倒劇。
嗚咽沾巾者也。
嗟乎。
人生一世。
歲月遷訛。
回首人閑。
居然夢幻耳。
餘事竣還山。
穩公相随曹溪。
今且言歸。
餘因叙往事。
記别後之懷。
以謝諸故人。
且托問訊于山靈海若。
餘将返桌楊子江頭。
重訪三山故事。
幸為驅風伯以清江流。
埽浮雲而放明月。
延我于妙高台上。
坐楞伽室。
以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了蘇公與張方平未了公案。
穩公持此。
其無幹沒于飯籮瓦缽閑也。
傥有問者。
為我報道。
今已須發皤然。
無複似當年粥飯氣矣。
送吳将軍還越序 将軍少從父行入粵。
志在疆場。
經涉山海。
搗平寇盜。
無役不有。
無戰不克。
視險如夷。
複淵如陵。
凡諸島酋。
情形備殚。
東倭發難。
談者望重溟若登九天。
視其焰如入火聚。
兩粵節制司馬公。
日與群僚計畫。
鹹束手無策。
時薦将軍往偵之。
具得底裡。
東事遂以平。
還報業已失故主。
将軍功竟無以自鳴。
惟步趨行伍。
無複敢言天下事矣。
然皆上下舉知将軍能。
卒不能以振将軍也。
每遇盜賊盤錯。
則當事者。
莫不力言将軍将軍。
恨不以将軍坐隗上。
事既則曰。
非我不能也。
時若有言将軍者。
則亦皆曰。
将軍将軍哉。
故将軍竟以名生忌。
以能緻禍。
幾不免者數矣。
時則向之稱将軍将軍者。
則又皆以繩墨自多。
且恐入将軍不深也。
嗚呼。
世故如此。
豈複敢言丈夫事哉。
南夷犯順。
諸肉食者色皆墨。
将軍時在囹圄中。
予思有以任疆場之肩負者。
舍将軍指不再屈。
遂力請出将軍。
多方調護。
置之前鋒。
将軍犯重濤。
陟峻嶺。
連戰及花封。
攻巢破穴。
楊大将軍知将軍。
故不蔽其能。
而斬馘俘擄之功。
最于行閑。
将軍竟以忘身一創。
心膂俱竭。
事竣。
一病而死者幾矣。
由是而知将軍數亦奇矣。
将軍至是。
亦深知其不偶也。
乃負妻戴子而歸。
将為五湖之遊矣。
将軍塵埃中人也。
餘非以意氣許可将軍者。
蓋蟷蠰怒臂以當車轍。
孰不知其力不足哉。
然而一怒以當之。
非在力也。
餘以是知将軍。
若九方之相馬。
豈可以牝牡骊黃以盡其質哉。
餘以是感慨世之皮相者。
規規乎毛色之閑。
非餘所以稱将軍也。
行過曹溪。
将别餘。
适遇于江上。
留連信宿。
乃為詩以言别。
非以将軍能高舉也。
辭不及意。
笑不在言。
周子悟一篇序 周子希顔。
字如愚。
泰和人。
三世孤貧笃孝。
苦心堪輿。
海内名公大人。
莫不折節傾心。
信若谷響。
以其言有征。
而事不爽。
故聽若聲音。
奇驗非一。
己卯秋杪。
因韶太守任使君入曹溪。
曹溪為六祖大師法身住處。
其山創開于梁初。
神僧智藥大師。
謂與西天寶林無異。
不世道場也。
餘以凋弊竊疑之。
質諸周子。
周子曰。
陰陽不經故也。
以其左來而右去。
故始大而終小。
即此一言。
疑滞頓釋。
由是而知周子之言形家。
非直形也。
及出悟一諸篇。
益見周子之得于自性之真。
特藉形以發其奧耳。
嘗讀王維詩雲。
山河天眼裡。
世界法身中。
且眼不能着纖塵。
而曰容山河。
法身不可以色相。
而曰包世界。
繇是觀之。
又奚可形色言之哉。
此理之微。
誡不可言傳。
而在妙悟。
故周子之論山川。
必本諸真氣。
真氣聚而成形。
譬若人身。
必有周身之血脈。
脈之融會而為穴。
故凡人之生也。
病苟砭得其穴。
則足以啟死生。
人之死也。
葬若阡得其穴。
則足以化兇吉。
固其理也。
語曰。
天地同根。
萬物一體。
是則大地一形也。
陰陽一氣也。
死生一緻也。
以一氣而視大地。
則目無全牛。
以一穴而視死生。
則脈無遺發。
若從一葉以視陽春。
則化工不易一縷矣。
由是而知周子之視形。
非在形也。
在使其形者也。
原夫四大各遍。
五行互融。
皆本于性情。
由性昧而為空。
太極也。
空暗而結色。
四大五形。
于是乎變。
形之本也。
性變而成形。
天地而位矣。
傳曰。
緻中和。
天地位。
萬物育。
此理之至也。
内外五行。
原出于一。
情與無情。
共一體也。
人之生也。
動而有知。
得天地之中者。
則于一身為聰明利達。
故其死也。
靜而
先是宋求那跋陀。
攜楞伽四卷至。
即建創戒壇于其地。
達摩來必依止之。
及傳二祖。
且指楞伽為心印。
及智藥攜菩提樹來。
栽于壇側。
且曰。
百六十年。
有肉身大士于此樹下出家。
演最上乘。
及六祖果發迹于斯。
若合符節。
迄今宗分五派。
道被寰中。
皆以此寺為初地。
即達摩之道法不泯。
六祖之真身猶存。
豈非以戒根堅固。
慧命延長。
由古及今。
以至永永無窮耶。
故經雲。
佛子住此地。
即是佛受用。
今上人住此地。
統此僧。
見六祖如生。
豈小緣哉。
餘初入粵。
至其寺。
叩其門。
至再呼而不應者。
今予居此不三年。
而諸僧濟濟。
一時翕然。
無論老幼。
皆發菩提心。
煥然一新耳目。
是豈諸人佛性。
昔無而今适有耶。
蓋佛性人人本具。
但無知識開導耳。
開導之功。
又在主之者力行。
則四衆歡感。
如時雨降。
油然榮茂。
而不自知其然矣。
今上人年六十一。
一旦發如是心。
作如是行。
以佛事而報親恩。
以淨戒而為壽本。
又能親近知識。
随順修行。
後之弟子。
苟觀上人心。
效上人行。
從少至老。
由子及孫。
如此則化化無窮。
源源不竭。
萬一有六祖者出。
翻然如昔之盛時。
則此法中興之機。
又在今日。
上人功德無量。
即上人之慧命無窮矣。
又豈以區區世壽為匹哉。
乃命弟子通岸居士歐起鴻輩。
各持香花。
重宣此義。
為上人壽。
送蘊素穩禅人還金山序 餘少負遠遊之志。
以病未能。
隆慶己巳。
買舟過金山。
餘愛其萬裡江流。
拳石撐空。
孤标獨立。
真若丈夫。
挺然頂天立地氣象。
山主同公旻公[款-士+止]餘。
居二載。
諸弟子從遊者衆。
每飯食之餘。
與一二高士。
振衣濯足于高空明月之下。
秋水長天。
空洞一色。
真若履玻璃而臨縣鏡。
自爾一别。
四十餘年。
恍忽思之。
端若夢事。
深沉瘴海。
十有二年。
飲蠻煙而餐毒霧。
馳火宅而坐炎蒸。
每一興懷。
則肌膚生粟。
毛骨清涼。
時特以此片石長流。
枕漱于蘧廬壘壁之閑。
為消塵解煩之利劑也。
惜乎遠隔萬裡。
親舊凋疏。
音問寥闊。
嘗念妙高峰頂。
善财石上。
月色潮聲。
可似當年風味否。
然亦無從問訊也。
丁未春莫。
予蒙 恩在宥。
走端州谒制府。
奉檄雷陽。
以了前件。
歸五羊。
谒臬司。
以聽從事。
維舟珠江之浒。
适有上人。
從豫章持大參丁公書來谒。
開函亟讀。
知為金山虛舟鋐公之孫也。
予感舊興懷。
誠所謂喜心倒劇。
嗚咽沾巾者也。
嗟乎。
人生一世。
歲月遷訛。
回首人閑。
居然夢幻耳。
餘事竣還山。
穩公相随曹溪。
今且言歸。
餘因叙往事。
記别後之懷。
以謝諸故人。
且托問訊于山靈海若。
餘将返桌楊子江頭。
重訪三山故事。
幸為驅風伯以清江流。
埽浮雲而放明月。
延我于妙高台上。
坐楞伽室。
以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了蘇公與張方平未了公案。
穩公持此。
其無幹沒于飯籮瓦缽閑也。
傥有問者。
為我報道。
今已須發皤然。
無複似當年粥飯氣矣。
送吳将軍還越序 将軍少從父行入粵。
志在疆場。
經涉山海。
搗平寇盜。
無役不有。
無戰不克。
視險如夷。
複淵如陵。
凡諸島酋。
情形備殚。
東倭發難。
談者望重溟若登九天。
視其焰如入火聚。
兩粵節制司馬公。
日與群僚計畫。
鹹束手無策。
時薦将軍往偵之。
具得底裡。
東事遂以平。
還報業已失故主。
将軍功竟無以自鳴。
惟步趨行伍。
無複敢言天下事矣。
然皆上下舉知将軍能。
卒不能以振将軍也。
每遇盜賊盤錯。
則當事者。
莫不力言将軍将軍。
恨不以将軍坐隗上。
事既則曰。
非我不能也。
時若有言将軍者。
則亦皆曰。
将軍将軍哉。
故将軍竟以名生忌。
以能緻禍。
幾不免者數矣。
時則向之稱将軍将軍者。
則又皆以繩墨自多。
且恐入将軍不深也。
嗚呼。
世故如此。
豈複敢言丈夫事哉。
南夷犯順。
諸肉食者色皆墨。
将軍時在囹圄中。
予思有以任疆場之肩負者。
舍将軍指不再屈。
遂力請出将軍。
多方調護。
置之前鋒。
将軍犯重濤。
陟峻嶺。
連戰及花封。
攻巢破穴。
楊大将軍知将軍。
故不蔽其能。
而斬馘俘擄之功。
最于行閑。
将軍竟以忘身一創。
心膂俱竭。
事竣。
一病而死者幾矣。
由是而知将軍數亦奇矣。
将軍至是。
亦深知其不偶也。
乃負妻戴子而歸。
将為五湖之遊矣。
将軍塵埃中人也。
餘非以意氣許可将軍者。
蓋蟷蠰怒臂以當車轍。
孰不知其力不足哉。
然而一怒以當之。
非在力也。
餘以是知将軍。
若九方之相馬。
豈可以牝牡骊黃以盡其質哉。
餘以是感慨世之皮相者。
規規乎毛色之閑。
非餘所以稱将軍也。
行過曹溪。
将别餘。
适遇于江上。
留連信宿。
乃為詩以言别。
非以将軍能高舉也。
辭不及意。
笑不在言。
周子悟一篇序 周子希顔。
字如愚。
泰和人。
三世孤貧笃孝。
苦心堪輿。
海内名公大人。
莫不折節傾心。
信若谷響。
以其言有征。
而事不爽。
故聽若聲音。
奇驗非一。
己卯秋杪。
因韶太守任使君入曹溪。
曹溪為六祖大師法身住處。
其山創開于梁初。
神僧智藥大師。
謂與西天寶林無異。
不世道場也。
餘以凋弊竊疑之。
質諸周子。
周子曰。
陰陽不經故也。
以其左來而右去。
故始大而終小。
即此一言。
疑滞頓釋。
由是而知周子之言形家。
非直形也。
及出悟一諸篇。
益見周子之得于自性之真。
特藉形以發其奧耳。
嘗讀王維詩雲。
山河天眼裡。
世界法身中。
且眼不能着纖塵。
而曰容山河。
法身不可以色相。
而曰包世界。
繇是觀之。
又奚可形色言之哉。
此理之微。
誡不可言傳。
而在妙悟。
故周子之論山川。
必本諸真氣。
真氣聚而成形。
譬若人身。
必有周身之血脈。
脈之融會而為穴。
故凡人之生也。
病苟砭得其穴。
則足以啟死生。
人之死也。
葬若阡得其穴。
則足以化兇吉。
固其理也。
語曰。
天地同根。
萬物一體。
是則大地一形也。
陰陽一氣也。
死生一緻也。
以一氣而視大地。
則目無全牛。
以一穴而視死生。
則脈無遺發。
若從一葉以視陽春。
則化工不易一縷矣。
由是而知周子之視形。
非在形也。
在使其形者也。
原夫四大各遍。
五行互融。
皆本于性情。
由性昧而為空。
太極也。
空暗而結色。
四大五形。
于是乎變。
形之本也。
性變而成形。
天地而位矣。
傳曰。
緻中和。
天地位。
萬物育。
此理之至也。
内外五行。
原出于一。
情與無情。
共一體也。
人之生也。
動而有知。
得天地之中者。
則于一身為聰明利達。
故其死也。
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