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在在叢林。

    向無以社名。

    社自普門栖賢始。

    近有觀來石鏡亭山主。

    結金蓮社。

    蓋由宰官李公所創。

    公諱茂春。

    河南杞縣人。

    初母夢三僧入室。

    因叱之。

    二僧即去。

    惟一不行。

    乃曰。

    吾五台僧欲結緣耳。

    是夜即生公。

    公生而善啼。

    母時呼曰。

    爾僧性也。

    至七歲。

    猶常啼不樂。

    母每以僧呼之即止。

    公長而問母。

    母言其初夢。

    所以後登癸未進士。

    官至雁平兵憲。

    因遊樓煩。

    忽自憶往事。

    乃曰。

    遠公生于此。

    而結蓮社于匡山。

    我何忘其故鄉耶。

    遂願結金蓮社于五台。

    先聞妙峰大師。

    遂往歸依。

    建靜室于靈鹫以寄焉。

    既而欲自為念佛社。

    因五台僧幻住談台山勝處。

    言觀來石主人鏡亭。

    有苦行。

    公遂歸心。

    即捐赀屬修蓮社。

    效匡山故事。

    修念佛三昧。

    餘有雙徑之行。

    鏡公特訊于山中。

    且征餘叙其事。

    餘喟然歎曰。

    寥寥宇宙。

    泛泛波流。

    往而不返者衆矣。

    能知歸宿者。

    幾何人哉。

    淨土為苦海之彼岸。

    若夫操舟揚[馬*凡]。

    截流而度者。

    上下千餘載。

    幾何人斯。

    遠公創匡山蓮社。

    先後集者。

    約一百二十三人。

    且獨稱十八高賢。

    現生西方。

    遞相接引。

    此自道法東來。

    第一勝事。

    李公興于百世之下。

    抖擻濁惡。

    揭厲樂邦。

    非具宿世根力。

    現宰官身。

    何以有此。

    餘知斯社之興。

    将與一萬眷屬。

    同駕慈航。

    揚[馬*凡]安流而徑登彼岸。

    又何以百什計哉。

    是在長年捩柁。

    不惜餘力耳。

     重修湖州天聖寺因緣序 雜花說十方佛土。

    如帝網孔挂于虛空。

    成者住者。

    壞者空者。

    俱同一際。

    一切諸佛。

    與諸菩薩海會說法。

    教化衆生。

    種種神通妙用。

    處處同時充滿。

    亦如網珠交光相羅。

    彼彼無雜。

    亦無障礙。

    而一切衆生。

    于一切佛心智光中。

    莊嚴佛土。

    調伏衆生。

    及造十惡五逆。

    三界六道。

    善惡業行。

    而不自知。

    故曰。

    佛境界不可思議。

    衆生心行不可思議。

    今于湖之天聖寺。

    具見之矣。

    甲午歲暮。

    寺僧祖定。

    訪予京之慈氏樓閣。

    偶談寺之因緣。

    則曰。

    其殿廣博。

    猶如空虛。

    莊嚴密緻。

    鬥栱攢簇。

    鱗蹋重疊。

    猶如羅網。

    此其作者。

    不可思議一也。

    蓋始創于唐。

    其原先不可考。

    曆宋及元。

    至今幾千年矣。

    而各道之上。

    梁栱之閑。

    絕無纖塵。

    故名之曰無塵殿。

    此不可思議二也。

    其兩楹露柱。

    雕木為龍。

    頭角須眉。

    爪牙飛動。

    宛若生龍。

    左右升降。

    嘗遊戲池中。

    寺僧見而叱之。

    其龍歸殿。

    而左右錯盤。

    又名之曰錯盤龍殿。

    此其不可思議三也。

    其殿壁縱橫二丈有奇。

    向為粉地。

    昔趙孟俯讀書其中。

    而心悅之。

    兩壁畫潇湘煙雨圖二幅。

    夫人管氏。

    畫竹一幅。

    前此數百年。

    豈無丹青妙筆。

    而必待子昂夫婦。

    點染其中。

    将為今之存亡舉耶。

    此不可思議四也。

    其殿中之佛。

    乃以銅錢累砌成形。

    此固成者之心。

    不可思議矣。

    明嘉靖閑。

    有人毀其佛者。

    剔筋折骨。

    坼錢網肉。

    劈羅漢燒煮而食之。

    其人竟感以鐵篦搔癢。

    遍身皮肉盡脫見骨。

    且遭刑而死。

    然世人畏神而敬佛。

    雖颠人醉酒。

    尚悚然知歸。

    而若人者。

    乃醢之而甘心焉。

    此又壞者之心。

    不可思議也。

    故其今也。

    凄然草草。

    寥落如空。

    太宰五台陸公。

    過而慨焉。

    即與郡宰官敬庵許公。

    繼山沈公。

    具區馮公輩。

    發願修複。

    命比丘祖定為倡導。

    建立之初。

    思求所以創業為根據者。

    是夜。

    大風折古桑一株。

    旦而發之。

    根柢得古負重斷碑。

    披而讀之。

    乃唐中和閑。

    居士吳言舍宅為寺。

    其基廣九十三畝。

    時刺史王公。

    表請額為景清禅院。

    而天聖則宋時重建。

    以年為号者。

    非此莫知其源。

    斯則木石無情。

    乃應緣而成事。

    此情與無情。

    感應道交。

    如水澄月現。

    又大不可思議者矣。

    由是觀之。

    其佛土成住壞空。

    業已不可思議。

    即其人而知施者。

    作者。

    成者。

    住者。

    莊嚴者。

    破壞者。

    善惡心行。

    種種不同。

    今一旦炳然齊顯于諸佛大智光中。

    如鏡現像。

    纖毫不昧。

    因果昭著。

    總之皆不可思議也。

    始也成者之心。

    固不知有壞者之心。

    而昔壞者之心。

    又安知有今日成者之心。

    斯則成者壞之因。

    壞者成之緣。

    若即境觀心。

    正所謂交光相羅。

    如寶珠網。

    淨穢齊現。

    善惡同彰。

    過去未來。

    一際平等耳。

    況佛境如空無所依。

    至若因緣成就。

    如雲起長空。

    又豈可得而思議耶。

    今比丘定者。

    苦心窮慮。

    欲建空中之樓閣。

    嚴象外之法身。

    演無字之真經。

    作難思之佛事。

    譬若晴空。

    望彼纖雲。

    豈不瞪目成勞。

    吾意空花亂起。

    必彌滿太清。

    滴水為岩。

    必橫流大地。

    是将見妙莊嚴刹。

    建于一毫。

    清淨法身。

    顯于一念。

    必使諸佛贊言。

    奇哉奇哉。

    吾今成佛時。

    普見一切天人。

    修羅。

    宰官。

    長者。

    優婆塞。

    優婆夷。

    四衆人等。

    各各心中成等正覺。

    轉大法輪。

    使一切見者聞者。

    皆發無上菩提之心。

    向之成者住者壞者空者。

    一齊同入蓮花藏海。

    此段廣大功德因緣。

    其實種種不可得而思議也。

    海印沙門。

    聞此因緣。

    歎未曾有。

    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諸法空無相。

    畢竟無起滅。

    但以因緣故。

    成壞各不同。

    佛身如虛空。

    智光如滿月。

    其空遍一切。

    月光與空等。

    不擇淨與穢。

    是水皆現影。

    豈待清淨池。

    而後方照矚。

    一切衆生心。

    與佛智無二。

    善惡随因緣。

    業行固不同。

    一切佛境界。

    生于衆生心。

    譬如空中花。

    依空而出現。

    初成即有壞。

    本自空中生。

    如何今日空。

    不能成勝事。

    天堂及地獄。

    貴賤衆果報。

    苦樂諸受用。

    無不從心造。

    自作自受用。

    莊嚴自法身。

    直從有相中。

    即登常住果。

    善哉諸佛子。

    決定信自心。

    各舍所愛珍。

    莊嚴佛自土。

    世閑皆是苦。

    無常複無我。

    生無一物來。

    死無一文去。

    來去本是空。

    如何苦貪着。

    遇此大因緣。

    而不發勇猛。

    一破悭愛根。

    頓成無上覺。

    凡是有緣人(缺文)。

     築三潭護生堤引 佛說孝名為戒。

    謂孝順父母。

    孝順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順一切衆生。

    然則奉佛戒者。

    不能推及衆生。

    自昔隋天台智者大師。

    唐惟宣律師。

    宋永明大師。

    至我明。

    獨雲栖大師而已。

    其放生池。

    除城中上方。

    北園。

    其外則自贖萬工池。

    而弟子居士虞德園。

    同大壑法師。

    浚西湖三潭。

    其廣大之心。

    足以度恒沙衆生矣。

    予至湖心寺。

    知舊有三塔久廢。

    今欲重建。

    與所度之生。

    作光明幢。

    昨偶有聚沙之夢。

    已有成議矣。

    又觀三潭之堤甚單薄。

    不能與所放之生。

    作金湯外護。

    恐春水一漂。

    則已度之生。

    尋複漂流苦海矣。

    斯則不惟虛其前功。

    抑終不能收其後效。

    大可憂也。

    又且聚沙不可以旦夕計。

    正在躊躇。

    偶至長明寺。

    會湯養惺居士。

    乃雲栖之内親也。

    言及無子。

    将求度脫。

    予歡喜而策之曰。

    昔佛無子。

    以視三界衆生如一子。

    至今人人皆稱為慈父。

    居士何不以念子之心念一切衆生。

    則将來慈父之稱。

    充滿十方世界矣。

    為今當念已度之生。

    在三潭者。

    能築保障以防護之。

    使其中衆生。

    如極樂國。

    則彼現前皆稱慈父矣。

    又何俟于将來乎。

    願居士一倡。

    而願為慈父者衆矣。

    是則天宮淨土。

    又何舍目前而别求乎。

    諸有智者。

    一聞萬感。

    不俟言之畢矣。

    老人大有所望焉。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