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善敗。

    與奪功罪。

    總皆一心之自為感應而已。

    乃獨以左氏為異。

    豈不冤哉。

    某用是深慨。

    憫末學之無聞。

    特摅愚見。

    着為是編。

    昔我 高皇帝。

    以春秋本魯史。

    而列國之事錯見。

    難究始終。

    乃命東宮文學傅藻等。

    纂分列國而類聚之。

    附以左傳。

    名曰春秋本末。

    某服膺聖訓。

    惜未見其書。

    竊師其意。

    妄以王霸二途。

    通纂為七傳。

    周。

    王道之大統也。

    魯。

    王國之宗臣也。

    五霸雖假。

    其意在于宗周也。

    晉乃宗藩。

    故列五伯之首。

    以親非以功也。

    天王命二文專征不庭。

    命魯公夾輔周室。

    故晉主盟。

    而魯主會。

    凡讨罪。

    必書公如晉。

    以魯先之。

    如伐鄭之事。

    仲尼之本意也。

    背于桓。

    而服于襄。

    百七十年。

    左氏因而終始之。

    此其凡也。

    暨于一國興亡之所系。

    一人善敗之所由。

    得失之難易。

    功罪之重輕。

    有一世二世而斬者。

    有三世五世而斬者。

    有百世祀而不絕者。

    皆令皎然。

    如視黑白。

    其中報應影響之征。

    鬼神幽明死生之故。

    随事标旨。

    據案明斷。

    使亡者有知。

    爽然知聖人賞罰之微意。

    以服其心。

    後世觀者。

    凜然知懼。

    又不待辭之畢也。

    其或事涉數國。

    所重在一條。

    但以當國為主。

    或事在彼而始于此。

    或始于彼而終于此者。

    不避混淆。

    并載以見其因果。

    若他國之事。

    無與者。

    則略而不錄。

    恐其枝也。

    以意在心法。

    不在史。

    故不必具也。

    舊例附傳以通經。

    今則分經以證傳。

    以重在傳。

    非敢亂經以取戾也。

    注則因之。

    斷則不敢讓。

    知我罪我無辭焉。

    始于晉而終于周。

    猶冀枝之歸本也。

    亦如變風之終于豳。

    言變之可正也。

    或曰禅本忘言。

    何子之曉曉乎。

    某曰不然。

    禅者。

    心之異名也。

    佛言萬法惟心。

    即經以明心。

    即法以明心。

    心正而修齊治平舉是矣。

    于禅奚尤焉。

    夫言之為物也。

    在悟則為障。

    在迷則為藥。

    病者衆。

    惟恐藥之不瞑眩也。

    迷者衆。

    惟恐言之不深切也。

    某将持一得之見。

    以俟天下後世之知言者。

    雖多言。

    庸何傷。

    萬曆乙巳孟夏日。

    書于瓊海之明昌塔院。

     刻起信論直解後序 直指之道。

    不待達摩西來。

    吾佛世尊。

    特為此一大事。

    出現世閑。

    所謂惟以佛之知見。

    開悟衆生。

    故曰惟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由是觀之。

    四十九年所說一大藏教。

    何莫而非直指一心之法耶。

    但衆生根鈍。

    惟佛大慈悲故。

    婆心太切。

    曲垂方便。

    種種開示。

    無非指歸第一義谛。

    嗟乎。

    衆生之迷也固矣。

    當佛入滅未久。

    而邪見橫興。

    破壞正法。

    無論外道。

    即佛弟子親習權乘。

    執為己見。

    自滅正法。

    況其它乎。

    故西域性相二宗。

    各立門庭。

    甚至分河飲水。

    其來已久。

    當六百年有馬鳴大師出。

    蹶起而大振之。

    乃宗楞伽等百部大乘奧義。

    着起信論。

    以破邪執。

    大開一心法界之門。

    攝性相而會一源。

    引三乘而執至極。

    約及萬言。

    即[曼-又+萬]室複起。

    亦不能增一語。

    可謂修行之圓鑒也。

    嗟夫。

    馬鳴為傳心印之宗師。

    乃宗楞伽以着論。

    達摩乃禅宗之鼻祖。

    亦指楞伽以印心。

    所以然者。

    正恐末世修行。

    正眼不明。

    堕落邪見。

    以破壞正法耳。

    夫何近世親教者。

    不務明心。

    但執文言為究境。

    參禅者。

    概以盲修為向上。

    痛斥教乘。

    甘堕愚迷。

    固守偏執為必當。

    即此一論。

    乃教禅之指南。

    一心之朗鑒。

    視為文字而仇之。

    讵非大迷也哉。

    嗚呼。

    西域性相之執。

    馬鳴既力破之。

    即此方教禅之遍執。

    圭山着禅源诠以一之。

    永明又集宗鏡百卷。

    發明性相一源之旨。

    如白日麗天。

    而後學竟不一觑。

    此豈真究大事者哉。

    予蚤年即棄講義。

    初聽諸經。

    不知為何物。

    切志參究。

    既性地一開。

    回視文字。

    真似推門落臼。

    于楞伽則有筆記。

    于楞嚴則有懸鏡。

    是皆即教乘而指歸向上一路。

    奈何世之習教者。

    概以予為不師古。

    參禅者。

    概以予為文字師。

    予雖舌長拖地。

    莫可誰何。

    無怪乎視馬鳴龍樹圭峰永明為門外漢。

    謂一大藏經。

    為揩膿涕紙也。

    且斥發明一心之說為文字。

    而執諸祖機緣為向上。

    機緣豈非文字耶。

    予謂固守妄想。

    增長我慢為參禅。

    又不若親持經論。

    為般若之正因種子也。

    且參禅動以離心意識。

    既能離心意識求向上。

    豈不能離文字悟言外之旨乎。

    法門此弊。

    非學者之過。

    良由師承正眼不明。

    妄執己見之過耳。

    此論舊遵賢首疏。

    而長水記更繁衍。

    學者望洋。

    杳莫可究。

    予向纂舊疏。

    去繁就簡為一貫。

    既而語似欠順。

    故祖疏義為直解。

    就本文而疏通之。

    直欲學者從此一門而入。

    則教可離言得義。

    而禅亦不堕邪途。

    是救末法之大關鍵也。

    此解。

    見者多喜其直捷。

    既刻之于嶺南安成。

    今複刻之新安。

    其倡導助緣者。

    皆一時四衆法侶也。

     注道德經序 予少喜讀老莊。

    苦不解義。

    惟所領會處。

    想見其精神命脈。

    故略得離言之旨。

    及搜諸家注釋。

    則多以己意為文。

    若與之角。

    則義愈晦。

    及熟玩莊語。

    則于老恍有得焉。

    因謂注乃人人之老莊。

    非老莊之老莊也。

    以老文簡古而旨幽玄。

    則莊實為之注疏。

    苟能懸解。

    則思過半矣。

    空山禅暇。

    細玩沉思。

    言有會心。

    即托之筆。

    必得義遺言。

    因言以見義。

    或經旬而得一語。

    或經年而得一章。

    始于東海。

    以至南粵。

    自壬辰以至丙午。

    周十五年乃能卒業。

    是知古人立言之不易也。

    以文太簡。

    故不厭貫通。

    要非枝也。

    嘗謂儒宗堯舜。

    以名為教。

    故宗于仁義。

    老宗軒黃。

    道重無為。

    如雲失道德而後仁義。

    此立言之本也。

    故莊之诽薄。

    殊非大言。

    以超俗之論則駭俗。

    故為放而不收也。

    當仲尼問禮。

    則歎為猶龍。

    聖不自聖。

    豈無謂哉。

    故老以無用為大用。

    苟以之經世。

    則化理治平。

    如指諸掌。

    尤以無為為宗極。

    性命為真修。

    即遠世遺榮。

    殆非矯矯。

    苟得其要。

    則真妄之途。

    雲泥自别。

    所謂真以治身。

    緒餘以為天下國家。

    信非誣矣。

    或曰。

    子之禅。

    貴忘言。

    乃曉曉于世谛。

    何所取大耶。

    予曰。

    不然。

    鴉鳴鵲噪。

    鹹自天機。

    蟻聚蜂遊。

    都歸神理。

    是則何語非禅。

    何法非道。

    況釋智忘懷之談。

    讵非入禅初地乎。

    且禅以我蔽。

    故破我以達禅。

    老則先登矣。

    若夫玩世蜉蝣。

    尤當以此為樂土矣。

    注成。

    始刻于嶺南。

    重刻于五雲。

    南嶽。

    與金陵。

    今則再刻于吳門。

    以尚之者衆。

    故施不厭普矣。

     紫柏老人全集序 太虛寥廓。

    長風鼓而萬竅怒号。

    殊音衆響。

    皆一氣之所宣。

    又奚可以大小精粗。

    謂靈根之有閑哉。

    惟吾佛以不思議智。

    流出一切音聲陀羅尼。

    故世谛語言。

    皆悉顯示第一義谛。

    若夫塵說刹說熾然說。

    即水流風動。

    皆演圓音。

    況寓泰定而照群情。

    觸境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