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
無思而應。
如谷響者乎。
是以從上諸祖。
證無師自然智者。
即揚眉瞬目。
怒罵譏诃。
莫不直示西來大意。
又可以識情語言。
而拟議其形容哉。
達摩西來。
不立文字。
而曹溪則有壇經。
及二派五宗。
雖直指向上。
然皆曲為今時。
或上堂入室。
示衆舉揚。
機如雷電。
凡垂一語。
必緝為錄。
大概聊爾門頭。
若大慧中峰。
至我明楚石。
皆其類也。
蓋借語傳心。
因言見道。
言其所絕言耳。
今去楚石二百餘年。
有達觀禅師出。
當禅宗已墜之時。
蹶起而力振之。
得無師智。
秉金剛心。
其荷負法門之志。
如李陵之血戰。
縱張空拳。
猶揮駐日。
雖未犁庭埽穴。
而一念孤忠。
與齧雪吞[(疊-且+(彖-(豕-一)))*毛]者。
未可以死生優劣議也。
真末法一大雄猛丈夫哉。
然師賦性不與世情和合。
至老見客。
未效一額手。
雖未踞華座。
豎椎拂。
然足迹所至半天下。
無論宰官居士。
望影歸心。
見形折節者。
不可億計。
以自性宗通。
故随機之談。
如千鈞弩發。
應弦而倒。
無非指示西來的意。
稱性沖口。
曾無刻意為文也。
一唾便休。
弟子筆而藏之者伯什。
師初往來于金沙曲阿之閑。
與于王二氏。
法緣最深。
于潤甫居士。
每得師片言隻字。
藏貯如拱璧。
及遊匡廬。
主邢孝廉來慈長杉館。
師之法語。
留邢氏者亦多。
師化後。
潤甫屬王君仲[櫜-呆+木]結集為一部。
予久沈瘴海。
為師了末後因緣。
過金沙之東禅。
潤甫捧師集示餘。
稽首請為其序。
餘三讀其言。
喟然而歎曰。
嗟乎。
末法降心。
力拔生死之根。
如一人與萬人敵者。
予獨見師其人也。
睹其發強剛毅勇猛之氣。
往往獨露于毫端。
如巨靈揮斤。
真所謂與煩惱魔。
欲魔。
死魔共戰。
竟能超越死生。
如脫敝屣。
可謂戰勝有功者也。
故其所吐。
豈可以文字語言聲音色相求之者耶。
佛說欲為生死根。
師凡所舉。
必三緻意。
痛處劄錐。
直欲剿絕命根。
即此可當金[鏼-朿+((ㄇ@人)/比)]矣。
又何庸夫門庭施設哉。
昔覺範禅宗。
妙悟超絕。
語言典則所著。
自目之曰。
文字禅。
故予題曰。
紫柏老人集。
蓋非堕于俗數也。
觀者當具金剛正眼。
視之于言外。
則思過半矣。
雲栖老人全集序 言以載道。
文以達理。
其治世語言。
雖聖經鹹稱曰文。
獨佛語不然。
以世出世閑。
情與出情之異耳。
蓋佛所說以實相印。
印定諸法。
凡所語言。
皆歸實相。
所謂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不可得而思議者焉。
以文求之。
譬夫執冰而求火也。
豈特佛經。
即從上諸祖。
粗言及細語。
皆歸第一義。
況本于文而超于情者乎。
予讀雲栖大師集。
三複而興歎焉。
師以儒發家。
中年離俗。
單究佛未出世。
祖未西來一着。
遍參諸方。
有所發明。
遂挂瓢笠。
匿迹雲栖以恬養。
知非有意于人世也。
況為文乎。
久之聲光獨耀。
缁白問道而來者。
初則屦滿。
次則林立。
久則雲屯霧集。
皆有請焉。
以師所造者隐密。
所居者平常。
故于應機接物。
無門庭。
絕城府。
無崖異。
如鑒照物。
妍媸順應。
故無臧否。
無指谪。
一任其本懷。
故來者如蚊飲海。
應量而足。
諸弟子記其語者。
謂之文。
嗟乎。
豈以是盡大師哉。
予少依講肆。
聞說者談佛應機之妙。
不知其謂何。
及老年讀金剛般若。
諸弟子從佛持缽乞食歸來。
飯食洗足。
敷座而坐。
空生忽歎希有世尊。
予忽然如大夢覺。
是知世尊處世。
與人周旋。
前二十年。
無人知為何事者。
空生今日始乃窺之。
固知孔子之歎莫我知也。
即顔子高弟。
但曰鑽之仰之。
而竟莫能入。
然則諸子所記之語。
豈盡孔子哉。
于戲。
聖人影響于世。
豈常人所能盡知耶。
信乎文者糟粕耳。
然禅門載道之言。
除佛經諸祖傳燈。
直指向上。
特其言者。
大有徑庭。
不近人情。
故望洋者衆。
即文字之師。
稱述佛祖之道。
而溺于情。
讀者如絮沾泥。
求其平實而易喻。
直捷而盡理。
如月照百川。
清濁并映。
能領之者。
如飲甘露。
無病不瘳。
如是而為佛祖之亞者。
予于雲栖之文見之矣。
議者。
謂師為老師宿儒。
予嘗謂師為法門之周孔也。
若以文視師。
則贅矣。
嘉禾嚴君某。
慕師而未親炙。
故梓其全集。
以照後世。
其亦斯道之功臣欤。
方外遺書序 昔唐宋諸賢宰官。
栖心禅悅者。
載之簡冊。
如裴楊張呂諸公。
與黃檗大慧諸大老。
遊戲法喜。
皆扣關擊節。
無不發明向上一路。
惟在一言半句。
如探竿影草。
至若刮垢磨光。
敲骨打髓。
用本色鉗椎。
煅煉習氣。
則施者不易。
而受者良難。
故不多見。
丁巳莫春。
子玄馮延齡。
送我吳門舟中。
乃祖開之太史。
所受達觀蓮池二大老遺書。
皆手迹。
不惟叮咛法門。
克荷大事。
其于應病施藥。
如扁鵲之醫。
洞見肺腑。
而調劑之方。
不特砭膏肓起廢疾而已。
以此傳家。
子孫寶之。
當為慧命。
非獨墨寶手澤已也。
雲栖大師了義語序 了義語者。
乃直指一心。
究竟顯了之說也。
吾佛出世。
特為衆生開示一心。
使其悟入。
徹法無遺。
從淺至深。
始于執相破相。
以至性相雙融。
三乘之設。
皆是遮護。
名為覆相之談。
俱未顯了。
至于分明指示一心。
了無剩法。
令其直下頓悟。
方名了義。
以迷有深淺。
故教分頓漸。
至末後拈花。
直指離言之道。
達摩西來。
單傳此道。
名為禅宗頓門。
然此頓宗之旨。
非獨一禅。
諸教中顯密所談者不一而足。
以執教者迷宗。
執禅者毀教。
皆不達佛了義之旨耳。
非獨于理。
至若所設六度萬行。
皆是求明一心之行。
較之于禅。
但頓漸不同。
及其成功一也。
至若淨土一門。
修念佛三昧。
此又統攝三根。
圓收頓漸。
一生取辦。
無越此者。
從上佛祖。
極力開示。
已非一矣。
無奈末學。
志尚虛玄。
以禅為高。
薄淨土而不為。
時當末法。
衆生垢重。
豈得人人皆稱上根。
以多自欺。
而不量己之德器。
但随聲妄和。
曾無實行。
豈非自誤也耶。
嗟乎。
宗門久無明眼知識。
莫與正之。
至若義學之徒。
虛事浮談。
多乖實際。
不惟無禅。
而教眼不明。
亦無甚于今日也。
雲栖大師。
蚤悟唯心。
因極力主張淨土。
以救末法之弊。
自建叢林。
身教弟子。
日夜無替者。
幾四十年。
故海内缁白。
信從者衆。
大師所著彌陀疏鈔。
發明殆盡。
至于尋常開示言句。
提唯心以闡淨土之旨居多。
心空居士朱君。
為入室弟子。
所錄此語。
目曰了義。
誠禅宗之圓鑒。
一心之指南。
直抉末法翳眼之金篦也。
頃宦遊星渚。
入山過訪。
以稿見示。
予三複三歎。
僭為代一轉語于編首。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九
無思而應。
如谷響者乎。
是以從上諸祖。
證無師自然智者。
即揚眉瞬目。
怒罵譏诃。
莫不直示西來大意。
又可以識情語言。
而拟議其形容哉。
達摩西來。
不立文字。
而曹溪則有壇經。
及二派五宗。
雖直指向上。
然皆曲為今時。
或上堂入室。
示衆舉揚。
機如雷電。
凡垂一語。
必緝為錄。
大概聊爾門頭。
若大慧中峰。
至我明楚石。
皆其類也。
蓋借語傳心。
因言見道。
言其所絕言耳。
今去楚石二百餘年。
有達觀禅師出。
當禅宗已墜之時。
蹶起而力振之。
得無師智。
秉金剛心。
其荷負法門之志。
如李陵之血戰。
縱張空拳。
猶揮駐日。
雖未犁庭埽穴。
而一念孤忠。
與齧雪吞[(疊-且+(彖-(豕-一)))*毛]者。
未可以死生優劣議也。
真末法一大雄猛丈夫哉。
然師賦性不與世情和合。
至老見客。
未效一額手。
雖未踞華座。
豎椎拂。
然足迹所至半天下。
無論宰官居士。
望影歸心。
見形折節者。
不可億計。
以自性宗通。
故随機之談。
如千鈞弩發。
應弦而倒。
無非指示西來的意。
稱性沖口。
曾無刻意為文也。
一唾便休。
弟子筆而藏之者伯什。
師初往來于金沙曲阿之閑。
與于王二氏。
法緣最深。
于潤甫居士。
每得師片言隻字。
藏貯如拱璧。
及遊匡廬。
主邢孝廉來慈長杉館。
師之法語。
留邢氏者亦多。
師化後。
潤甫屬王君仲[櫜-呆+木]結集為一部。
予久沈瘴海。
為師了末後因緣。
過金沙之東禅。
潤甫捧師集示餘。
稽首請為其序。
餘三讀其言。
喟然而歎曰。
嗟乎。
末法降心。
力拔生死之根。
如一人與萬人敵者。
予獨見師其人也。
睹其發強剛毅勇猛之氣。
往往獨露于毫端。
如巨靈揮斤。
真所謂與煩惱魔。
欲魔。
死魔共戰。
竟能超越死生。
如脫敝屣。
可謂戰勝有功者也。
故其所吐。
豈可以文字語言聲音色相求之者耶。
佛說欲為生死根。
師凡所舉。
必三緻意。
痛處劄錐。
直欲剿絕命根。
即此可當金[鏼-朿+((ㄇ@人)/比)]矣。
又何庸夫門庭施設哉。
昔覺範禅宗。
妙悟超絕。
語言典則所著。
自目之曰。
文字禅。
故予題曰。
紫柏老人集。
蓋非堕于俗數也。
觀者當具金剛正眼。
視之于言外。
則思過半矣。
雲栖老人全集序 言以載道。
文以達理。
其治世語言。
雖聖經鹹稱曰文。
獨佛語不然。
以世出世閑。
情與出情之異耳。
蓋佛所說以實相印。
印定諸法。
凡所語言。
皆歸實相。
所謂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不可得而思議者焉。
以文求之。
譬夫執冰而求火也。
豈特佛經。
即從上諸祖。
粗言及細語。
皆歸第一義。
況本于文而超于情者乎。
予讀雲栖大師集。
三複而興歎焉。
師以儒發家。
中年離俗。
單究佛未出世。
祖未西來一着。
遍參諸方。
有所發明。
遂挂瓢笠。
匿迹雲栖以恬養。
知非有意于人世也。
況為文乎。
久之聲光獨耀。
缁白問道而來者。
初則屦滿。
次則林立。
久則雲屯霧集。
皆有請焉。
以師所造者隐密。
所居者平常。
故于應機接物。
無門庭。
絕城府。
無崖異。
如鑒照物。
妍媸順應。
故無臧否。
無指谪。
一任其本懷。
故來者如蚊飲海。
應量而足。
諸弟子記其語者。
謂之文。
嗟乎。
豈以是盡大師哉。
予少依講肆。
聞說者談佛應機之妙。
不知其謂何。
及老年讀金剛般若。
諸弟子從佛持缽乞食歸來。
飯食洗足。
敷座而坐。
空生忽歎希有世尊。
予忽然如大夢覺。
是知世尊處世。
與人周旋。
前二十年。
無人知為何事者。
空生今日始乃窺之。
固知孔子之歎莫我知也。
即顔子高弟。
但曰鑽之仰之。
而竟莫能入。
然則諸子所記之語。
豈盡孔子哉。
于戲。
聖人影響于世。
豈常人所能盡知耶。
信乎文者糟粕耳。
然禅門載道之言。
除佛經諸祖傳燈。
直指向上。
特其言者。
大有徑庭。
不近人情。
故望洋者衆。
即文字之師。
稱述佛祖之道。
而溺于情。
讀者如絮沾泥。
求其平實而易喻。
直捷而盡理。
如月照百川。
清濁并映。
能領之者。
如飲甘露。
無病不瘳。
如是而為佛祖之亞者。
予于雲栖之文見之矣。
議者。
謂師為老師宿儒。
予嘗謂師為法門之周孔也。
若以文視師。
則贅矣。
嘉禾嚴君某。
慕師而未親炙。
故梓其全集。
以照後世。
其亦斯道之功臣欤。
方外遺書序 昔唐宋諸賢宰官。
栖心禅悅者。
載之簡冊。
如裴楊張呂諸公。
與黃檗大慧諸大老。
遊戲法喜。
皆扣關擊節。
無不發明向上一路。
惟在一言半句。
如探竿影草。
至若刮垢磨光。
敲骨打髓。
用本色鉗椎。
煅煉習氣。
則施者不易。
而受者良難。
故不多見。
丁巳莫春。
子玄馮延齡。
送我吳門舟中。
乃祖開之太史。
所受達觀蓮池二大老遺書。
皆手迹。
不惟叮咛法門。
克荷大事。
其于應病施藥。
如扁鵲之醫。
洞見肺腑。
而調劑之方。
不特砭膏肓起廢疾而已。
以此傳家。
子孫寶之。
當為慧命。
非獨墨寶手澤已也。
雲栖大師了義語序 了義語者。
乃直指一心。
究竟顯了之說也。
吾佛出世。
特為衆生開示一心。
使其悟入。
徹法無遺。
從淺至深。
始于執相破相。
以至性相雙融。
三乘之設。
皆是遮護。
名為覆相之談。
俱未顯了。
至于分明指示一心。
了無剩法。
令其直下頓悟。
方名了義。
以迷有深淺。
故教分頓漸。
至末後拈花。
直指離言之道。
達摩西來。
單傳此道。
名為禅宗頓門。
然此頓宗之旨。
非獨一禅。
諸教中顯密所談者不一而足。
以執教者迷宗。
執禅者毀教。
皆不達佛了義之旨耳。
非獨于理。
至若所設六度萬行。
皆是求明一心之行。
較之于禅。
但頓漸不同。
及其成功一也。
至若淨土一門。
修念佛三昧。
此又統攝三根。
圓收頓漸。
一生取辦。
無越此者。
從上佛祖。
極力開示。
已非一矣。
無奈末學。
志尚虛玄。
以禅為高。
薄淨土而不為。
時當末法。
衆生垢重。
豈得人人皆稱上根。
以多自欺。
而不量己之德器。
但随聲妄和。
曾無實行。
豈非自誤也耶。
嗟乎。
宗門久無明眼知識。
莫與正之。
至若義學之徒。
虛事浮談。
多乖實際。
不惟無禅。
而教眼不明。
亦無甚于今日也。
雲栖大師。
蚤悟唯心。
因極力主張淨土。
以救末法之弊。
自建叢林。
身教弟子。
日夜無替者。
幾四十年。
故海内缁白。
信從者衆。
大師所著彌陀疏鈔。
發明殆盡。
至于尋常開示言句。
提唯心以闡淨土之旨居多。
心空居士朱君。
為入室弟子。
所錄此語。
目曰了義。
誠禅宗之圓鑒。
一心之指南。
直抉末法翳眼之金篦也。
頃宦遊星渚。
入山過訪。
以稿見示。
予三複三歎。
僭為代一轉語于編首。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