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
會參知馮公守茲土。
邀予過遊九疑。
一時諸子翕然信向歸依。
予為開示般若之旨。
聞者躍然。
如大夢覺。
豈非般若種子純熟。
遇緣而發。
若時雨化。
門生陳某等。
刻而傳之四衆。
将為諸人佛種之酵欤。
佛言驢乳不成醍醐。
特為不信者言之耳。
金剛決疑解序 般若真智。
為衆生佛性種子。
各各具足而不知。
故我世尊。
特為此事。
出現世閑而開示之。
欲令悟入。
以脫衆苦之縛。
良由衆生垢重。
初聞驚而不信。
以其出情之法。
不涉名言思議。
而常情所執。
我法封蔀。
向以名言習氣深厚。
動則随語生解。
潛起意言分别。
是以随說随疑。
不能頓悟離言之旨。
勞我世尊多方淘汰。
決斷群疑。
直使了達般若本智。
以為成佛之真因。
故此經為入大聖之初門。
以拔二乘偏空之疑滞。
以實相真空為宗。
以斷疑生信為用。
空則空其所執之情。
信則信其本有之智。
以空故行無所住。
信則心無所疑。
不疑則的信自心。
與佛無二。
無二則生佛平等。
我法雙忘。
斯般若之玄門。
成佛之要訣也。
是知從上佛祖。
教人了悟自心。
直到不疑之地。
自然默與本智相應。
故六祖初聞無住生心一語。
當下頓斷曆劫之疑。
所以黃梅單以此經為心印。
然信為入道之根。
疑乃害信之毒。
故此專以斷疑為第一義也。
昔西域無着菩薩。
入日光三昧。
上升兜率。
請問彌勒。
為說八十頌。
以解其義。
無着以一十八住。
判一經之旨。
以授其弟天親。
天親依偈造論。
約斷二十七疑以釋。
最為顯着。
既而長水作刊定記。
文頗浩瀚。
初學之士。
似難領略。
卒莫定其旨趣。
予蚤年誦習。
向未徹其源。
頃于曹溪。
偶為衆演說。
竊觀于意雲何一語。
乃即就空生随聞其說。
随起疑情處。
當下剿絕。
不容拟議搏量。
以破意言分别。
如宗門所謂截斷衆流。
直使纖疑淨盡。
方與本智相應耳。
于是恍然了無剩法。
始知其疑。
不必拘其二十七則。
即于随聞所起言外之計。
預揭于前。
則本經文以為破敵之具。
如此始終一貫。
直至情忘執謝。
般若玄旨燦然。
若視白黑矣。
門人如繹。
法性弟子超逸。
通炯。
各捐資重刻。
以廣其施。
餘因序其始末。
将冀見聞随喜。
同悟般若之正因。
以為曆劫金剛種子。
若夫得意忘言。
又在具正眼者。
決不作區區文字見也。
刻金剛決疑題辭 般若為諸佛母。
菩薩之真因。
衆生之佛性。
生靈之大本也。
由向背之分。
故有聖凡之别。
是知衆生日用現前。
見聞知覺。
皆般若之光。
端在信與不信耳。
故曰諸佛智海。
以信得入靈山一會。
得度弟子。
雖出生死。
而不信此法。
無成佛之分。
勞我世尊多方淘汰。
種種彈诃。
而劣解之徒。
展轉生疑。
以為非己智分。
以疑根未拔。
故本智不現。
及至般若會上。
如來以金剛智而決斷之。
直使聖凡情盡。
生滅見亡。
而本有智光。
豁然披露。
始信自心清淨。
了無一法為己障礙。
此金剛般若直拔疑根。
為發最上乘者說。
殊非淺識薄德之能解。
故黃梅以此印心。
以其一法不立。
是為宗門正眼也。
昔天。
親列二十七疑。
解此一經。
以疑潛言外。
而此方義學。
執筌失指。
從前得意忘言者希。
予自幼能誦。
而長不解。
每思六祖大師一言之下。
頓了此心。
何世無超悟之人。
由正眼不開。
返為性障。
因住曹溪。
偶為大衆發揮一過。
恍然有悟。
而言外之疑。
頓彰心目。
信乎此法離文字相。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也。
因拈示一班。
以當法施。
初刻之嶺南。
再刻于五雲。
又刻南嶽。
學人方玉見而信受。
茲複刻于吳門。
将廣願四衆。
同開金剛正眼。
的信自心。
則成佛正因。
将以是為嗃矢也。
春秋左氏心法序 春秋者。
聖人賞罰之書也。
何名乎春秋。
古者賞以春夏。
罰以秋冬。
蓋象天地之生殺。
而順布之。
故春秋者。
賞罰之名也。
賞罰明而人心覺。
覺則知懼。
故曰。
孔子成春秋。
而亂臣賊子懼。
周道衰。
諸侯僭。
禮義亡而綱紀絕。
人之不淪于禽獸者鮮矣。
天生德于仲尼。
蹶然欲起而賞罰之。
故曰。
必也正名乎。
然而世卒莫之用也。
乃因魯史以見志。
故曰。
吾志在春秋。
春秋雲者。
亦曰賞善罰惡雲爾。
善惡之機隐而彰。
賞罰之權志而晦。
慮後世之難明也。
故經成。
假手于丘明。
以為之傳。
冀來者因傳以明經。
因經以見志。
而善惡之機凜焉。
則反諸心而知懼。
一懼而春秋之能事畢矣。
由是觀之。
丘明之心。
即仲尼之志也。
不求其心。
而求之事與詞之閑。
無當也。
先儒有言。
左氏豔而富。
其失也。
異譏其好言鬼神蔔筮之事。
斯言過矣。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
畏之為言懼也。
蔔筮。
鬼神吉兇之先見。
善惡之昭明。
天命也。
君父。
大人也。
經。
聖人之言也。
易尊蔔筮。
春秋尊君父。
皆聖人之言也。
易治之于未萌。
春秋治之于既亂。
易言神道之吉兇。
以懼之于幽。
春秋言人道之賞罰。
以懼之于顯。
二者相須。
如衣之有表裡。
如木之有根株。
豈有異哉。
故韓宣子聘魯。
見易象與魯春秋。
曰。
周禮盡在魯矣。
吾今而後。
知周公之德。
與周之所以王。
誠知言也。
左氏以春秋之事詞。
闡易之旨。
其所深譏者。
違蔔蔑祀。
與僭君叛父。
同歸于敗。
善惡必稽其所終。
禍福必本其所始。
所謂俟諸聖人而不惑。
質諸鬼神而無疑者。
知者畏之。
以為天命。
而不知侮之。
以為異。
悲夫。
左氏之心不明。
而聖人之志隐。
亂臣賊子複何懼乎。
某以丁年棄詩書。
從竺幹氏業。
将移忠孝于法王慈父也。
既因弘法罹難。
幾死 诏獄。
蒙 恩宥遣雷陽。
置身行伍閑。
不複敢以方外自居。
每自循念。
某之為孤臣孽子也。
天命之矣。
因内訟愆尤。
究心于忠臣孝子之實。
偶讀春秋。
忽于左氏之心有當。
始知異之為言。
未探其本也。
觀其所載列國。
及諸大夫之事。
委必有源。
本必有末。
吉兇賞罰。
不謀而符。
俯而讀。
仰而歎。
不啻設身處地。
每于微言密旨。
欣然會心。
辄援筆識之。
勒為一書。
命曰左氏心法。
非左氏之心法也。
仲尼之心法也。
非仲尼之心法也。
千古出世經世諸聖人之心法也。
何以明之。
心者。
萬法之宗也。
萬法者。
心之相也。
死生者。
心之變。
善惡者。
心之迹。
報應輪回者。
心之影響。
其始為因。
其卒為果。
如華實耳。
不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人倫日用之際。
而因果森然。
固不待三世而後見也。
楞嚴殚研七趣。
披剝群有。
而總之所以澄心春秋。
扶植三綱。
申明九法。
而總之所以傳心。
易之吉兇利害。
憂虞悔吝。
楞嚴之四生十二類。
生天堕獄。
左氏之興亡
會參知馮公守茲土。
邀予過遊九疑。
一時諸子翕然信向歸依。
予為開示般若之旨。
聞者躍然。
如大夢覺。
豈非般若種子純熟。
遇緣而發。
若時雨化。
門生陳某等。
刻而傳之四衆。
将為諸人佛種之酵欤。
佛言驢乳不成醍醐。
特為不信者言之耳。
金剛決疑解序 般若真智。
為衆生佛性種子。
各各具足而不知。
故我世尊。
特為此事。
出現世閑而開示之。
欲令悟入。
以脫衆苦之縛。
良由衆生垢重。
初聞驚而不信。
以其出情之法。
不涉名言思議。
而常情所執。
我法封蔀。
向以名言習氣深厚。
動則随語生解。
潛起意言分别。
是以随說随疑。
不能頓悟離言之旨。
勞我世尊多方淘汰。
決斷群疑。
直使了達般若本智。
以為成佛之真因。
故此經為入大聖之初門。
以拔二乘偏空之疑滞。
以實相真空為宗。
以斷疑生信為用。
空則空其所執之情。
信則信其本有之智。
以空故行無所住。
信則心無所疑。
不疑則的信自心。
與佛無二。
無二則生佛平等。
我法雙忘。
斯般若之玄門。
成佛之要訣也。
是知從上佛祖。
教人了悟自心。
直到不疑之地。
自然默與本智相應。
故六祖初聞無住生心一語。
當下頓斷曆劫之疑。
所以黃梅單以此經為心印。
然信為入道之根。
疑乃害信之毒。
故此專以斷疑為第一義也。
昔西域無着菩薩。
入日光三昧。
上升兜率。
請問彌勒。
為說八十頌。
以解其義。
無着以一十八住。
判一經之旨。
以授其弟天親。
天親依偈造論。
約斷二十七疑以釋。
最為顯着。
既而長水作刊定記。
文頗浩瀚。
初學之士。
似難領略。
卒莫定其旨趣。
予蚤年誦習。
向未徹其源。
頃于曹溪。
偶為衆演說。
竊觀于意雲何一語。
乃即就空生随聞其說。
随起疑情處。
當下剿絕。
不容拟議搏量。
以破意言分别。
如宗門所謂截斷衆流。
直使纖疑淨盡。
方與本智相應耳。
于是恍然了無剩法。
始知其疑。
不必拘其二十七則。
即于随聞所起言外之計。
預揭于前。
則本經文以為破敵之具。
如此始終一貫。
直至情忘執謝。
般若玄旨燦然。
若視白黑矣。
門人如繹。
法性弟子超逸。
通炯。
各捐資重刻。
以廣其施。
餘因序其始末。
将冀見聞随喜。
同悟般若之正因。
以為曆劫金剛種子。
若夫得意忘言。
又在具正眼者。
決不作區區文字見也。
刻金剛決疑題辭 般若為諸佛母。
菩薩之真因。
衆生之佛性。
生靈之大本也。
由向背之分。
故有聖凡之别。
是知衆生日用現前。
見聞知覺。
皆般若之光。
端在信與不信耳。
故曰諸佛智海。
以信得入靈山一會。
得度弟子。
雖出生死。
而不信此法。
無成佛之分。
勞我世尊多方淘汰。
種種彈诃。
而劣解之徒。
展轉生疑。
以為非己智分。
以疑根未拔。
故本智不現。
及至般若會上。
如來以金剛智而決斷之。
直使聖凡情盡。
生滅見亡。
而本有智光。
豁然披露。
始信自心清淨。
了無一法為己障礙。
此金剛般若直拔疑根。
為發最上乘者說。
殊非淺識薄德之能解。
故黃梅以此印心。
以其一法不立。
是為宗門正眼也。
昔天。
親列二十七疑。
解此一經。
以疑潛言外。
而此方義學。
執筌失指。
從前得意忘言者希。
予自幼能誦。
而長不解。
每思六祖大師一言之下。
頓了此心。
何世無超悟之人。
由正眼不開。
返為性障。
因住曹溪。
偶為大衆發揮一過。
恍然有悟。
而言外之疑。
頓彰心目。
信乎此法離文字相。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也。
因拈示一班。
以當法施。
初刻之嶺南。
再刻于五雲。
又刻南嶽。
學人方玉見而信受。
茲複刻于吳門。
将廣願四衆。
同開金剛正眼。
的信自心。
則成佛正因。
将以是為嗃矢也。
春秋左氏心法序 春秋者。
聖人賞罰之書也。
何名乎春秋。
古者賞以春夏。
罰以秋冬。
蓋象天地之生殺。
而順布之。
故春秋者。
賞罰之名也。
賞罰明而人心覺。
覺則知懼。
故曰。
孔子成春秋。
而亂臣賊子懼。
周道衰。
諸侯僭。
禮義亡而綱紀絕。
人之不淪于禽獸者鮮矣。
天生德于仲尼。
蹶然欲起而賞罰之。
故曰。
必也正名乎。
然而世卒莫之用也。
乃因魯史以見志。
故曰。
吾志在春秋。
春秋雲者。
亦曰賞善罰惡雲爾。
善惡之機隐而彰。
賞罰之權志而晦。
慮後世之難明也。
故經成。
假手于丘明。
以為之傳。
冀來者因傳以明經。
因經以見志。
而善惡之機凜焉。
則反諸心而知懼。
一懼而春秋之能事畢矣。
由是觀之。
丘明之心。
即仲尼之志也。
不求其心。
而求之事與詞之閑。
無當也。
先儒有言。
左氏豔而富。
其失也。
異譏其好言鬼神蔔筮之事。
斯言過矣。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
畏之為言懼也。
蔔筮。
鬼神吉兇之先見。
善惡之昭明。
天命也。
君父。
大人也。
經。
聖人之言也。
易尊蔔筮。
春秋尊君父。
皆聖人之言也。
易治之于未萌。
春秋治之于既亂。
易言神道之吉兇。
以懼之于幽。
春秋言人道之賞罰。
以懼之于顯。
二者相須。
如衣之有表裡。
如木之有根株。
豈有異哉。
故韓宣子聘魯。
見易象與魯春秋。
曰。
周禮盡在魯矣。
吾今而後。
知周公之德。
與周之所以王。
誠知言也。
左氏以春秋之事詞。
闡易之旨。
其所深譏者。
違蔔蔑祀。
與僭君叛父。
同歸于敗。
善惡必稽其所終。
禍福必本其所始。
所謂俟諸聖人而不惑。
質諸鬼神而無疑者。
知者畏之。
以為天命。
而不知侮之。
以為異。
悲夫。
左氏之心不明。
而聖人之志隐。
亂臣賊子複何懼乎。
某以丁年棄詩書。
從竺幹氏業。
将移忠孝于法王慈父也。
既因弘法罹難。
幾死 诏獄。
蒙 恩宥遣雷陽。
置身行伍閑。
不複敢以方外自居。
每自循念。
某之為孤臣孽子也。
天命之矣。
因内訟愆尤。
究心于忠臣孝子之實。
偶讀春秋。
忽于左氏之心有當。
始知異之為言。
未探其本也。
觀其所載列國。
及諸大夫之事。
委必有源。
本必有末。
吉兇賞罰。
不謀而符。
俯而讀。
仰而歎。
不啻設身處地。
每于微言密旨。
欣然會心。
辄援筆識之。
勒為一書。
命曰左氏心法。
非左氏之心法也。
仲尼之心法也。
非仲尼之心法也。
千古出世經世諸聖人之心法也。
何以明之。
心者。
萬法之宗也。
萬法者。
心之相也。
死生者。
心之變。
善惡者。
心之迹。
報應輪回者。
心之影響。
其始為因。
其卒為果。
如華實耳。
不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人倫日用之際。
而因果森然。
固不待三世而後見也。
楞嚴殚研七趣。
披剝群有。
而總之所以澄心春秋。
扶植三綱。
申明九法。
而總之所以傳心。
易之吉兇利害。
憂虞悔吝。
楞嚴之四生十二類。
生天堕獄。
左氏之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