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然大悟。

    忽身心世界。

    當下平沈。

    如空花影落。

    是夜秉燭述懸鏡一卷。

    乃依一心三觀。

    融會一經。

    謂迷悟不出一心。

    究竟不離三觀。

    以提大綱。

    但以理觀為主。

    于文則略。

    如華嚴法界之設。

    意在得義而言可忘也。

    說者又以文字為障。

    不能融入觀心。

    猶以為缺。

    故予久有通議。

    醞籍胸中。

    及投炎荒。

    雖波流瘴海。

    而一念不忘者。

    二十餘年。

    萬曆甲寅。

    投老南嶽。

    寓靈湖之萬聖蘭若結夏。

    粵門人超逸。

    侍予最久。

    甘苦疾病患難。

    靡不同之。

    入室請益懸鏡。

    觸發先心。

    遂直筆成帙。

    廣發一心三觀之旨。

    題曰通議。

    蓋取春秋經世先王之法。

    議而不辨之意。

    所謂議其條貫。

    而通其大綱。

    是于向上一路。

    實以為贅。

    其于初機之士。

    可以飲海一滴。

    而吞百川之味也。

    或曰。

    佛不思議法。

    可得而議之耶。

    曰不然。

    法本離言。

    而堅執邪見者。

    非言不破。

    佛說優波提舍。

    名為論議。

    以折邪慢之幢。

    良以此經摧九界之邪鋒。

    折聖凡之執壘。

    靡不畢見于廣長舌端。

    種種堅壁。

    一镞而破之。

    直使智竭情枯。

    降心歸順而後已。

    以經盡發其情。

    苟不議明正令。

    無由以淨法界之妖氛。

    彰覺皇之大化。

    是可以文字目之哉。

    得意遺言。

    是在金剛正眼。

     妙法蓮華經通義後序 予十九剃發。

    即從無極先師。

    聽華嚴玄談。

    于法界圓融宗旨谛信。

    至海印三昧常住用。

    恍然契悟。

    遂歸心法界之宗。

    既而聽法華經。

    因聞此經。

    純談實相。

    乃不知實相為何物。

    且謂若了實相。

    則文字可略矣。

    以此懷疑甚切。

    每叨副講。

    終盲然也。

    及北遊行腳。

    凡參耆宿。

    必以如何是實相請益。

    然竟無有啟發者。

    向以志慕參禅。

    專心向上一路。

    遂棄文字。

    入五台習枯禅。

    力究己躬下事八年。

    少有自信之地。

    複之東海。

    一日衆請說法華經。

    至方便品。

    感佛恩深。

    不覺痛哭流涕者再。

    于實相之旨。

    恍然不疑。

    猶于經文言。

    未大透徹。

    似有礙眼。

    無幾何。

    乃因弘法。

    上觸 聖怒。

    遣戍雷陽。

    達觀大師。

    與予期禮曹溪。

    乃先遲予于匡廬。

    及聞予罹難報。

    初意其必死。

    乃對佛為許誦蓮經百部祈庇。

    予南行過龍江。

    師候别予于江上。

    告以許經之故。

    予丙申三月至行閑。

    越戊戌。

    乃結法社于五羊青門壘壁閑。

    集弟子數十輩。

    諷誦法華。

    以了前願。

    衆請講演。

    至現寶塔品。

    了然如睹家中故物。

    即信此為示佛知見。

    及至神力後八品。

    古判為流通。

    予深見其非也。

    遂以開示悟入四字。

    判其全經。

    後乃入佛知見也。

    時會聽者。

    各各踴躍歡喜。

    罷講。

    請筆之。

    因為擊節。

    遂以四字通一經始終之旨。

    法門閑有許可者。

    予以文遠義奧。

    恐初學難窺。

    越壬子歲。

    粵弟子衆請益。

    仍為品節以會其義。

    明年冬。

    予赴南嶽故人之請。

    遂去粵。

    至衡陽。

    止于靈湖之萬聖寺。

    一二護法。

    為營安居于寺右。

    落成欲顔之。

    未就。

    夜夢一僧告予曰。

    何不雲昙華。

    覺而知有宿因也。

    粵弟子通岸超逸二人相從。

    先于甲寅請述楞嚴通議。

    庵成。

    衆請就講演一周。

    逸輩複請述法華通義。

    将會品節以通全經也。

    予自念老朽。

    無益法門。

    傥一言有當。

    嘉惠後學。

    于入佛知見。

    未必無助。

    于乙卯六月朔屬草。

    至八月朔擱筆。

    但宗華嚴。

    始終融之以理觀。

    統一代時教而歸之性海。

    以見吾佛出世。

    以大事因緣之本懷。

    其後六品。

    判為入佛知見。

    雖違古作。

    而理實有宗。

    非敢妄談。

    以信佛心。

    則不必取準于人也。

    其文多率意矢口。

    殊為草略。

    弟子性融。

    乃久踞法壇者。

    相與校核。

    三越月而成。

    然非敢為妙契佛心。

    至于文字般若。

    亦贊歎持經之一端也。

    智者苟不以人廢言。

    請虛懷以觀。

    予有望于知言者。

     合刻法華文句記序 毗盧遮那證窮法界。

    踞菩提場。

    說普照法界修多羅。

    示佛境界。

    佛知見地。

    惟佛與佛。

    乃能知之。

    故劣根在座。

    如盲如聾。

    以是獨被上根。

    攝機未盡。

    因垂小化身。

    入娑婆界。

    現老比丘八相成道。

    與民同患。

    五性周旋。

    三根普被。

    故曰吾以一大事因緣。

    出現于世。

    所謂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

    然佛知見者。

    以徹盡法界草芥微塵。

    無非成佛真體。

    了無剩法。

    是為諸法實相。

    普令衆生知此見此。

    同入平等法性。

    方稱如來出世本懷。

    嗟乎。

    衆生垢重。

    信之者希。

    況入之乎。

    是以靈山一會。

    英傑之士。

    猶費敲擊。

    四十餘年。

    至法華會上。

    方信佛心。

    始有歸家之分。

    一一授記。

    豈細事哉。

    及化身既隐。

    此法獨存。

    千年之下。

    大教東來。

    此經流傳三百餘年。

    無能識者。

    天台智者大師。

    持此大經。

    一日親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求證南嶽。

    嶽曰。

    此法華三昧也。

    非子莫證。

    非我莫識。

    自是大師以三觀釋經。

    于是九旬談妙。

    故有玄義文句。

    口授門人章安記之。

    唐有荊溪釋簽。

    以發其趣。

    意指百界千如。

    備彰諸法實相之旨。

    頓顯十方佛土中。

    惟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之說。

    觀者了然自信。

    其于佛之知見。

    躍然而入。

    得此開示。

    無餘蘊矣。

    即以觀心而見佛心。

    豈假外耶。

    向以經記各刻。

    學者智劣。

    難于會通。

    前有會玄簽。

    而略句記。

    義有未盡。

    紹覺法師。

    通會一律。

    草成未行。

    智河行公。

    深悲末法理觀之不明。

    以覺公原稿合刻于經。

    使後之覽者理觀分明。

    由觀以達諸法實相。

    悟佛知見。

    其于入佛境界。

    是猶乘萬派順流而入于海。

    固無難矣。

    但大師舊判經。

    後八品為流通分。

    予少從講習。

    即有疑焉。

    及住山多年。

    偶為學人演說。

    至現寶塔品。

    恍悟示佛境界。

    即以此為示佛知見。

    因以開示悟入各從品目。

    則以後六品。

    為入佛知見。

    此似與流通相左。

    谛觀所流通者佛知見也。

    惟佛知見。

    非觀不入。

    不入将何法以流通乎。

    意蓋大師引而未發者也。

    然則言似左而義實符。

    學者苟不以人廢言。

    了此。

    則誠不敢是今非古。

    以啟謗法之罪也。

    居士顔廣[睧-氏+兟]。

    發心力荷而刻之。

    是與智公與先會合者。

    皆智者之功臣。

    如來之遣使。

    豈同靈山一會之人耶。

    其法施功德。

    當與實相等矣。

     重刻心經直說小引 棗柏謂無明十二緣生。

    即普光明智。

    以是而觀則般若無明。

    觌體無二。

    如乳之為酥酪醍醐。

    不從外得。

    蓋得酵為轉變之力耳。

    今觀自在修深般若。

    其功惟在照之一字而已。

    以迷般若而為五蘊。

    由照五蘊皆空。

    即成般若。

    則觀照之用。

    得非五蘊之酵欤。

    以用之者希。

    故迷之者衆。

    假而大地人人皆用。

    則大地通成般若普光明藏矣。

    噫。

    聖凡之分。

    一念轉變之力。

    豈細事哉。

    永為楚南鄙。

    其俗能敦詩書者。

    則為上。

    至佛法則從來未聞。

    予隐南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