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九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炯 通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序 刻方冊藏經序 萬曆丙戌秋。

    達觀大師密藏開公。

    遠蹈東海。

    訪清于那羅延堀。

    具白重刻方冊大藏因緣。

    方且訂盟于堀中。

    爾時清以荷法情深。

    心重然諾。

    豈不荷擔。

    以洞門未開。

    荊榛未辟。

    意将有待而然也。

    已而達師西遊。

    開本二公。

    從赴清涼以蔔居。

    質疑于曼室大士。

    即蒙印許。

    以金色界。

    未幾諸緣畢集。

    越庚寅秋。

    幻餘本公問餘來入海印。

    出所刻棗柏大論若幹卷示清。

    乃焚香稽首。

    再拜受之。

    喜徹藏心法。

    香熏遍毛孔。

    及讀諸大宰官長者居士緣起語。

    備殚始末字。

    字真心信。

    乎無不從此法界流也。

    且曰。

    方冊類俗谛。

    固以流通為大方便。

    第恐執梵筴而緻疑者。

    煩頻解之。

    至詳且盡。

    夫複何言。

    嗟夫人情之惑久矣。

    迷方者衆。

    顧玦數舉。

    而不能悟一愚羽。

    況大道乎。

    嘗試論之。

    始吾佛聖人說法也。

    以法界無盡身雲。

    稱性而演普門法界修多羅。

    塵說。

    刹說。

    熾然說。

    斯豈紙墨文字而可涯量。

    見聞知覺而可流通者哉。

    今所傳者。

    特大小化身。

    四十九年。

    三百餘會。

    随機施設方便法門。

    集之龍宮。

    六通大士。

    猶不能盡其名目。

    量出少分。

    厘為三藏二十部。

    廣布西夏。

    流來東土者。

    又貝多之一葉耳。

    付囑流通。

    諸弘法者。

    随方建立。

    曲就機宜。

    故曰。

    或邊地語說四谛。

    或随俗語說四谛。

    或現己身。

    或現他身。

    或示己事。

    或示他事。

    種種所行。

    皆菩薩道。

    觀夫雜花所出。

    諸善知識。

    同具生身。

    各各法門。

    無非毗盧遮那海印三昧神威所現。

    故世谛語言。

    資生業等。

    皆順正法。

    法本無住。

    遇緣即宗。

    至若水流風動。

    盡演圓音。

    鳥噪猿吟。

    皆談不二。

    翠竹真如。

    黃花般若。

    斯又豈區區華梵可分。

    紙[疊*毛]長短可較哉。

    雖然。

    語固有之。

    人情安于常習。

    惑其希睹。

    複何怪哉。

    藉令始也契書華筴而梵策。

    又以彼此為是非。

    信乎是謂朝三也。

    是以世尊利物。

    妙在随順機宜。

    應以何身何法而得度者。

    即随所應而度脫之。

    故順之則依。

    逆之則違。

    此常情耳。

    今夫斯藏所诠。

    乃佛真法身。

    一切衆生自性也。

    悲夫人者。

    沉酣衆苦稠林。

    昧之久矣。

    故世尊自矢之曰。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

    如我等無異。

    非此又何以見佛身。

    了自性。

    出苦得樂。

    住佛所住。

    以适其願耶。

    以此而度。

    非随順方便。

    又何以令谛信。

    令人人由之而悟入耶。

    況衆生有種種欲。

    種種好樂。

    苟弘法者。

    順其欲。

    投其所好。

    無不信樂歡喜者。

    今所化之機有四衆。

    計缁白之分。

    若牛缁角而白毛。

    能化之法。

    若獨擅。

    是則投缁而拒白。

    其猶取角而棄毛。

    何其一體異視。

    而示吾法之不廣也。

    如此欲令人人而得度。

    複何望哉。

    且真丹雲多思維。

    思維多則惑重。

    惑重則智輕。

    智輕則根鈍。

    舉皆是也。

    何以知其然耶。

    嘗試觀夫世智辯聰。

    率多殉耳目。

    陸沈欲泥。

    閑有靈根宿植。

    負英傑之氣者。

    大都發于功名。

    去此取彼。

    即般若内重。

    又道不勝習。

    奈之何躊躇生死。

    良亦可痛。

    況茲末法奉教。

    例多俑人。

    豈禀鈍根。

    法門所系。

    九鼎一絲。

    外患内憂。

    猶楚入郢。

    悲夫悲夫。

    當是時也。

    孰能力起而振救之。

    若大師者。

    斯刻之舉。

    不啻秦庭之哭。

    真有敚軍拔幟之意。

    其恢複法界之圖。

    遠且大矣。

    睹其金湯外護。

    高深堅利。

    若諸宰官居士者。

    豈非地湧之衆。

    親受付囑而來耶。

    不然何以勇健如此。

    故吾觀真谛。

    真谛不有。

    吾觀俗谛。

    俗谛不無。

    是役也。

    吾輩且息肩。

    其猶庖人不能治庖。

    屍祝将越尊俎。

    而代之也。

    以彼易此。

    兩其無幸哉。

    雖然。

    勿謂無人。

    自顧所積何如耳。

    聞之大塊噫氣。

    萬竅怒号。

    由其聲大而響齊。

    故一唱而萬和。

    同聲相應。

    豈成虛語。

    是知斯藏之役。

    将計日獻捷。

    斯刻之功。

    将浩劫而不窮。

    直使人人因之而見佛。

    物物以之而明心。

    睹法界于毫端。

    觐毗盧于當下。

    斯可謂人天共仰。

    真俗交歸。

    随順方便之最上第一義谛。

    廣大威德法門也。

    或曰。

    方冊減敬。

    将無慢法之罪耶。

    予曰。

    性性湛然。

    般若圓明。

    諸流通者。

    譬若分燈。

    即大地俱焚。

    曾未擇薪。

    而本火固然。

    不增不減。

    試将以此廣大法炬。

    遍周沙界。

    窮未來際。

    燒盡闡提。

    即使衆生界空。

    而本法猶湛然常住也。

    二公勉矣前旌。

    嗟予小子。

    慚愧形服。

    以禅弓不張。

    慧劍不利。

    怯弱不敢先登。

    敢辭執鞭之後。

     淨慧寺喬宗紹公請方冊大藏經序 達磨航海西來。

    由至五羊而入中國。

    盧祖崛起新州。

    衣缽終止于曹溪。

    般剌臂裹楞嚴。

    房公筆授于制止。

    是則南海為禅道佛法根本地也。

    夫何千年以來。

    道化不敷。

    宛若佛未出世時。

    不知三寶為何物。

    始予蒙 恩以逆緣來。

    因開法于青門。

    一時缁白翕然歸向。

    而法性諸弟子率為上首。

    不數年閑。

    教化大行。

    信乎若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也。

    于時淨慧弟子喬宗紹公。

    發心結社。

    效東林故事。

    專修淨業。

    十餘年來。

    如一日也。

    頃者。

    公以教化未廣。

    見聞不博。

    願請大藏。

    普利人天。

    适予初歸曹溪。

    公作禮拈香。

    具白其事。

    予聞而喜曰。

    佛性之在人心。

    如大地之水。

    空谷之響。

    此不待别求。

    本自有之。

    雖然。

    水固本有。

    必鑿而蒙潤。

    響雖無形。

    必呼而後應。

    又如貧子衣底之珠。

    昧而不覺。

    須賴親友指示。

    使自披襟而得利益。

    是則公之結社念佛。

    如鑿井之人。

    今請大藏。

    若指珠之親友也。

    若各得利濟之益。

    要在人拂襟解帶之閑。

    非公與之。

    實公指之耳。

    如是展轉無窮。

    将見迦維之化。

    周遍炎海之[陟*頁]。

    較其功德。

    豈可得而思議耶。

     首楞嚴經通議序 首楞嚴經者。

    諸佛如來大總持門。

    秘密心印。

    統攝一大藏教。

    五時三乘。

    聖凡真妄。

    迷悟因果。

    攝法無遺。

    修證邪正之階差。

    輪回颠倒之情狀。

    了然目前。

    如觀掌果。

    可謂徹一心之原。

    該萬法之緻。

    無尚此經之廣大總備者。

    如來以一大事因緣。

    出現世閑。

    舍此别無開導矣。

    判教者局于一時一教。

    豈非管窺蠡測哉。

    自入中土。

    解者凡十餘家。

    如會解之外。

    近世缁白。

    各出手眼。

    而宏通者非一。

    披文釋義。

    靡不參詳精确。

    發無餘蘊。

    又何俟蛇足哉。

    但曆覽諸說。

    有所未惬者。

    獨理觀未見會通。

    故言句雖明。

    而大旨未暢。

    學者未免摸象之歎。

    餘昔居五台冰雪中。

    參究向上。

    以此經印證。

    堅凝正心以照燭之。

    豁然有得。

    及至東海枯坐三年。

    偶閱此經。

    一夕于海湛空澄。

    雪月交光之際。

    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