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八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書問
與王醒東侍禦
壬子冬别後。
次年大病。
幾絕更生。
及冬。
即度嶺之南嶽。
初有休老意。
因緣未果。
且達師有未了公案。
至丙辰夏。
即有吳越之行。
覓公音問。
竟不可得。
先至廬山結夏。
見其幽勝。
遂有終焉之志。
了達師事。
即于丁巳五月還歸匡廬。
蔔得山南五乳峰下。
一邱一壑。
足了餘生。
其結構之緣。
皆賴護法。
今幸已得安居。
二十年所慕。
垂老始遂。
足知人生山林之福。
未易得也。
去夏若公來。
遠辱書惠。
始知公内艱家居。
計釋服在迩。
入都可期。
舟過落星。
舉首雲山一牛鳴地。
佳會之緣。
日夜望之。
每念嶺南法道。
千年以來。
老朽雖未大振。
賴公入社。
諸子一時之盛。
得馮龍二生表率。
人人可觀。
嗟哉二子繼逝。
斯道寥寥。
獨恃公荷負之力。
奈不能久與諸子周旋。
散而無統。
大為可悲。
不意興衰之速如此。
惟公天縱有餘。
所恨法門未能深入。
則護法有心。
而于的當放舍一着。
似未打破。
故于世法佛法不無町畦。
若得大開重門。
内外洞然。
若揭日月于中天。
則曹溪衣缽。
豈容陳腐。
若公大力量人。
不發無上菩提之心。
則大重昏終無慧炬矣。
老朽老矣。
餘日無多。
恒思此段因緣。
深為痛悼。
公其念及此乎。
修六閉死關于金輪峰頂。
甚為有望。
若惺今留山中姑為打葛藤。
且令入智慧門。
二子異日得公為護法。
大弘此道。
則老朽死耳不朽。
多劫之緣。
亦不虛矣。
他複何言。
萬裡如面。
惟公鑒之。
答陳無異祠部 山居與世益遠。
每聞時事驚心。
痛徹五内。
不意一變至此。
惟 沖主子立。
政出多門。
所謂醫多脈亂。
無怪其然。
即盧扁亦當束手。
為之奈何。
比者前車已覆。
惟今隻當慎行謹守。
以固藩籬。
培養元氣為上策。
若拘拘破器而以必完。
爽口快意為尚。
所謂病不死人。
而醫死之矣。
此外更有何術。
朝廷一時固多君子。
縱能執經按脈。
恐出奇多方。
亦未必能取捷。
公釋服在迩。
當即出補。
不必以治亂為行止。
所謂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世事如奕棋。
當局者迷。
若有明眼傍觀。
即指點一着。
率收全功。
又何在于對奕耶。
第不宜攘臂其閑。
令奕者厭。
此吾佛所說。
貴善巧方便行耳。
如何如何。
承示孤明時複透現。
第承當不勇。
若言透現。
乃自知之明。
若雲承當不勇。
乃自信不及耳。
然透現乃念念透現。
豈但時複。
第看破透現處本無一物。
則念念現前者。
即本來面目。
如此念念着力。
念念無生。
全體出現。
又何有承當不承當耶。
以當人一念自信不及。
故起将謂别有之心。
所以當面錯過。
卻道承當不勇。
此病在别求之心。
凡向道者。
皆以此誤。
公直就一念現前處看破無生。
無生則本來無物。
是則遠從無始。
一念未移。
從今而後。
隻此一念。
更何别求。
既唯此一念。
更教誰承當耶。
六祖雲。
若論此事。
輪刀上陣。
亦可做得。
願公谛信此心。
看破念念現前處。
則念念精進。
如此。
則一切處無非大解脫場。
又何有治亂之分耶。
因對晤時難。
不覺漏逗。
答曹能始廉憲 山野早慕匡廬之勝。
垂老方投往。
丙辰歲一登此山。
則知有大宰官知識。
為護法幢。
及閱龍藏募疏。
則心折于摩诘。
有斷取大千之神力也。
比即誅茅五乳。
為休老計。
乃峰下倚天際七賢。
而望雲中五老。
居然眉睫。
為我山門護法矣。
藏公為道場拮據。
足無停影。
喜無知厭。
且尊慈有大願力。
将建法筵。
此為匡廬曠大因緣。
惟是必仗法身親臨此中。
乃可振大法鼓。
否則以一糞埽頭陀。
安能施無畏于十方雲來海衆乎。
此廣大心中。
必能建是希有之事也。
答徐明衡司馬 日承枉顧荒山。
一見慧光獨露。
表裡洞然。
如冰壺玉鑒。
自是般若中人。
非一世二世善根熏修者。
及聞眇論所吐。
一片金剛心地。
發為忠肝義膽。
但有忠君愛國一念。
不複知有身家計。
真乘願力而來。
救苦衆生。
誠現宰官而作佛事者也。
遠惠德音。
知法體多病。
且雲心強骨弱。
此在有漏形骸。
本來浮脆。
理固然也。
顧此血肉之軀。
原是妄想凝結。
念念熏蒸。
故少乖調攝。
則大不知恩。
況外欲薄[饑-幾+蜀]。
增益病本。
唯佛一人。
純一以金剛心地。
念念熏變。
故令此身全成堅固。
舍利得不壞耳。
嘗聞聖道之真以治身。
其土苴以為天下國家。
此乃本末之論。
惟今志欲利人。
先立其本。
在所養堅固深厚。
而後忘身從事。
老子雲。
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必有道矣。
惟座下志大願大。
必心大身細而後可。
此在中有所守。
而外以事試之。
則漸入佳境。
譬如架閣。
必先因其基耳。
愚意願座下從今發心。
單持一咒。
或準提。
或金剛穢迹。
含之于心。
二六時中。
念念不忘。
久之發強剛毅之氣。
自然熏發。
不待強而自強矣。
知高明信心笃厚。
故敢妄談。
答王東裡明府 别後。
恒如霜天月夜。
對談時也。
此景此時。
都在睡夢中。
誰能醒真。
與世外人。
茗碗爐香。
說無生話也。
承谕近日閱楞伽有會心處。
甚喜。
以此經。
離文字相。
離心緣相。
唯忘言妙契。
方有入處。
從此不疑。
當有深證也。
别論一照即覺。
亦能轉境。
言打成一片。
則猶隔鐵圍。
此當自知。
不成一片。
過在何處。
以古人一片之說。
不是小事。
從初發心參禅。
即将一則公案作話頭。
如趙州狗子無佛性。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等語。
以此橫在胸中。
塞斷意根。
再不放行。
着實疑情。
晝夜咬定牙關。
一念不舍。
久才純熟。
方即打成一片。
動即十年五年。
此是話頭成片。
未是悟成一片也。
知公雖谛信此事。
已有解會處。
但未下死工夫。
如古人參話頭。
雖會得此道理。
猶在光影門頭。
其生滅心。
未曾暫歇一念。
故閑時無事。
見有道理。
及對境遇緣。
便被奪轉去。
是知此事。
不是以知見道理。
當得實用也。
又雲。
作一合相觀。
以見破見。
以相離相。
以識去識。
以執破執。
此言固有理在。
但一合相。
不以兩頭湊泊可入者。
以心境兩忘。
正是悟到一片處。
不見有少法當情作礙。
頭頭消歸。
法法顯露。
如此方可入一合相。
今若以見識相破。
正如油入面。
何能破得。
況見識乃病根。
非破敵之具。
如此作觀。
似有淆訛。
若依經教中入。
必如金剛般若六喻。
即一觀純熟。
自有十分相應。
若從楞伽入。
但于靜坐。
能見自心妄想流注。
方是工夫入頭。
又雲。
妄想無性一語中得力。
便念念消歸。
若宗門中參。
隻依六祖不思善不思惡。
那個是上座本來面目。
此最真切。
日用做工夫。
如此時時不忘。
不必求一合相。
忽一念相應。
則忽然堕入一合中矣。
惟今願公不必求一合相。
亦不必怕境轉。
但時時随心抱一則話頭。
日用中單看一念起處。
當下咬斷。
便消得去。
若妄想消得。
便不被一切境界轉。
若八識迸破。
大徹一番。
則無境可轉矣。
無境可轉。
則心境一如。
此真一合相也。
又。
東行。
幸見公真正道人。
可謂不
次年大病。
幾絕更生。
及冬。
即度嶺之南嶽。
初有休老意。
因緣未果。
且達師有未了公案。
至丙辰夏。
即有吳越之行。
覓公音問。
竟不可得。
先至廬山結夏。
見其幽勝。
遂有終焉之志。
了達師事。
即于丁巳五月還歸匡廬。
蔔得山南五乳峰下。
一邱一壑。
足了餘生。
其結構之緣。
皆賴護法。
今幸已得安居。
二十年所慕。
垂老始遂。
足知人生山林之福。
未易得也。
去夏若公來。
遠辱書惠。
始知公内艱家居。
計釋服在迩。
入都可期。
舟過落星。
舉首雲山一牛鳴地。
佳會之緣。
日夜望之。
每念嶺南法道。
千年以來。
老朽雖未大振。
賴公入社。
諸子一時之盛。
得馮龍二生表率。
人人可觀。
嗟哉二子繼逝。
斯道寥寥。
獨恃公荷負之力。
奈不能久與諸子周旋。
散而無統。
大為可悲。
不意興衰之速如此。
惟公天縱有餘。
所恨法門未能深入。
則護法有心。
而于的當放舍一着。
似未打破。
故于世法佛法不無町畦。
若得大開重門。
内外洞然。
若揭日月于中天。
則曹溪衣缽。
豈容陳腐。
若公大力量人。
不發無上菩提之心。
則大重昏終無慧炬矣。
老朽老矣。
餘日無多。
恒思此段因緣。
深為痛悼。
公其念及此乎。
修六閉死關于金輪峰頂。
甚為有望。
若惺今留山中姑為打葛藤。
且令入智慧門。
二子異日得公為護法。
大弘此道。
則老朽死耳不朽。
多劫之緣。
亦不虛矣。
他複何言。
萬裡如面。
惟公鑒之。
答陳無異祠部 山居與世益遠。
每聞時事驚心。
痛徹五内。
不意一變至此。
惟 沖主子立。
政出多門。
所謂醫多脈亂。
無怪其然。
即盧扁亦當束手。
為之奈何。
比者前車已覆。
惟今隻當慎行謹守。
以固藩籬。
培養元氣為上策。
若拘拘破器而以必完。
爽口快意為尚。
所謂病不死人。
而醫死之矣。
此外更有何術。
朝廷一時固多君子。
縱能執經按脈。
恐出奇多方。
亦未必能取捷。
公釋服在迩。
當即出補。
不必以治亂為行止。
所謂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世事如奕棋。
當局者迷。
若有明眼傍觀。
即指點一着。
率收全功。
又何在于對奕耶。
第不宜攘臂其閑。
令奕者厭。
此吾佛所說。
貴善巧方便行耳。
如何如何。
承示孤明時複透現。
第承當不勇。
若言透現。
乃自知之明。
若雲承當不勇。
乃自信不及耳。
然透現乃念念透現。
豈但時複。
第看破透現處本無一物。
則念念現前者。
即本來面目。
如此念念着力。
念念無生。
全體出現。
又何有承當不承當耶。
以當人一念自信不及。
故起将謂别有之心。
所以當面錯過。
卻道承當不勇。
此病在别求之心。
凡向道者。
皆以此誤。
公直就一念現前處看破無生。
無生則本來無物。
是則遠從無始。
一念未移。
從今而後。
隻此一念。
更何别求。
既唯此一念。
更教誰承當耶。
六祖雲。
若論此事。
輪刀上陣。
亦可做得。
願公谛信此心。
看破念念現前處。
則念念精進。
如此。
則一切處無非大解脫場。
又何有治亂之分耶。
因對晤時難。
不覺漏逗。
答曹能始廉憲 山野早慕匡廬之勝。
垂老方投往。
丙辰歲一登此山。
則知有大宰官知識。
為護法幢。
及閱龍藏募疏。
則心折于摩诘。
有斷取大千之神力也。
比即誅茅五乳。
為休老計。
乃峰下倚天際七賢。
而望雲中五老。
居然眉睫。
為我山門護法矣。
藏公為道場拮據。
足無停影。
喜無知厭。
且尊慈有大願力。
将建法筵。
此為匡廬曠大因緣。
惟是必仗法身親臨此中。
乃可振大法鼓。
否則以一糞埽頭陀。
安能施無畏于十方雲來海衆乎。
此廣大心中。
必能建是希有之事也。
答徐明衡司馬 日承枉顧荒山。
一見慧光獨露。
表裡洞然。
如冰壺玉鑒。
自是般若中人。
非一世二世善根熏修者。
及聞眇論所吐。
一片金剛心地。
發為忠肝義膽。
但有忠君愛國一念。
不複知有身家計。
真乘願力而來。
救苦衆生。
誠現宰官而作佛事者也。
遠惠德音。
知法體多病。
且雲心強骨弱。
此在有漏形骸。
本來浮脆。
理固然也。
顧此血肉之軀。
原是妄想凝結。
念念熏蒸。
故少乖調攝。
則大不知恩。
況外欲薄[饑-幾+蜀]。
增益病本。
唯佛一人。
純一以金剛心地。
念念熏變。
故令此身全成堅固。
舍利得不壞耳。
嘗聞聖道之真以治身。
其土苴以為天下國家。
此乃本末之論。
惟今志欲利人。
先立其本。
在所養堅固深厚。
而後忘身從事。
老子雲。
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必有道矣。
惟座下志大願大。
必心大身細而後可。
此在中有所守。
而外以事試之。
則漸入佳境。
譬如架閣。
必先因其基耳。
愚意願座下從今發心。
單持一咒。
或準提。
或金剛穢迹。
含之于心。
二六時中。
念念不忘。
久之發強剛毅之氣。
自然熏發。
不待強而自強矣。
知高明信心笃厚。
故敢妄談。
答王東裡明府 别後。
恒如霜天月夜。
對談時也。
此景此時。
都在睡夢中。
誰能醒真。
與世外人。
茗碗爐香。
說無生話也。
承谕近日閱楞伽有會心處。
甚喜。
以此經。
離文字相。
離心緣相。
唯忘言妙契。
方有入處。
從此不疑。
當有深證也。
别論一照即覺。
亦能轉境。
言打成一片。
則猶隔鐵圍。
此當自知。
不成一片。
過在何處。
以古人一片之說。
不是小事。
從初發心參禅。
即将一則公案作話頭。
如趙州狗子無佛性。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等語。
以此橫在胸中。
塞斷意根。
再不放行。
着實疑情。
晝夜咬定牙關。
一念不舍。
久才純熟。
方即打成一片。
動即十年五年。
此是話頭成片。
未是悟成一片也。
知公雖谛信此事。
已有解會處。
但未下死工夫。
如古人參話頭。
雖會得此道理。
猶在光影門頭。
其生滅心。
未曾暫歇一念。
故閑時無事。
見有道理。
及對境遇緣。
便被奪轉去。
是知此事。
不是以知見道理。
當得實用也。
又雲。
作一合相觀。
以見破見。
以相離相。
以識去識。
以執破執。
此言固有理在。
但一合相。
不以兩頭湊泊可入者。
以心境兩忘。
正是悟到一片處。
不見有少法當情作礙。
頭頭消歸。
法法顯露。
如此方可入一合相。
今若以見識相破。
正如油入面。
何能破得。
況見識乃病根。
非破敵之具。
如此作觀。
似有淆訛。
若依經教中入。
必如金剛般若六喻。
即一觀純熟。
自有十分相應。
若從楞伽入。
但于靜坐。
能見自心妄想流注。
方是工夫入頭。
又雲。
妄想無性一語中得力。
便念念消歸。
若宗門中參。
隻依六祖不思善不思惡。
那個是上座本來面目。
此最真切。
日用做工夫。
如此時時不忘。
不必求一合相。
忽一念相應。
則忽然堕入一合中矣。
惟今願公不必求一合相。
亦不必怕境轉。
但時時随心抱一則話頭。
日用中單看一念起處。
當下咬斷。
便消得去。
若妄想消得。
便不被一切境界轉。
若八識迸破。
大徹一番。
則無境可轉矣。
無境可轉。
則心境一如。
此真一合相也。
又。
東行。
幸見公真正道人。
可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