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虛往矣。

    山野老年栖息青山白雲之中。

    與世日遠。

    公利生之願正弘。

    晤言未有日也。

    喜公進道工夫甚銳。

    誠一日千裡。

    但趨修固易。

    而忘功絕證為難。

    以耽着玄妙。

    靜沈窠臼。

    久之。

    不覺堕落知見魔網。

    此從古學道之難過一關也。

    若透過此關。

    是為百尺竿頭進一步。

    到此一味平常。

    更無甚奇特。

    所謂依然隻是舊時人。

    不是舊時行履處。

    如此。

    則通身毛孔。

    渾放光明。

    決不是思量境界。

    決不坐光影門頭。

    此處隻貴步步埽除。

    自然得到大休歇耳。

     又。

     奉手教。

    辱法愛惓惓。

    心神契會。

    不隔絲毫。

    光明藏中。

    本非形骸可隔。

    信非虛語。

    委悉近日工夫。

    日見平貼。

    已蹈省力安樂之境。

    足征大精進力。

    所雲。

    舊時鼻孔一毫着不得。

    正是得力處。

    但就中一毫着不得處。

    更有誵訛在。

    直須透過。

    古人謂有佛處不得住。

    無佛處急走過。

    正恐坐在無事甲裡。

    若不勘破。

    将來轉身更難。

    豈不見雲門道。

    有二種光不透脫。

    一切處不明。

    面前有物是一。

    透得一切法空。

    隐隐似的有個物相似。

    亦是光不透。

    法身亦有兩般病。

    得到法身邊。

    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是一。

    直饒透得。

    放過即不可。

    子細檢點将來。

    有甚麼氣息。

    亦是病。

    古人初以見道為難。

    及乎見道。

    而法執最難遣。

    多堕在此。

    所謂認着依然還不是。

    此中工夫。

    雖無着精彩處。

    而舍法見一着。

    不可不知也。

    高明以為何如。

    昔從念念舍去。

    舍到無可舍。

    亦不坐在無可舍邊。

    自然不被見縳。

    則通身如大火聚矣。

     與鮑中素儀部 黃山白嶽。

    久在鴻蒙。

    何緣山靈現瑞。

    感大護法。

    使蒼岩翠壁。

    一旦幻出梵宇珠宮。

    緻黃金妙相從空而來。

    貝葉真诠自天而降。

    頓令無佛之國土。

    湧出華藏之莊嚴。

    攝化無量人天。

    同入極樂世界。

    如此妙用。

    全在尊慈一念真心流出。

    其功德利益。

    豈小小哉。

    山野欽聞遙空贊歎。

    第恨衰老。

    無能一瞻禮耳。

    頃蔔匡廬一壑。

    以送餘年。

    幸陳赤石公作山門檀越。

    将邀海内高賢。

    重刻蓮花之漏。

    書來雲。

    荷長者為祗園首唱。

    念匡廬名勝。

    得高賢擊節。

    岩壑生光。

    第山野有愧遠公。

    不堪作東林社主耳。

     又。

     新歲承使者遠至。

    辱慈念惓惓。

    欲山僧一行。

    以結法喜之緣。

    初心欣然。

    前已具悉。

    頃得汪司馬公書雲。

    遼警甚急。

    昨二月廿日出師。

    四路大将。

    已喪其三。

    八九萬生靈。

    一旦齑粉。

    大可寒心。

    止留李将軍一路。

    遼極難支。

    恐其長驅。

    大可憂也 廟堂紛纭。

    無畫一之策。

    征兵轉饷。

    急于星火。

    此何時也。

    吾徒山林所賴太平。

    念此人心洶洶之時。

    屏迹傾誠誦祝之不暇。

    又安敢輕事遨遊乎。

    此其一也。

    且聞京師震動。

    南北禁僧。

    而遊食之徒。

    無措足地。

    傥聞山野所至。

    望風而趨。

    難必其不來。

    恐地方不便。

    此其二也。

    始以一行為快。

    嗣有一事可虞。

    故不敢輕進。

    特此奉啟。

    伏乞慈諒。

    姑徐圖之。

    以俟後期。

     又。

     承示近來做工夫。

    于本地漸有入處。

    欲得秘密一語。

    以為捷徑。

    原夫此事本來無密不密。

    但在當人一念上做。

    即看話頭一着。

    亦是不得已而用之。

    但要一識破日用現前知覺之心。

    盡是妄想用事。

    縱有道理玄妙之知見。

    盡是識神影子。

    皆心意識邊事。

    總之不曾了知離心意識一着。

    故凡舉心動念。

    都落妄想窠臼耳。

    所以佛雲。

    一切衆生。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此即馬鳴所言。

    一切衆生從本以來。

    未曾離念。

    是知衆生日用種種妄想。

    究竟隻是一妄念耳。

    然此一念。

    即是最初起迷之源。

    從無始至今。

    但隻是此一念。

    更無第二。

    即心意識。

    總屬一念上起。

    惟今做工夫。

    能将此一念看破。

    則一切妄想情慮。

    當下冰清矣。

    此所謂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然因衆生。

    祗見得心中妄念。

    紛紛纭纭。

    如此之多。

    其實不知隻是一念。

    今無奈離念紛纭。

    故古人教人。

    提一話頭做工夫。

    究之即話頭亦是妄念。

    以但将此一念話頭。

    堵截雜念。

    歸之于一。

    若窮究此一念深深觑之。

    觑來觑去。

    原無起處。

    本自無生。

    若一旦了悟一念無生。

    則永劫情根。

    當下頓脫。

    此名為悟。

    非是别有玄妙可悟也。

    惟今老居士。

    做工夫提話頭着力處。

    隻看此一念着力。

    深深追究。

    忽然看見此一念本無生處。

    若了得一念無生。

    則從此一切念念皆無生矣。

    此六祖所謂無住生心也。

    若求玄妙。

    便是有住矣。

    如此直捷處。

    最為有力。

    不在多求知見。

    此中一字用不着。

    隻是先要将胸中一切妄想知見。

    一齊放下。

    放得心中空空地。

    灑灑落落一絲不留。

    看他一念起處。

    便着力追究。

    如此是為單刀直入。

    更不容思前算後。

    種種計較。

    才有思算。

    遠之遠矣。

    老居士有志此事。

    試如此下手何如。

     答錢受之太史 山野深愧破器。

    有玷法門。

    況複久沈瘴海。

    甘填溝壑。

    不謂天賜餘生。

    尚有今日。

    向以衰殘多病。

    将匿影窮山。

    适以雙徑有未了因緣。

    義幹生死。

    不得少此一行。

    故踉跄而來。

    雖不敢言善财南詢。

    且幸得以遍參知識。

    久向居士為當代裴楊。

    法門保障。

    且知慈念殷勤。

    準拟一詣丈室。

    昨雲慈航曾待于錫山。

    當面錯過。

    大為怅然。

    适辱慈音遠及。

    法供種種。

    捧誦再三。

    彌感情至。

    益令妄想飛越。

    足不容緩。

    但雨雪連綿。

    少晴出山。

    尚有雲栖一行。

    湖上無多留連。

    歸次吳門。

    必入毗耶之室。

    先此緻謝不宣。

     又。

     山野居常。

    恒憂法門寥落。

    即外護金湯。

    難得真寔荷擔之人。

    昨幸見居士。

    大慰夙心。

    現宰官身。

    豎正法幢斯時大有望焉。

    若山野朽株。

    為法門棄物。

    承法愛之深。

    自信夙緣。

    虞山之會。

    匆匆未盡所懷。

    辱聯舟遠送。

    更感惓惓。

    别後。

    仲夏望後抵匡山。

    蔔居山南七賢五乳之閑。

    誅茅數椽。

    聊爾栖息。

    前寄八行時。

    尚未得定止也。

    一向老病相侵。

    幻軀故有濕疾作楚。

    冬來方覺小可。

    護法編時對披讀。

    諸老塔銘。

    言言指歸向上一路。

    得宗門正眼。

    我明法運大開。

    賴有此為衡鑒。

    若刻施流通。

    利法不淺。

    其稿。

    俟明春當專持上。

     又。

     向緻楞伽筆記。

    此經的為心宗正脈。

    未審曾留意否。

    近來東南衲子中。

    參究向上者多。

    苦無明眼宗匠指示。

    都落光影門頭掉弄識神。

    被冬瓜印子印壞。

    又不肯親近教乘。

    求真正知見。

    實為難得。

    宰官中向三十年來。

    護法大心者不少。

    而求真真潛心本地功夫者。

    亦不多得。

    大段士大夫太煞聰明。

    無論若禅若教。

    一狀領過。

    從前目中[番*ㄆ]大名者。

    可概見矣。

    此時不但世谛。

    即法門中更難。

    言之為可流涕。

    方今世道澆漓。

    法門寥落之秋。

    非大力量人出。

    誰為匡持。

    嘗謂匡世道在正人心。

    護法門在正知見。

    然正人心。

    必以正知見為本。

    所謂不偏不黨。

    王道蕩蕩。

    非至公無我之心。

    何由一群情而定衆志哉。

    然無我之學。

    必從法中參究功夫。

    将身心世界大破一番。

    揭露本有大光明藏。

    方能觀身世如空花泡影。

    視功名如夢幻水月。

    自然齊生死。

    一是非。

    超毀譽。

    如此。

    方敢言視天下為一家。

    視群生為一身。

    廓然大公。

    斯則人心自正。

    世道可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