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古人嘗謂祖祢不了。

    殃及兒孫。

    貧道所幸。

    不堕此語矣。

    佛謂以七寶施滿恒沙。

    不如持此經四句。

    知居士不忘貧子。

    敢此以慰。

    其它複何所雲。

     又。

     山野坐蠻煙瘴霧中。

    且喜生緣日薄。

    道緣日厚。

    形骸愈苦。

    心地愈樂。

    是則何地而非 君恩。

    何莫而非佛力耶。

    此可與知己者道。

    難與俗人言也。

    不審法體何如。

    摩诘有言。

    欲知除老病。

    惟有學無生。

    況百歲光陰如撚指。

    能幾何哉。

    居士春秋日高。

    前景日窄。

    從來濁世滋味。

    備嘗殆盡。

    諺雲。

    到底鹽如此鹹。

    醋如此酸。

    到了作何究竟。

    古人雲。

    來時盡好。

    隻恐去時不如來時。

    此非虛語。

    居士谛思。

    從前功名事業。

    與夫兒女計。

    皆是他家活計。

    如何是自家活計耶。

    若一念猛省至此。

    不覺失聲。

    自然着急。

    打整自己腳跟下生死大事。

    若不着急打整。

    還是不曾猛省。

    不猛省一下。

    又大非居士。

    此等豪傑丈夫事。

    山野二十年前。

    即證居士言此一着。

    故不惜身命。

    願與之遊。

    然雖半積陰功半養身。

    混到今日。

    就中一點赤心。

    大似張良始終為韓之意。

    與居士相與談笑十餘年。

    隻是虛華境界。

    人情佛事而已。

    其實未曾打破肝膽。

    然與居士一寸心腸。

    炯然相照。

    亦未嘗不知山野此段衷曲。

    将期白首同歸。

    共了此事。

    豈其一旦分崩離析。

    亦至于此。

    即此可以觀生死矣。

    況今同在乾坤之内。

    縱隔萬裡。

    天眼看來。

    猶比鄰耳。

    不能一承顔接色。

    歡如昔日。

    何況生死長途。

    一别杳冥。

    相逢何日。

    傥山野不能生還。

    是與居士長别。

    再出頭來。

    不知可能如今生今日也。

    興言及此。

    大可悲酸。

    山野受居士知己之義。

    非此不足以報居士。

    信山野不至此地。

    又非所以答知己也。

     與周砺齋太史 向雖心竊向公雅量。

    未得深語。

    昨持缽王城。

    幸接公于龍華樹下。

    睹其道念精真。

    喜徹心府。

    然古人輕千金而重一諾者。

    士誠貴在知己耳。

    自爾山僧當盡命山海。

    無複他慕。

    賴公法眼圓明。

    何當複咎瞆瞆者。

    私念東方文運。

    啟自我公。

    而法運。

    或當屬之鄙人耶。

    世出世閑。

    交相為用。

    是亦兩閑奇事。

    此非狂言。

    實所望公以道自重者如此。

     答周子寅伯仲 世間聚散起止。

    成住壞空。

    有為法中。

    理合如此。

    何足為悲。

    可悲者。

    長夜冥冥中。

    失此慧炬。

    使諸佛子。

    無所依歸。

    将智種靈苗。

    日為五欲烈焰之所焦枯。

    不能圓成勝果耳。

    惟六塵蔽乎性天。

    愛草荒乎心地。

    煩惱翳功德之林。

    貪嗔攻涅盤之宅。

    伐之以酒色之斧。

    縱之以猿馬之蹂。

    将日見荒蕪。

    竟為鹵莽。

    願足下心心念念。

    以此自悲。

    而滋培耘耨。

    戒勒提防。

    将鮮敷覺華。

    莊嚴寶地。

    冀普使天人。

    各懷智種。

    蠢蠕翹蛸。

    齊登覺岸。

    以足下不獨振家聲于永世。

    适足以洗法門今日之羞。

    非此何以望足下伯仲間也。

    行役萬裡。

    足下體此。

    猶比鄰耳。

     與焦從吾太史 念此末法寥寥。

    龍天推公。

    現宰官身。

    建大法幢。

    以作當代人天眼目。

    非小緣也。

    睽隔多年。

    昨樹下相逢。

    俨如異世。

    人生悠悠。

    夢幻如此。

    且瞻道貌天形。

    誠不起滅定。

    而現諸威儀者。

    自非心光密回。

    何以圓照如此。

    安可以音聲色相耶。

    歡喜無量。

    某愧鈍根下劣。

    二十年來。

    苦心山林。

    猶坐竿頭。

    殊無放舍之地。

    然大事因緣。

    誠不易易。

    别時承教一語。

    感荷無涯。

    歸來兀兀虛岩。

    心心獨照。

    敢負知己。

    時複海湛空澄。

    法身頓現。

    此中豈非感應道交耶。

    閑披老莊翼。

    乃集諸家之大成雖注疏多峻。

    乃人人老莊。

    非老莊老莊也。

    惟公入此三昧甚深。

    何不徹底掀翻耶。

    某常論此。

    老出無佛世。

    竊且以類辟支。

    如莊則法執未忘。

    自入遊戲神通。

    變化多端。

    眩人眼目。

    自非把臂共行。

    鮮不為其播弄。

    若觑破底蘊。

    真有别解脫門。

    此老萬世之下。

    與公可謂旦暮之遇也。

    某昔行腳中。

    嘗以二老為伴。

    時時察其舉動。

    頗有當心者。

    但難以言語形容耳。

    内篇曾有數字點掇。

    尚未錄出。

    容當請正。

     與楊複所少宰 讀曹溪通志序。

    言言皆從大慈真心流出。

    比見聞者。

    莫不大生歡喜。

    況千載之下。

    不知喚醒多少夢中人也。

    惟我盧祖。

    大寂定中。

    必現熙怡合掌贊歎耳。

    黃生來。

    複接法言。

    且雲。

    猶有所未安。

    第揄揚山野者。

    似已太過。

    惟海門公。

    為入曹溪室中人。

    敢徼一語。

    更增光焰耳。

     答載給谏 承示因果之說。

    了然不疑。

    毫發無爽。

    所謂影響耳。

    但前知惡人之說。

    此理最幽而難明。

    亦易信為必然者。

    惟聖人之心。

    洞然朗照。

    前觀無始。

    後觀無終。

    如大圓鏡。

    照徹十方。

    一切精粗境界。

    無不分明影現。

    雖八萬劫事。

    猶未為奇。

    況數百千萬年乎。

    所言善惡之人。

    所作善惡之事。

    此正因果昭然而易信者。

    然百千年後。

    惡人雖未生。

    而其人惡業。

    固已造就于多生之前。

    冤對酬償。

    固已分明定于先世矣。

    業因未熟。

    惡緣未至。

    其人雖在十方世界輪回颠倒之中。

    不自覺知。

    而聖人蚤已照見于大光明藏中。

    及惡緣一熟。

    冤家會遇。

    惡果成就。

    即惡果之終。

    一如惡因之始。

    不待生心動念。

    自然了知。

    所謂觀彼久遠。

    猶若今日。

    此聖人真常之心也。

    且夫因果無差。

    不昧分毫。

    所謂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此必然之理也。

    明公能谛信于此乎。

    由是觀之。

    不善之人。

    非天定也。

    乃自作耳。

     與殷參軍 與足下别來。

    忽忽兩歲。

    聞此時從征。

    尚在黎中。

    蒸暑已過。

    玉體無恙。

    此輩非黠鼠。

    皆天民也。

    殺戮過情。

    大傷和氣。

    知足下必不以此為功高也。

    昨鎮府标總劉晴海去。

    已屬之再三矣。

    萬無以殺為功。

    見時當浃洽耳。

    舊有望瓊海拙作。

    蓋言黎乃太古民也。

    書之箑頭以見意。

     答鄭孝廉 頃辱書來。

    乃知潛心此道。

    且雲。

    于日用中。

    善念現前。

    吾人性自本善。

    但為塵習所染。

    故蔽其靈明于日用中。

    隻用情習。

    不用性真耳。

    此所以凡民日用而不知。

    知則聖賢可立待也。

    公即于日用善念現前不昧處。

    便是本來面目發現時也。

    若時時現前。

    念念知覺。

    覺至純善之地。

    則性真自複。

    本體光明。

    自然披露耳。

     答鄒南臯給谏 山野向在絕緣。

    頃複幻病相仍。

    養疴深居。

    其緣益絕。

    此實天賜為閑人。

    回視塵寰。

    擾擾勞生。

    求無事人能得幾。

    想知己必時時為一鼓掌也。

    賴此護法。

    得以安禅寂靜于楞伽三昧。

    所入益深。

    頃王光祿同丁大參。

    赴端州制府約。

    得書雲。

    大有流言于制府中。

    傷山野者甚衆。

    二公為之力辯。

    幾于發豎眦裂。

    此果何謂哉。

    以此知娑婆穢土。

    土石諸山。

    難與淨土地平如掌。

    同日語也。

    向北來徒輩相從者。

    以無門托缽。

    今盡遣歸。

    惟山野單丁寄此旅泊。

    尤為輕快。

    枯木寒岩。

    不減在昔。

    非此無以破炎蒸。

    消瘴毒也。

    時惟國事艱難。

    蒼生引領。

    大慈悲者而津梁之。

    願努力加餐。

    為國自重。

    為道自愛。

     又。

     屢荷手書。

    辱慈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