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而心識者。

    蓋亦希矣。

    何者。

    人易感于心知。

    恩難施于不報耳。

    往者山野以無狀。

    上幹 宸怒。

    下鎮撫鞫時。

    雷霆在上。

    鼎镬在前。

    即昭昭耿耿之懷。

    無容見白。

    執事奉 節監刑。

    且低回猶豫于捶楚之閑。

    藉令形如金石。

    豈能當其爐韛耳。

    幸賴足下一言而決之。

    真若灑霈雨于烈焰。

    投甘露于枯腸。

    頓令五内清涼。

    躍然生色。

    亦不自知在刀鋸閑也。

    在 朝廷三尺之法。

    未少假藉。

    第側觀足下不忍之心。

    油然現于眉睫。

    蓋已深知足下為仁人君子矣。

    徒銘感于心。

    然不知足下為誰氏也。

    山野深入瘴鄉。

    當饑馑之餘。

    濱九死之際。

    念足下高義。

    未嘗去懷。

    頃值貴僚友詢之。

    始知足下為何君也。

    謹修尺素。

    用布懷德之私。

     答鄭昆崖開府 遠蒙白毫東照萬八千土。

    光中苦行頭陀。

    俨如面禮慈容。

    親聞妙義。

    複荷甘露見灑。

    塵習頓空。

    踴躍之懷。

    非言可喻。

    貧道聞菩薩妙行。

    妙在曆境驗心。

    煩惱空處。

    不用别求般若。

    諸塵透處。

    即此便是玄門。

    伏誦實際一語。

    真翳目之金篦也。

    親承有願。

    接足無時。

    妄情依依。

    益增傾倒。

    惟真慈攝受。

    不舍有緣。

    風便更希遙垂一手。

    是所欽渴。

     又。

     五羊久稱蔑戾。

    所居壘壁。

    非蘭若也。

    貧道仗 聖慈。

    以萬裡為調伏。

    兢兢執役爐錘閑。

    且幸以毒除毒。

    其于狹劣習氣。

    似漸銷镕。

    誠如飲水。

    然終似陸魚溥沫耳。

    嶺南曹溪。

    乃六祖演化地。

    禅門洙泗。

    肉身在也。

    貧道竊願持一培土。

    以徼靈于寂光。

    潛消舊業。

    初不敢放舍身心。

    第恐失伍。

    時複往來行閑。

    今賴當台寬假。

    似可息肩。

    頃乞食淩江。

    忽奉瑤函。

    自天而下。

    如天鼓音。

    三複慈旨。

    真無邊大悲。

    不舍有緣于微塵毛孔耳。

    獵隐一語。

    誠痛處劄錐。

    感激熏心。

    頂謝無量。

    承示随處安心。

    此正塵塵解脫。

    願善調伏。

    以廣舟航。

    是所至望。

     答葛自修 承示。

    自幼即知自問心是何物。

    将謂肉團是心。

    死後身尚在。

    如何不靈。

    于此覓心不得數語。

    不覺驚歎不已。

    以山野自入法向道。

    入山修行以來。

    今已三十餘年。

    所閱海内缁白中。

    初心向道者。

    蓋未見有此等發覺初心也。

    良以一切衆生。

    佛性是同。

    但以宿習般若緣分。

    淺深不一。

    及多生所近。

    知識聞熏種子。

    邪正頓漸之不同。

    故入道之志。

    有邪正誠僞遲速之不等耳。

    足下所言。

    皆多生親近真正知識。

    聞熏無上般若種子。

    習氣内發。

    故自幼不覺失口吐露。

    且此種子根深。

    故切切橫在胸中。

    扼塞不能暫舍。

    是以吞不下。

    吐不出。

    大似一物梗概于中。

    隻是覓不得耳。

    由把作一物。

    卻覓不得。

    生平思慮。

    不能自信自決。

    但逢人即向他尋覓。

    見指點虛空。

    便隻當虛空會。

    及聞一喝。

    又作一喝會。

    且虛空是色。

    一喝是聲。

    由多生在聲色裡。

    流轉習熟。

    所以今又被他流轉将去。

    所以被他流轉者。

    隻是将此心當作一物。

    把聲色當作聲色。

    所以日用見色聞聲便與心作冤對耳。

    此正謂含元殿裡覓長安。

    如何能得脫樊籠哉。

    豈不見古人道。

    喚作一物即不中。

    又雲。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又雲。

    見色非關色。

    聞聲不是聲。

    又雲。

    聲處全聞。

    見外無法。

    此等言句。

    雖能令人死。

    亦能令人活。

    大概生者令死。

    死者令活耳。

    足下自謂覓心不可得。

    此等最是親切處。

    如何不信自心。

    反更别生種種思慮而他求耶。

    豈不見達磨面壁時。

    二祖神光曰。

    我心未甯。

    乞師安心。

    磨雲。

    将心來。

    與汝安。

    光良久雲。

    覓心了不可得。

    磨雲與汝安心竟。

    自此以後。

    此語流布人間。

    謂之單傳直指。

    六祖以下。

    南嶽青原。

    以至五家千七百則。

    普天匝地。

    說禅說道。

    了生死者。

    不可稱計。

    是皆從神光覓心。

    了不可得一語而來。

    足下必謂心是一物。

    可向人覓。

    而師資亦可授手者。

    且看達磨将甚麼物。

    親手遞與神先。

    又親手接得個甚麼來。

    且人觀光。

    覓心了不可得一語。

    與足下語一樣。

    如何神光便是。

    而足下不信。

    若謂足下。

    志與神光有二。

    則衆生佛性有二。

    若與神光無二。

    如何神光不疑。

    而足下更疑。

    若謂即此不可得者。

    就便是悟。

    如何神光一悟永悟。

    而足下聞喝之後。

    既雲。

    疑團不知向何處去。

    何以今日于祖師公案上又不通。

    而文字又作障礙耶。

    但看過在甚麼處。

    且當正聞無念喝時。

    如何得疑團頓去。

    見個甚麼。

    便得潇灑。

    今日為何又不灑落。

    即看不灑落處。

    是誰拘縛。

    文機不通處是誰障礙。

    足下但着力。

    就在痛處下錐。

    錐到沒下落處。

    忽然親眼看破。

    方信此心不是物。

    不假外求。

    始知從前錯。

    錯到底。

    不錯。

    不錯到底。

    如此時節。

    方信山僧今日之言。

    大似揚聲止響。

    畫蛇添足也。

    語不及意。

    信筆草草。

    不覺葛藤遍地。

    足下覽過。

    即唾卻燒卻。

    又不可留與後人。

    作話[打-丁+霸]。

    起疑團也。

     與胡順庵中丞 法駕東歸之計。

    知公肝膽。

    決無遺策。

    斯亦下願耳。

    但人生福祿。

    皆自前世預定。

    豈可以人勝天。

    萬一不能如此。

    又豈可坐待解脫。

    方能進道。

    即今外居軒冕。

    内蘊佛心。

    至若遇物臨機。

    興慈運悲。

    所謂觸目皆是成佛種子。

    無盡福田。

    但能稍加留神。

    即一日之閑。

    所作功德。

    尤較區區千萬什倍。

    且公權如天地。

    生殺所在。

    善惡之機。

    諒能明察。

    而幾微之間。

    所系極大。

    運籌安攘之略。

    在公大智之中。

    猶一[必*頁]耳。

    但以慈為根。

    以悲濟物。

    廣行方便。

    安然取乎大定之中。

    如此即是現宰官身而作佛事。

    豈可與為一身之榮者。

    同年而語耶。

    藉斯梏桎。

    轉為濟勝之具矣。

    又何汲汲。

    卻迹逃形。

    而坐馳日月也。

    千裡之思。

    無以為獻。

    此腐言。

    用發公一唾。

    何如。

     又。

     山野生平。

    以直了生死為念。

    二十餘年。

    若志山林。

    即不能徹證。

    上齊古人。

    至若生死關頭。

    良以自信。

    一切魔冤。

    皆究竟菩提。

    莊嚴佛果。

    其佗禍患得失。

    是非毀譽。

    付之自然。

    又何撄甯。

    故自罹難以來。

    一念清涼心地。

    未嘗暫移。

    從去冬十月。

    于濟城馬首南向。

    徹骨冰雪。

    于臘月至白下。

    迎老母于江上。

    歡然作别。

    八日即揚帆而西也。

    所賴情枯智竭。

    幻影全消。

    明鏡止水。

    聊以自适。

    此段因緣。

    從大冶爐中煅煉将來。

    幸無為我萦抱。

    但願靜養天和。

    以胥至樂。

    傥天假生還。

    尚圖了未盡因緣。

    相伴餘年也。

     又。

     貧道自涉難以來。

    實濱九死。

    直今正眼觑之。

    然未見纖毫動靜相。

    即萬裡相懸。

    其實不離跬步也。

    念與居士忘形半生。

    諒能入此法門久矣。

    豈複效常情。

    馳去來想。

    栩栩然作夢中悲酸耶。

    貧道此段因緣。

    不獨超三十年行腳。

    适足以超曠劫修行。

    雷陽炎蒸如火镬。

    瘴疠死者。

    澤若沃焦。

    貧道兀坐屍陀林中。

    飲瘴煙如灌甘露。

    忍饑虛若飽醍醐。

    苟非智竭情枯。

    何以消受。

    近得大将軍為護法。

    已借一枝于會城壘壁間。

    荷戈之暇。

    閉門枯坐。

    諸緣頓斷。

    唯披閱楞伽。

    究西來心印。

    了未了公案。

    福善金剛心。

    已化作光明幢。

    可不忝門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