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拳。
周至委悉。
自非同體大悲。
等心愛物者。
何能切切如此。
山野處此患難。
幸得以參塵中知識。
兢兢自持。
所入法門不淺。
年來寂寞苦空。
不減深山窮谷。
屏絕諸緣。
迹不入俗。
城中知己。
獨王勳丞一人。
經年不三過其門。
所幸與右武時相往來。
真天涯骨肉。
一食不忘。
非獨道義相裨。
即所資給。
亦損口分衛。
性命相依。
此段因緣。
大非淺淺。
此公肝膽照人。
猶如秦鏡。
遇物應機。
洞徹五内。
其為載道。
最稱上根利器。
此番天德陶鑄。
所進益大非尋常。
異日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不可思議。
面時。
想當歡喜無量也。
又。
粵中自庚子歲。
世相一變。
日見險诐。
苦海波濤。
望無涯際。
貧道随風漂泊。
略無甯止。
始知古人以塵中作主。
大非細事。
随緣解脫。
誠不易得。
每憶别時叮咛之言。
及接來教。
切切以此再三緻意。
諺語有之。
要知山下路。
便問去來人。
自非居士深入如幻三昧。
何能徹法如此。
嘗聞煩惱烈焰。
正是聖賢爐冶。
種種執着之習。
非此不足以銷铄之。
苟非 聖恩。
何以臻此。
久而愈見 恩大難酬也。
此中轉塵勞為佛事。
更為六祖曹溪作無量功德。
此蓋從真切苦心中來。
較之昔日依無憂樹。
吃大家飯者。
實霄壤矣。
曹溪祖道源頭。
雜穢充塞。
久為魔窟。
今已灑掃潔淨。
尚有未了公案。
奈此中力竭。
正欲遣緻尊慈。
作金剛幢。
适辱使者至。
斯豈祖意攝受哉。
敬以此中因緣。
述其大概。
持入慧照。
傥念末法。
斯道寂寥。
望震天鼓音聲。
普告有緣。
一覺夢幻耳。
何如。
又。
憂患人情。
皆本體也。
非握至真之符。
又何能轉煩惱作菩提。
轉生死作涅盤。
惟居士年來所處如此。
足知大有所轉矣。
非此又何以消遣哉。
從來學道人。
皆在生死關頭。
掉臂而過。
前輩不能盡知。
近年若羅近溪。
則其人也。
貧道身在瘴鄉。
心存左右。
無時不共周旋。
是故居士種種三昧。
洞然無隐耳。
嶺南自曹溪偃化。
大颠絕響。
江門不起。
比得楊複老。
大樹性宗之幟。
貧道幸坐其地。
歡喜贊歎不窮也。
諸生俗習。
稍稍破執。
此亦開化之基。
昨複老為作曹溪志序。
真赤心片片。
可謂舌長拖地也。
呈上幸覽。
為此群蒙歡喜耳。
與嶽石[馬*凡] 别來兩奉手書。
知有鄒魯之哄。
嗟夫。
直道既不容于朝廷。
複見棄于鄉裡。
世道可知已。
聞避地會城。
亦非久計。
聞之菩薩攝伏衆生。
深入如幻三昧。
原非實法。
公久入此法門。
幸無深構。
當有排解者。
一笑而釋可也。
山野蔔隐匡山。
甚得其宜。
但所雲護法者。
荷擔有心。
檀門未辟。
未見拮據。
傥得文殊遙伸右手。
則可頓見樓閣門開也。
公其能無意乎。
又。
往辱顧視司城獄中。
不減慶喜之問調達于鐵圍也。
是時以醍醐灌口。
甘露灑心。
竟作兩閑奇事。
屈指塵寰。
豈能再見。
比于座中。
睹金剛烈焰。
閃爍人目。
别來畢竟忍俊不禁。
蚤為吐露。
不識迩于寂滅海中。
時複漚生漚滅否。
貧道走入瘴鄉。
所賴佛祖神力攝受。
以車塵為華座。
以馬捶為拂子。
時向羅刹鬼國。
談無生話。
令無數髑髓眼開。
光破黑暗。
誠不自知為業力所使。
又不知為願力所緻耶。
諒知我者。
聞之必資一唾耳。
與虞德園吏部 遙望居士。
踞天目之師子。
叱露地之白牛。
遊戲于西湖三竺之間。
水足草足。
況複師彌勒而弟無着。
聆性戒而睹華光。
其寂滅之樂。
知廣長舌相。
不能宣其萬一矣。
若貧道者。
以空華而邀空果。
持罪薮而入罪鄉。
雖于法性無虧。
第妄想者。
不無颠倒見耳。
如居士以法眼視我者。
能幾何哉。
覺音來。
持至言盈尺。
深荷慈念之至。
睹護法精心。
真能令人毛孔酸澀。
嗟此末法。
佛性之在吾徒。
如神珠之在溷廁。
不獨光明不露。
抑且惡氣逼人。
又豈直作夜合花美人子哉。
與樊友軒侍禦 先後接手教累帙。
具悉起居。
比柯君來。
更審善安隐樂。
此中三昧。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柯君别經年。
亦能長進如此。
足見憂患困厄。
皆助道具耳。
座下瘴鄉得此良友。
蓋天緣也。
楞伽新疏因緣。
皆從無相心中。
變現功德。
今仗加被。
業已苟完。
先緻一部求正。
諒靜裡遊目。
不無漏逗。
萬乞指摘金篦。
更為一大法施也。
聞門下諸生日益進。
我聞如來不舍一衆生。
以大悲為首。
惟瘴鄉正座下悲願地。
冀無倦津梁。
為斯道幸。
與邢梅陽孝廉 江州為匡山諸祖近寺檀越地。
般若種子。
于此偏多。
或焦之者衆。
獨足下抽芽發[幹-乞+餘]。
敷華秀實傑出前輩。
此非願力之深。
亦不能固蒂如此也。
達師往來層雲五老之閑。
非足下同遊。
山靈何以生色。
貧道向慕久矣。
恨無緣一把臂耳。
與瞿洞觀 中甫文卿二友入京。
妙師已至。
法喜遊泳。
諒不索寞。
念茲末法。
二谛無人。
惟公現宰官身。
主盟斯道。
可謂法施無窮。
願以無限大悲。
度諸未度。
令其見聞獲益。
下智種于今生。
證菩提于後世。
是時回視昔因。
未必不自今日始也。
前所見諸公。
皆信心真切者。
願公時以法水。
溉灌靈苗。
不負其夙種耳。
是須以幻網三昧。
普入其身。
以一切智。
善巧回轉。
是則非公其誰哉。
鄙人深知滅裂。
有濫袈裟。
然切不敢增慢。
所幸辱在心知。
真期不二。
慶慰何言。
歸來諸念皆灰。
一心無寄。
日沈枯寂。
臨别數語。
實自圖之。
時方火宅燒然。
五熱正燃。
願公為道自攝。
無疲津濟。
是所至望。
又。
承慈眼相視。
供以五燈會元。
即公惠我三昧也。
山僧時時參請。
深愧鈍根下劣。
不能親見古人。
然亦略領刬除。
知見邊事。
恨不[囗@力]足下。
願時時為道珍護。
又。
龍華一别。
直至而今。
回視世間。
真同夢事。
思晤語印心。
如初會者。
豈能再得。
惟居士利生之願日廣。
入理之門益深。
福慧兩足。
自他俱利之行。
直進乎金剛心地矣。
山野為業風飄鼓。
一至于此。
且幸如幻三昧。
拔理障之坑。
此荷諸佛神力。
為之勸橋。
想居士知我者。
必大為之慶快矣。
丙申冬被放。
荷策南來時。
于都門别天池居士。
前拟取道黃岡。
入維摩之室。
不意路頭緣差。
竟過南康。
自入瘴鄉。
仗慈被。
頗能以冰雪心腸。
飲岚疠之氣。
比及三年。
可免四大增損耳。
曾憶與居士夜談三教之宗。
以唯識證二氏之旨。
辱心印相可是時還海上。
偶筆之成書。
曰觀老莊影響論。
今始災木。
楊少宰稱千古定論。
楞伽每慨讀不能句。
鼻祖指此為心印。
而宗教兩途。
竟為眦仇。
山野頃荷 聖恩。
賜以空閑之地。
深悲無以贖壞法之愆。
荷戈之暇。
力究此經。
凡一言有得。
遂筆以記之。
不覺終軸。
謹并前論。
持請法眼決擇。
傥其不謬。
則山野不獨不虛此行。
實以不虛此生矣。
顧此乃文言之末。
不足以發當人之性源。
若夫于佛祖建立門頭。
曲唱傍通。
聊可以引一線耳。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六
周至委悉。
自非同體大悲。
等心愛物者。
何能切切如此。
山野處此患難。
幸得以參塵中知識。
兢兢自持。
所入法門不淺。
年來寂寞苦空。
不減深山窮谷。
屏絕諸緣。
迹不入俗。
城中知己。
獨王勳丞一人。
經年不三過其門。
所幸與右武時相往來。
真天涯骨肉。
一食不忘。
非獨道義相裨。
即所資給。
亦損口分衛。
性命相依。
此段因緣。
大非淺淺。
此公肝膽照人。
猶如秦鏡。
遇物應機。
洞徹五内。
其為載道。
最稱上根利器。
此番天德陶鑄。
所進益大非尋常。
異日莊嚴佛土。
成就衆生。
不可思議。
面時。
想當歡喜無量也。
又。
粵中自庚子歲。
世相一變。
日見險诐。
苦海波濤。
望無涯際。
貧道随風漂泊。
略無甯止。
始知古人以塵中作主。
大非細事。
随緣解脫。
誠不易得。
每憶别時叮咛之言。
及接來教。
切切以此再三緻意。
諺語有之。
要知山下路。
便問去來人。
自非居士深入如幻三昧。
何能徹法如此。
嘗聞煩惱烈焰。
正是聖賢爐冶。
種種執着之習。
非此不足以銷铄之。
苟非 聖恩。
何以臻此。
久而愈見 恩大難酬也。
此中轉塵勞為佛事。
更為六祖曹溪作無量功德。
此蓋從真切苦心中來。
較之昔日依無憂樹。
吃大家飯者。
實霄壤矣。
曹溪祖道源頭。
雜穢充塞。
久為魔窟。
今已灑掃潔淨。
尚有未了公案。
奈此中力竭。
正欲遣緻尊慈。
作金剛幢。
适辱使者至。
斯豈祖意攝受哉。
敬以此中因緣。
述其大概。
持入慧照。
傥念末法。
斯道寂寥。
望震天鼓音聲。
普告有緣。
一覺夢幻耳。
何如。
又。
憂患人情。
皆本體也。
非握至真之符。
又何能轉煩惱作菩提。
轉生死作涅盤。
惟居士年來所處如此。
足知大有所轉矣。
非此又何以消遣哉。
從來學道人。
皆在生死關頭。
掉臂而過。
前輩不能盡知。
近年若羅近溪。
則其人也。
貧道身在瘴鄉。
心存左右。
無時不共周旋。
是故居士種種三昧。
洞然無隐耳。
嶺南自曹溪偃化。
大颠絕響。
江門不起。
比得楊複老。
大樹性宗之幟。
貧道幸坐其地。
歡喜贊歎不窮也。
諸生俗習。
稍稍破執。
此亦開化之基。
昨複老為作曹溪志序。
真赤心片片。
可謂舌長拖地也。
呈上幸覽。
為此群蒙歡喜耳。
與嶽石[馬*凡] 别來兩奉手書。
知有鄒魯之哄。
嗟夫。
直道既不容于朝廷。
複見棄于鄉裡。
世道可知已。
聞避地會城。
亦非久計。
聞之菩薩攝伏衆生。
深入如幻三昧。
原非實法。
公久入此法門。
幸無深構。
當有排解者。
一笑而釋可也。
山野蔔隐匡山。
甚得其宜。
但所雲護法者。
荷擔有心。
檀門未辟。
未見拮據。
傥得文殊遙伸右手。
則可頓見樓閣門開也。
公其能無意乎。
又。
往辱顧視司城獄中。
不減慶喜之問調達于鐵圍也。
是時以醍醐灌口。
甘露灑心。
竟作兩閑奇事。
屈指塵寰。
豈能再見。
比于座中。
睹金剛烈焰。
閃爍人目。
别來畢竟忍俊不禁。
蚤為吐露。
不識迩于寂滅海中。
時複漚生漚滅否。
貧道走入瘴鄉。
所賴佛祖神力攝受。
以車塵為華座。
以馬捶為拂子。
時向羅刹鬼國。
談無生話。
令無數髑髓眼開。
光破黑暗。
誠不自知為業力所使。
又不知為願力所緻耶。
諒知我者。
聞之必資一唾耳。
與虞德園吏部 遙望居士。
踞天目之師子。
叱露地之白牛。
遊戲于西湖三竺之間。
水足草足。
況複師彌勒而弟無着。
聆性戒而睹華光。
其寂滅之樂。
知廣長舌相。
不能宣其萬一矣。
若貧道者。
以空華而邀空果。
持罪薮而入罪鄉。
雖于法性無虧。
第妄想者。
不無颠倒見耳。
如居士以法眼視我者。
能幾何哉。
覺音來。
持至言盈尺。
深荷慈念之至。
睹護法精心。
真能令人毛孔酸澀。
嗟此末法。
佛性之在吾徒。
如神珠之在溷廁。
不獨光明不露。
抑且惡氣逼人。
又豈直作夜合花美人子哉。
與樊友軒侍禦 先後接手教累帙。
具悉起居。
比柯君來。
更審善安隐樂。
此中三昧。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柯君别經年。
亦能長進如此。
足見憂患困厄。
皆助道具耳。
座下瘴鄉得此良友。
蓋天緣也。
楞伽新疏因緣。
皆從無相心中。
變現功德。
今仗加被。
業已苟完。
先緻一部求正。
諒靜裡遊目。
不無漏逗。
萬乞指摘金篦。
更為一大法施也。
聞門下諸生日益進。
我聞如來不舍一衆生。
以大悲為首。
惟瘴鄉正座下悲願地。
冀無倦津梁。
為斯道幸。
與邢梅陽孝廉 江州為匡山諸祖近寺檀越地。
般若種子。
于此偏多。
或焦之者衆。
獨足下抽芽發[幹-乞+餘]。
敷華秀實傑出前輩。
此非願力之深。
亦不能固蒂如此也。
達師往來層雲五老之閑。
非足下同遊。
山靈何以生色。
貧道向慕久矣。
恨無緣一把臂耳。
與瞿洞觀 中甫文卿二友入京。
妙師已至。
法喜遊泳。
諒不索寞。
念茲末法。
二谛無人。
惟公現宰官身。
主盟斯道。
可謂法施無窮。
願以無限大悲。
度諸未度。
令其見聞獲益。
下智種于今生。
證菩提于後世。
是時回視昔因。
未必不自今日始也。
前所見諸公。
皆信心真切者。
願公時以法水。
溉灌靈苗。
不負其夙種耳。
是須以幻網三昧。
普入其身。
以一切智。
善巧回轉。
是則非公其誰哉。
鄙人深知滅裂。
有濫袈裟。
然切不敢增慢。
所幸辱在心知。
真期不二。
慶慰何言。
歸來諸念皆灰。
一心無寄。
日沈枯寂。
臨别數語。
實自圖之。
時方火宅燒然。
五熱正燃。
願公為道自攝。
無疲津濟。
是所至望。
又。
承慈眼相視。
供以五燈會元。
即公惠我三昧也。
山僧時時參請。
深愧鈍根下劣。
不能親見古人。
然亦略領刬除。
知見邊事。
恨不[囗@力]足下。
願時時為道珍護。
又。
龍華一别。
直至而今。
回視世間。
真同夢事。
思晤語印心。
如初會者。
豈能再得。
惟居士利生之願日廣。
入理之門益深。
福慧兩足。
自他俱利之行。
直進乎金剛心地矣。
山野為業風飄鼓。
一至于此。
且幸如幻三昧。
拔理障之坑。
此荷諸佛神力。
為之勸橋。
想居士知我者。
必大為之慶快矣。
丙申冬被放。
荷策南來時。
于都門别天池居士。
前拟取道黃岡。
入維摩之室。
不意路頭緣差。
竟過南康。
自入瘴鄉。
仗慈被。
頗能以冰雪心腸。
飲岚疠之氣。
比及三年。
可免四大增損耳。
曾憶與居士夜談三教之宗。
以唯識證二氏之旨。
辱心印相可是時還海上。
偶筆之成書。
曰觀老莊影響論。
今始災木。
楊少宰稱千古定論。
楞伽每慨讀不能句。
鼻祖指此為心印。
而宗教兩途。
竟為眦仇。
山野頃荷 聖恩。
賜以空閑之地。
深悲無以贖壞法之愆。
荷戈之暇。
力究此經。
凡一言有得。
遂筆以記之。
不覺終軸。
謹并前論。
持請法眼決擇。
傥其不謬。
則山野不獨不虛此行。
實以不虛此生矣。
顧此乃文言之末。
不足以發當人之性源。
若夫于佛祖建立門頭。
曲唱傍通。
聊可以引一線耳。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