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地閑。

    忽如遠行客。

    況以一息餘生。

    持浮脆之軀。

    而為客中之客。

    當此炎荒瘴海。

    毒氣熏蒸者乎。

    知賢王以此念我。

    而不知我以此念賢王也。

    自入罪鄉。

    三接法音。

    琅琅在耳。

    回想舊遊。

    不隔纖毫。

    是知古人不遷之旨。

    即在當人日用中也。

    山野年來。

    此中法味不淺。

    但不得與知己共之耳。

    昨某來。

    具悉賢王起居狀。

    備審長殿下。

    仁孝純至。

    此自般若種性中來。

    況今得入聖胎。

    又得滋培長養之力。

    何慮不臻其妙。

    且又喜以貧養志。

    以恬養知。

    此又從願力而得。

    焰焰火宅中。

    求此清涼人物。

    豈易見哉。

    惟賢王幻遊浮世。

    百無可心。

    可心者。

    惟此淡薄滋味耳。

    妙師無縫塔。

    一手托出其樣子。

    又在賢王幞頭角邊。

    即今如從地湧。

    而分身之衆。

    未知集否。

    又不知誰為彈指。

    開寶塔戶。

    普集人天。

    盡見多寶全身也。

    又不知幽暗衆生。

    可能盡睹此段光明否。

     與曾見齋太常 惟公信心笃厚。

    念道情真。

    殊非聲音色相者比。

    至若冥二利之行。

    蘊護法之心。

    而以斯道為任。

    若公與二三君子者。

    無多讓已。

    末法之幸。

    何幸如之。

    鄙人私念。

    塵中作主。

    最難得人。

    以其現處五濁煩惱深坑。

    今欲就路還家。

    不離當處而證菩提。

    非勇猛丈夫。

    不敢自視。

    若果真為生死大事者。

    第一要具金剛正眼。

    觑破目前種種幻化。

    不為五欲技兒之所引弄。

    不為是非人我之所障蔽。

    不為功名富貴之所惑亂。

    不為身心世界之所籠罩。

    不為妄想憎愛之所牽纏。

    如是則處世如空。

    居塵不染。

    可謂善入無礙大解脫門。

    所以慶喜示溺。

    世尊獨以如幻三昧示之。

    正謂此耳。

    惟公特為生死事切。

    願試入此三昧。

    若入得其真。

    則如大火聚。

    觸處洞然。

    彼何物而敢撄傍耶。

    世人學道。

    舉皆舍卻目前。

    别求玄妙。

    不知妙在目前。

    往往多作障礙。

    不得真實受用。

    且又别生無量臆見。

    橫談豎說。

    殊不知即在見聞覺知之閑。

    但隻識破虛僞。

    不被其瞞昧耳。

    佛祖說法。

    如猜謎之技。

    止以空拳示人。

    昧者不知。

    謂将果有奇特之物。

    生無量圖度之想。

    若智者看破。

    殊發一笑。

    由是觀之。

    則佛祖亦無奇特。

    止是不為諸幻誘惑之人耳。

    故雲。

    諸優戲場中。

    一貴複一賤。

    心知本是同。

    所以無欣厭。

    看破則無欣厭。

    無欣厭則無取着。

    無取着則無障礙。

    無障礙則得解脫。

    得解脫則無法無縛。

    無法無縛。

    則不被生死拘留。

    如此可稱具金剛眼大智人矣。

    不出生死而證真常。

    不涉程途而登佛。

    地。

    豈非雄猛大丈夫哉。

    鄙人憶昔。

    偶以無礙大解脫門。

    一語突出公前。

    然公着意扣之。

    鄙人常數舉其玦。

    觀公眼目動定。

    似未全身擔荷。

    故雖去百餘城。

    而法愛之心撲落不下。

    不惜遙伸一手。

    再為舉之。

    殊不覺舌長拖地也。

     又。

     緬惟道誼真期。

    頓超色相。

    妙契忘言。

    初無彼此。

    良以獨居幽眇。

    寂寞情深。

    心境寥寥。

    豈不依依法中骨肉。

    頃月清上人來。

    承動定勝常。

    知己善于日用工夫。

    漸增綿密。

    逆順境緣。

    無非佛事。

    第恐于佛事中。

    增益知見。

    以為病刺耳。

    看來此事。

    原一平等真際。

    任運現前。

    了無遮障。

    吾人所以不得真實受用者。

    誠所謂四相潛神。

    非覺違拒者也。

    悲夫末法。

    五欲熾盛。

    盡被燒然。

    孰肯留心冷地。

    惟公力荷擔之。

    自非般若緣深。

    何能笃信如此。

    更冀順時勉圖。

    志登彼岸。

    庶不負法門知己所望也。

    那延僻處東鄙。

    為蔑戾車衆。

    埋沒倒置久矣。

    鄙人不自量。

    适當其沖。

    非敢振起名山。

    抑願度諸難度。

    自非内恃寸心。

    外仗諸大知識神力所被。

    則所不敢留影石室也。

     又。

     十月得接西來法音。

    俨如色相臨我石室。

    不獨憶念精真。

    抑及道心濃厚。

    皎然徹見高抱矣。

    忻躍何如。

    悲夫世道交喪。

    人心汩溺。

    火馳而不返。

    概不知其誰為己有也。

    豈得挂齒于生死大事哉。

    惟公所雲以此事為大。

    且痛切如此。

    實雄猛丈夫之所能者。

    但不知于日用一切順逆境緣。

    能照破否。

    于一切煩惱習氣。

    能消磨否。

    然此事鄙人早年。

    切切用志。

    将謂萬分奇特。

    隻今十五年中。

    窮曆冰雪。

    冷地看來。

    原無異樣。

    願公但隻于此身心世界。

    圓觀一念照破。

    如鏡中像。

    來無所黏。

    去無蹤迹。

    直令此智現前。

    如大冶紅爐。

    一切境界。

    煩惱習氣妄想。

    觸之如片雪輕霜。

    不可依傍。

    又如太阿當空。

    誰敢撄其鋒者。

    此則名為大自在人矣。

    何者。

    良以吾人本體。

    原是妙明真心。

    圓照法界。

    本無身心我人世界生死之相。

    因最初一念妄動而有生。

    因生有滅。

    既有生滅。

    即名生死。

    既有生死。

    則有身心世界虛妄之相。

    宛然具足。

    被其籠罩。

    所謂迷本圓明。

    是生虛妄者也。

    由是吾人認以為實。

    不能照破。

    故為生死拘留。

    故于一切境界。

    若功名富貴。

    人我是非。

    喜怒哀樂。

    妄想情慮。

    兒女眷屬。

    種種意态。

    諸生死業。

    皆在目前。

    念念與之打交滾矣。

    安有一念暫息哉。

    一念暫息且不能。

    又安能圓觀洞照。

    當下消滅。

    如片雪紅爐者乎。

    是則雖為生死。

    而不知生死之根本也。

    由其不能于此照破。

    加之求道之志。

    與之角立。

    便起無量欣厭思算之念。

    思算日深。

    則厭離日切。

    苦惱日重。

    将謂必待舍離而後能。

    若終身不能。

    則終身于此絕分矣。

    豈不虛生浪死哉。

    此蓋世有志者之通弊也。

    至若有志于塵勞境緣上作工夫者。

    又以見聞覺知昭昭靈靈。

    緣塵對境生滅之念。

    認為真實。

    都謂即此便是。

    此又病中之病。

    最難治者也。

    良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此正所謂識神之影明。

    妄想之機關。

    生死之堀穴。

    所知之大障。

    此尚非真。

    況彼緣塵擾擾者乎。

    由其無真知見人。

    與之決擇。

    大都流入此弊。

    見之不明。

    照之不破。

    若是則雖為生死。

    而實重增生死。

    豈不謂病中之病也。

    惟公既為生死痛切。

    則願不可坐在此中。

    亦不可思算厭離等待将來。

    但隻日用工夫。

    将一切境緣煩惱身心世界。

    一一照破。

    目前無有一法當情單單的的。

    于一念妄想未生以前。

    一觑觑定。

    任他種種變幻起滅。

    切不可追随。

    譬如明鏡當台。

    雖現色相。

    而無去來之迹。

    如此鑒照。

    久自圓明。

    圓明則生滅無寄。

    生滅無寄。

    則生死何從而寄之耶。

    此則雖非要妙。

    乃初心第一步之要緊處也。

    惟公以道相看。

    即道中骨肉。

    既為生死痛切。

    就當随處下手。

    更不可思算等待。

    虛抛日月也。

    信口不知所裁。

    願公朗照而力圖之。

     與汪南溟司馬 某憶往昔。

    參長者于毗耶離城。

    辱慈光洞照。

    不以下劣。

    授我金剛如幻三昧。

    是時猶住音聲色相閑。

    雖其心領神會。

    尚成眼鈍頭迷。

    至于廣大自在無礙解脫門。

    深信長者獨證之餘。

    皆無入者。

    某固識之而未能也。

    蒙以法示我。

    動之以定。

    拔之以智。

    吃吃相為。

    恨不能令我七日掩關。

    一超直入。

    爾時某雖暗鈍。

    豈不勇猛躍然。

    良以絲毫未透。

    如隔千山。

    此古人親證實到真切語也。

    既而長者隐宰官身去。

    複教某善事良友妙峰禅師。

    長者無他念。

    蓋悲法門寥落。

    屬望區區。

    将有以負荷耳。

    臨行回旋。

    說偈叮咛。

    懇懇言外。

    不啻骨肉。

    斯豈常情哉。

    盡皆法愛也。

    清涼分錫。

    某傾一命。

    以事知識。

    如妙師者無二志。

    是故十年岩穴。

    耿耿孤明。

    一念冰霜。

    心心獨照。

    雖痛徹骨髓。

    有愧古人。

    至若比比小歇場。

    亦頗自信。

    此皆自我長者大智光中所流出也。

    敢忘所自。

    有負于知己哉。

    比知長者深證無生。

    遊戲人世。

    某固願一振錫。

    走繞禅床三匝。

    以謝慈惠。

    良為宿業所引。

    至于東海。

    愛此深山大澤。

    志蔔納此枯骨以休。

    其于長者妙音色相。

    未嘗去于三昧也。

    [曼-又+萬]室老人。

    豈不時時遙伸右手。

    過有餘城。

    為一摩頂攝受乎。

     與周幼海天球 往從長者。

    遊王舍城。

    嘗坐四衢高樓。

    共談不二。

    爾來瞬息十年。

    都成夢幻法門矣。

    鄙人居五台十七年。

    寒徹心骨。

    幻體不禁。

    遠尋東海旸谷。

    結廬以居。

    所居二牢。

    東海名勝。

    乃佛經所載。

    古那羅延堀者。

    鄙人蔔于最深幽絕處。

    其形則背負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