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頑石上人 善知識為人。

    如師子調兒。

    雖一欠一伸。

    必盡全力。

    老朽向為公者。

    誠不惜眉毛。

    所幸入博山之室。

    将謂脫體俱化矣。

    适見來書。

    猶然故吾。

    悲矣。

    足見入道之難也。

    若此爐鞴不化。

    則将為不祥之金矣。

    公其勉力哉。

    所須無足以當法眼。

    姑置之。

    幸以本分着力為望。

     上山東德王 伏惟賢王殿下。

    聰明天縱。

    善果夙培。

    慈德内融。

    仁恩外着。

    深居宮壺。

    存想山林。

    此實般若因深。

    誠福慧兩足者也。

    切念貧道雲外野人。

    屢荷垂慈。

    眷顧殷勤。

    馳情再四。

    感激甚深。

    慚愧無地。

    昨幸親觐威光。

    仰勞玉體。

    問道談心。

    超塵脫俗。

    此實千載奇逢。

    三生慶幸。

    雖瞬息片時。

    已勝多劫矣。

    且感信心彌笃。

    采納不疑。

    句句投機。

    心心在道。

    況以有限生死為懼。

    無常病苦為懷。

    此在富貴所不留心者。

    賢王令所刻意。

    斯實迥出濁世之表。

    歸依淨土之門。

    若非多生善根。

    何能如此。

    伏承問日用工夫。

    敬陳如左。

     戒殺生可以延年壽。

    寡淫欲可以卻疾病。

    息妄想可以明真心。

    斷煩惱可以出苦趣。

    念佛可以生淨土。

    寬仁可以治國家。

    忏悔可以滅罪障。

    慈悲可以養臣民。

    歌唱盈耳。

    不如念佛千聲。

    嬉遊終朝。

    不如靜坐一日。

    此上功德。

    乃卻病延年。

    多嗣永祚之妙法也。

    真心本來清淨。

    因妄想染污。

    而苦惱旋生。

    佛身元是自心。

    因無明障蔽。

    而光明不現。

    即心是佛。

    自心作佛。

    念佛念心。

    觀心觀佛。

    一念妄心起。

    佛做衆生。

    一念惡心起。

    佛即造業。

    一念覺心起。

    衆生即化佛。

    一念善心起。

    地獄即變天堂。

    所以道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心造天堂。

    心造地獄。

    心淨則佛土淨。

    心穢則佛土穢。

    除此心外。

    無片事可得。

    是故心想穢濁。

    則夜夢夢颠倒。

    心想淨。

    則夢遊勝景。

    然而生死如夜旦。

    境界如夢幻。

    皆從自心之所變現。

    若人心心念佛。

    念念淨土。

    則現前觀想成就。

    過去罪業消除。

    臨終病苦不纏。

    一念往生淨土。

    即得見佛聞法。

    親近彌陀。

    與安養極樂世界。

    諸大菩薩。

    同遊蓮池海會。

    将來垂悲願力。

    轉去十方度生。

    不被生死拘留。

    往來得大自在。

    此修行直捷法門。

    除此心外。

    皆是邪魔邪法也。

    故曰惟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切不可錯認穢濁五欲之樂。

    遮障本有清淨真心。

    失卻本有清淨極樂也。

     與蒲州山陰王 憶念往昔。

    乞食人閑。

    持缽大檀之門。

    即辱法眼相看。

    忘形屈勢。

    使野人區區。

    自不知其固陋。

    出入朱戶。

    側傍玉顔。

    若遊蓬荜。

    而狎鷗鹭。

    自非達人。

    深證無生。

    兩忘物我者。

    不能如此德香熏人。

    不覺點染心骨。

    别來十載。

    端若須臾。

    縱居冷地徹髓冰霜時。

    或隐隐妄想潛興。

    妙音色相。

    俨然現我心鏡也。

    自入台山。

    深賴妙師硺磨之力。

    然雖上愧古人。

    要且不失初心。

    頗有自信之地。

    未敢有負知己。

    自爾雲散清涼。

    妙師振迹蘆芽。

    山野潛形東海。

    亦複數年。

    日坐海印光中。

    安居澄平世界。

    塵境幽然。

    身心日遠。

    是于大檀音問。

    竟歸寂滅矣。

    适萬固老衲。

    随緣海上。

    入我堀中。

    詢及大檀所證法門。

    且雲日深如幻三昧諸有并空。

    寸心無住。

    山野喜不自勝。

    嘗聞輕拱璧驷馬。

    而重坐進此道。

    至有善入塵勞而作佛事者。

    未見其人。

    是今見之大檀。

    足不負我輩知己者耳。

    然雖山川幽邈。

    且心光照明。

    纖毫不隔。

    第恐情生故自隔耳。

    嗟乎。

    此生已矣。

    言笑無期。

    惟願大檀。

    安心一境。

    平視死生。

    是則把臂寂場。

    至無盡際。

    豈直千裡同風者比哉。

    未遂接足。

    故托此寂音。

    以扣玄默。

    冀神珠朗照。

    不在多言。

     又。

     不觐光相。

    屈指十五秋矣。

    人生悠悠夢幻。

    顧如此耶。

    惟妙契忘言。

    真俗不二。

    若檀越之于貧道兄弟者。

    法親骨肉。

    兩閑屬目。

    難再其人。

    每妄想一興。

    心光瞥爾。

    頓現法身。

    是知三千裡外。

    不隔寸絲。

    殆非虛語。

    龍華譚上人來。

    得奉法言。

    手之三複。

    足見深入無量義處。

    但貧道黃楊木禅。

    進寸退尺。

    乃不自知量。

    偶落語人閑。

    遂為好事揭露。

    不意遙塵天眼。

    實增慚愧。

    何敢更辱印證。

    過譽如此。

    傥不吝法愛。

    并流無窮。

    使千載之下。

    想見同風。

    豈直音聲相和已耶。

    妙師赍藏往雞足此誠一椎兩當。

    但萬裡雲遊。

    此心不無縣縣。

    向未有問。

    達師當代師子也。

    向雲遊目三秦。

    囑過門下一會。

    未審至否。

    然此師風骨。

    真橫空寶劍。

    使人一傍。

    則愛根永斷。

    豈但能輕萬戶耶。

    嘗謂像代。

    可無臨濟德山。

    而末法不可無此老也。

     又。

     數年不通音問。

    想檀越發無遺墨矣。

    人生夢幻如此。

    豈不重增悲慨耶。

    妙師造無縫塔。

    已呈其樣。

    必收檀越秘密藏中。

    他日傥至借觀。

    不識如何拈出。

    山野住那羅堀中。

    修行無力。

    被山鬼搬弄。

    直嚷動三十三天。

    緻驚天王震怒。

    擲于大鞴爐中。

    通身鍛煉一番。

    且使身心俱化。

    骨肉全銷。

    以至家破人亡。

    迄今投之瘴海。

    孤征萬裡。

    且喜火枷脫卸。

    慶快行腳。

    将補三十年前未完公案。

    意檀越聞之。

    必心生痛癢耳。

    今已長發就道。

    恐檀越愛心不斷。

    必作天南地北。

    夢想颠倒。

    撓亂禅悅。

    特此問訊。

    乃報喜非報憂也。

    惟檀越與妙師。

    眉閑光明。

    照萬八千土。

    然此萬裡。

    猶在眉睫閑。

    不知何以攝受我也。

     又。

     一往夢事。

    前書具見。

    既皆颠倒。

    夫複何言。

    第在世相有成虧于法性無加損。

    智眼明照。

    諒不以之撓泰定耳。

    山野以幻化空身。

    投之蠻煙毒霧中。

    如坐千尺寒岩。

    萬年冰雪。

    即有骨未融。

    而亦為之銷爍也。

    不審異日賢王。

    于何處索空生耶。

    山野近在五羊。

    得奉法旨。

    讀之深委慈念眷注之切。

    細披諸作。

    皆精心中出。

    自當光耀千古。

    比于邸報。

    見斷發表誡疏此。

    實賢王曆劫菩提習氣。

    于此感發。

    亦乃負荷衆生願力所持。

    山野以為賢王。

    果能親生死如一發。

    則必能以一發引千鈞。

    以此上為社稷。

    下為蒼生。

    緻君堯舜。

    夫複何難。

    是不待越三界。

    而取菩提。

    傥或習發于忠。

    以忠資習。

    是不免于徉狂。

    雖博名高。

    難收實效。

    而世出世法。

    兩皆失之。

    意賢王必有所以自處矣。

    便當幸以教我。

    翹首德音。

    慰此縣切。

     又。

     塞北天南。

    相縣萬裡。

    在智眼圓觀。

    曾無間隔。

    而妄情自蔽。

    甯無去來之思乎。

    不審比來檀越。

    以法自娛。

    能無衰惱耶。

    嘗聞佛為波斯匿王。

    指不遷之見。

    以觀河印之。

    惟我賢王。

    終日臨流。

    賭逝者如斯。

    而見未嘗往者乎。

    昔者每聆談者。

    謂四大無常。

    而佛性真常。

    則以為秘印。

    今則謂之不然。

    何也。

    以法性遍在無情。

    而法法皆真。

    是則五蘊元虛。

    四大又何加損。

    觀佛骨金剛舍利之光。

    是以無生之念。

    熏有漏之軀。

    而成佛性常住不壞者。

    比瞻六祖全身。

    信乎佛言不妄矣。

    賢王以此視幻軀。

    如水月鏡像乎。

    果于是中。

    覓之而不得。

    回視目前。

    皆曰幻化。

    而憂惱之情。

    亦無地可寄矣。

    鈍根未入此番爐鞴。

    未免堕半生半滅之見。

    今入楞伽法性海中。

    則洞達昔之知見。

    正若貴魚目耳。

    由是知古人不肯輕易可人。

    必到窮原絕迹之地。

    殆非以知見淩物。

    殊非把住放行之說。

    此皆戲論。

    觀永嘉之見六祖。

    則一切狐疑。

    頓然冰釋矣。

    賢王智照。

    以此為何如耶楞伽筆記。

    皆鈍根年來忏悔公案。

    寄上賢王。

    同妙師判之。

    若此中有容針地。

    則鈍根又當貶入鐵圍矣。

     又。

     計與老居士一别。

    幾三十年。

    瞬息頃耳。

    信乎念劫同一時也。

    第恐人生浮世。

    幻影幾何。

    良友勝緣。

    不能再得。

    況參複商異路。

    宛如隔世。

    縱精神洞達。

    而形迹靡從。

    言之令人悲慨耳。

    前大義自河中。

    持法旨來。

    今忽屈指又三年矣。

    日月欺人。

    亦至于此。

    讀劄語知法體耐老。

    筋骨益強。

    此老居士。

    多劫以般若熏蒸。

    金剛種子。

    以為胚胎。

    況為造物遷流者而作真宰。

    于何不健。

    深以為慰。

    山野幻軀入此爐冶。

    所賴 天恩陶镕。

    渣滓漸見消落。

    撫心感愧。

    無以報稱。

    雖坐瘴鄉。

    不敢一念忘 君恩佛慈也。

     又。

     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