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面吞滄海。

    群峰擁抱。

    中藏一庵。

    天然奇妙。

    建立禅堂數楹。

    聊為裝點化工。

    容此幻衆。

    上倚重霄。

    下臨無際。

    俨如蜃結。

    長波入座。

    魚龍繞階。

    而梵侶經行。

    影沉空水。

    端入琉璃之鏡。

    竊憶長者年高。

    苦無濟勝之具。

    似不能入此海印三昧。

    敢求妙書數篇。

    縣之高閣。

    再得長題數篇。

    競秀乾坤。

    則是長者法身。

    常住此中矣。

    長者能如願乎。

     與瞿太虛 貧道往持一缽。

    走王舍城。

    首參長者。

    重辱慧眼相照。

    頓入不二法門。

    連床促膝。

    每為終夜之談。

    令諸初心大士。

    皆發無上菩提。

    此一段般若勝緣。

    皆吾長者宿願所持也。

    慨茲末法。

    斯道寥寥。

    求之真谛。

    凡在色相之閑者。

    宛若陳人。

    未嘗不拊髀深悼。

    若夫揭疑霧于性天。

    索玄珠于智海。

    非長者罔象之手。

    誰可當之。

    西郊慰别。

    雪滿祇林。

    片言見心。

    痛徹骨髓。

    直使天華錯落。

    釋梵欽崇。

    慧日圓明。

    魔宮震坼。

    惟此因緣。

    又非淺鮮也。

    别後三千裡外跬步不移。

    百萬法門。

    寸心無住。

    在路沿緣。

    長至日方抵白下。

    諸凡無恙。

    所持大藏入寺之期。

    舍利散于重霄。

    祥光現于塔表。

    光光北向。

    網網交羅。

    瓦礫叢林。

    普皆金色。

    人天瞻仰。

    不可勝計。

    感應之征。

    一至于此。

    豈非長者末後半偈。

    預為授記耶。

    期月效事。

    即歸海上。

    逼除二十五日業以入堀。

    與諸龍象誦長者無量義。

    各各皆發正等心。

    但不審維摩室中諸大士。

    身心能無疲厭否。

     與顧朗哉 别來坐此瘴鄉。

    餐岚煙而飲毒霧。

    頗與齧雪吞氈同味。

    每念龍華樹下。

    細語論心。

    海印光中。

    長吟發嘯。

    此境此時。

    但一興懷。

    炎蒸頓失。

    是又足下洗我此心也。

    斯又夢想所不到耳。

    長安火宅不減炎方。

    誰與足下清涼熱惱耶。

    山野此中冰雪心腸。

    受用不盡者。

    具在新刻數種之中。

    願與足下共之。

     謝毛文源待禦 鄙人初念世道寥寥。

    自知匏落。

    甘伏岩穴。

    尋見末法之餘。

    人心不古。

    大都皮膚損益倒置。

    故逃遁海上以自休焉。

    不意 聖澤無私。

    法雲廣布。

    光被海宇。

    濫及草茅。

    降斯盛典。

    置此名山。

    以垂萬世。

    然而雖為正治之餘。

    實所謂治天下者。

    将以為真治之事。

    爰自受命以來。

    夙夜惶悚。

    人微事重。

    不能敷揚教化。

    誠恐有負 聖心。

    湮沒聖典。

    懼徹心骨。

    比者天幸明公。

    現宰官身而作佛事。

    一彈指頃。

    頓令海印發光。

    須彌湧動。

    天人忻悅。

    磨幻傾摧。

    使我法王正令全彰。

    群生向化。

    非夫妙契契靈山。

    亦乃乘宿願力。

    以緣會象形。

    鼓簧斯道者耶。

    誠可謂世出世法。

    真俗交歸。

    人非人等。

    歡喜無量。

    恭惟盛世功德。

    實并山海同其高深。

    明公法身。

    當與 社稷相為常住矣。

    營建之業。

    奉承法旨。

    獨檄鄙人一力任之。

    此實省煩費。

    所司尤為便益。

    但寺居深山。

    道路隔絕。

    凡百運用。

    不無艱難。

    幸馬即墨。

    力任持之。

    邊鄙書刻無人。

    多不如法。

    止完三碑。

    尚有一後序。

    即續圖之。

    其木植南方。

    求之未至。

    天氣逼寒。

    碑亭俟于春融興造。

    姑此先報。

    以了現前公案。

    惟此勝緣不易。

    願乞明公。

    會同大中丞。

    各垂一機。

    以當法施。

    不獨山靈增重。

    萬世之下。

    猶窺妙音色相。

    于孤峰片石間也。

    草渎威嚴。

    不勝惶悚。

     與張守庵 嘗聞佛說學般若菩薩。

    即為擔荷如來。

    今見我公。

    如是用心。

    求無上菩提。

    誠信世尊言不虛也。

    切念末法。

    法門衰替。

    若非我公全身擔荷。

    何得慈尊光照十方。

    且如天人多受欲樂。

    不省發菩提心。

    又非我公天鼓音聲。

    無思說法。

    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耶。

    是則公為真報佛恩者。

    不知誰為報公之恩耳。

    嘗念常不輕菩薩。

    授記人人成佛。

    即有以惡罵捶打。

    菩薩皆悉能忍。

    此乃吾佛觀此末法衆生。

    多剛強難化。

    若菩薩願于此時。

    弘通佛法者。

    須具堅忍力。

    精進力。

    大慈悲力。

    方能善入塵勞。

    而作佛事。

    若此三力不充。

    但生一念退堕之心。

    則不能頓超五濁矣。

    鄙人自謂世尊現身東方。

    安坐海印道場。

    日每諷誦華嚴。

    六時不斷。

    且又善巧說法。

    而以種種譬喻因緣。

    演說諸法。

    頓使天龍欣悅。

    頑石點頭。

    十方雲集。

    菩薩推擁不開。

    但毗耶室内。

    多有小乘。

    每于齋時。

    見缽中無水。

    竈裡斷煙。

    人人皆生疲厭望食之想。

    鄙人雖善談不二。

    愧無維摩神通。

    遣人前往香積請飯。

    以解大衆之饑耳。

    承慈恩重會普光明殿。

    昨構木南方。

    今已登彼岸。

    其法海無涯。

    全仗神運耳。

    喜不可言。

    鄙思再得。

    充滿三千。

    則可三展淨土。

    可容十方分身諸佛矣。

    若少一毫端。

    則不免又勞彈指也。

     又。

     昔人多為法忘身。

    未見實事。

    今于公見之矣。

    今目前誰不強口高談。

    向佛門中做地獄種子。

    及拔一毛。

    皆生死相關。

    何人能似公生平解脫。

    視生死如遊戲。

    一切禍患了然不動于心。

    古偁大力量人。

    便是此等樣子也。

    嘗聞菩薩。

    為一切衆生。

    甘受三途之苦。

    公為大地衆生。

    舍此身命。

    猶是本少利多也。

    記得與公别時語雲願老和尚。

    說法利生。

    我安心歡喜。

    為法門死。

    隻此一言。

    入在貧道金剛心中。

    窮劫不壞。

    直至成佛。

    亦不能昧。

    此非大菩薩人安能如是。

    貧道自入瘴鄉。

    因此一言。

    不能傾刻怠惰。

    專以度生為事。

    以佛法為命也。

    今将三年内所著諸書。

    皆發明佛祖心印。

    究明大教旨趣。

    以此祝 聖壽無疆。

    報護法之德。

    萬分之一也。

    但願公仗此法力。

    早蒙解脫。

    尚冀未盡之年。

    廣作無邊佛事耳。

     答龔修吾 尋繹所問三則。

    皆從山僧無念一語中來。

    然非公真切工夫于本分事者。

    究論不能至此大段。

    今人作工夫。

    多堕識情窠臼。

    錯認光影門頭。

    但以昭昭靈靈為妙悟。

    卻不知昭昭靈靈者。

    正熠熠妄想耳。

    且又将心待悟。

    以謂此中實實有個光景。

    為所得之地。

    此皆未達究竟心原。

    而以有思維心。

    圖度無思維境界也。

    然山僧所言。

    無念如空者。

    非是斷滅無知豁達空也。

    論雲。

    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以其吾人心體。

    本自靈明廓徹。

    廣大虛寂。

    本無纖毫妄想情慮。

    清淨光明。

    了無一法。

    永離諸見。

    本無身心世界之相。

    但有一念妄見。

    即是生死根本。

    何況種種思算計較耶。

    吾人做工夫。

    第一要谛信自心。

    本來清淨光明廣大。

    而觀此現在身心世界。

    皆是幻化不實。

    如夢中事。

    如太虛浮雲。

    倏起倏滅。

    起滅自彼。

    而吾心體寂滅。

    湛然不動。

    雖有種種分别計較之心。

    總是妄想。

    以清淨心中本無此事。

    由其心本無生。

    所以山僧說無念耳。

    是則所無者。

    但無一切分别妄念耳。

    豈是斷滅頑然無知耶。

    故老龐雲。

    但願空諸所有。

    切勿實諸所無。

    是以山僧示人作工夫。

    先有的的信得自心。

    如此而于一切時中。

    但任運觀之。

    凡有一念起處。

    即是妄想。

    當下一觑觑定。

    勘此念畢竟向何處起。

    不知起處。

    莫道不疑。

    疑至極處。

    當自了知。

    不知亦不許思算。

    亦不得相續攀緣。

    如此看來。

    久久純熟。

    自然心體靈明寂滅。

    現前一切妄想情慮。

    如湯消冰。

    應念化為真心矣。

    到此方信自心。

    真個如此廣大靈明寂滅。

    始信心佛衆生。

    本來平等。

    了然不疑。

    無複他念耳。

    若果無他念。

    不妨念念而竟何念哉。

    至此亦無光景可得。

    即此便是工夫。

    不用别求主宰。

    然此段工夫。

    切不可将心待悟。

    亦不可向光影門頭。

    把作實事。

    亦不可将他古人言句。

    存在胸中。

    當作自己知見。

    亦不可作道理玄會。

    亦不得除去目前。

    别尋好處。

    心境本來一如。

    不可話作兩橛。

    亦不可說心在腔子裡黑漫漫地。

    古人目為黑山鬼。

    堀若堕此中。

    最難出頭。

    若心體離念。

    即是常寂光土。

    何用别求淨土。

    若一念圓明。

    心體離念。

    觸處逢原。

    可謂大自在人耳。

    公果的信山僧此說。

    則前來三疑頓斷。

    不必分星擘兩也。

    若一一搜求差排。

    更增馳求妄想耳。

    惟公為道真切。

    但願從今以去。

    将前一切伎倆知見放下。

    再将求玄尋妙。

    佛法知見一切放下。

    若一切聖凡情盡。

    非真而何。

    所謂但盡凡情。

    别無聖解耳。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