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以道自愛。
又。
惟師以法界為心。
以行願為身。
即彌綸華藏莊嚴塵刹。
當無疲厭。
此遐荒雖遠。
正不出吾師毛孔也。
其攝受之心。
如珠網交羅。
光光相照。
更不容妄想于其間耳。
鈍根年來坐此瘴鄉。
所作佛事。
亦不出師幻網三昧。
第以情生智隔。
不能餐師法性之樂。
然亦賴此為消熱惱。
作清涼地。
師其以為妄乎。
古人為到處家山。
随緣樂地。
不慧即不能全體。
适足以自娛。
楞伽四卷。
誠以印心。
吾師慧目肅清。
必深照洞徹其原。
即此生無對面之期。
而世世常為法侶矣。
又。
自入瘴鄉六年。
不知霜風作何狀。
今正月六日南征。
宿新州客邸。
寒風刮面。
不減塞上。
夜深擁納。
夢想正在萬丈冰雪中。
忽推門扣見者。
大義也。
乃驚喜絕倒。
所負北來諸故人書。
首開吾師函。
恍若對面坐五台拄地庵中。
枕膝夜話時也。
歡喜可知。
複詢吾師種種功德。
種種莊嚴。
此家常事。
不假稱揚。
嘗讀楞嚴經。
見阿難望佛惠我三昧之語。
将謂虛談。
以今觀之。
不但身坐瘴海。
即入鐵圍。
必蒙吾師足光先照矣。
所謂因緣會遇。
窮劫不磨豈妄語哉。
不慧今年五十有六。
不覺老至。
形容透俗。
心地日開。
常自私語。
若此形不化足以甘心苦海。
為人天作橋梁卧具。
此狹劣之見。
始由吾師擴之。
今更見其真耳。
大義之走瘴鄉。
誠以為苦。
今遣歸家。
可以休[欠*曷]狂心。
作己躬下事。
望吾師惡辣鉗錘。
銷镕習氣。
是以不負吾輩。
亦不負其先心耳。
又。
不慧以業力遷訛。
擲此嶺外。
不減曼殊在鐵圍。
師以慈善足光。
時時照拂。
亦不減菩提場中。
初成正覺時也。
大義來。
具荷攝受。
感不在言。
惟師願輪日廣。
三昧日深。
顧此區區穢軀。
親近随順如夙昔。
豈能再得。
不慧處此業鄉。
三年餘矣。
禅定解脫。
未知何如。
但所喜者。
學成真正俗人。
其所消磨日月者。
重增文言陋習。
皆多生積障。
今日盡發。
不知何日。
得三匝座前。
求忏悔耳。
先具數種。
師其為我印正之。
遙憶多寶妙塔湧現虛空。
但昔日靈山會上。
釋迦分身盡集。
而塔戶一開。
多寶出現。
吾師分身當何時而集耶。
令遙聞者。
不禁瞻慕之思也。
即有可散之花。
亦無神足可遣耳。
寄蓮池禅師 往者。
某居金色界時。
吾師因禮曼室來。
承以無緣慈力。
攝受我于冰雪中。
使某得以坐瞻光相。
深慰夙心。
信宿而别。
自爾傾注之懷。
蓋亦勤矣。
某去台山。
将南曆百城。
拟參座下。
複為業力牽之東海。
良以耽着枯寂。
遂置身窮陬篾戾車地。
因之矢心建立三寶。
上報佛恩。
亡軀盡命。
郁郁十年于茲。
向以道力孱弱。
大為魔擾者日月居半。
以緻取辱法門。
見呵智者。
今且猶不自量。
乃戀戀堀中。
以臂當轍。
心心不退。
豈宿習然哉。
切念道法垂秋。
正宗澹薄。
賴吾師乘大悲願輪。
高豎法幢。
宗說兼暢。
止觀雙運。
毗尼獨揭。
淨土專門。
使狂子知歸。
淳風可挹。
禅者自南中來。
無不備詢起居。
知法體輕安。
色身康健。
樂說無礙。
應機不倦。
微細之制。
不減迦維。
何幸衰世末流。
遇斯弘範每一興懷。
五體勇悅。
毛孔皆香。
深愧業系不前。
未遑瞻觐。
茲門人胤[斷-斤]。
特緻問訊。
薄具名香三色。
奉為說戒時供養。
普熏四衆。
伏希慈納。
又。
惟吾師踞寂滅場。
以佛性戒。
而為末法衆生。
種金剛種子。
此等最上因緣。
乃毗盧之所願。
釋迦之所贊。
宜為天龍八部之所欽也。
若不慧者。
以穢濁之質。
點污法門。
以業累之緣。
罹斯罪垢。
實受諸佛所呵。
乃辱吾師攝受。
豈非以平等大悲。
普視有情者耶。
不然。
何慈音無遮。
一至于此。
瘴鄉拜辱手書。
不啻足輪光照鐵圍。
令有緣謗法者。
先蒙益耳。
不慧向沈幻網。
今幸荷諸佛神力。
以金剛烈焰而銷铄之。
今則罪性了然。
且賴此作忏悔地。
年來奔走之餘。
所作佛事。
著述數種乃藉佛祖心光。
以為破障之具。
以孤陋之見。
處僻遠之鄉。
不識果與此法少分相應否。
敬持獻座下。
乞師法眼。
為我印決。
傥不堕增益謗。
或可聊弭夙愆。
酬罔極耳。
與五台月川師 不肖鈍根。
波流幻海。
花落寒空。
不啻曳尾泥途。
自甘逃逝已也。
回視金色界人。
端居靈山一會。
惟時白毫東注。
幽邃蒙光。
豈不見此頭陀。
如是度衆生而行菩薩行耶。
數辱慈念。
惠問勤勤。
以人境兩奪。
故無片言以報。
諒知己者一體同觀。
定不心口異視也。
往承以駁物不遷見示。
鄙心将謂足下偶爾成文。
試入遊戲三昧。
故未敢加答。
恐當實法流布。
忽忽業已三秋。
适幻師遠來。
下問窮陬。
詢及起居。
具悉悲戀之情。
深感無已。
且出尊駁草本。
不意刀刀見血如此。
不肖愚昧。
雖非楊修幼婦。
而一覽頗識其妙。
第愧不足以當足下心。
由辱見信之深。
不敢有負所望。
略為陳之。
愚謂所駁。
若按名責實。
雖肇公複起。
不易其詞。
若忘言會旨。
即清涼再出。
亦當追其武也。
語曰。
驷不及舌。
誠有味乎。
然彼造論覃思。
立意命名。
不曰無見。
且以不遷當俗。
不真為真。
由是觀之。
是物不遷。
而非真不遷也。
以其物有遷流。
故今示之以不遷為妙。
若真已不遷。
不遷何足雲。
故雲。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其旨良哉。
若以高見。
所摘論文。
皆遷流之語。
駁之字字無差。
言言有據。
即肇公對語。
亦俯首無詞。
但彼亦自解雲。
所造未嘗異。
所見未嘗同。
意恐足下責之以言。
而未諒其心耶。
抑所見未同耶。
故曰。
正言似反。
誰當信者。
若足下猶不信。
而信者誰其人欤。
且肇公明指不遷。
在物。
而足下以真究之。
斯則為門不同。
故道路各别。
宜其相左。
聞足下始因不肖。
舉清涼謂物各性。
住于一世之語。
濫同小乘。
無容從此轉至餘方之說。
遂有此駁。
然不肖所以舉此者。
意有所為。
蓋緣尋常以物不遷意。
诘諸方大德。
都謂物遷而真不遷。
人人話作兩橛。
然清涼疏中自有二意。
且雲。
顯文似同小乘雲雲。
其實意在大乘。
生即不生。
滅即不滅。
遷即不遷。
原清涼意。
正恐後人見此論文。
便堕小乘生滅遷流之見。
故特揭此。
表而出之。
欲令人人深識論旨。
玄悟不遷之妙耳。
然鈔文但舉小乘。
一意辨之。
未竟大乘之說。
但結文。
此約俗谛為不遷耳一語。
義則長短相形。
但文稍晦耳。
不肖在昔舉此。
正恐足下有今日之事。
是時交臂而别。
彈指已經八年。
将謂足下力窮不遷。
徹見諸法實相。
不意雲雲若此。
竊謂足下此見。
不獨不得肇公立論之心。
而亦全不得清涼表白之心。
不獨不得清涼表白之心。
而亦未得區區蓬心也。
此足下與肇公。
正謂所造未常異。
所見未常同也。
管見如此。
亦未敢為必當。
間常于此潛神有日。
頗有自信之地。
即每每舉之。
亦曾為浪子偏憐客之意耳。
以不肖愚心。
願足下善自寬。
姑舍是而勿較。
但試于諸法上努力。
着眼觑之。
果遷果不遷。
若于江河競注。
真個不流。
野馬飄鼓。
真個不動。
直下便見。
不許攀扯性空。
果如是。
則肇公此論皆為剩語。
又何區區據蝸角而力争尺寸耶。
适足以見不肖非扶同硬證也。
呵呵。
與五台空印法師 萬裡炎方。
真同燒鬻。
每一興念舊遊。
則千尺寒冰。
棱棱在目。
頓見徹骨清涼也。
第目極雲中。
而金毛師子不現。
令人熟習難忘耳。
昔調達推山壓佛。
身嬰劇地。
問之則曰如四禅天。
今日始知非大言。
固本分事耳。
且火宅中人。
念淨土則清涼。
豈淨土中人。
念火宅不增煩惱耶。
自愧下劣。
向從法門龍象之後。
志期稍有建立。
拈一莖草。
供養十方。
豈知定業難逃。
沉淪至老。
自達師化後。
此心
又。
惟師以法界為心。
以行願為身。
即彌綸華藏莊嚴塵刹。
當無疲厭。
此遐荒雖遠。
正不出吾師毛孔也。
其攝受之心。
如珠網交羅。
光光相照。
更不容妄想于其間耳。
鈍根年來坐此瘴鄉。
所作佛事。
亦不出師幻網三昧。
第以情生智隔。
不能餐師法性之樂。
然亦賴此為消熱惱。
作清涼地。
師其以為妄乎。
古人為到處家山。
随緣樂地。
不慧即不能全體。
适足以自娛。
楞伽四卷。
誠以印心。
吾師慧目肅清。
必深照洞徹其原。
即此生無對面之期。
而世世常為法侶矣。
又。
自入瘴鄉六年。
不知霜風作何狀。
今正月六日南征。
宿新州客邸。
寒風刮面。
不減塞上。
夜深擁納。
夢想正在萬丈冰雪中。
忽推門扣見者。
大義也。
乃驚喜絕倒。
所負北來諸故人書。
首開吾師函。
恍若對面坐五台拄地庵中。
枕膝夜話時也。
歡喜可知。
複詢吾師種種功德。
種種莊嚴。
此家常事。
不假稱揚。
嘗讀楞嚴經。
見阿難望佛惠我三昧之語。
将謂虛談。
以今觀之。
不但身坐瘴海。
即入鐵圍。
必蒙吾師足光先照矣。
所謂因緣會遇。
窮劫不磨豈妄語哉。
不慧今年五十有六。
不覺老至。
形容透俗。
心地日開。
常自私語。
若此形不化足以甘心苦海。
為人天作橋梁卧具。
此狹劣之見。
始由吾師擴之。
今更見其真耳。
大義之走瘴鄉。
誠以為苦。
今遣歸家。
可以休[欠*曷]狂心。
作己躬下事。
望吾師惡辣鉗錘。
銷镕習氣。
是以不負吾輩。
亦不負其先心耳。
又。
不慧以業力遷訛。
擲此嶺外。
不減曼殊在鐵圍。
師以慈善足光。
時時照拂。
亦不減菩提場中。
初成正覺時也。
大義來。
具荷攝受。
感不在言。
惟師願輪日廣。
三昧日深。
顧此區區穢軀。
親近随順如夙昔。
豈能再得。
不慧處此業鄉。
三年餘矣。
禅定解脫。
未知何如。
但所喜者。
學成真正俗人。
其所消磨日月者。
重增文言陋習。
皆多生積障。
今日盡發。
不知何日。
得三匝座前。
求忏悔耳。
先具數種。
師其為我印正之。
遙憶多寶妙塔湧現虛空。
但昔日靈山會上。
釋迦分身盡集。
而塔戶一開。
多寶出現。
吾師分身當何時而集耶。
令遙聞者。
不禁瞻慕之思也。
即有可散之花。
亦無神足可遣耳。
寄蓮池禅師 往者。
某居金色界時。
吾師因禮曼室來。
承以無緣慈力。
攝受我于冰雪中。
使某得以坐瞻光相。
深慰夙心。
信宿而别。
自爾傾注之懷。
蓋亦勤矣。
某去台山。
将南曆百城。
拟參座下。
複為業力牽之東海。
良以耽着枯寂。
遂置身窮陬篾戾車地。
因之矢心建立三寶。
上報佛恩。
亡軀盡命。
郁郁十年于茲。
向以道力孱弱。
大為魔擾者日月居半。
以緻取辱法門。
見呵智者。
今且猶不自量。
乃戀戀堀中。
以臂當轍。
心心不退。
豈宿習然哉。
切念道法垂秋。
正宗澹薄。
賴吾師乘大悲願輪。
高豎法幢。
宗說兼暢。
止觀雙運。
毗尼獨揭。
淨土專門。
使狂子知歸。
淳風可挹。
禅者自南中來。
無不備詢起居。
知法體輕安。
色身康健。
樂說無礙。
應機不倦。
微細之制。
不減迦維。
何幸衰世末流。
遇斯弘範每一興懷。
五體勇悅。
毛孔皆香。
深愧業系不前。
未遑瞻觐。
茲門人胤[斷-斤]。
特緻問訊。
薄具名香三色。
奉為說戒時供養。
普熏四衆。
伏希慈納。
又。
惟吾師踞寂滅場。
以佛性戒。
而為末法衆生。
種金剛種子。
此等最上因緣。
乃毗盧之所願。
釋迦之所贊。
宜為天龍八部之所欽也。
若不慧者。
以穢濁之質。
點污法門。
以業累之緣。
罹斯罪垢。
實受諸佛所呵。
乃辱吾師攝受。
豈非以平等大悲。
普視有情者耶。
不然。
何慈音無遮。
一至于此。
瘴鄉拜辱手書。
不啻足輪光照鐵圍。
令有緣謗法者。
先蒙益耳。
不慧向沈幻網。
今幸荷諸佛神力。
以金剛烈焰而銷铄之。
今則罪性了然。
且賴此作忏悔地。
年來奔走之餘。
所作佛事。
著述數種乃藉佛祖心光。
以為破障之具。
以孤陋之見。
處僻遠之鄉。
不識果與此法少分相應否。
敬持獻座下。
乞師法眼。
為我印決。
傥不堕增益謗。
或可聊弭夙愆。
酬罔極耳。
與五台月川師 不肖鈍根。
波流幻海。
花落寒空。
不啻曳尾泥途。
自甘逃逝已也。
回視金色界人。
端居靈山一會。
惟時白毫東注。
幽邃蒙光。
豈不見此頭陀。
如是度衆生而行菩薩行耶。
數辱慈念。
惠問勤勤。
以人境兩奪。
故無片言以報。
諒知己者一體同觀。
定不心口異視也。
往承以駁物不遷見示。
鄙心将謂足下偶爾成文。
試入遊戲三昧。
故未敢加答。
恐當實法流布。
忽忽業已三秋。
适幻師遠來。
下問窮陬。
詢及起居。
具悉悲戀之情。
深感無已。
且出尊駁草本。
不意刀刀見血如此。
不肖愚昧。
雖非楊修幼婦。
而一覽頗識其妙。
第愧不足以當足下心。
由辱見信之深。
不敢有負所望。
略為陳之。
愚謂所駁。
若按名責實。
雖肇公複起。
不易其詞。
若忘言會旨。
即清涼再出。
亦當追其武也。
語曰。
驷不及舌。
誠有味乎。
然彼造論覃思。
立意命名。
不曰無見。
且以不遷當俗。
不真為真。
由是觀之。
是物不遷。
而非真不遷也。
以其物有遷流。
故今示之以不遷為妙。
若真已不遷。
不遷何足雲。
故雲。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其旨良哉。
若以高見。
所摘論文。
皆遷流之語。
駁之字字無差。
言言有據。
即肇公對語。
亦俯首無詞。
但彼亦自解雲。
所造未嘗異。
所見未嘗同。
意恐足下責之以言。
而未諒其心耶。
抑所見未同耶。
故曰。
正言似反。
誰當信者。
若足下猶不信。
而信者誰其人欤。
且肇公明指不遷。
在物。
而足下以真究之。
斯則為門不同。
故道路各别。
宜其相左。
聞足下始因不肖。
舉清涼謂物各性。
住于一世之語。
濫同小乘。
無容從此轉至餘方之說。
遂有此駁。
然不肖所以舉此者。
意有所為。
蓋緣尋常以物不遷意。
诘諸方大德。
都謂物遷而真不遷。
人人話作兩橛。
然清涼疏中自有二意。
且雲。
顯文似同小乘雲雲。
其實意在大乘。
生即不生。
滅即不滅。
遷即不遷。
原清涼意。
正恐後人見此論文。
便堕小乘生滅遷流之見。
故特揭此。
表而出之。
欲令人人深識論旨。
玄悟不遷之妙耳。
然鈔文但舉小乘。
一意辨之。
未竟大乘之說。
但結文。
此約俗谛為不遷耳一語。
義則長短相形。
但文稍晦耳。
不肖在昔舉此。
正恐足下有今日之事。
是時交臂而别。
彈指已經八年。
将謂足下力窮不遷。
徹見諸法實相。
不意雲雲若此。
竊謂足下此見。
不獨不得肇公立論之心。
而亦全不得清涼表白之心。
不獨不得清涼表白之心。
而亦未得區區蓬心也。
此足下與肇公。
正謂所造未常異。
所見未常同也。
管見如此。
亦未敢為必當。
間常于此潛神有日。
頗有自信之地。
即每每舉之。
亦曾為浪子偏憐客之意耳。
以不肖愚心。
願足下善自寬。
姑舍是而勿較。
但試于諸法上努力。
着眼觑之。
果遷果不遷。
若于江河競注。
真個不流。
野馬飄鼓。
真個不動。
直下便見。
不許攀扯性空。
果如是。
則肇公此論皆為剩語。
又何區區據蝸角而力争尺寸耶。
适足以見不肖非扶同硬證也。
呵呵。
與五台空印法師 萬裡炎方。
真同燒鬻。
每一興念舊遊。
則千尺寒冰。
棱棱在目。
頓見徹骨清涼也。
第目極雲中。
而金毛師子不現。
令人熟習難忘耳。
昔調達推山壓佛。
身嬰劇地。
問之則曰如四禅天。
今日始知非大言。
固本分事耳。
且火宅中人。
念淨土則清涼。
豈淨土中人。
念火宅不增煩惱耶。
自愧下劣。
向從法門龍象之後。
志期稍有建立。
拈一莖草。
供養十方。
豈知定業難逃。
沉淪至老。
自達師化後。
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