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志。
既無決定之志。
則一切趨操。
無特達之行。
所以因循舊習。
悠悠日月。
但守閑散。
任意以為自在無拘。
于心既不知撿。
而于四大幻身。
亦無支持之力。
故日用現前。
全無真實工夫。
亦無真實受用耳。
從今日去。
先要發一片真實為生死心。
立一定久遠不退之志。
盡此形壽。
決定要究明己躬下一段大事。
畢竟要齊古人。
方不負此生平。
要如古人。
必以一則公案。
為參究話頭。
如永明大師。
念佛審實的公案。
最為穩當。
即将心中。
從前一切夙習知見妄想思算。
一齊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
即看此念起處審實者念佛的是誰。
且念且審。
又審又念。
靠定一念。
審實得力處。
便覺心如牆壁。
究到究不得處。
便是得力時節。
如此久久參究。
參到心無用處。
如老鼠入牛角時。
忽然一念迸裂。
便是了生死的時節也。
子能如是用心。
如此着力。
自然骨剛氣猛。
名為挺特丈夫。
視前軟暖之狀。
真日劫相倍矣。
子其勉之。
示慧鏡心禅人 吾佛說法。
以一心為宗。
無論百千法門。
無非了悟一心之行。
其最要者。
為參禅念佛而已。
而參禅乃此方從前諸祖創立。
悟心之法。
其念佛一門。
乃吾佛開示三賢十地菩薩。
總以念佛為成佛之要。
十地菩薩。
已證真如。
豈非悟耶。
然皆曰。
不離念佛念法念僧。
善财參五十三善知識。
第一德雲比丘。
即單授以念佛解脫門。
及至末後。
參見普賢。
為入妙覺善知識。
乃專回向西方淨土雲。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由是觀之。
即華嚴為最上一乘。
而修稱法界行。
始終不離念佛。
十地聖人。
已證真如。
尚不離念佛。
而末法妄人。
乃敢謗念佛為劣行。
又何疑參禅念佛為異耶。
是阙多聞。
不知佛意。
妄生分别耳。
若約唯心淨土。
則心淨土淨。
故初參禅未悟之時。
非念佛無以淨自心。
然心淨即悟心也。
菩薩既悟。
而不舍念佛。
是則非念佛。
無以成正覺。
安知諸祖。
不以念佛而悟心耶。
若念佛。
念到一心不亂。
煩惱消除。
了明自心。
即名為悟。
如此則念佛即是參禅。
若似菩薩。
則是悟後不舍念佛。
故從前諸祖。
皆不舍淨土如此。
則念佛即是參禅。
參禅乃生淨土。
此是古今未決之疑。
此說破盡。
而禅淨分别之見。
以此全消。
即諸佛出世。
亦不異此說。
若舍此别生妄議。
皆是魔說。
非佛法也。
示修六逸關主 餘初度嶺。
至五羊時。
菩提樹下。
弟子修六逸公。
即相率同輩歸依。
乃至出嶺之南嶽。
遊吳越。
相從于艱難困苦中。
始終二十五年。
未嘗少閑。
及餘歸隐匡廬。
公素為生死心切。
志求向上。
亦相從于金輪峰頂。
閉死關三年。
單提一念。
幸有自信之地。
今以省師歸故山。
拈香請益。
老人因示之曰。
出家為生死。
求向上一路乃本分事。
禅人死關三年。
其于放下身心。
抖擻客塵煩惱。
消磨習氣。
乃最初一步。
業已自信。
但于參究生死病根。
未能頓拔。
以參禅先須識取生死病根。
方能用藥調治耳。
何謂生死病根。
以貪嗔癡慢。
皆以我見而為根本。
一切聖凡。
二種生死。
皆因執我。
然我依見立。
是則妄見。
乃我執之本。
稱為法身之刺。
見刺不拔。
生死難出。
是以一切凡夫。
執身心人我是非之見。
一切外道橫執邪見。
二乘聖人。
執生死涅盤。
欣厭取舍之見。
一切菩薩。
執有生可度。
有佛可求之見。
等覺聖人。
未忘佛見法見。
故有二愚。
乃至祖師門下。
初學參禅者。
則多先起待悟之見。
于未悟中。
妄起未得謂得之見。
及有一念狂心暫歇處。
即執為妙悟。
便生得少為足之見。
即将古人言句。
攀扯回為己解。
執為[纟-八]妙之見。
以此蘊集于懷。
不肯唾卻。
久之釀成毒藥。
以緻誤堕邪見。
縱有一念頓悟自心。
本來無物。
則又堕在光影門頭。
以為究竟之見。
所以雲門道。
隻饒得到法身。
為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堕在法身邊。
謂之抱守竿頭。
則永無超脫之見。
總之但有絲毫情見未除。
皆是生滅邊收。
通是生死病根。
縱然悟得。
尚屬生死。
故雲悟之一字。
亦須唾卻。
何況全未了悟。
但依希恍忽。
便起知見。
自以為得。
即将古人現成語句。
把作自己妙悟。
此皆堕自欺。
全非真參實究功夫。
如此用心。
皆是未識生死病根之過也。
所以古德雲。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苟知見消亡。
不真何待。
所以佛示阿難雲。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此其究竟窮元。
單以見為生死病根。
以從法身而起妄見。
見有身心世界。
而沉生死。
故今以離見為出生死。
證法身之極則也。
馬鳴大師。
示人以離念為真修實證。
以因念有見。
若見謝則念自離。
妄自泯矣。
是知貪嗔煩惱之病根淺。
唯獨見刺之病根深。
最為難拔。
故參究工夫。
煩惱易斷。
習氣難除。
習氣不除。
則妄見潛滋。
妄見滋。
則縱有悟處。
皆成習氣。
以成魔見矣。
所以棱嚴經中。
說見魔最深。
隐而難知也。
禅人有志。
真參實究。
直須看破。
切不可堕在知見網中。
正當做工夫時。
隻将趙州無字。
與六祖本來無一物同參。
于未提起時。
先将身心内外。
一齊放下。
放下又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透底看者無字。
畢竟有什麼氣息。
才有一念起處。
當下一觑。
觑定看他。
畢竟是個甚麼。
如此安身立命。
在話頭上靠定。
深錐痛劄。
一念不移。
如老鼠咬棺材。
自有透脫時也。
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
蘊在胸中。
将來比拟。
以拟心即錯。
決不是古人見處。
至于尋常應緣時。
隻将話頭靠定。
曆曆孤明。
自然不被境風搖奪。
乃至與人接談時。
切不可将古人公案。
作自己知見。
以資談柄。
此一種病根最深。
以正當說時。
直圖爽快。
全不知不是自己本分事。
以此縱心矢口。
全不曾回頭照看。
所以不知是病。
若養成此病。
則将為大我慢魔。
乃狂魔之所攝持。
今目中所見。
缁白好禅者。
比比皆然。
不可不懼也。
古人參禅。
無别[纟-八]妙。
隻是肯将凡情聖解。
一齊掃卻。
放得胸中空落落。
不留絲毫知見作主宰。
知見不存。
則真見發光。
自然了無一物矣。
如此放下時。
則當人一念。
如大火聚。
一切塵情習氣。
一觸便燒。
如紅爐片雪。
絕無影迹可留
既無決定之志。
則一切趨操。
無特達之行。
所以因循舊習。
悠悠日月。
但守閑散。
任意以為自在無拘。
于心既不知撿。
而于四大幻身。
亦無支持之力。
故日用現前。
全無真實工夫。
亦無真實受用耳。
從今日去。
先要發一片真實為生死心。
立一定久遠不退之志。
盡此形壽。
決定要究明己躬下一段大事。
畢竟要齊古人。
方不負此生平。
要如古人。
必以一則公案。
為參究話頭。
如永明大師。
念佛審實的公案。
最為穩當。
即将心中。
從前一切夙習知見妄想思算。
一齊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
即看此念起處審實者念佛的是誰。
且念且審。
又審又念。
靠定一念。
審實得力處。
便覺心如牆壁。
究到究不得處。
便是得力時節。
如此久久參究。
參到心無用處。
如老鼠入牛角時。
忽然一念迸裂。
便是了生死的時節也。
子能如是用心。
如此着力。
自然骨剛氣猛。
名為挺特丈夫。
視前軟暖之狀。
真日劫相倍矣。
子其勉之。
示慧鏡心禅人 吾佛說法。
以一心為宗。
無論百千法門。
無非了悟一心之行。
其最要者。
為參禅念佛而已。
而參禅乃此方從前諸祖創立。
悟心之法。
其念佛一門。
乃吾佛開示三賢十地菩薩。
總以念佛為成佛之要。
十地菩薩。
已證真如。
豈非悟耶。
然皆曰。
不離念佛念法念僧。
善财參五十三善知識。
第一德雲比丘。
即單授以念佛解脫門。
及至末後。
參見普賢。
為入妙覺善知識。
乃專回向西方淨土雲。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由是觀之。
即華嚴為最上一乘。
而修稱法界行。
始終不離念佛。
十地聖人。
已證真如。
尚不離念佛。
而末法妄人。
乃敢謗念佛為劣行。
又何疑參禅念佛為異耶。
是阙多聞。
不知佛意。
妄生分别耳。
若約唯心淨土。
則心淨土淨。
故初參禅未悟之時。
非念佛無以淨自心。
然心淨即悟心也。
菩薩既悟。
而不舍念佛。
是則非念佛。
無以成正覺。
安知諸祖。
不以念佛而悟心耶。
若念佛。
念到一心不亂。
煩惱消除。
了明自心。
即名為悟。
如此則念佛即是參禅。
若似菩薩。
則是悟後不舍念佛。
故從前諸祖。
皆不舍淨土如此。
則念佛即是參禅。
參禅乃生淨土。
此是古今未決之疑。
此說破盡。
而禅淨分别之見。
以此全消。
即諸佛出世。
亦不異此說。
若舍此别生妄議。
皆是魔說。
非佛法也。
示修六逸關主 餘初度嶺。
至五羊時。
菩提樹下。
弟子修六逸公。
即相率同輩歸依。
乃至出嶺之南嶽。
遊吳越。
相從于艱難困苦中。
始終二十五年。
未嘗少閑。
及餘歸隐匡廬。
公素為生死心切。
志求向上。
亦相從于金輪峰頂。
閉死關三年。
單提一念。
幸有自信之地。
今以省師歸故山。
拈香請益。
老人因示之曰。
出家為生死。
求向上一路乃本分事。
禅人死關三年。
其于放下身心。
抖擻客塵煩惱。
消磨習氣。
乃最初一步。
業已自信。
但于參究生死病根。
未能頓拔。
以參禅先須識取生死病根。
方能用藥調治耳。
何謂生死病根。
以貪嗔癡慢。
皆以我見而為根本。
一切聖凡。
二種生死。
皆因執我。
然我依見立。
是則妄見。
乃我執之本。
稱為法身之刺。
見刺不拔。
生死難出。
是以一切凡夫。
執身心人我是非之見。
一切外道橫執邪見。
二乘聖人。
執生死涅盤。
欣厭取舍之見。
一切菩薩。
執有生可度。
有佛可求之見。
等覺聖人。
未忘佛見法見。
故有二愚。
乃至祖師門下。
初學參禅者。
則多先起待悟之見。
于未悟中。
妄起未得謂得之見。
及有一念狂心暫歇處。
即執為妙悟。
便生得少為足之見。
即将古人言句。
攀扯回為己解。
執為[纟-八]妙之見。
以此蘊集于懷。
不肯唾卻。
久之釀成毒藥。
以緻誤堕邪見。
縱有一念頓悟自心。
本來無物。
則又堕在光影門頭。
以為究竟之見。
所以雲門道。
隻饒得到法身。
為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堕在法身邊。
謂之抱守竿頭。
則永無超脫之見。
總之但有絲毫情見未除。
皆是生滅邊收。
通是生死病根。
縱然悟得。
尚屬生死。
故雲悟之一字。
亦須唾卻。
何況全未了悟。
但依希恍忽。
便起知見。
自以為得。
即将古人現成語句。
把作自己妙悟。
此皆堕自欺。
全非真參實究功夫。
如此用心。
皆是未識生死病根之過也。
所以古德雲。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苟知見消亡。
不真何待。
所以佛示阿難雲。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此其究竟窮元。
單以見為生死病根。
以從法身而起妄見。
見有身心世界。
而沉生死。
故今以離見為出生死。
證法身之極則也。
馬鳴大師。
示人以離念為真修實證。
以因念有見。
若見謝則念自離。
妄自泯矣。
是知貪嗔煩惱之病根淺。
唯獨見刺之病根深。
最為難拔。
故參究工夫。
煩惱易斷。
習氣難除。
習氣不除。
則妄見潛滋。
妄見滋。
則縱有悟處。
皆成習氣。
以成魔見矣。
所以棱嚴經中。
說見魔最深。
隐而難知也。
禅人有志。
真參實究。
直須看破。
切不可堕在知見網中。
正當做工夫時。
隻将趙州無字。
與六祖本來無一物同參。
于未提起時。
先将身心内外。
一齊放下。
放下又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透底看者無字。
畢竟有什麼氣息。
才有一念起處。
當下一觑。
觑定看他。
畢竟是個甚麼。
如此安身立命。
在話頭上靠定。
深錐痛劄。
一念不移。
如老鼠咬棺材。
自有透脫時也。
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
蘊在胸中。
将來比拟。
以拟心即錯。
決不是古人見處。
至于尋常應緣時。
隻将話頭靠定。
曆曆孤明。
自然不被境風搖奪。
乃至與人接談時。
切不可将古人公案。
作自己知見。
以資談柄。
此一種病根最深。
以正當說時。
直圖爽快。
全不知不是自己本分事。
以此縱心矢口。
全不曾回頭照看。
所以不知是病。
若養成此病。
則将為大我慢魔。
乃狂魔之所攝持。
今目中所見。
缁白好禅者。
比比皆然。
不可不懼也。
古人參禅。
無别[纟-八]妙。
隻是肯将凡情聖解。
一齊掃卻。
放得胸中空落落。
不留絲毫知見作主宰。
知見不存。
則真見發光。
自然了無一物矣。
如此放下時。
則當人一念。
如大火聚。
一切塵情習氣。
一觸便燒。
如紅爐片雪。
絕無影迹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