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禅人刺血書經 禅人發心。

    書華嚴五大部經。

    特禮匡山請益。

    老人因示之曰。

    毗盧遮那。

    安住海印三昧。

    現十法界。

    無盡身雲。

    說華嚴經。

    名普照法界修多羅。

    若正報身。

    諸毛孔中。

    放光明說。

    若依報世界。

    草芥微塵。

    則塵說刹說。

    如是演說。

    盡未來際。

    無閑無歇。

    如是之經。

    充滿法界。

    所謂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

    今子以有限之身心。

    涓滴之身血。

    若為而盡書之耶。

    雖然。

    此經果不能書。

    則一切衆生絕分矣。

    且曰。

    法界之經。

    則凡在法界。

    無非此經。

    若悟毗盧。

    以法界為身。

    則自己身心。

    亦同法界。

    此則日用現前。

    動靜語默。

    拈匙舉箸。

    欬唾掉臂。

    皆法界之大用。

    是則何莫而非書寫此經之時耶。

    若身同法界。

    則一一毛孔。

    皆悉周遍。

    如是則舉一滴之血。

    當與性海同枯矣。

    所以普賢大士。

    剝皮為紙。

    柝骨為筆。

    刺血為墨。

    量等法界。

    是則全經不出一字。

    即書一字。

    亦同全經。

    何況百軸之文。

    禅人苟能作如是觀。

    則自書者。

    與見聞者。

    及禮拜贊歎。

    一香一華。

    而作供養。

    乃至執勞運力者。

    無不同歸法界。

    如是功德。

    豈可得而思議。

    禅人若無如是眼。

    作如是行。

    亦不免捏目見空華。

    豈不重增颠倒想耶。

     示曹溪沙彌能化書華嚴經 佛雲。

    佛種從緣起。

    是故衆生正因。

    佛性本具。

    但以無明堅固。

    不遇善緣。

    終不能發。

    如種子在地。

    要假雨露陽和之緣。

    方能抽芽發幹。

    乃至開花結實耳。

    老人未至曹溪。

    諸沙彌所習世俗之業。

    且不知有佛有僧。

    安知佛法哉。

    自老人開化。

    種種方便。

    誘引教導。

    始則知為僧矣。

    既而以佛性難明。

    先教書寫華嚴大經。

    使知親近随順佛法。

    信心若發。

    方可引入佛慧。

    初則二三其人。

    自是人人相望發心。

    不十年閑。

    書此大經者。

    已成十餘部。

    六祖入滅已來千年。

    今日之事。

    從前所未有也。

    佛性人人本有。

    恒沙功德。

    人人本具。

    以無知識開導。

    皆以性德而造惡業。

    招三途之苦報。

    若悟此佛性。

    則轉惡業。

    而為無量淨土莊嚴。

    今沙彌能化。

    能以造業之心。

    轉為淨土莊嚴。

    作成佛真因。

    所謂智種含于心地。

    遇法雨慧日之緣。

    故能發菩提芽。

    生長善根。

    抽功德枝。

    開萬行花。

    将來必成菩提妙果。

    此正所謂佛種從緣起也。

    老人往往開示曹溪。

    諸弟子等。

    若從此人人勇猛。

    發無上心。

    有志佛法。

    究明己躬大事。

    即如六祖住世時。

    發明自心者。

    千人之中。

    豈止三十餘人而已耶。

    是在遞相轉教之功耳。

     示惺初元禅人書經 性元禅人。

    來參匡山。

    老人字之曰惺初。

    發願書寫大經。

    老人因示之曰。

    出家修行。

    佛說方便多門。

    固在各各發心何如耳。

    第一向上參禅。

    求明自心。

    志了生死。

    次則深窮教海。

    志願宏通。

    護持正法。

    續佛慧命。

    又次則深厭生死。

    專心淨業。

    願生西方。

    此皆理行。

    為最上者。

    若夫事行種種。

    至于書寫經典。

    乃六種法師之一。

    是佛稱贊者。

    故法華說持經法師。

    現世肉身。

    得六根清淨。

    此豈事行可拟哉。

    且雲。

    舉手低頭。

    皆已成佛。

    此稱性之行。

    又豈可以描抹點畫緻耶。

    老人昔住五台。

    曾刺血泥金。

    書寫華嚴大經。

    每于書寫之中。

    不拘字之點畫。

    大小長短。

    但下一筆。

    則念佛一聲。

    如是點點畫畫。

    心光流溢念念不斷不忘。

    不錯不落。

    久之不在書與不書。

    乃至夢寐之中。

    總成一片。

    由是一切境界。

    動亂喧擾。

    其心湛然得一切境界。

    自在無礙解脫門。

    乃至一切見聞。

    無非真經現前。

    以此證之。

    則書經之行。

    妙在一心不亂。

    又豈若童蒙抹朱。

    便以書經求功德耶。

    禅人試以此行。

    如是書寫。

    如是受持。

    似有少乃相應。

    若以描寫為妙行。

    博名高為求供養之資。

    則又不若尋常粥飯。

    為無事僧也。

    勉之。

     示昭凡庸禅人 庸禅人。

    往參老人于五羊。

    嘗示以無生之旨。

    頃來谒匡山。

    見其為道之志彌笃。

    而參究工夫未純。

    以未把作一件真實大事耳。

    老人因示之曰。

    古人學道。

    第一要為生死心切。

    不是要求[纟-八]妙道理也。

    所言生死者何。

    即吾人日用現前。

    種種塵勞境界中。

    遇境逢緣。

    若逆若順。

    内心習氣。

    引發現行。

    起愛憎取舍等。

    種種妄想分别心也。

    以念念攀緣。

    起善惡等種種業行。

    都作未來生死根株。

    以妄想無涯。

    故生死無際。

    所以衆生長劫流轉。

    生死苦海。

    無出頭時。

    良由不知自心之過也。

    故雲。

    若不了自心。

    雲何知正道。

    古今學道人。

    有志出生死者。

    單要求明自心耳。

    以此心一向粗浮。

    如沸湯烈焰。

    未常一念清冷。

    故古人權設方便。

    将一則公案。

    教學人念念提持參究。

    如僧問趙州。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如永明教人。

    審實念佛的是誰。

    即此一無字誰字。

    便是斷生死命根之利劍也。

    然此參究審實。

    隻是觑此無字誰字。

    起從何處起。

    落向何處去。

    隻看者一念起落處。

    要見起滅根源。

    若參到極則處。

    将一念生滅妄想迸斷。

    打破漆桶。

    頓見本來面目。

    到此便将佛祖向上鼻孔。

    一時盡在自己手中。

    從此識得本來人。

    更不疑張三李四。

    恰元來是自己本命元辰。

    如是有何[纟-八]妙可求。

    又何必向他家屋裡求耶。

    然此一着。

    若不是最初發心。

    為生死切。

    任你做盡伎倆。

    都是鬼家活計。

    縱有一知半見。

    都是魔說。

    凡有所作。

    皆是魔業。

    可惜百千萬劫。

    難遇一段大事因緣也。

    禅人果有志此事。

    直須将自己胸中從前世谛。

    伶俐聰明知見。

    及種種妄想。

    一齊折合。

    歸向到一念上做。

    将一句話頭。

    作橫空寶劍。

    斬斷從前妄想。

    如斬亂絲。

    果能如是下毒手。

    做苦切工夫。

    若無真實悟處。

    則從上佛祖。

    皆堕妄語矣。

    所最忌者。

    唯是無真實心。

    隻将參禅做面皮說好看話耳。

     示履初崇禅人 禅人生長豫章。

    素有向上志。

    聞老人逸老匡山。

    遂棄世谛緣。

    潔心來參。

    因留入衆。

    随時入室。

    久之。

    察其多軟暖之習。

    而骨氣不剛。

    故入道之心不猛。

    居常策其不逮。

    一日拈香請益。

    老人因示之曰。

    子有向道之志。

    而無振拔之氣者。

    以心力不純。

    故骨不勁。

    骨不勁。

    故無剛毅勇猛之志。

    所謂中無主不立耳。

    所以中無主者。

    以第一無真實為生死心故。

    無決定久遠不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