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斷生死。

    求證菩提。

    享常樂我淨之厚福。

    豈非由積而至耶。

    故曰。

    水之積也不厚。

    則負大舟也無力。

    禅人勉之。

     示同塵睿禅人 滇南同塵睿禅人。

    遠至大都。

    親曆講肆。

    既而盡棄所習。

    南參知識。

    遊新安之黃山。

    愛其幽勝。

    遂隐約其閑一缽往來。

    無定栖止。

    然以華嚴大經為課誦。

    壬戌仲夏。

    來參匡山。

    求授大戒。

    拈香請益。

    老人因示之曰。

    子以華嚴大經為常課。

    能知此經之綱宗乎。

    惟我毗盧遮那。

    曠劫因中。

    稱法界心。

    修普賢行。

    證窮法界。

    名為報身。

    号盧舍那。

    具有佛刹塵數相好。

    是為正報。

    所感二十重華藏世界。

    無盡莊嚴。

    以為依報。

    安住海印三昧。

    稱普光明智。

    為地上菩薩演說此經。

    名曰普照法界修多羅。

    為稱性法門。

    種種微妙。

    不可思議。

    如此法門。

    乃諸佛自證境界。

    具在衆生日用妄想心中。

    念念現前。

    經雲。

    譬如一微塵中。

    具有大千經卷。

    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

    有一智人。

    明見此經。

    剖破微塵。

    出此大經。

    利益無窮。

    然一微塵者。

    衆生妄想心也。

    大千經卷。

    衆生本具性德也。

    隐而不現。

    謂衆生日用而不知也。

    明眼智人。

    破塵出經。

    即諸佛證窮。

    此法開示衆生為大利樂也。

    是知此經所說。

    乃說衆生日用妄想心耳。

    大哉。

    衆生之心。

    具有廣大不思議力。

    智用無邊。

    而為介爾妄想所蔽。

    可不悲哉。

    吾佛特為此事。

    出現世閑。

    故曰。

    為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以諸佛證此大事。

    因此。

    緣此。

    特出世閑。

    為衆生說。

    更無别事。

    以衆生迷此大事。

    而為生死。

    故以生死為大事也。

    由是觀之。

    即八十卷之雄文。

    所開示者。

    乃吾人一念之妄想心耳。

    故曰。

    我今于一切衆生心中。

    成等正覺。

    所謂諸佛心内衆生。

    時時成道。

    衆生心内諸佛。

    念念證真。

    故般若多羅尊者曰。

    入息不居陰界。

    出息不涉衆緣。

    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

    苟能以如是眼。

    轉如是經。

    盡未來際。

    無閑斷時。

    所謂塵說。

    刹說。

    熾然說。

    無閑歇。

    此乃華嚴法界真經之大旨也。

    禅人若悟此法。

    則于未展卷前。

    徹見無邊法界。

    于撥火拈香。

    謦欬彈指之閑也。

    雖然如是。

    也要牛皮鑽透始得。

     示修淨土法門 海陽禅人。

    遠參匡山。

    求授戒法。

    命名曰深愚。

    拈香請益雲。

    弟子某。

    發願求生西方淨土。

    結法侶若幹人。

    同會一處。

    專修淨業。

    願乞慈悲。

    指示法要。

    老人因示之曰。

    佛說修行出生死法。

    方便多門。

    唯有念佛求生淨土。

    最為捷要。

    如華嚴法華圓妙法門。

    普賢妙行。

    究竟指歸淨土。

    如馬鳴龍樹。

    及此方永明中峰諸大祖師。

    皆極力主張淨土一門。

    此之法門。

    乃佛無問自說。

    三根普被。

    四衆齊收。

    非是權為下根設也。

    經雲。

    若淨佛土。

    當淨自心。

    惟今修行淨業。

    必以淨心為本。

    要淨自心。

    第一先要戒根清淨。

    以身三口四意三。

    此十惡業。

    乃三途苦因。

    今持戒之要。

    先須三業清淨。

    則心自淨。

    若身不殺不盜不淫。

    則身業清淨。

    不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則口業清淨。

    意不貪不嗔不癡。

    則意業清淨。

    如此十惡永斷。

    三業冰清。

    是為淨心之要。

    于此清淨心中。

    厭娑婆苦。

    發願往生安養。

    立念佛正行。

    然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

    先斷外緣。

    單提一念。

    以一句阿彌陀佛。

    以為命根。

    念念不忘。

    心心不斷。

    二六時中。

    行住坐卧。

    拈匙舉箸。

    折旋俯仰。

    動靜閑忙。

    于一切時。

    不愚不昧。

    并無異緣。

    如此用心。

    久久純熟。

    乃至夢中。

    亦不忘失。

    寤寐一如。

    則工夫綿密。

    打成一片。

    是為得力時也。

    若念至一心不亂。

    則臨命終時。

    淨土境界現前。

    自然不被生死拘留。

    則感阿彌陀佛放光接引。

    此必定往生之效驗也。

    然一心專念。

    固是正行。

    又必資以觀想。

    更見穩密。

    佛為韋提希。

    說十六妙觀。

    故得一生取辦今觀經現存。

    若結淨侶同修。

    任各志願。

    于十六觀中。

    随取一觀。

    或單觀佛。

    及菩薩妙相。

    或觀淨土境界。

    如彌陀經說蓮華寶地等。

    随意觀想。

    若觀想分明。

    則二六時中。

    現前如在淨土。

    坐卧經行。

    開眼閉眼。

    如在目前若此觀想成就。

    臨命終時。

    一念頓生。

    所謂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此唯心淨土之妙指也。

    如此用心。

    精持戒行。

    則六根清淨。

    永斷惡業煩惱。

    則心地清淨。

    觀念相繼。

    則妙行易成。

    淨土真因。

    無外此者。

    若但口說念佛。

    求生淨土。

    若淨戒不持。

    煩惱不斷。

    心地污穢。

    佛說是人。

    永不成就。

    是故行人。

    第一要持戒為基本。

    發願為助因。

    念佛觀想。

    為正行。

    如是修行。

    若不往生。

    則佛堕妄語矣。

     示念佛參禅切要 念佛審實公案者。

    單提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

    就于提處。

    即下疑情。

    審問者念佛的是誰。

    再提再審。

    審之又審。

    見者念佛的畢竟是誰。

    如此靠定話頭。

    一切妄想雜念。

    當下頓斷。

    如斬亂絲。

    更不容起。

    起處即消。

    唯有一念。

    曆曆孤明。

    如白日當空。

    妄念不生。

    昏迷自退。

    寂寂惺惺。

    永嘉大師雲。

    寂寂惺惺是。

    寂寂無記非。

    惺惺寂寂是。

    惺惺亂想非。

    謂寂寂不落昏沉無記。

    惺惺不落妄想。

    惺寂雙流。

    沉浮兩舍。

    看到一念不生處。

    則前後際斷。

    中閑自孤。

    忽然打破漆桶。

    頓見本來面目。

    則身心世界。

    當下平沈。

    如空華影落。

    十方圓明。

    成一大光明藏。

    如此方是到家時節。

    日用現前。

    朗朗圓明。

    更無可疑。

    始信自心。

    本來如此。

    從上佛祖。

    自受用地。

    無二無别。

    到此境界。

    不可取作空見。

    若取空見。

    便堕外道惡見。

    亦不可作有見。

    亦不可作[纟-八]妙知見。

    但凡有見。

    即堕邪見。

    若在工夫中。

    現出種種境界。

    切不可認着。

    一咄便消。

    惡境不必怕。

    善境不必喜。

    此是習氣魔。

    若生憂喜。

    便堕魔中。

    當觀惟自心所現。

    不從外來。

    應知本來清淨。

    心中了無一物。

    本無迷悟。

    不屬聖凡。

    又安得種種境界耶。

    今為迷此本心。

    故要做工夫。

    消磨無明習氣耳。

    若悟本心本來無物。

    本來光明廣大清淨湛然。

    如此任運過時。

    又豈有甚麼工夫可做耶。

    今人但信此心。

    本來無物。

    如今做工夫。

    隻為未見本來面目。

    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

    方有到家時節。

    從此一直做将去。

    自然有時頓見本來面目。

    是出生死永無疑矣。

     示海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