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九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夜台禅人 文殊菩薩住清涼山。

    與一萬眷屬常演說法。

    故西域沙門遙禮此山。

    為金色世界。

    華嚴經雲。

    一切處文殊師利。

    從一切處金色世界而來。

    由是觀之。

    文殊果常住于此山耶。

    蓋衆生界中。

    煩惱所集為熱惱地。

    若行人能開智眼。

    達本情忘。

    知心體合。

    則當下清涼。

    如是。

    則觸目無非文殊化境。

    步步不離清涼道場。

    此所謂一切處文殊金色世界也。

    夜台禅人。

    久住台山。

    夜遊故得此名。

    今來南方行腳。

    參禮知識。

    是必親從文殊指點而來。

    如善财之南詢。

    雖經百一十城。

    未動腳跟一步。

    如前周行十方世界。

    未離金色界中。

    在在知識逆順法門。

    無非文殊智眼。

    今見老人于五乳峰頭。

    與金色世界是同是别。

    者裡辨得。

    許你親見文殊。

    其或未然。

    再買草鞋行腳去。

    參。

    參。

     示省然覺禅人 性覺禅人中歲出家。

    遠來匡山求授具戒。

    以有隐疾不能久侍。

    辭歸請益。

    老人因示之曰。

    身為大患之本。

    衆苦所聚。

    六道生死。

    先要識此生死苦因。

    所謂諸苦所因。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是故佛說金剛戒。

    心地法門。

    乃斷欲之利具。

    出苦之舟筏也。

    汝今幸聞此法。

    念念不忘。

    心心不懈。

    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如圓覺經雲。

    當觀此身。

    四大合成。

    我今觀此堅硬歸地。

    潤濕歸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谛觀四大。

    各有所歸。

    今此妄身當在何處。

    如是觀察。

    念念不忘。

    心心不昧。

    久之純熟。

    當見此身忽然脫空。

    四大若空。

    諸苦頓脫。

    即此工夫。

    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訣也。

    從上諸祖。

    未有一人不從參究中來。

    得了悟心性者。

    未有不修而能得利益者。

    汝當更念。

    此身雖苦。

    幸存一息。

    尚可求能出之方。

    若一失此。

    身枉着袈裟。

    則将來三途之苦。

    動經長劫。

    雖欲求出。

    不可得也。

    故雲。

    思地獄苦。

    發菩提心。

    勉之毋怠。

     示說名道禅人 道學人。

    往參老人于曹溪。

    特為發明金剛般若宗旨。

    以吾人修行。

    不仗般若根本智。

    生死難出。

    然此般若。

    非向外别求。

    即是吾人自心之本體。

    本自具足。

    故今修行。

    但求自心。

    更不别尋枝葉。

    佛祖教人。

    隻是返求自心。

    故雲識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又雲。

    若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

    以我自心。

    元是般若光明。

    本來無物。

    但因一念之迷。

    故日用而不知。

    但知有此幻妄之假我。

    即不知有本來常住法身。

    即今要悟本來法身。

    即就日用現前。

    六根門頭起心動念執着我處。

    當下照破。

    本來無我。

    無我則無人。

    無人則了無衆生。

    衆生既空。

    則生死根絕。

    生死既脫。

    則無壽命。

    是則四相既除。

    一心無寄。

    豈非無住之妙行乎。

    若不能當下了悟。

    隻将六祖本來無物一語。

    置在目前。

    但見一切境緣。

    對待生心之時。

    便是我執。

    就此執處一照。

    照破。

    則當下情忘。

    對待心絕。

    即是無我。

    無我則無人。

    人我既空。

    則日用身心。

    了無挂礙。

    以日用逆順境界。

    皆是生死路徑。

    若境界看破。

    了無挂礙。

    則生死根株。

    亦從此倒斷矣。

    如是。

    豈非善修般若無住之妙行乎。

    禅人有志。

    要出生死。

    必以此為第一義。

    此外别求。

    即落外道邪徑矣。

     示魏聖期 聖期居士。

    頃以書來。

    請益雲。

    某迩來。

    雖惕然于生死大事。

    欲随處解脫。

    惟橫逆忽來。

    不能當下消受。

    雖旋能覺知。

    主人已被牽纏矣。

    觀此來意。

    乃真切有志于生死大事者。

    第未遇善知識。

    指點心地工夫。

    故無把柄耳。

    蓋吾人。

    從來隻認妄想為心。

    不知本有佛性。

    一向隻在世情逆順境界上起好惡憎愛。

    種種分别知見。

    殊不知此等憎愛喜怒之情。

    全是生死根株。

    舉世之人。

    未有不在此中一生交滾者。

    古德教人。

    參禅了生死。

    不是離此。

    别有[纟-八]妙。

    隻是在此等境界上憎愛之心看破。

    便是了生死。

    以此憎愛妄想。

    從來習染純熟深厚。

    若無方便法門。

    豈能敵得。

    所以參禅看話頭之說。

    正是破煩惱之利具耳。

    所以被他牽纏者。

    直為無此話頭作主宰耳。

    隻如僧問趙州。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曰無。

    即将此一無字。

    懷在胸中作話頭。

    下疑情。

    念念不忘。

    心心不昧。

    一切閑忙動靜應酬忽遽中。

    隻提此一語。

    重下疑情審問。

    疑來疑去。

    隻有一個話頭現前。

    縱是看書。

    才放下書本。

    回頭一看。

    便下疑情。

    此疑堅固。

    切不可作道理思量解會。

    隻要一個疑念真切。

    久久純熟。

    但見心中妄念起時。

    如此一問。

    當下冰消。

    心中所起喜怒。

    隻是一妄想耳。

    先有此話頭作主宰。

    及境界至時。

    一到即看破。

    當下冰消。

    全不用力。

    如此做工夫。

    不但敵破境界。

    抑有了悟之時。

    但切不可作[纟-八]妙道理思量。

    恐反誤也。

     示福敦禅人 新安禅人。

    遠參匡山。

    求授戒法。

    名曰福敦。

    字曰笃如。

    笃者敦笃。

    純一無僞。

    精誠之至也。

    然吾沙門佛子。

    欲超生死。

    證真常。

    求無上涅盤之福樂。

    苟非精誠一念。

    純真無妄。

    力破煩惱之魔。

    頓拔愛憎之根。

    而欲頓享無為之福。

    難矣。

    千裡之行。

    在于初步。

    從此戒為基本。

    乃趨菩提之初步。

    即此念念向前。

    心心不退。

    單求一念。

    生死情根。

    搜拔起處竟不可得。

    然不可得處便是生死無着處矣。

    第恐志不堅。

    行不力耳。

    若恐不力。

    但以阿彌陀佛四字。

    橫于胸中。

    以為利斧。

    久久根株自斷矣。

    如是着力。

    是名笃如。

    勉之。

    勉之。

     示福厚禅人 新安禅人。

    來參匡山。

    求授戒法。

    名曰福厚。

    字曰積如。

    蓋出世人。

    福由漸積而厚。

    至佛乃足。

    猶如積微塵以成大地。

    厚之至也吾佛世尊。

    從無量劫來。

    舍頭目髓腦。

    積功累行。

    乃得菩提。

    菩提為涅盤之安宅。

    福樂之極地也。

    苟不積。

    何以至此哉。

    然如者。

    乃如如佛性。

    吾人本有。

    良由積劫煩惱侵[饑-幾+蜀]。

    故煩惱情塵日厚。

    而如如佛性。

    薄矣。

    今既知佛性本有。

    不假他求。

    從此日用念念知歸。

    但見情塵起處。

    以智光照之。

    久久純熟。

    則佛性厚而煩惱薄。

    煩惱薄而業障輕。

    業障輕而生死斷。

    是由積真如。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