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葬禮的名人
關燈
小
中
大
忘卻了,想想吧:可我苦思冥想,也無法想象出來。
看了照片,隻覺得它不是畫像,不是活着的人,而是一種介乎兩者之間的東西。
既不是親人,也不是外人,而是介于他們中間的人。
它使我感到一種奇異的壓迫感,連照片和我彼此照面,也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是别人談及我父母的情況,我也不知該以什麼樣的心情聆聽才好,隻希望談話早點結束。
别人告訴我他們的忌辰和年壽,我也如同記電車的車号,馬上就忘得一幹二淨。
我從姨母處聽說,舉行父親葬禮那天,我又哭又鬧,不許在靈前敲钲,要把供燈熄滅,将燈油全倒在院子裡……隻有這件事,競莫名其妙地撥動我的心弦。
祖父也到了江戶①。
父親畢業于東京醫科學校。
該校校長的銅像屹立在湯島天神廟。
到東京頭一天,被領到這座銅像前的時候,我驚愕不已。
銅像的一半竟像是活的。
我不好意思眺望它。
①東京舊稱。
舉行祖母葬禮那年,我已上小學。
祖母同祖父兩個人撫育我這個孱弱的孫子,好容易才熬到送孫子上學,剛松一口氣,她卻淬然長逝了。
舉行葬禮那天,傾盆大雨,我由經常進出我家的一個漢子背着去墓地。
十二歲的姐姐身穿白衣,也是由大人背着,在我前面登上了紅土的山路走去的。
祖母的逝世,我對自家的佛壇頭一次産生了一種說不出的感情。
我選擇祖父看不見的時候,從外面把關得嚴嚴實實的佛堂的隔扇打開一道細縫,開了又關,關了又開,不知疲倦地偷看着供燈照亮的佛壇,消磨時光。
但是,我記得我是不願意敞開隔扇去靠近佛壇的。
夕陽西沉,地平線上隻有山和山颠染滿了明亮亮的光輝,一派恬靜的氣氛。
我擡眼仰望,不知為什麼,總聯想到八歲時我所看見的佛壇上供燈的顔色。
佛堂的白色隔扇上,胡亂地塗了一行長長的祖母的戒名,是合乎我這個普通小學一年級學生身份的用片假名書寫的。
這些字,一直保留到出賣這棟房子的時候。
有關男人背着的姐姐的形象,後來隻留下白色喪服的印象了。
我合上眼睛,企圖努力在白色喪服上添頭加足,可是總也不能如願,而紅土的山路、潇潇的細雨卻印象鮮明地湧現出來,我内心焦灼萬狀。
連背我姐姐的那個漢子的背影,怎麼也不肯在我腦海裡浮現。
這個在空中飄動的白色的東西,便是我對姐姐的全部記憶了。
我四五歲時,姐姐就收養在親戚家中。
我十一二歲那年,她便在那家離開了塵世。
我不了解姐姐.就如同不了解我父母一樣。
祖父對姐姐的死,十分哀傷,也硬迫着我哀傷。
我搜索枯腸,也不知該以什麼樣的感情、寄托在什麼東西上才能表達我的悲痛。
隻是老弱的祖父悲恸欲絕,他的形象刺透了我的心。
我的感情隻傾瀉在祖父的身上,并沒有越過祖父,進一步移向姐姐。
祖父精通易學,擅長占蔔。
晚年患眼疾,近乎雙目失明。
一聽說姐姐危笃,他便悄悄地數起竹簽,占蔔孫女的命運。
老人視力衰退,我幫着他一邊排列占蔔用具,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視着老人漸漸暗淡無光的臉。
過了兩三天,便傳來了姐姐的疆耗。
我不忍心當即告訴祖父,将信壓下兩三個小時,才下決心念給他聽。
那時候,我可以讀一般漢字,遇上我不認識的草書,就握住祖父的手,用我的手指三番數次地在祖父的掌心上描畫那些字的形狀,學着念給他聽。
這已成了一種習慣。
現在我想起讀那封信、我同祖父握手時的感觸,不由得覺得自己的左掌心也是冷冰冰的。
祖父在昭憲皇太後禦葬那天晚上與世長辭。
那是我十六歲那年的夏天。
祖父彌留之際,痰堵氣管,心如刀絞,痛苦萬狀。
坐在祖父枕邊的一位老太婆嘟哝說:“像佛爺一般的人,臨終為什麼這般痛苦呢?”我目不忍睹這般苦楚的情狀,呆不到一小時,就躲到另一間房間去了。
我是他唯一的親人,我這樣做未免太寡情了。
事隔一年,一位表姐這樣責怪我。
我默然不響。
我覺得人家這樣看我是理所當然的。
我少年時代,很不喜歡無根無據地進行自我辯解。
再說,老太婆的話嚴重地挫傷了我。
所以我覺得:哪怕說明一下我離開臨終的祖父的原因,也可以洗雪祖父的恥辱。
然而,我受到表姐的責怪,沉默不語,一種無依無靠的寂寞感猛然侵襲我的心頭,直滲透我的心靈深處。
我感到自己孤苦伶仃。
葬禮當天,許多
看了照片,隻覺得它不是畫像,不是活着的人,而是一種介乎兩者之間的東西。
既不是親人,也不是外人,而是介于他們中間的人。
它使我感到一種奇異的壓迫感,連照片和我彼此照面,也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是别人談及我父母的情況,我也不知該以什麼樣的心情聆聽才好,隻希望談話早點結束。
别人告訴我他們的忌辰和年壽,我也如同記電車的車号,馬上就忘得一幹二淨。
我從姨母處聽說,舉行父親葬禮那天,我又哭又鬧,不許在靈前敲钲,要把供燈熄滅,将燈油全倒在院子裡……隻有這件事,競莫名其妙地撥動我的心弦。
祖父也到了江戶①。
父親畢業于東京醫科學校。
該校校長的銅像屹立在湯島天神廟。
到東京頭一天,被領到這座銅像前的時候,我驚愕不已。
銅像的一半竟像是活的。
我不好意思眺望它。
①東京舊稱。
舉行祖母葬禮那年,我已上小學。
祖母同祖父兩個人撫育我這個孱弱的孫子,好容易才熬到送孫子上學,剛松一口氣,她卻淬然長逝了。
舉行葬禮那天,傾盆大雨,我由經常進出我家的一個漢子背着去墓地。
十二歲的姐姐身穿白衣,也是由大人背着,在我前面登上了紅土的山路走去的。
祖母的逝世,我對自家的佛壇頭一次産生了一種說不出的感情。
我選擇祖父看不見的時候,從外面把關得嚴嚴實實的佛堂的隔扇打開一道細縫,開了又關,關了又開,不知疲倦地偷看着供燈照亮的佛壇,消磨時光。
但是,我記得我是不願意敞開隔扇去靠近佛壇的。
夕陽西沉,地平線上隻有山和山颠染滿了明亮亮的光輝,一派恬靜的氣氛。
我擡眼仰望,不知為什麼,總聯想到八歲時我所看見的佛壇上供燈的顔色。
佛堂的白色隔扇上,胡亂地塗了一行長長的祖母的戒名,是合乎我這個普通小學一年級學生身份的用片假名書寫的。
這些字,一直保留到出賣這棟房子的時候。
有關男人背着的姐姐的形象,後來隻留下白色喪服的印象了。
我合上眼睛,企圖努力在白色喪服上添頭加足,可是總也不能如願,而紅土的山路、潇潇的細雨卻印象鮮明地湧現出來,我内心焦灼萬狀。
連背我姐姐的那個漢子的背影,怎麼也不肯在我腦海裡浮現。
這個在空中飄動的白色的東西,便是我對姐姐的全部記憶了。
我四五歲時,姐姐就收養在親戚家中。
我十一二歲那年,她便在那家離開了塵世。
我不了解姐姐.就如同不了解我父母一樣。
祖父對姐姐的死,十分哀傷,也硬迫着我哀傷。
我搜索枯腸,也不知該以什麼樣的感情、寄托在什麼東西上才能表達我的悲痛。
隻是老弱的祖父悲恸欲絕,他的形象刺透了我的心。
我的感情隻傾瀉在祖父的身上,并沒有越過祖父,進一步移向姐姐。
祖父精通易學,擅長占蔔。
晚年患眼疾,近乎雙目失明。
一聽說姐姐危笃,他便悄悄地數起竹簽,占蔔孫女的命運。
老人視力衰退,我幫着他一邊排列占蔔用具,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視着老人漸漸暗淡無光的臉。
過了兩三天,便傳來了姐姐的疆耗。
我不忍心當即告訴祖父,将信壓下兩三個小時,才下決心念給他聽。
那時候,我可以讀一般漢字,遇上我不認識的草書,就握住祖父的手,用我的手指三番數次地在祖父的掌心上描畫那些字的形狀,學着念給他聽。
這已成了一種習慣。
現在我想起讀那封信、我同祖父握手時的感觸,不由得覺得自己的左掌心也是冷冰冰的。
祖父在昭憲皇太後禦葬那天晚上與世長辭。
那是我十六歲那年的夏天。
祖父彌留之際,痰堵氣管,心如刀絞,痛苦萬狀。
坐在祖父枕邊的一位老太婆嘟哝說:“像佛爺一般的人,臨終為什麼這般痛苦呢?”我目不忍睹這般苦楚的情狀,呆不到一小時,就躲到另一間房間去了。
我是他唯一的親人,我這樣做未免太寡情了。
事隔一年,一位表姐這樣責怪我。
我默然不響。
我覺得人家這樣看我是理所當然的。
我少年時代,很不喜歡無根無據地進行自我辯解。
再說,老太婆的話嚴重地挫傷了我。
所以我覺得:哪怕說明一下我離開臨終的祖父的原因,也可以洗雪祖父的恥辱。
然而,我受到表姐的責怪,沉默不語,一種無依無靠的寂寞感猛然侵襲我的心頭,直滲透我的心靈深處。
我感到自己孤苦伶仃。
葬禮當天,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