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世界環遊一天 (譯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八十世界環遊一天》(1967)是科塔薩爾一部文集的名字。
讀者自然看得出這不過是對凡爾納《八十天環遊世界》的戲仿,将時空秩序進行了一次小小的颠覆。
我忽然發現這名字似乎也适用于描述科塔薩爾的寫作探索。
對于建立在十八世紀以降盲目樂觀的哲學和科學體系之上的&ldquo虛假的現實主義&rdquo(科塔薩爾語),這位阿根廷作家幾乎是出于本性地抱以不信任的态度。
比起規則來他更關注例外,仿佛永遠在尋找,在既定的原理、法則、因果關聯體系之外尋找另一種可能性。
與其說他是懷疑者,倒不如說他像個好奇心十足的孩子,總忍不住要去翻看尼德蘭織毯的背面。
科塔薩爾的策略與十九世紀&ldquo幻想文學&rdquo的前輩們不同,他從未謀求全然跳脫既定的現實情境,而是緻力于尋覓或開啟日常現實中的罅隙,從中窺見另一種真實,介入另一種時空,邂逅另一個自己。
八十天環遊世界?&mdash&mdash作為科塔薩爾的讀者,我們的閱讀經驗将會更為神奇而艱難:要在八十個世界内環遊一天。
《南方高速》通過堵車這一現代社會司空見慣的現象呈現出另一種&ldquo非常态&rdquo的現實&mdash&mdash或許比&ldquo正常&rdquo秩序中的現實更值得留戀。
《克拉小姐》以無縫接合的第一人稱叙事實現了&ldquo故事自己講自己&rdquo。
《會合》與《給約翰·豪威爾的指令》裡的主人公都經曆了與另一個自我的離合糾纏:切·格瓦拉與他在故鄉&ldquo最好的朋友&rdquo,自己另一種可能的人生軌迹,科塔薩爾版本的格瓦拉與格瓦拉回憶錄中的自己;瑞斯與戲内戲外、從前及以後的約翰·豪威爾們&hellip&hellip《正午的島嶼》更為明顯,直到小說的最後一句話我們才隐隐意識到,幸福的荒島生活或許隻是正午時分乘務員瑪利尼臉貼在機尾舷窗玻璃上觀看島嶼時的憧憬,日常現實中和美麗幻想中的自我,無論孰真孰幻,最終在墜機後的死亡中合而為一。
這種&ldquo對影成三人&rdquo的經驗似乎是科塔薩爾偏愛的題材。
到了《萬火歸一》中更上升至一個新的境界,在兩個時空設定裡&mdash&mdash古羅馬帝國的外省和現代的巴黎,兩段三角情愛同步交錯進行:愛情&mdash&mdash争鬥&mdash&mdash死亡&mdash&mdash火。
雙方彼此間互不知情,但科塔薩爾不遺餘力地暗示,冥冥中存在奇異而精确的關聯。
例如&ldquo毒藥&rdquo這一細節,總督為了除掉妻子的情人(或許隻是他的想象),事先給角鬥士下了毒。
總督妻子在競技場有所察覺:&ldquo&lsquo毒藥&rsquo&rdquo伊蕾内在心裡喃喃自語,&lsquo有一天我會找到那毒藥。
&rsquo&rdquo果然這毒藥在兩千年後被&ldquo找到&rdquo,隻是換了不同的形态&mdash&mdash讓娜用以結束自己生命的安眠藥。
一喉兩歌、彼此應和的兩段故事到最後都以火災告終,彙入愛與毀滅的烈焰和聲,萬火歸于一火。
電話中遙遠而不可解的數字,&ldquo有着任何話語都無法比拟的意義&rdquo&mdash&mdash萬物皆數。
于是科塔薩爾成功地從&ldquo分成兩半的子爵&rdquo躍升為當今時代的畢達哥拉斯,他所迷戀的是萬事萬物間神秘的聯系:重複、變位、交彙、合一。
在這個集子的最後一篇《另一片天空》中,情形似乎又有所不同。
主人公往來于兩個不同的世界:二戰時期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與普法戰争前夕的巴黎,全憑着布市的古埃姆斯通道和巴黎的維維安拱廊街之間的神秘聯通。
聖埃克蘇佩裡在1931年曾寓居古埃姆斯通道上方的公寓,據說這位《小王子》的作者還在浴缸裡養了一隻海豹當做吉祥物。
至于以維維安街為代表的巴黎拱廊街,曾被稱為&ldquo室内的街道&rdquo、&ldquo微型的世界”曾被巴爾紮克贊頌為&ldquo以櫥窗的萬千色彩為音節來吟唱的宏大詩行”被本雅明所迷戀(他因之而萌生了包羅萬象的《巴黎拱廊街》計劃);對于波德萊爾這憂郁的漫遊者,那裡更是無數次流連的秘密家園。
看來科塔薩爾為自己的主人公,這位阿根廷首都一家證券交易所的小職員,安排了理想的世外桃源。
然而,注定要失去的樂園從起初就有暗影徘徊。
在恐怖的連環殺手洛朗之外,更有一位神秘的&ldquo南美佬&rdquo不時閃現,主人公和若西亞娜都對他抱有濃厚的興趣,懷疑他便是兇手洛朗。
主人公甚至在失去自己的&ldquo另一片天空&rdquo後莫名其妙地歸咎于
讀者自然看得出這不過是對凡爾納《八十天環遊世界》的戲仿,将時空秩序進行了一次小小的颠覆。
我忽然發現這名字似乎也适用于描述科塔薩爾的寫作探索。
對于建立在十八世紀以降盲目樂觀的哲學和科學體系之上的&ldquo虛假的現實主義&rdquo(科塔薩爾語),這位阿根廷作家幾乎是出于本性地抱以不信任的态度。
比起規則來他更關注例外,仿佛永遠在尋找,在既定的原理、法則、因果關聯體系之外尋找另一種可能性。
與其說他是懷疑者,倒不如說他像個好奇心十足的孩子,總忍不住要去翻看尼德蘭織毯的背面。
科塔薩爾的策略與十九世紀&ldquo幻想文學&rdquo的前輩們不同,他從未謀求全然跳脫既定的現實情境,而是緻力于尋覓或開啟日常現實中的罅隙,從中窺見另一種真實,介入另一種時空,邂逅另一個自己。
八十天環遊世界?&mdash&mdash作為科塔薩爾的讀者,我們的閱讀經驗将會更為神奇而艱難:要在八十個世界内環遊一天。
《南方高速》通過堵車這一現代社會司空見慣的現象呈現出另一種&ldquo非常态&rdquo的現實&mdash&mdash或許比&ldquo正常&rdquo秩序中的現實更值得留戀。
《克拉小姐》以無縫接合的第一人稱叙事實現了&ldquo故事自己講自己&rdquo。
《會合》與《給約翰·豪威爾的指令》裡的主人公都經曆了與另一個自我的離合糾纏:切·格瓦拉與他在故鄉&ldquo最好的朋友&rdquo,自己另一種可能的人生軌迹,科塔薩爾版本的格瓦拉與格瓦拉回憶錄中的自己;瑞斯與戲内戲外、從前及以後的約翰·豪威爾們&hellip&hellip《正午的島嶼》更為明顯,直到小說的最後一句話我們才隐隐意識到,幸福的荒島生活或許隻是正午時分乘務員瑪利尼臉貼在機尾舷窗玻璃上觀看島嶼時的憧憬,日常現實中和美麗幻想中的自我,無論孰真孰幻,最終在墜機後的死亡中合而為一。
這種&ldquo對影成三人&rdquo的經驗似乎是科塔薩爾偏愛的題材。
到了《萬火歸一》中更上升至一個新的境界,在兩個時空設定裡&mdash&mdash古羅馬帝國的外省和現代的巴黎,兩段三角情愛同步交錯進行:愛情&mdash&mdash争鬥&mdash&mdash死亡&mdash&mdash火。
雙方彼此間互不知情,但科塔薩爾不遺餘力地暗示,冥冥中存在奇異而精确的關聯。
例如&ldquo毒藥&rdquo這一細節,總督為了除掉妻子的情人(或許隻是他的想象),事先給角鬥士下了毒。
總督妻子在競技場有所察覺:&ldquo&lsquo毒藥&rsquo&rdquo伊蕾内在心裡喃喃自語,&lsquo有一天我會找到那毒藥。
&rsquo&rdquo果然這毒藥在兩千年後被&ldquo找到&rdquo,隻是換了不同的形态&mdash&mdash讓娜用以結束自己生命的安眠藥。
一喉兩歌、彼此應和的兩段故事到最後都以火災告終,彙入愛與毀滅的烈焰和聲,萬火歸于一火。
電話中遙遠而不可解的數字,&ldquo有着任何話語都無法比拟的意義&rdquo&mdash&mdash萬物皆數。
于是科塔薩爾成功地從&ldquo分成兩半的子爵&rdquo躍升為當今時代的畢達哥拉斯,他所迷戀的是萬事萬物間神秘的聯系:重複、變位、交彙、合一。
在這個集子的最後一篇《另一片天空》中,情形似乎又有所不同。
主人公往來于兩個不同的世界:二戰時期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與普法戰争前夕的巴黎,全憑着布市的古埃姆斯通道和巴黎的維維安拱廊街之間的神秘聯通。
聖埃克蘇佩裡在1931年曾寓居古埃姆斯通道上方的公寓,據說這位《小王子》的作者還在浴缸裡養了一隻海豹當做吉祥物。
至于以維維安街為代表的巴黎拱廊街,曾被稱為&ldquo室内的街道&rdquo、&ldquo微型的世界”曾被巴爾紮克贊頌為&ldquo以櫥窗的萬千色彩為音節來吟唱的宏大詩行”被本雅明所迷戀(他因之而萌生了包羅萬象的《巴黎拱廊街》計劃);對于波德萊爾這憂郁的漫遊者,那裡更是無數次流連的秘密家園。
看來科塔薩爾為自己的主人公,這位阿根廷首都一家證券交易所的小職員,安排了理想的世外桃源。
然而,注定要失去的樂園從起初就有暗影徘徊。
在恐怖的連環殺手洛朗之外,更有一位神秘的&ldquo南美佬&rdquo不時閃現,主人公和若西亞娜都對他抱有濃厚的興趣,懷疑他便是兇手洛朗。
主人公甚至在失去自己的&ldquo另一片天空&rdquo後莫名其妙地歸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