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世界環遊一天 (譯後記)

關燈
他:&ldquo是他為我們殺死了洛朗,也藉着他自己的死亡殺死了我&rdquo,但直到終篇似乎也沒有明确的交代。

    這其中的玄機隐藏在小說中的兩處法語引文裡。

    科塔薩爾有意隐去作品與作者的出處,因為這信息不難破譯&mdash&mdash引文出自法國十九世紀詩人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1846-1870)的《馬爾多羅之歌》(LesChantsdeMaldoror)。

    &ldquo洛特雷阿蒙伯爵&rdquo(ComtedeLautréamont)隻是他的筆名,詩人本名伊希多赫·杜卡斯(IsidoreDucasse),出生于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

    他曾借馬爾多羅之口自承:&ldquo出生在美洲海岸拉普拉塔河口&hellip&hellip南方的王後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賣弄風情的蒙得維的亞越過大三角海灣的銀色水面,互相伸出友誼的手。

    &rdquo(《馬爾多羅之歌·第一歌》,據車槿山譯本)他的孤獨,他近乎癫狂的寫作,他的英年早逝,都可以在小說中的&ldquo南美佬&rdquo身上找到折射。

    驚世駭俗的《馬爾多羅之歌》出版于1868年,也正是科塔薩爾的&ldquo我&rdquo浪迹于巴黎拱廊街區的年代。

    在第四歌第五節,主人公馬爾多羅在房間遇見一個邪惡的幽靈,小說開篇處的引文&ldquo這雙眼眸不屬于你,你從何處得來?&rdquo即馬爾多羅向幽靈的質問,但最終他發現那正是自己的眼睛,幽靈正是鏡中的自己。

    同樣,兇手洛朗在某種程度上是洛特雷阿蒙/&ldquo南美佬&rdquo的縮影,正如&ldquoLaurent&rdquo(洛朗)是&ldquoLautréamont&rdquo(洛特雷阿蒙)的一部分。

    &ldquo&lsquo南美佬&rsquo和洛朗,一個死在他旅館的房間裡,一個消失在虛無中,被馬賽人保羅所取代,二者幾乎是同一個死亡。

    &rdquo如果願意走得更遠些,讀者會發現:&ldquoLautréamont&rdquo(洛特雷阿蒙)可以拆解成&ldquoL\'autremonde&rdquo(另一個世界),即另一片天空。

     洛特雷阿蒙的父母是法國人,自己出生于南美,科塔薩爾的雙親是阿根廷人,而他出生于歐洲(布魯塞爾)&mdash&mdash兩個&ldquo南美佬&rdquo互為鏡像。

    在科塔薩爾筆下的&ldquo南美佬&rdquo身穿一件黑色學士袍,據馬爾克斯回憶,那正是他第一次與科塔薩爾在巴黎相遇時作家本人的裝束。

    小說中的&ldquo我&rdquo曾試圖與&ldquo南美佬&rdquo搭話,卻終于退縮,錯失了與另一個自己相遇的機會:&ldquo我記不清當時抗拒自己的沖動時的感受,但那好像是一道警戒線,感到一旦逾越就将進入危險的區域。

    然而我現在想來自己做出了錯誤的選擇,那時我隻差一步就可以拯救自己。

    &rdquo秘密的樂園一去不返,鏡像一一幻滅,&ldquo我&rdquo回到日常的天空下。

    其實,&ldquo錯誤的抉擇&rdquo已經得到挽救,&ldquo我&rdquo與&ldquo南美佬&rdquo之間未能達成的對話已經展開,并以高超的對位法構成錯綜而諧和的複調&mdash&mdash在科塔薩爾(&ldquo我&rdquo)與洛特雷阿蒙(伊希多赫·杜卡斯/馬爾多羅/&ldquo南美佬&rdquo/洛朗)之間,在《另一片天空》與《馬爾多羅之歌》的互文情境中,在閱讀之中。

     作為譯者,一個并不十分稱職的向導,我或許已經聒噪得太多。

     那麼,歡迎來到科塔薩爾的世界。

     譯者 2008年7月 在西班牙格拉納達 &ldquo另一片天空&rdquo之下 [21]本文寫作得益于以下文章中的相關資料:EmirRodríguezMonegal:&ldquoLeFantômedeLautréamont&rdquo,AlejandraPizarnik:&ldquoNotasobreuncuentodeJulioCortázar:Elotrocielo&rdquo,皆載于PedroLastra所編的論文集《胡利奧·科塔薩爾>(馬德裡,Taurus,1981年版),及JaimeAlazraki為《科塔薩爾全集·短篇小說卷》(巴塞羅那,GalaxiaGutenberg,2003年版)所作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