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老門生三世報恩

關燈
多吃了幾杯生倆,壞了脾胃,破腹起來。

    勉強進場,一頭想文字,一頭洩瀉,瀉得一絲兩氣,草草完篇。

    二場三場,仍複如此,十分才學,不曾用得一分出來。

    自謂萬元中式之理,昧知測公到不要整齊文字,以此竟占了個高魁”也是命裡否極泰來,颠之倒之,自然湊巧。

    那興安縣剛剛隻中他一個舉人。

    當日鹿鳴宴罷,八同年序齒,他就居了第一。

    各房考官見了門生,俱各歡喜,惟刺公悶悶不悅。

    鮮于同感砌公兩番知遇之恩,愈加殷勤,删公愈加懶散。

    上京會試,隻照常規,全無作興加厚之意。

    明年鮮于同五十八歲,會試,又下第了。

    相見刺公,剜公更無别語,隻勸他選了官罷。

    鮮子同做了四十十年秀才,不肯做貢生官,今日才中得一年鄉試,怎肯就舉人職,回家讀書,愈覺有興。

    每聞裡中秀才會文,他就袖了紙墨筆硯,捱入會中同做。

    憑衆人耍他,笑他,咳他,厭他,總下在意。

    做完了文字,将衆人所作看了一遍,欣然而歸,以此為常。

     光陰在再,不覺轉眼三年,又當會試之期。

    鮮于同時年六十有一,年齒雖增,匡釺如;日。

    在北京第二遍會試,在寓所得其一夢。

    夢見中了正魁,會試錄上有名,下面卻填做稷詩經》,不是《禮記》。

    鮮于同本是個宿學之士,那一經不通?他功名心急,夢中之言,不由不信,就改了《詩經》應試。

    事有湊巧,物有偶然。

    砌知縣為官清正,行取到京,欽授禮科給事中之職。

    其年又進會試經房。

    耐公不知鮮于同改經之事,心中想道:“我兩遍錯了主意,取了那鮮于“先輩’做了首卷,今番會試,他年紀一發長了。

    若《禮記》房裡又中了他,這才是終身之佑。

    我如今不要看《禮記》,改看了《詩經》卷子,那鮮于“先輩,中與不中,都下幹我事。

    ”比及人簾閱卷,遂請看《詩珍五房卷。

    側公又想道:“天下舉子像鮮于‘先輩,的,諒也非止一人,我不中鮮于同,又中了别的老兒,可不是‘躲了雷公,遇了霹虜,!我曉得了,但凡老師宿儒,經旨必然十分透徹,後生家專工四書,經義必然下精。

    如今到下要取囚經整齊,但是有些筆資的,不妨題旨影響,這定是少年之輩了/閱卷進呈,等到揭曉,《渤五房頭卷,列在第十名正魁。

    拆号看時,卻是桂林府興安縣學生,複姓鮮于,名同,習《詩經》,剛剛又是那六十一歲的怪物、笑具!氣得刺遏時目睜口呆,如槁木死灰模樣!早知宮貴生成定,悔卻從前在用心。

    耐公又想道。

    “淪起世上同名性的盡多,隻是桂林府興安縣卻沒有兩個鮮于同,但他向來是《禮記》,不知何故又改了《詩經》,好生奇怪?”候其來谒,叩其改經之故。

    鮮于同将夢中所見,說了一遍。

    耐公歎息連聲道:“真命進士,真命進土廣自此恻公與鮮于同師生之誼,比前反覺厚了一分。

    毆試過了,鮮于同考在二甲頭上,得選刑部主事。

    人道他晚年一第,又居冷局,替他氣悶,他欣然自如。

     卻說閉退時在劄科衙門直言敢谏,因奏疏裡面觸突了大學士劉吉,被吉尋他罪過,下于诏獄。

    那時刑部官員,一個個奉承劉吉,欲将刺公置之死地。

    卻好天與其便,鮮于同在本部一力周旋看觑,所以刺公下緻吃虧。

    又替他糾合同年,在各衙門懇求方便,剛公遂得從輕降處。

    砌公自想道:“‘着意種花花不活,無心栽柳柳成陰。

    ,若不中得這個老門生,今日性命也難保。

    ”乃往鮮于“先輩”寓所拜謝。

    鮮于同道:“門生受恩師三番知遇,今日小小效勞,止可少答科舉而已,天高地厚,未酬萬一1”當日師生二人歡飲而别。

    自此不論砌公在家在任,每年必遣人問候,或一次或兩次,雖俸金微薄,表情而已。

     光陰在蔣,鮮于同隻在部中遷轉,不覺六年,應升知府。

    京中重他才品,敬他老成,吏部立心要尋個好缺推他,鮮于同全下在意。

    偶然仙居具有信至,例公的公于闌敬共與豪戶查家争墳地疆界,唆罵了一場。

    查家走失了個小厮,賴删公子打死,将人命事告官。

    删敬共無力對理,一徑逃往雲南父親任所去了。

    官府疑沏公子逃匿,人命真情,差人雪片下來提人,家屬也監了幾個,閻門驚懼。

    鮮于同查得台州正缺知府,乃央人讨這地方。

    吏部知台州原非美缺,既然自己情願,有何不從,即将鮮于同推升台州府知府。

    鮮千同到任三日,豪家已知新大守是測公門生,特讨此缺而來,替他解紛,必有偏向之情。

    先在衙門謠言放刁,鮮于同隻推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