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秘訣 全文

關燈
聲,乃于道字方有悟,抽刀斷水,總隻悟得個勢字,是取勢又兼用筆,其餘三折鋒之說,自衛夫人及羲獻而後無有問途者,豈知之,固秘之耶。

    抑得勢即三折筆耶,可以不言耶,妙極! 落筆要有疏宕縱逸之氣,凡作字時,便存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極熟之後,筆忘手,手忘筆,方能臻此三折筆法。

     元宰以争座位為顔書第一,為其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于意外,最為深思。

     學書之人先須筆筆能到古人,及至到處,則須劈破天荒自成一家。

    秦少遊絕愛政黃牛書,問其筆法,政曰:字,心書也。

    着意則不佳,故每求兒童書以觀其神氣。

     餘學書在戊子元旦至甲申二十七年,臨摹古帖備極苦心,雖時與古人盤旋,然堂奧未窺也。

    壬子臘月回山西陳家集,晴窗之下,偶臨元宰禅悅一則,忽悟得變化筆法,然非口授,亦不能透徹耳。

     凡臨貼到數月之後,工夫沉密則平日筆意反為法所縛,動筆辄更拙滞,不得如意,如須換一兩種帖,庶前之所臨,活變生動,從不經意處潇灑而出。

    臨小字是日,不得為人寫大字,臨大字是日,不得為人寫小字,若轉換數日筆意飛舞,厥迹既佳,大小亦可任意矣! 餘十六歲時,過金陵,侄孫直儒家見其五百金所購歐書樂志論墨迹,餘極愛之,因屢願習此種,又苦其難棄前學,心識其法,五十二年未嘗語人,後傳李錫奇、樂繼武及明晉卿子,名觀者共傳三人焉。

    在直孺家見顔魯公争坐位墨迹,在唐版紙上無一字塗抹遺漏,與世所傳草稿不同,字形瘦勁奇變,踴躍生動,如龍眼大,後幅并無人題跋,隻有數行落年月姓名,但雲是魯公當日謄清,上之當事者,曆代藏之。

    粵西荔波縣瑤蠻洞中,傳為世寶。

    萬曆末,有浙西顧姓者,官于其地,誘而得之,藏于其家。

    天啟間轉入吳門韓某之手,直儒用八百金購得之。

    此卷華亭且未之見,況前此書家乎?宜其題跋之無人也。

    餘得華亭門人傳法,眼能小具别鑒,故知其為真迹也。

     鎮江曹次師家藏蘇米真迹,來揚求售。

    米之用筆,頓跌清古,與世所傳真壤十紙,相去天淵,即較之方圓庵張志孝碑,亦不相類。

    乍視之,不知為米書。

    米老儒古帖,結構盤桓,氣魄雄渾,筆意磊落。

    王雙白雲:明朝隻有一大家,董元宰是也,下此都是名家。

    總明朝書家論之,可與唐宋匹者,一鄧太素,二鄒衣白,三倪蘇門,四陳眉公,蓋太素得力于米而天姿古勁有屈鐵之勢,全以骨勝,所少者細筋,又無變化,新新之态。

    至于鄒書則中鋒懸腕,熒迥剛勁,但拘于顔法,又時傷瘦硬,未能變化耳。

    若倪書,筆法秀逸,從董脫胎,于曆代之法蘊蓄宏深,而出之簡遠,不似他人着力。

    陳眉公用筆甚活,自成一家,能于緊處用藏鋒,其結構如松柯掩缭,有骨有趣,從蘇脫胎,一毫不背。

    此四人皆亞于董,正是孔門有四哲耳。

     凡用新筆,以滾水洗毫二三分,膠腥散毫為之一淨則剛健者,遇滾水必軟熟,與筆中柔毫為一類,後以指攢圓,且不可令曲,聽幹三四日後,剔硯上垢,去墨腥,新水濃研,即以前筆飽醮,仍深二三分,不可濡水,随意作大小字百餘個,再以指攢圓,直候幹收貯,量所用筆頭淺深清水緩開,如意中式,然後醮墨,此華亭秘傳也。

    又作字先開筆,開筆之法,先點清水,少歇又點,如此三次,令水透毫,然後取筆向幹淨硯上旋轉捺之,令四面之毫,無一不和,又由淺入深,令四面毫之潤處無一絲不齊,酌字大小,以分淺深。

    若臨米,縱小字亦須深開,運用輕重方能随意。

    若寫畢,亦另有秘傳。

     凡作字時,幾上當安筆七八枝或十餘枝,若用筆少不如意即棄去另換一枝,勿惜小費緻留惡劄于世相傳。

    善書者不擇筆,此英雄欺人語也。

     凡書字,墨須新磨,重按緩轉,則汁細色鮮,書箋紙宜用煙墨,書宣紙宜用膠墨。

    書熟宣膠墨與煙墨同研乃佳。

    若純用煙墨,一經裱後,則墨色暈出,字迹模糊矣。

    研墨成後,必須令其停十餘分鐘,乃取筆醮寫之,則光彩異常。

    又,墨須濃,筆須健,以健筆用濃墨,則作字有力而氣韻浮動。

    又作字須有膽,膽大則懸腕自足,膽小雖懸肘不成。

     凡書字,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變美,離之則兩傷。

    臨古須要無我,一有我便是已意,必不能與古人相消息。

    攝天地清明之氣,入指腕間,方能與造化相通,而盡萬物之變态,然非窮極古今,一步步腳踏實地,積習久之,縱橫變化無适不當,必不能地負海涵,獨扛百斛。

    故知千裡者跬步之積,萬仞者尺寸之移。

    孫虔禮雲,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貴似。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甚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則相契,在牝牡骊黃之外,斯為神似。

    宋人謂,顔字學褚,絕不相似。

    此可悟臨古之妙矣! 凡臨古人,始在能取,繼則能舍。

    能取易,能舍難,然不能取無由能舍。

    善學柳下惠,莫若魯男子,于此可悟舍法。

    非折骨還父,折肉還母,何從現得清靜法身來。

    餘憶七歲時,讀書東門王憶峰家,王稱道董先生之學,餘即慕其為人。

    餘十七歲時,得筆法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