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秘訣 全文

關燈
于郡,郡守以餘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憤臨池矣。

    初師顔平原多寶塔碑,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不如晉,遂專仿黃庭經及锺元常宣示表、戎辂表、丙舍帖,凡三年,自謂偪古不複,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

    遊嘉興,得親觀項子京家藏古人真迹,又見右軍官奴帖于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标許,譬如香岩和尚,一經洞山問倒,願一生作粥飯僧,餘亦願焚筆硯矣。

    然自此,漸漸有心得,今将二十七年,猶作随波逐流書。

    雖翰墨小道,其艱如此,況學道乎? 庚戍二月二十日華亭論書。

    内度景有曆代内府玉寶及曆代名人圖章,又有一長印雲:&ldquo玉皇殿上掌書仙。

    &rdquo此七字甚俗,然朱色如新,是亦一奇。

    觀其語,疑宋徽宗所用之物也。

    古洲藏此神物,提督馬進寶欲得之,以為進京入貢之用。

    古洲索價雖三千金,亦權意終無售意也。

    馬價六百金,古洲不應。

    有人獻計于馬,遂以暗通海上鄭成功為名,發兵黑夜圍古洲宅,擒置于獄,凡家之所藏盡為馬有,不獨内景經也。

    又饋金珠乃得免。

    後馬自京師還,召古洲一飯而已。

    劉玉少家藏眉公真迹甚多。

    餘昔婆娑其下,見一白紙,便面,橫書&ldquo閑揮白羽扇&rdquo五字,此款極新。

    山谷小品雲,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

    觀眉公此書,方知古人工書無他奇,但能用筆耳。

    大令草書淳古,殊近伯英,論者以右軍草入能品,大令草入神品。

    餘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似左氏,大令似莊周,似右軍者,惟顔魯公,楊少師仿佛大令耳。

    山谷謂洛神賦非王子敬書。

    以字格筆力去之太遠,乃米宣猷書。

    山谷詩雲:小字莫作癡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大字無瘗鶴銘,隋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然适能作小楷,亦不能擺脫規矩。

    客曰:子何不舍子之凍蠅?餘無以應,因知此技非得不傳之秘者,未易易也。

    凡欲作書,先端坐靜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寡默,如對至尊,則無不美也。

    褚河南印印泥,張長史錐畫沙,顔太師屋漏痕折钗股,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可以悟入也。

     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

    字美觀則不古,初見之使人甚愛,次見之則得其不到古人處,三見之則其不合者盈眼矣。

    故觀今人之字,如觀文繡,觀古人之字,如觀鐘鼎,行行須求合法,字字須求生動。

     淳化閣帖,初刻系棗版,銀定拓。

    餘友吳天定為餘父述古公門人所居,又相憐。

    餘朝夕得把玩後,湖廣胡天骝出一冊見示,乃二王草書,生動變化,餘一見即知為潭帖,在淳化之上。

    觀其後款,果然為二王草書。

    邢子願得力于此。

    淳化秘閣續帖内歐陽太子率更、李太白皆極妙。

    太白字,天真豪放,逼似其為人,雲得力于南唐李後主七法。

    餘見董先生所刻戲鴻堂、寶鼎齋、來仲樓,書種堂正續,二刻鹪了瓴、紅绶軒、海鷗堂、青來館、蒹葭室、衆香堂、大來堂、研廬帖十餘種,其中惟戲鴻堂、寶鼎齋為最。

    先生平生學力皆在此二種,其餘諸帖,研蚩各半,而最劣者,則青衆香也。

    筆意酷似楊彥仲,疑其僞作也。

     淳化閣貼,所見諸本,皆系錢文倩物。

    文倩囊澀,先質六冊于一富賈,餘四冊,餘嘗見之。

    其中二王一冊,筆法秀宕,下真迹一等,果俊物也,細玩卻是潭帖。

    在明朝唯陝西肅王府翻刻石拓為最妙,謂之肅本。

    從宋拓原本雙鈎勒上石所刻,費數萬,較今市本相去天淵焉。

     明朝法貼,大刻有郁岡齋乃王氏所刻,停雲館,乃文氏所刻。

    郁岡齋,餘童年曾見之,不複記憶。

    停雲館,餘見之于張玉立家,其中黃庭、蘭亭刻有多種,而帖中所載宋元諸家最詳。

    又涿州馮相公所刻快雪堂,亦備載蘇米書,采摭頗精,于晉魏曆代之書,十得四五耳。

    至于董先生所刻戲鴻堂、寶鼎齋,臨摹曆代大家及自書題跋,精妙絕倫,近則可掩郁岡齋,遠則踞諸淳化各種名帖之上,誠罕觀也。

     餘見二王帖十卷,首幅刻右軍、大令二像,前六卷皆右軍書,後三卷皆大令書,共一百七十餘頁,末一卷皆名賢題跋,乃金壇李氏所刻。

    李為元明兩朝世家,故能辦此。

    餘曾不停手臨七月餘,後以乏米,質之張氏,得六星後未能贖,可歎耳! 二王有甲戍帖,在淳化之上。

    宜興蔣如奇,号邃初,在揚州鹽商家得之,價值千金。

    蔣與劉馀佑同年,蔣死,其子中落,适劉子名芳烈者,為鎮江太守,蔣子修谒劉,請看不還,以北寄為辭,及蔣歸,然劉所贈不下數百金也,後數年,蔣遊京師谒馀佑,又贈數百金。

    蔣遂不敢言,至今竟為劉氏所有。

     米南宮對宋仁宗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氣,蔡襄勒字,杜衍擺字,黃庭堅描字,蘇轼畫字,臣刷字。

     餘學書十六年,方悟得勢字,至二十七年,方悟得三折筆鋒。

    今人把筆無幾時,便思揮屏扇纖素,開口便輕議前賢,隻是不自知醜态耳。

    曆代名家,各有妙悟,如孤蓬自振,驚沙坐飛,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如折钗股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如兩峰出雲,忽然自合,如見舞劍器,如見道鬥蛇,如聞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