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秘訣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蓋每字有數層悟入者,餘乃知之又斂。
我勝氣淡,我妄心臨顔柳歐虞而寝食于褚者,數月于宋之四家,元之一家,明之諸家,皆無所不窺,而獨以米老為最,又取從前諸帖,時時拈起,回旋往複屈指計之,不知費幾許幾月矣! 乙巳春,過昆陵,見王雙白,雙白見餘書靜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師之法者,元宰之後一人也。
因勸餘,不必泛臨各家,當以董為主,間入少師之法,已足成家傳世也。
自是始專業華亭,誓以終老。
雙白髫年,即從董先生遊,今六十餘矣。
董曆遊南北,雙白多從之,故筆法精深,自謂得不傳之秘,又親書三十二字授餘,其中有&ldquo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rdquo十字。
餘初見以為不然,蓋勢之一字,餘未深明,然每從諸家之說,以為未有不從中鋒而得者,今日側筆,胡為乎第?餘從事于此有年,惟此一勢字未了得,毋中鋒之過乎。
歸來臨帖數百字試雙白傳法,猶未了解此勢字。
初秋一病,淹留至十九日不愈,即起坐亭中,見風吹竹葉相迎相亞,忽迫忽避,恍有所得,覺前日半解半阻,至此神悟頓開,渙然冰釋矣!羲之雲,執筆在手,手不知運,運筆在腕,腕不自執。
此四句貴先講明。
透觀此語,轉腕之法貴矣。
次選臨古帖,擇其佳者摹之,所貴識得棄取,次折筆點畫之間一一折開,看其起止,法熟後自臻神化。
以上五條乃元宰先生臨池妙訣。
此外,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也。
側筆取勢者,于結構處一反一正。
所謂鋒鋒相向,此從運腕得之。
凡字得勢則活,得勢則傳。
徐欣二字,讓左側右可悟勢奇而反正。
永興抽刀斷水,自謂于道有悟,及舞劍鬥蛇龍蟠鳳翥諸法,一以貫之矣!又,前人詩雲:舵樓一夜雨催詩,果有蛟龍起墨池,悟得将軍舞劍勢,分明草聖折鋒時。
&ldquo勢&rdquo字最妙側筆取勢,言其書畫有鋒,勢奇而反正也。
豐南隅《考功》雲:雙鈎懸腕,讓左側右,掌虛指實,意前筆後。
此十六字,古人所傳用筆之訣也。
雙鈎懸腕,食指中指圓曲如鈎,節與母指相齊,而撮管指尖則執筆,挺直大字,運上腕,小字運下腕,不使肉襯于指;讓左側右者,左腕讓而居外,右腕側而居中,當使筆管與鼻準相對,則颌下無奇斜之患;掌虛指實者,指不實則顫掣無準,掌不虛則窒礙無勢,三指撮齊,上俯仰,進退往複,垂縮剛柔,曲直鈎環,縱橫轉運,無不如意,則筆在畫中而左右皆無病矣;若夫意前筆後,工夫熟後,方可臻也,非紙成堆,筆成冢,安能有此神化。
此南隅論臨池家法,矜為神妙。
以餘觀之,隻是搦管法,至所以運筆并未之及,況讓左側右,注解總非耶?或曰讓左側右,畢竟如何,此拗腕法也,亦隻向右邊之一法耳。
六書象形會意諧聲指事轉注假借,發筆處收筆處轉筆處皆有口授妙訣。
又起不孤,伏不寡,亦雙白妙語。
陳眉公執筆撮于指尖,橫擔又斜又扁,不肯對客作書,恐人盜去筆法,此與古人執筆稍異。
右軍執筆向内,大令執筆向外,魯公執筆真正中鋒,今持其墨迹,向日中照之,劃中微有一線,其色更黑,畫畫皆然。
三人執筆雖不同,然皆懸腕、懸肘。
董先生學大令,鄒虎臣則全仿魯公。
董先生于明朝書家不甚許可,或有推祝枝山者曰,枝山隻能作草,頗不入格。
于文徵明,但服其能畫,于米萬鐘則更唾之矣。
于黃鄧稍蒙許可。
董用羊毫,其頭甚長,約一寸七八分,又略豐美。
所謂毫毛茂茂,但筆筆尖耳!用之寫小楷、小行或微雜紫毫。
若匾額宜用羊毫,字大者,絕不用棕及豬毫。
匾額橫字,書宜長瘦,不宜扁闊。
直豎匾額,高懸七八丈者,上字宜微大,下字宜微小,大字宜筆筆用力,黑多白少,言用筆宜肥也。
凡寫字,先小字後大字,先缜密後縱宕,理所必然。
王覺斯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
大抵臨摹不可一日間斷耳。
覺斯字,一味用力,彼必誤認鐵畫銀鈎,所以魔氣太大。
先生每雲,吾書無他奇,但姿态高秀,為古今獨步耳。
心忘手,手忘筆,筆忘法,純是天真潇灑。
鄒虎臣初學書最服膺董先生,及雙鈎懸腕三年而後成之。
又鄒虎臣評宋四家書,蔡曰嫩,蘇曰俗,黃曰野,米曰賤,以其偏旁欹斜鮮莊雅之度耳。
毗陵有&ldquo束第&rdquo二字,經一尺五六寸,乃元宰書,真得勢字。
元宰嘗雲,餘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能實證者,在起倒收束處耳,過此一關,雖右軍父子亦無奈何耳! 轉左側右乃右軍字勢。
所謂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然非多見古人真迹,不足與談此竅也。
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怒筆木僵之謂。
乃如大力之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興得之,須悟後始知餘言也。
顔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謂欲藏鋒,後人不識,遂以墨豬當之,皆成俗筆。
癡人前不得說夢,欲知屋漏痕折钗股,當于圓熟處求之,未可朝執筆而暮合轍也。
吾學書在十七歲時,先是吾家仲子名傳緒,與餘同試
我勝氣淡,我妄心臨顔柳歐虞而寝食于褚者,數月于宋之四家,元之一家,明之諸家,皆無所不窺,而獨以米老為最,又取從前諸帖,時時拈起,回旋往複屈指計之,不知費幾許幾月矣! 乙巳春,過昆陵,見王雙白,雙白見餘書靜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師之法者,元宰之後一人也。
因勸餘,不必泛臨各家,當以董為主,間入少師之法,已足成家傳世也。
自是始專業華亭,誓以終老。
雙白髫年,即從董先生遊,今六十餘矣。
董曆遊南北,雙白多從之,故筆法精深,自謂得不傳之秘,又親書三十二字授餘,其中有&ldquo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rdquo十字。
餘初見以為不然,蓋勢之一字,餘未深明,然每從諸家之說,以為未有不從中鋒而得者,今日側筆,胡為乎第?餘從事于此有年,惟此一勢字未了得,毋中鋒之過乎。
歸來臨帖數百字試雙白傳法,猶未了解此勢字。
初秋一病,淹留至十九日不愈,即起坐亭中,見風吹竹葉相迎相亞,忽迫忽避,恍有所得,覺前日半解半阻,至此神悟頓開,渙然冰釋矣!羲之雲,執筆在手,手不知運,運筆在腕,腕不自執。
此四句貴先講明。
透觀此語,轉腕之法貴矣。
次選臨古帖,擇其佳者摹之,所貴識得棄取,次折筆點畫之間一一折開,看其起止,法熟後自臻神化。
以上五條乃元宰先生臨池妙訣。
此外,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也。
側筆取勢者,于結構處一反一正。
所謂鋒鋒相向,此從運腕得之。
凡字得勢則活,得勢則傳。
徐欣二字,讓左側右可悟勢奇而反正。
永興抽刀斷水,自謂于道有悟,及舞劍鬥蛇龍蟠鳳翥諸法,一以貫之矣!又,前人詩雲:舵樓一夜雨催詩,果有蛟龍起墨池,悟得将軍舞劍勢,分明草聖折鋒時。
&ldquo勢&rdquo字最妙側筆取勢,言其書畫有鋒,勢奇而反正也。
豐南隅《考功》雲:雙鈎懸腕,讓左側右,掌虛指實,意前筆後。
此十六字,古人所傳用筆之訣也。
雙鈎懸腕,食指中指圓曲如鈎,節與母指相齊,而撮管指尖則執筆,挺直大字,運上腕,小字運下腕,不使肉襯于指;讓左側右者,左腕讓而居外,右腕側而居中,當使筆管與鼻準相對,則颌下無奇斜之患;掌虛指實者,指不實則顫掣無準,掌不虛則窒礙無勢,三指撮齊,上俯仰,進退往複,垂縮剛柔,曲直鈎環,縱橫轉運,無不如意,則筆在畫中而左右皆無病矣;若夫意前筆後,工夫熟後,方可臻也,非紙成堆,筆成冢,安能有此神化。
此南隅論臨池家法,矜為神妙。
以餘觀之,隻是搦管法,至所以運筆并未之及,況讓左側右,注解總非耶?或曰讓左側右,畢竟如何,此拗腕法也,亦隻向右邊之一法耳。
六書象形會意諧聲指事轉注假借,發筆處收筆處轉筆處皆有口授妙訣。
又起不孤,伏不寡,亦雙白妙語。
陳眉公執筆撮于指尖,橫擔又斜又扁,不肯對客作書,恐人盜去筆法,此與古人執筆稍異。
右軍執筆向内,大令執筆向外,魯公執筆真正中鋒,今持其墨迹,向日中照之,劃中微有一線,其色更黑,畫畫皆然。
三人執筆雖不同,然皆懸腕、懸肘。
董先生學大令,鄒虎臣則全仿魯公。
董先生于明朝書家不甚許可,或有推祝枝山者曰,枝山隻能作草,頗不入格。
于文徵明,但服其能畫,于米萬鐘則更唾之矣。
于黃鄧稍蒙許可。
董用羊毫,其頭甚長,約一寸七八分,又略豐美。
所謂毫毛茂茂,但筆筆尖耳!用之寫小楷、小行或微雜紫毫。
若匾額宜用羊毫,字大者,絕不用棕及豬毫。
匾額橫字,書宜長瘦,不宜扁闊。
直豎匾額,高懸七八丈者,上字宜微大,下字宜微小,大字宜筆筆用力,黑多白少,言用筆宜肥也。
凡寫字,先小字後大字,先缜密後縱宕,理所必然。
王覺斯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
大抵臨摹不可一日間斷耳。
覺斯字,一味用力,彼必誤認鐵畫銀鈎,所以魔氣太大。
先生每雲,吾書無他奇,但姿态高秀,為古今獨步耳。
心忘手,手忘筆,筆忘法,純是天真潇灑。
鄒虎臣初學書最服膺董先生,及雙鈎懸腕三年而後成之。
又鄒虎臣評宋四家書,蔡曰嫩,蘇曰俗,黃曰野,米曰賤,以其偏旁欹斜鮮莊雅之度耳。
毗陵有&ldquo束第&rdquo二字,經一尺五六寸,乃元宰書,真得勢字。
元宰嘗雲,餘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能實證者,在起倒收束處耳,過此一關,雖右軍父子亦無奈何耳! 轉左側右乃右軍字勢。
所謂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然非多見古人真迹,不足與談此竅也。
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怒筆木僵之謂。
乃如大力之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興得之,須悟後始知餘言也。
顔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謂欲藏鋒,後人不識,遂以墨豬當之,皆成俗筆。
癡人前不得說夢,欲知屋漏痕折钗股,當于圓熟處求之,未可朝執筆而暮合轍也。
吾學書在十七歲時,先是吾家仲子名傳緒,與餘同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