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對于煤礦來說,死人是常有的事。
這不會引起過份的震動,更不會使生産和生活的節奏有半點停頓。
當醫院後邊的山坡上又堆起一座新墳的時候,大牙灣的一切依然在轟隆隆地進行。
煤溜子滾滾不息地轉動,運煤車喧吼着駛向遠方;夜晚,一片片燈火照樣燦若星海……王世才卻和這個世界永别了。
不久,青草就會埋住他的墳頭,這個普通人的名字也會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隻是他近二十年間的勞動所創造的财富。
依然會在這個世界上無形地存在;他挖出的煤所變成的力量永遠不會在活人的生活裡消失。
我們承認偉人在曆史過程中的貢獻。
可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說,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
偉人們常常企圖用紀念碑或紀念堂來使自己永世流芳。
真正萬古長青的卻是普通人的無人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
是的,生活之樹常青。
這就是我們對一個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做的祭文。
一個普通人的消失對世界來說,的确象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可是,對大牙灣煤礦黑戶區這個小院落來說,這似乎就是世界的末日。
我們知道,這裡曾有過一個多麼溫暖而幸福的家。
現在,妻子失去了丈夫,兒子沒有了父親。
他們的太陽永遠殒落了…… 幾天來,不幸的惠英一直在床上躺着。
直到現在,她還不相信丈夫已經死了。
她披頭散發,兩隻眼睛象蜂蟄了那般紅腫。
即是風搖動一下門環,她也要瘋狂地跳下床,看是不是丈夫回來了?面對空蕩蕩的院落,她隻能伏在門框上大哭一場。
可憐的明明抱着她的腿,跟她一起啼哭。
她自己水米難咽,但總得要給孩子吃飯。
飯桌上,她象往日一樣把丈夫的筷子和酒杯給他擺好。
這是一種無望的期待。
但她又相信,丈夫一定會象過去那樣羅着腰從門裡走進來,坐在這張飯桌前,撫摸着明明的頭,笑眯眯地端起酒杯一飲而盡……但是,他永遠不再回來。
她躺在床上,凄苦地摟着可憐的兒子,不管白天還是晚上,眼前盡是一片黑暗。
夢境中,她感覺她還躺在他結實的懷抱裡。
醒着時,耳朵在固執地谛聽着外面院子的動靜,企盼某種奇迹出現。
這天,她真的聽見院子裡傳來一陣腳步聲! 她破門而出。
走進這小院的是孫少平。
幾天來,孫少平和這不幸的母子倆同樣悲傷。
曉霞的來信和師傅的去世,使他精神上打起了雙重的十字架。
他先顧不得再為自己的感情而痛苦,卻被師傅的死壓得喘不過氣來。
眼前這個家庭的全部災難,也就是他自己的災難。
沒有任何考慮他就自動地、自然地對這不幸的家庭負起一份責任。
少平知道,惠英嫂和明明眼下多麼需要人來安慰。
師傅死得太突然,他們很難在這個打擊中恢複過來。
如果是在疾病中慢慢被折磨而死,親屬也許不至于長時間陷入痛苦。
而在毫無精神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失去了最親近的人,那痛苦就格外深重。
他無法用言語來安慰嫂子和明明。
言語起不了什麼作用。
他來到這個愁雲籠罩的家庭,隻能幹一些具體的活。
他幹活,并且盡量弄出聲響,使這死氣沉沉的院落有一點活人的氣息;使這痛苦不堪的孤兒寡母重新喚起生活的願望。
他幹活,也使他自己冰冷的心恢複一點熱氣。
他知道,人的痛苦隻能在生活和勞動中慢慢消磨掉。
勞動,在這樣的時候不僅僅是生活的要求,而是自身的需要。
沒有什麼靈丹妙藥比得上勞動更能醫治人的精神創傷。
少平對此已經有過極為深刻的體會。
現在,他走進這個不幸的家庭,第一件事首先是做飯。
他笨手笨腳,忙裡忙出,做好飯讓明明吃,并把飯碗雙手端到嫂子床前。
在他們吃飯的時候,他就到院子裡去劈柴、打炭、補壘殘破的院牆。
随後,他又擔起桶,到土坡下的自來水管去挑水。
在這些日子裡,他再也沒心思去動一下課本。
他一上地面,就匆忙地趕到這院落,默默地幹起了活。
除此之外,他不知道該怎樣使惠英嫂從這可怕的災難中緩過氣來。
孫少平把門裡門外的活幹完,把房子和院落收拾得幹幹淨淨,就引着明明到矸石山去撿煤。
他在山裡給明明逮螞蚱,拔野花,千方百計使孩子快樂……這天,他擔着從矸石山上撿的兩筐子煤塊,引着明明回到師傅家。
明明一進門,就把他給他拔的那一大束野花捧到媽媽床邊,說:“看,孫叔叔給我拔了這麼多花!媽媽,你說好看嗎?” “好……看……”惠英嫂嘴角第一次掠過一絲笑意。
孫少平猛地轉過身,眼裡旋起兩團熱乎乎的淚水。
噢,那一絲笑意正是他所期待的!他多麼希望惠英嫂從黑暗
這不會引起過份的震動,更不會使生産和生活的節奏有半點停頓。
當醫院後邊的山坡上又堆起一座新墳的時候,大牙灣的一切依然在轟隆隆地進行。
煤溜子滾滾不息地轉動,運煤車喧吼着駛向遠方;夜晚,一片片燈火照樣燦若星海……王世才卻和這個世界永别了。
不久,青草就會埋住他的墳頭,這個普通人的名字也會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隻是他近二十年間的勞動所創造的财富。
依然會在這個世界上無形地存在;他挖出的煤所變成的力量永遠不會在活人的生活裡消失。
我們承認偉人在曆史過程中的貢獻。
可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說,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
偉人們常常企圖用紀念碑或紀念堂來使自己永世流芳。
真正萬古長青的卻是普通人的無人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
是的,生活之樹常青。
這就是我們對一個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做的祭文。
一個普通人的消失對世界來說,的确象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可是,對大牙灣煤礦黑戶區這個小院落來說,這似乎就是世界的末日。
我們知道,這裡曾有過一個多麼溫暖而幸福的家。
現在,妻子失去了丈夫,兒子沒有了父親。
他們的太陽永遠殒落了…… 幾天來,不幸的惠英一直在床上躺着。
直到現在,她還不相信丈夫已經死了。
她披頭散發,兩隻眼睛象蜂蟄了那般紅腫。
即是風搖動一下門環,她也要瘋狂地跳下床,看是不是丈夫回來了?面對空蕩蕩的院落,她隻能伏在門框上大哭一場。
可憐的明明抱着她的腿,跟她一起啼哭。
她自己水米難咽,但總得要給孩子吃飯。
飯桌上,她象往日一樣把丈夫的筷子和酒杯給他擺好。
這是一種無望的期待。
但她又相信,丈夫一定會象過去那樣羅着腰從門裡走進來,坐在這張飯桌前,撫摸着明明的頭,笑眯眯地端起酒杯一飲而盡……但是,他永遠不再回來。
她躺在床上,凄苦地摟着可憐的兒子,不管白天還是晚上,眼前盡是一片黑暗。
夢境中,她感覺她還躺在他結實的懷抱裡。
醒着時,耳朵在固執地谛聽着外面院子的動靜,企盼某種奇迹出現。
這天,她真的聽見院子裡傳來一陣腳步聲! 她破門而出。
走進這小院的是孫少平。
幾天來,孫少平和這不幸的母子倆同樣悲傷。
曉霞的來信和師傅的去世,使他精神上打起了雙重的十字架。
他先顧不得再為自己的感情而痛苦,卻被師傅的死壓得喘不過氣來。
眼前這個家庭的全部災難,也就是他自己的災難。
沒有任何考慮他就自動地、自然地對這不幸的家庭負起一份責任。
少平知道,惠英嫂和明明眼下多麼需要人來安慰。
師傅死得太突然,他們很難在這個打擊中恢複過來。
如果是在疾病中慢慢被折磨而死,親屬也許不至于長時間陷入痛苦。
而在毫無精神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失去了最親近的人,那痛苦就格外深重。
他無法用言語來安慰嫂子和明明。
言語起不了什麼作用。
他來到這個愁雲籠罩的家庭,隻能幹一些具體的活。
他幹活,并且盡量弄出聲響,使這死氣沉沉的院落有一點活人的氣息;使這痛苦不堪的孤兒寡母重新喚起生活的願望。
他幹活,也使他自己冰冷的心恢複一點熱氣。
他知道,人的痛苦隻能在生活和勞動中慢慢消磨掉。
勞動,在這樣的時候不僅僅是生活的要求,而是自身的需要。
沒有什麼靈丹妙藥比得上勞動更能醫治人的精神創傷。
少平對此已經有過極為深刻的體會。
現在,他走進這個不幸的家庭,第一件事首先是做飯。
他笨手笨腳,忙裡忙出,做好飯讓明明吃,并把飯碗雙手端到嫂子床前。
在他們吃飯的時候,他就到院子裡去劈柴、打炭、補壘殘破的院牆。
随後,他又擔起桶,到土坡下的自來水管去挑水。
在這些日子裡,他再也沒心思去動一下課本。
他一上地面,就匆忙地趕到這院落,默默地幹起了活。
除此之外,他不知道該怎樣使惠英嫂從這可怕的災難中緩過氣來。
孫少平把門裡門外的活幹完,把房子和院落收拾得幹幹淨淨,就引着明明到矸石山去撿煤。
他在山裡給明明逮螞蚱,拔野花,千方百計使孩子快樂……這天,他擔着從矸石山上撿的兩筐子煤塊,引着明明回到師傅家。
明明一進門,就把他給他拔的那一大束野花捧到媽媽床邊,說:“看,孫叔叔給我拔了這麼多花!媽媽,你說好看嗎?” “好……看……”惠英嫂嘴角第一次掠過一絲笑意。
孫少平猛地轉過身,眼裡旋起兩團熱乎乎的淚水。
噢,那一絲笑意正是他所期待的!他多麼希望惠英嫂從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