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關燈
中走出來,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為了明明,也為了她自己。

     孫少平天天如此,來這個院落幹活,帶着明明到矸石山上去撿煤。

    每次從山上回來,他都要給明明拔一束野花,讓孩子送到母親面前。

    他還把這五彩斑斓的花朵插在一個空罐頭瓶中,擺在惠英嫂卧室的床頭櫃上。

    花朵每天一換,經常保持着鮮豔。

    鮮花使這暗淡灰氣的房屋有了一線活力和生機。

    惠英嫂終于從床上爬起來,開始操持家務了。

     當然,這不是僅僅因為那束鮮花。

    她沒多少文化,不會象詩人那樣由花而聯想到什麼“生活意義”。

    不,她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她死去丈夫的這個徒弟所感動。

    她想她不能這樣一直躺在床上,讓少平門裡門外操勞。

    她承認,正是有了少平的幫助,才使她感到生活中還不是無依無靠。

    既然命運逼使她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她就得再掙紮着去生活。

     按照國家的政策,她不久就頂替死亡的丈夫,被礦上錄用為正式工人,随之而來的是她母子倆都吃上了國庫糧。

    令人心酸的是,這一切都是她親愛的人用生命所換取的。

    但這無疑給這個寡婦增加了生活下去的力量。

     她象大多數因失去丈夫而被招工的婦女一樣,被安排到礦燈房去工作。

    少平很為惠英嫂高興,這樣,她或許能在工作中慢慢抹掉心中的傷痕。

     “你不要再為我們操心了。

    嫂子有了工作,日子就能過下去。

    ”她對少平說。

     “你不要擔心,嫂子。

    家裡有什麼事,都有我哩!”她含着淚水對他點點頭。

     說實話,最少在眼下,她不能沒有他的幫助。

    這不僅是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而更主要的是,她在精神上需要一個依托。

    要不是在大牙灣有了工作,她就準備帶着明明回河南老家去。

    無依無靠無工作的孤兒寡母,怎麼可能在這樣的地方生存下去呢? 現在,她有了工作,維持兩個人的生活還是可以的。

    再說,她和丈夫已經在這裡營造起一個滿不錯的窩。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丈夫生前帶了個好徒弟,可以給她幫許多忙。

    就是回到河南老家,父母兄弟也不一定能這樣對待她母子倆。

    惠英開始在礦燈房上班了。

     礦燈房和井下一樣,也是一天三班倒。

    每班九個,其中一個人輪休,因此實際上班的是八人。

    一人管一個窗口,四個燈架,共四百盞礦燈。

    上班以後,首先清理衛生,關掉充好電的燈源;然後就開始在窗口收上井工人的礦燈,再把充足電的礦燈發放給下井的工人。

     這工作說來也不輕松。

    每盞燈交回後,要擦幹淨,并且要充好電;如果某盞燈壞了,也要自己修理。

    最容易出的毛病是接觸不良。

    惠英沒上過幾天學,起先工作很吃力。

    少平就抽空給她講電的基本常識,并且讓惠英把一盞不用的舊礦燈提回家,給她一次又一次做示範修理。

     現在,少平每次上下井,總是在惠英嫂的窗口交接他的礦燈。

    他敢肯定,沒有那個人的礦燈比他的礦燈更幹淨了。

    同時,每當他下井前從窗口那隻熟悉的手中接過自己的礦燈,裡面還總要傳出一聲關切的叮咛:“千萬操心些……” 少平走過黑暗的通道,眼睛常常熱淚蒙蒙。

    唯有下井的煤礦工人,才能深深體會這一聲叮咛多麼溫暖。

     上井以後,他洗完澡走出區隊辦公大樓,有時會看見親愛的明明正立在馬路邊等他。

    他知道,是惠英嫂打發他來叫他吃飯的。

    如果她下班早,總會提前做好飯讓明明來叫他。

     不需要任何推诿,他拉起明明的手,就向東邊山坡上那個院落走去,如同回自己的家一樣自然。

     對孫少平來說,這是一種新的生活。

    由于他對師傅的感情,使他不能不對惠英嫂和明明擔當起愛護的責任。

    同時,井下沉重的勞動之後,他自己也希望能在這裡的家庭氣氛中得到某種松弛。

    他幫助惠英嫂幹那些男人的力氣活,也坐在她的小飯桌前,讓惠英嫂侍候他吃一碗可口飯,甚至喝一杯燒酒,以緩解滲透在身上的陰冷。

     但是,他并沒意識到,有人已經對他和惠英嫂“另眼相看”了。

    盡管他們象姐弟一樣互相關懷,可在某些人的眼裡,這似乎已經超出了常規。

    每當他走進這個小院,周圍那些閑得沒事的黑戶婆姨,總要互相擠眉弄眼議論大半天。

     孫少平和惠英嫂目前還都不知道這些風言風語。

    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正常的,根本不會想到有人會嚼舌頭。

    他們的來往依舊照常。

    惠英嫂甚至利用輪休假,親自跑到他住的單身宿舍,幫他拆洗被褥。

     這一天,他在惠英嫂家用吃完飯,明明又一次提出,讓他給他買一隻狗。

     少平這才記起,他早已給孩子答應了這件事,卻一直沒有辦。

    這是孩子的一件大事。

    明明愛狗,他的日子也就不寂寞了。

     月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