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點綴湖山缁流接駕 削平叛亂猛将立功

關燈
,知道皇上的意思,便悄悄地去告訴了浙江巡撫。

    那巡撫便連夜傳集工匠,在羅漢堂中間,塑了一個皇上的金身。

    皇上非常高興,笑說道:“朕從此也龍華會上人了。

    ” 過了幾天,聖駕巡幸到海甯,先由浙江文武官員,陪奉巡視海甯石塘,并看江潮。

    看過了潮,皇帝把一班文武官員,都留在城外,自己帶着侍衛和太監進城,到陳閣老家裡去了。

    這時陳閣老早經去世。

    乾隆帝自從知道是陳閣老的兒子以後,便格外優禮陳家。

    下旨對老閣老墳上的碑碣隧道,命一律參見王禮。

    陳家子孫,怕觸犯忌諱,一再奏請,始許他墓道中用王禮。

    外面碑碣,仍用閣老常禮。

    又查明陳氏子孫有若幹人,統統賞給大小辟銜進京去供職。

    這日皇帝忽然親臨陳家,陳家的子孫,一個也不在家中。

    吓得一班婦女孩童沒了手腳。

    後來還是陳老太太有主意,把族長去請了來,那族長雖也做過幾任知縣,但這接駕的事體,他一生也沒有經曆過,再加年紀已有八十歲了,耳聾眼昏,吓得他渾身索索地抖,隻怕有得罪的地方。

    誰知皇帝見了那族長,卻和顔悅色,問他陳家有多少家産,陳老太太還健康嗎?那族長謹慎小心地回對幾句。

    皇帝便吩咐他領路,到閣老墓前去。

    那族長領着聖駕,走到墓堂皇帝回過頭來一看,見身後還有幾十個王公内監跟着,看看走到碑亭前,皇帝吩咐大家在亭中站着,隻帶着兩個太監,直走到墳前,先在墳圈前後視察一周,忽然吩咐兩個太監,把黃幕庶起來。

    外面的王公太監們,被黃幕遮住了,看不見皇帝在裡面做什麼。

    隻有那兩個扶着黃幕的太監,看得清清楚楚。

    後來回京去,内中有一個太監露出口風來,說皇上在黃幕裡面,實在是對陳閣老的墳墓,在那裡行跪拜禮。

    聽的人十分詫異,知道這件事關系重大,從此不敢告訴第三個人。

    當時皇帝行過禮出來,立刻下一道上谕,頒發庫銀二十萬兩,給陳老太太為養贍之費,又添買祭田十頃,添種墳樹四百株,在墓道前蓋造禦祭碑亭三座。

    亭上蓋着黃琉璃瓦,亭外面有皇帝親自種的皮松兩株,古柏兩株。

    吩咐地方官另立專祠,兼管着陳墓春秋兩季祭掃的事體。

    諸事停妥以後,皇帝還在陳墓前後徘徊不忍去。

    後來一經王公大臣一再催請,才退出來走過中門,回過頭來,吩咐陳家族長,把這中門封閉了,以後非有天子臨幸,此門不得再開。

    那族長諾諾連聲。

    皇帝回到行宮,見案上擱着京中兵部的奏報,打開來看,奏報上說閩浙總督報稱,台灣逆賊林爽文舉兵叛,圍嘉義,除派兵兜剿外,盼望京中救兵甚急。

    皇帝見了這奏章,立刻下旨回京。

    到了京中,自有文武百官出城接駕。

    當下第一個蒙召見的,便是福康安。

    這時福康安已賞嘉勇巴圖魯,賜禦一用鞍辔,又畫像在紫光閣上,十分榮耀。

    第二日,聖旨下來,授福康安為鎮遠将軍,會同京中各武将,帶領勇健軍,馳赴台灣,剿滅賊寇。

    這個聖旨一下,那班武将,都要讨福康安的好,人人奮勇,個個争先。

    大軍到了台灣殺得那林爽文大敗奔逃。

    逃到台東深山中,被福康安手下的牙将,活捉過來,獻上大營。

    福康安凱旋到北京,把林爽文獻上朝廷。

    皇帝心中格外歡喜,封福康安為一等嘉義公,賜寶石頂,四一團一龍服,金黃帶,紫金黃辮,珊瑚朝珠。

    命于台灣郡城及喜義縣,各建嘉義公生祠,再畫像在紫光閣,皇帝親制像贊。

    在這個時候,福康安忽然死了夫人,京中文武官員,都去祭奠。

    福康安夫妻因情很厚那夫人又長得十分美貌,如今斷了弦,叫他如何不悲傷。

    皇帝也特意下诏勸慰他,又賞治喪費三萬兩,特派大臣緻祭。

    這種恩典,沒有第二個人比得了。

    但是在福康安心中,總是念念不忘他夫人。

    恰巧皇帝的六公主,已到了下嫁的年紀,便有大學士阿文成出來做媒,替福康安求婚。

    不料皇帝一口回絕不準。

    福康安的母親董額氏,也不願她兒子去做附馬。

    這裡的深意,卻隻有皇帝、皇後、和董額氏三個知道。

    後來那傅恒的母親,實在求得利害,皇後便答應把六公主下嫁給福康安的兄弟。

    卻把和碩親王的格格,指婚給福康安。

    這時福康安年紀不過二十六歲,當下奉旨完婚以後,接着又有廓爾喀賊匪,侵犯後藏皇上仍叫福康安親統六路兵馬,會同大學士阿文成,前去剿剽。

    說也奇怪,那賊匪一聽得嘉義公的名氣,便吓得魂膽飄搖,連打敗仗。

    不到一個月,便平服下來。

    接着又有甲爾古拉集寨酋長反叛。

    皇上便命福康安統領得勝兵馬,轉戰前去。

    那酋長聽說福康安人馬趕到吓得他親自跑到帳前救降。

    福康安不費吹灰之力,削平叛亂。

    一連幾道得勝文書,送到京中。

    正是:旗開得勝威名遠馬到成功聖眷隆欲知福康安情形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