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馬上蛾眉英雄氣短 城中蠻觸疆吏何心
關燈
小
中
大
挂了劍印,懸梁斃命。
張铨見應泰已死,亦解一帶自缢。
滿洲軍上鎮遠樓,見兩人高懸梁上,一齊解下,擡回營去。
英明皇帝失聲道:“好兩個忠義之臣。
” 吩咐好好埋葬。
遼一陽一既下,遠陛附近五十寨,及河東大小七十餘城,皆望風投降。
這消息報到北京城,熹宗皇帝捶胸頓足,召集六部臣工,商議抵敵滿洲的計劃。
當有大臣劉一,出班奏請起用熊廷弼,又推舉王化貞巡撫遼東。
這時熹宗亦有悔意,仍舊拜熊廷弼為遼東經略使,又命王化貞為遼東巡撫。
熊廷弼上三方布置策,以廣甯一方為陸路界口,用馬步軍駐守,以天津登萊二方為沿海要口,用舟師駐守,廷議報可,仍賜尚方寶劍,又賞給一件麒麟戰袍,彩币四箱。
水陸二十萬大兵,一律歸他節制調遣,于五裡外賜宴餞行。
廷弼謝恩出殿,即日就道,出山海關,到了廣甯,文武各官,都同城迎接。
遼東巡撫王化貞,亦來相見,共商戰守。
當下化貞要分兵防河。
廷欲固守廣甯,言下争論起來。
廷弼慨然道:“今日之事,隻有固守廣甯一策。
廣甯能守,關内外自無可虞,請實行三方布防政策。
” 化貞又上沿河分守的條陳,明廷依了廷弼的辦法,把化貞的條陳擱起。
化貞越加不樂,廷弼又緻書化貞,力言分守非計,化貞不答。
過了數天,遼一陽一都司一毛一文龍,有捷報到廣甯,說已攻取鎮江堡。
化貞大喜,打算乘勝進兵。
廷弼那裡肯依,化貞便自己出奏,大略謂東江有一毛一文龍,可作前驅,降敵之李永芳,今已知悔,願作内應。
蒙古兵可借助四十萬,此時不收複遼沈,尚待何時。
願假臣六萬一精一兵,一舉蕩平,惟請朝廷申谕熊廷弼,毋得牽制。
此奏甫上,廷弼探知消息,由廣甯回山海關。
不多日,廷寄已到,令化貞專力恢複,不必受廷弼節制。
又令廷弼進駐廣陵,作化貞的後援。
化貞帶了廣甯十四萬兵士,渡河西進,廷弼不得已出駐右屯。
此時廷弼兵隻五千。
徒擁經略虛名,心中憤悶已極,遂抗奏道:臣以東西南北所欲殺之人,适逢事機難處之會。
諸臣能為封疆容,則容之。
不能為門戶容,則去之。
何必内借閣部,外借撫道以自固。
奏上留中不發,廷弼連章數上,大緻謂經撫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樞部;樞部佐門,恃有閣臣。
今則無望矣。
語語切直,激怒政一府,欲罷廷弼,專任化貞。
誰知化貞這時已經大敗而回。
原來化貞率兵渡河,滿望旗開得勝。
第一次出兵,走了數十裡,并不見敵,隻得引回二次三次也是這般。
直到五次,還是不見一個人。
李永芳既無音信,蒙古兵也沒有到來。
隔了些時,滿洲軍西渡遼河,進攻西平堡,化貞令副将羅一貫,遊擊孫得功,參将祖大壽,總兵祁秉忠,出兵應敵。
不到三日,一路一路的敗耗,陸續而來。
那遊擊孫得功,本來是化貞的心腹,偏偏私通滿軍,裡應外合。
化貞棄城逃走,走到大淩河,碰着廷弼帶着一支人馬,前來應援。
化貞慚愧的了不得,頓時下馬大哭。
廷弼笑道:“六萬大軍一舉蕩平,今卻如何!” 化貞聞了此言,益發号啕不止。
廷弼說道:“哭也無濟于事。
熊某隻有五千兵,今盡岸君,請君抵當追兵。
” 化貞此時進退兩難,正想和廷弼回救廣甯,廷弼說道:“遲了遲了。
” 話未說完,便有探馬報道:“孫得功已将廣甯獻與滿洲。
錦州大小淩河松山杏山等城都已失陷,隻得退回山海關。
敗報到了北京,熹宗皇帝赫然震怒,即日降旨,将王化貞熊廷弼二人,押赴市曹斬決還拿他的首級,遞送邊地上示衆。
另派王在晉接任遼東經略。
後來兵部尚書孫承宗出關視察,回奏在晉不足恃。
明廷又加派袁崇煥為關外臨軍,兼遼東巡撫,發國帑二十萬,着他招募散兵。
陸路守着甯遠城,水路守着覺華島。
這時英明皇帝已經把都城遷至沈一陽一,愈一逼一愈近。
到了天啟六年正月,親統大兵十三萬,去攻甯遠。
袁崇煥聽說滿洲兵到,搬出一尊葡萄牙制造的大炮來,擺在城上,又調善放火箭的福建兵,把守城頭,親自登城督戰。
吃喝睡息,都在城樓上,和兵士們一樣。
那兵士個個感激,都願替他效力。
看看滿洲兵已進了外城,一聲炮響,那外城門緊緊關住。
滿洲兵好似圍在鐵桶裡,城樓上炮火齊發,隻聽得一片哭聲,打死了滿兵無數。
停了一會,轟的一聲,地雷發動,隻見空中抛起許多人馬,都是焦頭爛額斷手折足的。
這時英明皇帝也被困在城内,被地雷打倒在地,虧得他身旁一個小兵,把他抱走,接着又是第二個地雷來,震落了城牆上一塊磚頭,打在英明皇帝頭腦上正是:強中自有強中手陣上難言陣上回欲知英明皇帝一性一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張铨見應泰已死,亦解一帶自缢。
滿洲軍上鎮遠樓,見兩人高懸梁上,一齊解下,擡回營去。
英明皇帝失聲道:“好兩個忠義之臣。
” 吩咐好好埋葬。
遼一陽一既下,遠陛附近五十寨,及河東大小七十餘城,皆望風投降。
這消息報到北京城,熹宗皇帝捶胸頓足,召集六部臣工,商議抵敵滿洲的計劃。
當有大臣劉一,出班奏請起用熊廷弼,又推舉王化貞巡撫遼東。
這時熹宗亦有悔意,仍舊拜熊廷弼為遼東經略使,又命王化貞為遼東巡撫。
熊廷弼上三方布置策,以廣甯一方為陸路界口,用馬步軍駐守,以天津登萊二方為沿海要口,用舟師駐守,廷議報可,仍賜尚方寶劍,又賞給一件麒麟戰袍,彩币四箱。
水陸二十萬大兵,一律歸他節制調遣,于五裡外賜宴餞行。
廷弼謝恩出殿,即日就道,出山海關,到了廣甯,文武各官,都同城迎接。
遼東巡撫王化貞,亦來相見,共商戰守。
當下化貞要分兵防河。
廷欲固守廣甯,言下争論起來。
廷弼慨然道:“今日之事,隻有固守廣甯一策。
廣甯能守,關内外自無可虞,請實行三方布防政策。
” 化貞又上沿河分守的條陳,明廷依了廷弼的辦法,把化貞的條陳擱起。
化貞越加不樂,廷弼又緻書化貞,力言分守非計,化貞不答。
過了數天,遼一陽一都司一毛一文龍,有捷報到廣甯,說已攻取鎮江堡。
化貞大喜,打算乘勝進兵。
廷弼那裡肯依,化貞便自己出奏,大略謂東江有一毛一文龍,可作前驅,降敵之李永芳,今已知悔,願作内應。
蒙古兵可借助四十萬,此時不收複遼沈,尚待何時。
願假臣六萬一精一兵,一舉蕩平,惟請朝廷申谕熊廷弼,毋得牽制。
此奏甫上,廷弼探知消息,由廣甯回山海關。
不多日,廷寄已到,令化貞專力恢複,不必受廷弼節制。
又令廷弼進駐廣陵,作化貞的後援。
化貞帶了廣甯十四萬兵士,渡河西進,廷弼不得已出駐右屯。
此時廷弼兵隻五千。
徒擁經略虛名,心中憤悶已極,遂抗奏道:臣以東西南北所欲殺之人,适逢事機難處之會。
諸臣能為封疆容,則容之。
不能為門戶容,則去之。
何必内借閣部,外借撫道以自固。
奏上留中不發,廷弼連章數上,大緻謂經撫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樞部;樞部佐門,恃有閣臣。
今則無望矣。
語語切直,激怒政一府,欲罷廷弼,專任化貞。
誰知化貞這時已經大敗而回。
原來化貞率兵渡河,滿望旗開得勝。
第一次出兵,走了數十裡,并不見敵,隻得引回二次三次也是這般。
直到五次,還是不見一個人。
李永芳既無音信,蒙古兵也沒有到來。
隔了些時,滿洲軍西渡遼河,進攻西平堡,化貞令副将羅一貫,遊擊孫得功,參将祖大壽,總兵祁秉忠,出兵應敵。
不到三日,一路一路的敗耗,陸續而來。
那遊擊孫得功,本來是化貞的心腹,偏偏私通滿軍,裡應外合。
化貞棄城逃走,走到大淩河,碰着廷弼帶着一支人馬,前來應援。
化貞慚愧的了不得,頓時下馬大哭。
廷弼笑道:“六萬大軍一舉蕩平,今卻如何!” 化貞聞了此言,益發号啕不止。
廷弼說道:“哭也無濟于事。
熊某隻有五千兵,今盡岸君,請君抵當追兵。
” 化貞此時進退兩難,正想和廷弼回救廣甯,廷弼說道:“遲了遲了。
” 話未說完,便有探馬報道:“孫得功已将廣甯獻與滿洲。
錦州大小淩河松山杏山等城都已失陷,隻得退回山海關。
敗報到了北京,熹宗皇帝赫然震怒,即日降旨,将王化貞熊廷弼二人,押赴市曹斬決還拿他的首級,遞送邊地上示衆。
另派王在晉接任遼東經略。
後來兵部
明廷又加派袁崇煥為關外臨軍,兼遼東巡撫,發國帑二十萬,着他招募散兵。
陸路守着甯遠城,水路守着覺華島。
這時英明皇帝已經把都城遷至沈一陽一,愈一逼一愈近。
到了天啟六年正月,親統大兵十三萬,去攻甯遠。
袁崇煥聽說滿洲兵到,搬出一尊葡萄牙制造的大炮來,擺在城上,又調善放火箭的福建兵,把守城頭,親自登城督戰。
吃喝睡息,都在城樓上,和兵士們一樣。
那兵士個個感激,都願替他效力。
看看滿洲兵已進了外城,一聲炮響,那外城門緊緊關住。
滿洲兵好似圍在鐵桶裡,城樓上炮火齊發,隻聽得一片哭聲,打死了滿兵無數。
停了一會,轟的一聲,地雷發動,隻見空中抛起許多人馬,都是焦頭爛額斷手折足的。
這時英明皇帝也被困在城内,被地雷打倒在地,虧得他身旁一個小兵,把他抱走,接着又是第二個地雷來,震落了城牆上一塊磚頭,打在英明皇帝頭腦上正是:強中自有強中手陣上難言陣上回欲知英明皇帝一性一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