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馬上蛾眉英雄氣短 城中蠻觸疆吏何心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皇子多爾衮說了要和蒙古趁勢結交的話,英明皇帝正中下懷,見他年紀小小,便有這個計謀,真所謂虎父無犬子。
頓時笑逐顔開,多爾衮接着說道:“蒙古林丹汗,擁兵四十萬,雄視西北。
我們如今正要奪取中原,何妨暫時利用他的兵力,和他結盟,合力攻打明朝。
待得了明朝的天下,那時我們路近,他們路遠,中國的大好江山,不怕不歸我們掌握。
” 多爾衮說到這裡,皇帝拍着他有脖子,說道:“小孩子主意倒不差。
” 到了第二天,召拜虎進帳,把兩國結盟合力攻打明朝的話,對他說了。
拜虎連聲說:“好好!” 當下斬了一頭白馬,一頭烏牛,對天立誓道:今滿洲八旗執政貝勒,與蒙古國五部落執政貝勒,蒙天地眷佑,俾合謀并力,與明修怨。
如其與明釋舊憾,結和好。
亦必合謀,然後許之。
若滿洲渝盟,不偕喀爾貝勒合謀,先與明和好,皇天後土,其降之罰。
若明欲與喀爾喀貝勒和好,密遣離間,貝勒等不以其言告我滿洲英明皇帝者。
皇天厚土,亦降之罰。
吾二國同踐盟言,天地佑之,其飲是酒,食是肉,二國執政貝勒,尚克永命,子孫百世,及于萬年,二國如一,共享太平。
這也算是一個攻守同盟的誓約。
英明皇帝一面打發拜虎回國,一面派人進關,探聽明朝的消息。
分派停當,便傳令登程,班師回盛京去。
一日,在西偏殿上,和諸貝勒大臣,講究如何進窺中原的方法,忽承宣官上殿,奏稱今有探子探得明朝的消息,在殿門外守候。
皇帝命傳他上殿。
那探子走上殿來,跪稱臣自奉旨進關,探得明朝的消息,特回來奏明皇上知道。
明朝自從楊鎬兵敗,熊廷弼出守遼沈幾年來倒也布置得頗周密,人民安泰,雞犬不驚,朝中拜張居正為相,整理朝綱,日有起色。
那張宰相又派一個戚繼光,帶領大兵,駐紮蒙古邊境,刻刻提防,後來神宗光宗相繼晏駕,張居正又去世,嗣位的熹宗,用了一個太監魏忠賢擾亂朝政,廷中站滿了一奸一黨一,貪贓弄權,終日想法開礦加稅,弄得天怒人怨。
又是什麼東林一黨一宣昆一黨一,鬧得天昏地黑。
宮裡又連着接發生梃擊紅丸的案件,這樣局面已經糟到萬分。
又加上魏忠賢嫉忌熊廷弼,說他是東林一黨一人,把他革了職,換了一個袁應泰,按任遼東經略。
皇帝聽到這裡,便拍手大笑道“朕因為這個熊蠻子,正愁沒法圖遼,如今他去了,這個袁蠻子,卻是一個文官,懂得什麼軍略。
立刻傳令準備軍馬,克期出發。
不到幾天,進駐奉集堡。
明守将李秉誠出城應戰,皇帝令左翼四旅兵,去和他厮殺令右翼四旅兵,去攻打黃山。
四貝勒獨領一軍,殺向武靖營去,皇帝親統大軍進圖遼一陽一。
一面約蒙古兵,在西北角上夾攻,打了十餘天,把沈一陽一攻下,急進兵遼一陽一。
這時明經略使袁應泰,統領大兵,在遼一陽一駐節,正拟調集諸軍赴援,忽聞沈一陽一已陷,吓得面無人色。
忙令軍士沿城掘壕,沿壕環列火器,令總兵侯世祿姜弼梁仲善等,分陴固守另派一員勇将何廷魁,帶領五千人馬,在城外東北角馬鞍山上駐紮,這座馬鞍山,是進遼一陽一城的咽喉要道。
何廷魁又是個有名的人物,袁應泰派他去當這個要隘,算是十分倚重他惟是這位何将軍,雖是英雄,卻又很有兒女情,他有兩位如夫人,長得異常标緻,知書善畫,能彈級唱,日日伴着何将軍寸步不離。
如今聽說要調他丈夫出守馬鞍山,悶悶不樂,何将軍心中極其難過,袁應泰知道他的心病,便許他攜眷赴營。
這一來,把個何廷魁感激得五體投地,便說一句:“末将力圖報國。
” 立刻出城去了。
那邊英明皇帝,打聽得明白,使命大貝勒帶領左翼四旗,直取馬鞍山,那何廷魁起初原要在山下紮營,又怕兩位夫人受了驚慌,便搬到山頂上一座一娘一娘一廟中去駐下,卻派二百名兵士,在山下做探子。
誰知那大貝勒在深夜裡冒雪進兵,這二百名探子,在睡夢中早被他殺得一個不留,待到山頂上何将軍知道,要沖殺下去,四面的滿洲兵已圍得鐵桶相似,手下雖有幾千兵,簡直等于無用。
這時也顧不得他的嬌一妻,催一逼一人馬,拚着一性一命,沖殺下山卻被大貝勒的兵,殺死的殺死,活捉的活捉,這位何将軍也死在亂軍之中。
他的兩位如夫人,聽說丈夫已死,向廟後井中一跳,後人感動她的貞烈,把這座廟改為雙烈婦祠。
這且不表,隻是何将軍因為顧憐妻子,一敗塗地。
馬鞍山失守,滿洲兵長一驅一直一入,遼一陽一城亦不能保,袁應泰避入城北鎮遠樓,邀巡按禦史張铨至前流涕道:“我為經略,城亡俱亡。
公文官,無守土之責,我死後還望我公收拾殘兵,為退守河西之計。
” 張铨道:“公知忠國,铨豈未知。
” 應泰無言,
頓時笑逐顔開,多爾衮接着說道:“蒙古林丹汗,擁兵四十萬,雄視西北。
我們如今正要奪取中原,何妨暫時利用他的兵力,和他結盟,合力攻打明朝。
待得了明朝的天下,那時我們路近,他們路遠,中國的大好江山,不怕不歸我們掌握。
” 多爾衮說到這裡,皇帝拍着他有脖子,說道:“小孩子主意倒不差。
” 到了第二天,召拜虎進帳,把兩國結盟合力攻打明朝的話,對他說了。
拜虎連聲說:“好好!” 當下斬了一頭白馬,一頭烏牛,對天立誓道:今滿洲八旗執政貝勒,與蒙古國五部落執政貝勒,蒙天地眷佑,俾合謀并力,與明修怨。
如其與明釋舊憾,結和好。
亦必合謀,然後許之。
若滿洲渝盟,不偕喀爾貝勒合謀,先與明和好,皇天後土,其降之罰。
若明欲與喀爾喀貝勒和好,密遣離間,貝勒等不以其言告我滿洲英明皇帝者。
皇天厚土,亦降之罰。
吾二國同踐盟言,天地佑之,其飲是酒,食是肉,二國執政貝勒,尚克永命,子孫百世,及于萬年,二國如一,共享太平。
這也算是一個攻守同盟的誓約。
英明皇帝一面打發拜虎回國,一面派人進關,探聽明朝的消息。
分派停當,便傳令登程,班師回盛京去。
一日,在西偏殿上,和諸貝勒大臣,講究如何進窺中原的方法,忽承宣官上殿,奏稱今有探子探得明朝的消息,在殿門外守候。
皇帝命傳他上殿。
那探子走上殿來,跪稱臣自奉旨進關,探得明朝的消息,特回來奏明皇上知道。
明朝自從楊鎬兵敗,熊廷弼出守遼沈幾年來倒也布置得頗周密,人民安泰,雞犬不驚,朝中拜張居正為相,整理朝綱,日有起色。
那張宰相又派一個戚繼光,帶領大兵,駐紮蒙古邊境,刻刻提防,後來神宗光宗相繼晏駕,張居正又去世,嗣位的熹宗,用了一個太監魏忠賢擾亂朝政,廷中站滿了一奸一黨一,貪贓弄權,終日想法開礦加稅,弄得天怒人怨。
又是什麼東林一黨一宣昆一黨一,鬧得天昏地黑。
宮裡又連着接發生梃擊紅丸的案件,這樣局面已經糟到萬分。
又加上魏忠賢嫉忌熊廷弼,說他是東林一黨一人,把他革了職,換了一個袁應泰,按任遼東經略。
皇帝聽到這裡,便拍手大笑道“朕因為這個熊蠻子,正愁沒法圖遼,如今他去了,這個袁蠻子,卻是一個文官,懂得什麼軍略。
立刻傳令準備軍馬,克期出發。
不到幾天,進駐奉集堡。
明守将李秉誠出城應戰,皇帝令左翼四旅兵,去和他厮殺令右翼四旅兵,去攻打黃山。
四貝勒獨領一軍,殺向武靖營去,皇帝親統大軍進圖遼一陽一。
一面約蒙古兵,在西北角上夾攻,打了十餘天,把沈一陽一攻下,急進兵遼一陽一。
這時明經略使袁應泰,統領大兵,在遼一陽一駐節,正拟調集諸軍赴援,忽聞沈一陽一已陷,吓得面無人色。
忙令軍士沿城掘壕,沿壕環列火器,令總兵侯世祿姜弼梁仲善等,分陴固守另派一員勇将何廷魁,帶領五千人馬,在城外東北角馬鞍山上駐紮,這座馬鞍山,是進遼一陽一城的咽喉要道。
何廷魁又是個有名的人物,袁應泰派他去當這個要隘,算是十分倚重他惟是這位何将軍,雖是英雄,卻又很有兒女情,他有兩位如夫人,長得異常标緻,知書善畫,能彈級唱,日日伴着何将軍寸步不離。
如今聽說要調他丈夫出守馬鞍山,悶悶不樂,何将軍心中極其難過,袁應泰知道他的心病,便許他攜眷赴營。
這一來,把個何廷魁感激得五體投地,便說一句:“末将力圖報國。
” 立刻出城去了。
那邊英明皇帝,打聽得明白,使命大貝勒帶領左翼四旗,直取馬鞍山,那何廷魁起初原要在山下紮營,又怕兩位夫人受了驚慌,便搬到山頂上一座一娘一娘一廟中去駐下,卻派二百名兵士,在山下做探子。
誰知那大貝勒在深夜裡冒雪進兵,這二百名探子,在睡夢中早被他殺得一個不留,待到山頂上何将軍知道,要沖殺下去,四面的滿洲兵已圍得鐵桶相似,手下雖有幾千兵,簡直等于無用。
這時也顧不得他的嬌一妻,催一逼一人馬,拚着一性一命,沖殺下山卻被大貝勒的兵,殺死的殺死,活捉的活捉,這位何将軍也死在亂軍之中。
他的兩位如夫人,聽說丈夫已死,向廟後井中一跳,後人感動她的貞烈,把這座廟改為雙烈婦祠。
這且不表,隻是何将軍因為顧憐妻子,一敗塗地。
馬鞍山失守,滿洲兵長一驅一直一入,遼一陽一城亦不能保,袁應泰避入城北鎮遠樓,邀巡按禦史張铨至前流涕道:“我為經略,城亡俱亡。
公文官,無守土之責,我死後還望我公收拾殘兵,為退守河西之計。
” 張铨道:“公知忠國,铨豈未知。
” 應泰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