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編
關燈
小
中
大
而于《經》上下篇,發明諸種機器,豈非一代之奇材乎?其弟子亦非不著,然後世無一人能承繼者。
雖以鬼谷之妙悟,亦僅傳一代而已,餘皆不能步後塵也。
獨孔子之學則不然。
一傳而為曾子,再傳而為子思,三傳而為孟子,以迄荀子。
雖秦政焚書以來,其學漸衰。
及漢興其教遂熾,時則有賈誼董仲舒劉向楊雄等,接踵而起。
蓋雖未能與前賢方駕,然已足延道脈矣。
在唐則佛教風靡一世,老學亦大盛,儒學稍衰。
幸有韓愈李翺之徒,毅然以儒學中興為自任。
宋代學者,大率出入于佛教,其意蓋欲采佛教之長,以補儒教之缺。
濂洛關閩諸子,固非古人之比,然猶勉排佛而尚儒。
孔子之道,愈見充拓而光大。
後世得儒道之盛者,未嘗不賴諸子焉。
竊思宋儒皆一代碩學,若欲持新見而别開生面,似亦不難。
而終不敢為者,足令人欽孔學勢力之大也。
明代以降,學人多本宋儒之意,推尊孔子。
故孔子之道,數千年後,愈緻其盛。
嗚呼!不亦偉哉! 孔子固古今極大之思想家也,然外包之思想,究非内容之思想。
視老莊之幽遠深邃,蓋不同也。
而其所以為孔子者,實在此焉。
嗚呼!我國上下二千餘年,豈無才識出孔子之右者?而皆不敢自異,且惴惴焉,唯恐獲咎于孔子。
何也?非以孔子教化之力最大,畢竟不能抗之乎? △趙聲遺著三(宰割中國論) 嗚呼!龐然碩爾之支那帝國,自甲午一役,其衰弱之實相,腐敗之隐情,俨如魑魅<鬼網>魉,經日中天,夭怪醜媚,畢暴露于宇内,而不能自飾。
雖五尺之童,樵薪之夫,亦知其終将不可恃也。
故歐州列強群逐逐焉觊意于遠東,逐亟日宰割我中國之勢焉。
嗟乎!三百年前,亞米利加,旋已開辟矣。
二百年後,澳大利亞,旋已經略矣。
近十餘年,亞非利加,又複剖割殆盡矣。
南北冰洋之索,東西印度之拓,日複一日。
地運自西而東,此時為然。
驅我入閨閣,澀然如三月婦,任他人相逐,猶啞忍也。
今若英俄法德奧意諸強,同心協力,奮智共謀,宰割我中土,以破碎我腐壞之帝國,以箝遏我黃種之人民,白種人為永久之殖民地,豈不悲欤!今彼一日蠕然而動,必贻我他日患也。
辄曰:今中國四萬萬蚩蚩無教頑愚之衆,隻有憤忌白種之宗教,痛擊教士之相侵,尤為愚矣。
或殘虐教士,或侵毀會堂,或撓害通商之利權,或背犯訂定之條約,種種誘然自禍,悠然不識外情,不谙時務。
頑冥之風習,蔽锢之性情,雖死而不改,悠悠以迄于今。
含诟包荒如昔,适足長士夫之驕泰,草野之頑锢而已,猶時屠毒自己也,于事何裨哉!今者外人猛力搏擊,以短我勢權,以威其聲望,不少寬貸,豈可如前之厚恕以待我者耶?其西曆一千八百九十四年,俄之《諾鳥啞司暨報》論中日平壤及鴨綠江之戰之說也。
(平壤及鴨綠江之戰,我軍敗績即甲午年也。
議論森森迫人,聽者戰忄栗,我黃種之民能無悚懼?)又同年德國伯林京城,尼由鳥愛屍鐵那希利滕,亦著論曰:(即德相卑屍麥克之機謀)今中國當潰敗之餘,各國競申其封豕長蛇之欲,張其鷹搏虎齧之謀,以加威于中國。
我德國者,豈可閉戶自守,默然不出,而又不與列強争幹涉之勢哉!況居今歐洲列強,攘美利,收大欲于中國者,則英為最,我德其次也。
如中國一經宰割,而我不與聞,而俄而英而法鹹欲均其利益,勢不至卒于互相競争不止。
俄德此時,則雖欲步三國之後塵,啜三國之餘膩,豈可得哉?我大德帝之聲名,不委焉墜地乎?今為德國計,亟須上下同力,銳意憤心,以與各國幹預宰割中國之權。
是誠我德當近之急務,行政之要圖也。
又曰:為德國者,必須以地球上之帝國自負。
不然,今日雖列為第一等國,他日将降為第二等,其若諸強何?今當風雲變遷,龍蛇起伏之時,我德當奮袂而興,乘運進取,以保持現存之形勢,以擴張異代之遠圖,必能如願以相贈也。
如其否也,我德豈能袖手旁觀,默聽歐洲列強,擅行掠取亞東大陸而甘為牛後哉?既而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即光緒乙未年也),中日之戰已定,馬關之約垂成。
歐洲列強楚子問鼎之謀,秦皇括囊之志,紛紛接踵于東方矣。
我中國西南諸方鬧教之案,逢焉四出。
遂使師曲于在楚,益長責言于西鄰。
而英法德米挾其兵威,厲其長舌,要求我腐敗之政府。
政府束手畏威,莫可如何。
為之宣谕,加其保護之勞;為之改約,長其法權之勢。
為之賠償,為之撫恤,兇徒為之誅戮,疆吏為之斥黜,(四川之教案革四川總督劉秉璋,今山東之教案複革山東巡撫李秉衡。
進退之權,已落他人手矣。
嗟乎!)而後漸漸斂威而退。
尤強迫無上上之權利,使英艦隊得行駛長江上下,以示其威棱。
而德國亦争效西子之颦,趨尼父之步。
而廣東汕頭港,如英國例,得肆其艦隊,出入無禁。
而我腐敗政府,懾其威重,屈首就盟。
俨如予取予攜,不汝瑕疵,有求必應焉。
由斯益啟外人觊觎之熱心,日恣悍夫攘奪之猛志。
于是德國諸報及商會公司,鹹哆焉看破我中國政府衰老羸弱,無複能抗拒外壓之力。
以我為稚夫孱子,可狎而侮之。
故德國略中國之雄心愈熾,日煽動我政府,以張其剝割之謀。
現德國協會修書于該國相臣蝦烏恺吳羅烏愛君,其書中約旨言當乘時領據中國海港,以擴張其殖民地,毋落他人後也。
其領據之地,當以浙江之舟山諸島為最。
(先是西一千八百四十七年,《中英條約》内載舟山諸島後來除英國外,不得讓與他國雲)然前協會建議之意,誓欲張拓一己之私利而已,以強奪為其主義焉。
上海之地,若德國無所領據,而國在東方亞細亞之商務,必達希望其振興于來日哉。
雖然,德國諸東方協會其進取我中國之志,不可謂不炎炎如火矣。
靜以審之,事豈難為力哉!況我中國政府,已強顔卑言,表過謝罪,屈馴列強之請矣。
于是德國之謀,遂振振其羽而起焉。
(即西一千八百九十五年)比及來年,(即光緒丙申年)德國諸報暨東方貿易商會,再申宿議,極昌言痛論,肆無諱忌。
若謂一旦宰割中國,機會已來。
我德應為領據之地,當在黃河長江之間,自黃河以北,區為俄界,自長江以南,區為英界。
乃未幾中國政界畀俄以東清鐵路,中俄銀行及滿州築路采礦行輪修電種種特權,而朝鮮與俄之訂立合同條約,國内之财政兵權,悉歸俄人掌握。
而俄國在極東之氣焰,蒸蒸增長,益授德人之口實矣。
于是德人遂振振猖論,鹹醉日俄之經略東方。
其政策如是之迅速,心手如是之敏捷,已映來軌之鑒也。
德為此際,豈徘徊觀望,躊躇而不進乎?則将舉我中國四百餘州之山河,四百餘兆之民庶,悉委擲于俄人之指揮頤使。
德故為之排斥,其恐落後至此,雖欲求一立錐之地其可得焉。
然方斯時,俄新皇之親臣,烏富施摩屍戲伊氏,奉承密诏,使赴中國,遂結合中俄交誼,鞏固不解,弄我北京于撫掌之上,令俄之威力漸于中國。
彼時俄之将軍曲埋羅夫氏,侈然狂論,俄之得長威力于東方,宣布中外,謂若中國若海老若突厥蘇丹,若西藏,若印度舉東方諸國,皆上帝尊意畀授我皇領轄。
東方諸土,将必歸我俄管受。
歐洲列強,尚複不畏天命,妄奮怒臂,而與德力争乎?審羅夫氏之語,足窺俄人尊強自大之姿态,益激蕩德入領割我中國之雄心。
其德國姑不究上帝之屬意于俄如何,但其德審視俄在中國勢力,宛然旭日之東上,橫流之西決。
無可遮蔽而遏抵之。
矧其蠶食力之勇捷,非令德人所懼畏,而羨望不置乎。
其德不欲辟土地,莅我中國則已耳。
不然,其德之欲乘運而攫奪我中國港島,豈得已哉,然已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我之舟山廈門膠州,昔德政治家垂涎久矣,然舟山已有中英之約,廈門已成互市之場,豈容德人插足乎?則德之所側目者膠州也。
第膠與旅順,我國政府,已貸俄艦避冬寄泊矣。
若兩港未專制于俄,英則可援千八百五十八年(鹹豐戊午八年也)之約第五款,靡論中國何處港灣,均能随時自由進出,及一切采索薪水糧食,修繕船艦。
推而視之,旅膠雖貸于俄,英豈不同г利益乎,則亦不容疑慮矣。
今德俄經畫我中國秘策如是,英則如之何。
則鑒觀往事得失,綢缪事前以保其固有之權,更漠處靜窺,如貓捕鼠,以圖後日之利。
倘我苟善于東方外交之政治家,知今英之經畫中國情形,與昔年在亞非利加西海殖民地,尚無此甚也。
觀于一千八百九十年某日,鐵哈無熙鴉伊君之說,足知德人經畫中國之左券矣。
悲夫!英人昔之規畫西海政策,而為經營今日我中國機謀也。
當千八百二十五年(同治乙醜四年也)英員奉命調查西海領土者,其所布施之經略,一以為擴張西海岸領土于非州,多害寡益;二以為英領施行政要,唯欲誘導土蠻,文化日開,令其酋長建立自治之政;三以為管轄領地之權,當讓于各部酋長,便能知自立政體。
時宜速放撤管轄政權,不預聞問。
當時英府用之,徒拘拘于煦孑之義,而令同領。
非州殖民地,受禍為不淺矣。
夫鐵哈氏木者,樂天主義之徒,當日嘗預調查之任者也。
今亦幡然追悔,附和同寮經略之失計,始以為主張土酋自治之說,果使漸于文明,無異其為代之也。
庸知地不加辟,政不加變,反令德之商場衰退。
如斯其劇乎,彼必不以為其德,以為其雠。
而誘募法奧諸國侵削德權,代收其放棄之土。
餘于曩者,見其調查會商之時,意想所未周者也。
嗟乎!鐵哈氏之自悔如是,然此放任主義,英斤斤然施于中國者,蓋已久矣。
今試舉英人侵權我中國之由,足為西海覆鼎之金證也。
千六百八十年(鹹豐庚辰十年也),中英二次之約。
吾方誠然省誤,其欲以昔之望西海者望中國。
自外觀之,其輸進歐米之文明,振發中華之風氣,使立自強治基,而不知其将有所冀于今日矣。
我政府不審其鄙然自豪之性,倚虎豺而為鄰,援蛇蠍以入室(指引英為保護之事),據我條約,削我商權,不啻西海酋長心法之相授。
嗚呼念俯細非真西東同慨哉!斯所謂宜鑒觀往事得失,綢缪事前者,此也。
然我中國政府,其心休休,無他技,所怖于外國者,惟威力已矣。
此中英千八百五十八年六十年商定條約時,英特權使臣愛魯氣吳氏憤政府之說也。
斯言雖鸷,不公于理,然以卅年來近事征之,諸約國駐□北交使臣之察查窺驗,鹹白眼瞠視,觊破我政府性情之元素,積習之真形。
假以誘掖扶持,采法歐米,革新庶政,為好面具也。
今舉英進步之黨,張張焉鹹以愛魯氏說為之鹄,謂英官糾寰球諸強國,忍辛艱,冒危險,排艦隊,調戍兵,内則鋒其說,以懾其情,外則廉其威,以餒其勢,然後縱衆之所欲,權衆之所擇。
東南通其海港之場,西北辟其砂碛之地。
礦産窮山晉秦,漁鹽絕壑吳粵,汽艇川灌湘淮,鐵軌郵通滇蜀,使五洲之衆,勇者競先,懦者踵起,簇簇蠅集。
于亞東大陸,如附星,如啜醯醴。
我國之富藏利薮,威吸強收,采取淨盡,無餘蘊焉,與其昔年開拓亞非利加一例同觀也。
斯實近十年來極東之狀态也,無日不在衆虎逐羊之際,群雄走鹿之場。
猶忍隐漠處靜窺,如貓捕鼠,以圖他日之利也。
嗟夫!我國慢藏之器,今人行路側目,無不先為着鞭而去者矣。
今吾推究我邦帝國貧弱之原,财政為之也。
海防厘捐,既遍征南北各部矣。
然剝削愈甚,鮑蠹愈多。
司農方興仰屋之悲,周王益增築台之慮。
于是俄德法諸國強而要挾之案,繁于厘毛。
償貨之期,急于星火。
分析之慮,未敢決也。
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光緒二十一年也),駐滬英之戲也迷吳領士,于斯事嘗言之詳矣。
我政府不察,亂許增商埠,自贻束縛,以梗遏其富源。
則破産之憂,不待繼晷也。
援救之術何哉?為今之計,當決言革故改良,勿作委蛇内政之舉。
施對外重遲迂遠手段,勃然申威,堅立政府,而固城鎮,勿謂華洋集處同室。
先宜堙鑿川河,紛灌内外航通之路,則運輸得便,征納遂豐。
國債之貸款,度支之出納,慎為相處。
山海之寶藏,源源增拓。
水陸師團,漸漸擴張。
諸他費值,罔不咳唾立辦。
使得計臣,益善維持而經理之。
何庸謬自日征苛捐,而為此損财傷民之舉哉?此中國财政救敗之善策矣,宜竭力為之。
今夫中國政府之隐憂,固在足腓矣。
其腹心尤甚,何以言其然也?患在外者蠶食,患在内者魚爛。
聞之一千八百九十一年,哈魯哈烏魯氏嘗為演說,發布于埋吳既爰屍太阿地學協會雲:其言中國亂黨,名目種種,紛結内外。
其強衆者,滋蔓湖湘滇粵之間。
卧榻之旁,豈能安枕?軍制不講求者素矣。
神機綠營,固不足用。
有事征募,率皆草野不逞之徒。
急則需之,緩則棄之,故組結斯心腹患也。
以國中之南北相去二萬餘裡,而朝見之政化,夕安能逮于南方?□東西邊,雷高瓊廉諸州,海寇暴徒,累載烽煽。
水陸梗通,民商交憊,與地方命吏,竟曠然相率,放棄其民命财産之任,絕不為之保護。
一若耳無聞,目無見,以為是莫須有之夢幻也。
若有控訴于有司則擯而去之,反以為是誨盜之咎。
何為言其然也,于一千八百九十五與九十六二年,英駐廉州北海領士之執可據也。
又據同年英駐廣州領事,報告粵省不靖之風說,比歲而來。
盜寇充溢,良民洶洶,不安于堵。
其騷擾惶怖之狀态,與雷高廉瓊諸州勿異也。
中日戰争以後,财政窘迫,羅掘幾空。
詩雲:此方多寶玉,慎勿嫌清貧。
而不肖之紳吏,借是為漁餌肥私之計,誘導有司,加稅增厘,借捐飽橐,卒緻民商忿怨,相率為難。
久訟經年,猶不解免。
所幸粵民卑順,息事為甯。
抗上之力,不逮其抵遏之勢。
馭富之氣,不敵其治賤之威。
雖其情有所不甘,志有所未逮,鹹戢戢遵法。
以為是有司,當莫可如何之時,作此不得已之舉也。
最可痛者,夫粵吏且懸煌煌谕示于國門,旨謂以粵省之金錢,作粵省之保障。
粵民舉欣欣然,竊以為自是而後,我之生命,可免不虞矣;我之财資,可免滞留矣;我之産業,可免藉沒矣;我之女子,可免标虜矣;我之寝食,我之出處,可無宵暮之警,江海之患矣。
豈意其擔荷民生所寄之義,不能貸之重任。
不寒暑間,相委然而放棄于中道也,反使民倚外權,以相托庇。
粵之民情可見矣。
欲禍不作,豈可得哉!豈可得哉!此駐廣州英領事之所報如是也。
況近數年來,我中國之有遠志者,周遊海外諸國,歲有所增絡繹中外不絕,舉地球上無不有華人足迹。
其飛譯東西變政諸書報,亦漸推擴,漸有人材,蔚然芽出。
其東南諸方,一變其士人之風氣,一新其民商之思望(謂南方之人多出外洋國也)。
外有所觀,内有所感。
其視乎晚近之政府,長有不滿不平之念者矣。
然使政府遠察外情,參視近勢,可少貸下權,以革新其國政,拔其平昔郁郁不平之徒,以共治為理。
豈無二三豪傑,出而為我走集也。
彼不将憤其血氣,傾其心腹,耗其肝膽,罄其心蘊以奉上,而思自奮于風塵者哉!天下敖敖,方引領踵集矣,于自強何有焉?不然,革新之舉,不速行也。
外警之變,内腐之潰,決裂五出。
癰臭之禍,可思拟哉。
又況法人之蓄謀于南方久矣。
粵之毗近越南(法國領殖民地也),擊柝宵聞。
而山海寇盜,逾越出沒,常為法人患。
萎靡之吏,無術以驅除焉,實贻法人之辭據。
故劫虜之案,時有所傳。
要償之求,紛于諸報。
且法自領軍隊,逾域而擯攻之畀人大柄,欺迫滋甚。
嗟乎兩粵三十餘州之山河,終為法人所索求必矣。
蓋法之取越南,醉翁之意,豈在杯中物耶?今又試觀英人之心焉。
雖然,英于中國,所必争者則商務也。
故其厘稅之征加,其貨品之盈绌,與其借償之衡權,其山河之浚通,無憚斤斤三複議之者,斯英經略我中國政策也。
然英之政治家,屢诋我中國政府,嘗謂中英之約,我英既獲之權利,今反有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之憾。
遂使英國輸入我中國者,竟為厘中所窘,受弊為不細矣。
抵制之術何哉?吾恐政府失是術也,是皆政府狃安縱渙一切之愆也。
夫我國政府懵然不察,飲鸩蓄患于心腹,瘡痍伏生于肘腋。
晉宋之運,今其續哉。
夫昔甲午之争,英之烏愛衣氏豫為托言曰:若帝室為日軍所困,遽為熱河之續。
以遷彼南京,民心必搖。
而歐洲列強遂各顧私利,益逞其虎張吓喝之謀,肆其迫挾要求之志,牽制以隴斷之。
殆謝和之後,蹶而不振悲乎!然而英于中國政策始終勿變者,則在商務,而土地非其所利也。
何也?有代我守斯土,莅斯民,而我少無所損,其實皆滿載而去。
漬其餘潤以沾溉其不逮,則彼恩吾惠而懷吾德不暇。
将相率棄已而趨彼者,是成英之外府而已矣。
雖然,今俄德法諸強國,申其連橫之勢,張其協迫之威,割掠我國土地及一切通商利權,則妨英之甚者也,豈英之能固守不變,虐鬻讓名,以違經營其商務之主義耶?悲哉!今我國憊矣。
俄德法将缢于前,強于我勢;英将縛于後,柔以奪我利。
餘則剔毛剝骨,啜舀遣潤,踵集于傍不能去。
版籍雖大,民戶雖庶,其北不趨為波蘭,南不折為印度也幾希。
◎章太炎先生逐滿歌 太炎先生為吾黨碩儒,著術等身。
無不以鼓吹民族主義為唯一之職志,《逐滿歌》一篇曾載《複報》,以嘻笑怒罵之文章,作共和國魂之引幡,亦中國革命文字中之異彩也。
茲錄其文如下:莫打鼓,莫打鑼,聽我唱這逐滿歌。
如今皇帝非漢人,滿洲鞑子老猢狲。
辮子拖長尺八寸,豬尾搖來滿地滾。
頭戴紅纓真狗帽,頂挂朝珠如鼠套。
他的老祖奴爾哈,帶領兵丁到我家。
龍虎将軍曾歸化,卻被漢人騎胯下。
後來叛逆稱皇帝,天命天聰放狗屁。
他的孫子叫福臨,趁着狗運坐燕京。
改元順治号世祖,攝政親王他叔父。
嫂叔通奸娶太後,遍賜狗官嘗喜酒。
可憐我等漢家人,卻同羊豬進屠門。
揚州屠城有十日,嘉定廣州都殺畢。
福建又遇康親王,淫掠良家象宿娼。
駐防鞑子更無賴,不用耕田和種菜。
菜來伸手飯張口,南糧甲米歸他有。
漢人有時期滿人,斬絞流徒任意行。
滿人若把漢人欺,三次殺人方論抵。
滑頭最是康熙皇,一條鞭法定錢糧。
名為永遠不加賦,平餘火耗仍無數。
名為永遠免丁徭,各項當差着力敲。
開科诳騙念書人,更要開捐騙富民。
人人多道做官好,早把仇雠忘記了。
地獄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
滿人逃往熱河邊,曾國藩來做漢奸。
洪家殺盡漢家亡,依舊猢狲作帝王。
我今苦口勸兄弟,要把死雠心裡記。
當初鞑子破南京,爾父被殺母被淫(其破北京,更可想而知矣)。
人人多說恨洋人,那曉滿人仇更深。
兄弟你是漢家種,不殺仇人不算勇。
莫聽□□诳爾言,第一仇人在眼前,光緒皇帝名載恬。
按:此篇為太炎先生十餘年前之舊作,激昂淋漓,描摩盡緻。
把三百年滿族蹂躏神州之真相,和盤托出。
追念舊恨,令人餘痛不已。
但民國成立,五族平等,漢與滿本無歧視之心。
近閱報章,該族宗社餘孽,乘中原風雨飄搖之際,勾結強鄰,煽惑愚民,妄冀非分,大有不亡中國心不甘之概。
嗚呼!何頑蠻不化若是之甚哉!寄語善耆鐵良輩可以休矣。
△紀豔一(《泥絮鴛鴦記》) 癸醜秋末,淞滬警察廳,有查獲男女同車之馮勤身、陶懿琴各一名口。
訊系妓女偕客潛逃,當将陶妓判發普育堂擇配。
繼而淞滬警察廳接該堂去函,略謂馮勤身,願娶陶懿琴為妻。
當經核準函覆雲:案準大函,内開本月九号奉發女子陶懿琴一口。
現有娶主馮勤身,年二十五歲,台州海門人,現在北山高等小學校做教習,願娶該女為妻。
經敝堂緻函台州海門天主堂陶教士,詢問情形。
頃接回函,聲稱馮勤身之叔,在堂司會計之職,确系該娶主并未娶有妻室等情。
因特備函奉呈台端,敬祈準與給配。
當由敝堂派鄭司事,伴送彼處,正式婚配,玉成美事等因準此。
查此案,前由警區呈解前來,當即發科研諷。
嗣據讠凡得馮勤身文壇托足,中饋猶虛。
陶懿琴樂藉墜身,知音未遇。
申江萍聚,爰伸齧臂之盟。
楚館絮談,遂賦同車之事。
恐鸨之蹤及,誤入金吾。
效鷗鹭而相随,因逾大德。
當頭棒喝,同悟今非。
援手玉成,感恩沒世等情。
本廳以該民等,行雖不合,情尚可原。
怨女曠夫,執政者本有扶持之例。
違章犯禁,司責者奈無姑息之條。
乃将陶懿琴發堂待字,馮勤身交保尋媒,是于懲戒之中,仍寓矜憐之意。
準函前因,足征□意。
蓋使陶懿琴以校書而待秀士,馮勤身以書生而得佳人。
奔月有心,紅袖遂添香之願。
求凰無怨,青衫乾濕淚之痕。
分既正乎倫常,理無妨于道德。
天作之合,人孰無情?況承伴遣司員,湊成佳話。
證由教士,堪為良緣。
是不獨無告之四民,皆感貴堂之盛德于靡既矣。
除準照給領外,因備叙此案颠末,函覆台端,即希查照。
△紀豔二(《揚州春夢錄》) 揚州某友人曰:揚俗極風流,而亦極穢亵。
茲見一年老者,率其子妾媳婦,于稠人廣衆之中,同席叉麻雀,谑浪笑傲,自命為風雅中人。
以為此舉雅乎否乎?請述其詳情,以供研究。
今春二月九日下午四時二十分,餘偕友人往公園啜茗,假座南偏玻璃房中。
其地為商餘雅集,門左粘白紙長幅,大書“江都縣議事會”六字。
東間斜設一桌,有茶碗煙杆紙吹陳其上,而阒無人焉。
詢堂倌知将有賭局也。
未幾一老翁、一中年婦、一少婦、一美男子、二仆婦,笑語蹀躞而來。
堂倌攜雀牌随之,倒箧入坐。
未一局,少婦嫌桌陋,而撤之。
宛轉嬌音,一入堂倌之耳,即奔向餘等所坐之室中,肩一桌而去。
猛觸門作巨聲,一似不顧物質之毀傷者。
少婦甫坐定,又嫌其牌陋,非家物不可。
老翁命仆婦去取,及其反也,已閱時三十分。
遂各抖擻精神,奮臂大戰。
其位坐翁與少婦東南向,中年婦與男子西北向。
目光灼灼成斜度,銀物堆幾,輸赢不少惜。
送茶者、吹煙者、賣雜果者,往來如鲫。
又時有男女麇立窗之左右作壁上觀,老翁遇佳牌且掀髯大笑,或聳身鼓掌,四顧觀戰者若有奇文共賞之趣。
二仆婦倚門立聞笑聲,則向人掐嘴,似不直其所為。
鄰席受嬲,鹹散去。
時役也,其主将為老翁,姓口名口,曆任泰海鹽分司,揚城寓公間之最富者。
中年婦其愛妾也,男子其哲嗣,而少婦其賢媳也。
此事甚怪,而翁視之甚樂。
家庭之間,翁媳嬉戲于賭局,知禮者尚嫌其無别,況酒樓茶肆不擇地而行之。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父之所為乎?雖然□令正俗有責,吾不知該縣之巡警,果何為者?
雖以鬼谷之妙悟,亦僅傳一代而已,餘皆不能步後塵也。
獨孔子之學則不然。
一傳而為曾子,再傳而為子思,三傳而為孟子,以迄荀子。
雖秦政焚書以來,其學漸衰。
及漢興其教遂熾,時則有賈誼董仲舒劉向楊雄等,接踵而起。
蓋雖未能與前賢方駕,然已足延道脈矣。
在唐則佛教風靡一世,老學亦大盛,儒學稍衰。
幸有韓愈李翺之徒,毅然以儒學中興為自任。
宋代學者,大率出入于佛教,其意蓋欲采佛教之長,以補儒教之缺。
濂洛關閩諸子,固非古人之比,然猶勉排佛而尚儒。
孔子之道,愈見充拓而光大。
後世得儒道之盛者,未嘗不賴諸子焉。
竊思宋儒皆一代碩學,若欲持新見而别開生面,似亦不難。
而終不敢為者,足令人欽孔學勢力之大也。
明代以降,學人多本宋儒之意,推尊孔子。
故孔子之道,數千年後,愈緻其盛。
嗚呼!不亦偉哉! 孔子固古今極大之思想家也,然外包之思想,究非内容之思想。
視老莊之幽遠深邃,蓋不同也。
而其所以為孔子者,實在此焉。
嗚呼!我國上下二千餘年,豈無才識出孔子之右者?而皆不敢自異,且惴惴焉,唯恐獲咎于孔子。
何也?非以孔子教化之力最大,畢竟不能抗之乎? △趙聲遺著三(宰割中國論) 嗚呼!龐然碩爾之支那帝國,自甲午一役,其衰弱之實相,腐敗之隐情,俨如魑魅<鬼網>魉,經日中天,夭怪醜媚,畢暴露于宇内,而不能自飾。
雖五尺之童,樵薪之夫,亦知其終将不可恃也。
故歐州列強群逐逐焉觊意于遠東,逐亟日宰割我中國之勢焉。
嗟乎!三百年前,亞米利加,旋已開辟矣。
二百年後,澳大利亞,旋已經略矣。
近十餘年,亞非利加,又複剖割殆盡矣。
南北冰洋之索,東西印度之拓,日複一日。
地運自西而東,此時為然。
驅我入閨閣,澀然如三月婦,任他人相逐,猶啞忍也。
今若英俄法德奧意諸強,同心協力,奮智共謀,宰割我中土,以破碎我腐壞之帝國,以箝遏我黃種之人民,白種人為永久之殖民地,豈不悲欤!今彼一日蠕然而動,必贻我他日患也。
辄曰:今中國四萬萬蚩蚩無教頑愚之衆,隻有憤忌白種之宗教,痛擊教士之相侵,尤為愚矣。
或殘虐教士,或侵毀會堂,或撓害通商之利權,或背犯訂定之條約,種種誘然自禍,悠然不識外情,不谙時務。
頑冥之風習,蔽锢之性情,雖死而不改,悠悠以迄于今。
含诟包荒如昔,适足長士夫之驕泰,草野之頑锢而已,猶時屠毒自己也,于事何裨哉!今者外人猛力搏擊,以短我勢權,以威其聲望,不少寬貸,豈可如前之厚恕以待我者耶?其西曆一千八百九十四年,俄之《諾鳥啞司暨報》論中日平壤及鴨綠江之戰之說也。
(平壤及鴨綠江之戰,我軍敗績即甲午年也。
議論森森迫人,聽者戰忄栗,我黃種之民能無悚懼?)又同年德國伯林京城,尼由鳥愛屍鐵那希利滕,亦著論曰:(即德相卑屍麥克之機謀)今中國當潰敗之餘,各國競申其封豕長蛇之欲,張其鷹搏虎齧之謀,以加威于中國。
我德國者,豈可閉戶自守,默然不出,而又不與列強争幹涉之勢哉!況居今歐洲列強,攘美利,收大欲于中國者,則英為最,我德其次也。
如中國一經宰割,而我不與聞,而俄而英而法鹹欲均其利益,勢不至卒于互相競争不止。
俄德此時,則雖欲步三國之後塵,啜三國之餘膩,豈可得哉?我大德帝之聲名,不委焉墜地乎?今為德國計,亟須上下同力,銳意憤心,以與各國幹預宰割中國之權。
是誠我德當近之急務,行政之要圖也。
又曰:為德國者,必須以地球上之帝國自負。
不然,今日雖列為第一等國,他日将降為第二等,其若諸強何?今當風雲變遷,龍蛇起伏之時,我德當奮袂而興,乘運進取,以保持現存之形勢,以擴張異代之遠圖,必能如願以相贈也。
如其否也,我德豈能袖手旁觀,默聽歐洲列強,擅行掠取亞東大陸而甘為牛後哉?既而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即光緒乙未年也),中日之戰已定,馬關之約垂成。
歐洲列強楚子問鼎之謀,秦皇括囊之志,紛紛接踵于東方矣。
我中國西南諸方鬧教之案,逢焉四出。
遂使師曲于在楚,益長責言于西鄰。
而英法德米挾其兵威,厲其長舌,要求我腐敗之政府。
政府束手畏威,莫可如何。
為之宣谕,加其保護之勞;為之改約,長其法權之勢。
為之賠償,為之撫恤,兇徒為之誅戮,疆吏為之斥黜,(四川之教案革四川總督劉秉璋,今山東之教案複革山東巡撫李秉衡。
進退之權,已落他人手矣。
嗟乎!)而後漸漸斂威而退。
尤強迫無上上之權利,使英艦隊得行駛長江上下,以示其威棱。
而德國亦争效西子之颦,趨尼父之步。
而廣東汕頭港,如英國例,得肆其艦隊,出入無禁。
而我腐敗政府,懾其威重,屈首就盟。
俨如予取予攜,不汝瑕疵,有求必應焉。
由斯益啟外人觊觎之熱心,日恣悍夫攘奪之猛志。
于是德國諸報及商會公司,鹹哆焉看破我中國政府衰老羸弱,無複能抗拒外壓之力。
以我為稚夫孱子,可狎而侮之。
故德國略中國之雄心愈熾,日煽動我政府,以張其剝割之謀。
現德國協會修書于該國相臣蝦烏恺吳羅烏愛君,其書中約旨言當乘時領據中國海港,以擴張其殖民地,毋落他人後也。
其領據之地,當以浙江之舟山諸島為最。
(先是西一千八百四十七年,《中英條約》内載舟山諸島後來除英國外,不得讓與他國雲)然前協會建議之意,誓欲張拓一己之私利而已,以強奪為其主義焉。
上海之地,若德國無所領據,而國在東方亞細亞之商務,必達希望其振興于來日哉。
雖然,德國諸東方協會其進取我中國之志,不可謂不炎炎如火矣。
靜以審之,事豈難為力哉!況我中國政府,已強顔卑言,表過謝罪,屈馴列強之請矣。
于是德國之謀,遂振振其羽而起焉。
(即西一千八百九十五年)比及來年,(即光緒丙申年)德國諸報暨東方貿易商會,再申宿議,極昌言痛論,肆無諱忌。
若謂一旦宰割中國,機會已來。
我德應為領據之地,當在黃河長江之間,自黃河以北,區為俄界,自長江以南,區為英界。
乃未幾中國政界畀俄以東清鐵路,中俄銀行及滿州築路采礦行輪修電種種特權,而朝鮮與俄之訂立合同條約,國内之财政兵權,悉歸俄人掌握。
而俄國在極東之氣焰,蒸蒸增長,益授德人之口實矣。
于是德人遂振振猖論,鹹醉日俄之經略東方。
其政策如是之迅速,心手如是之敏捷,已映來軌之鑒也。
德為此際,豈徘徊觀望,躊躇而不進乎?則将舉我中國四百餘州之山河,四百餘兆之民庶,悉委擲于俄人之指揮頤使。
德故為之排斥,其恐落後至此,雖欲求一立錐之地其可得焉。
然方斯時,俄新皇之親臣,烏富施摩屍戲伊氏,奉承密诏,使赴中國,遂結合中俄交誼,鞏固不解,弄我北京于撫掌之上,令俄之威力漸于中國。
彼時俄之将軍曲埋羅夫氏,侈然狂論,俄之得長威力于東方,宣布中外,謂若中國若海老若突厥蘇丹,若西藏,若印度舉東方諸國,皆上帝尊意畀授我皇領轄。
東方諸土,将必歸我俄管受。
歐洲列強,尚複不畏天命,妄奮怒臂,而與德力争乎?審羅夫氏之語,足窺俄人尊強自大之姿态,益激蕩德入領割我中國之雄心。
其德國姑不究上帝之屬意于俄如何,但其德審視俄在中國勢力,宛然旭日之東上,橫流之西決。
無可遮蔽而遏抵之。
矧其蠶食力之勇捷,非令德人所懼畏,而羨望不置乎。
其德不欲辟土地,莅我中國則已耳。
不然,其德之欲乘運而攫奪我中國港島,豈得已哉,然已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我之舟山廈門膠州,昔德政治家垂涎久矣,然舟山已有中英之約,廈門已成互市之場,豈容德人插足乎?則德之所側目者膠州也。
第膠與旅順,我國政府,已貸俄艦避冬寄泊矣。
若兩港未專制于俄,英則可援千八百五十八年(鹹豐戊午八年也)之約第五款,靡論中國何處港灣,均能随時自由進出,及一切采索薪水糧食,修繕船艦。
推而視之,旅膠雖貸于俄,英豈不同г利益乎,則亦不容疑慮矣。
今德俄經畫我中國秘策如是,英則如之何。
則鑒觀往事得失,綢缪事前以保其固有之權,更漠處靜窺,如貓捕鼠,以圖後日之利。
倘我苟善于東方外交之政治家,知今英之經畫中國情形,與昔年在亞非利加西海殖民地,尚無此甚也。
觀于一千八百九十年某日,鐵哈無熙鴉伊君之說,足知德人經畫中國之左券矣。
悲夫!英人昔之規畫西海政策,而為經營今日我中國機謀也。
當千八百二十五年(同治乙醜四年也)英員奉命調查西海領土者,其所布施之經略,一以為擴張西海岸領土于非州,多害寡益;二以為英領施行政要,唯欲誘導土蠻,文化日開,令其酋長建立自治之政;三以為管轄領地之權,當讓于各部酋長,便能知自立政體。
時宜速放撤管轄政權,不預聞問。
當時英府用之,徒拘拘于煦孑之義,而令同領。
非州殖民地,受禍為不淺矣。
夫鐵哈氏木者,樂天主義之徒,當日嘗預調查之任者也。
今亦幡然追悔,附和同寮經略之失計,始以為主張土酋自治之說,果使漸于文明,無異其為代之也。
庸知地不加辟,政不加變,反令德之商場衰退。
如斯其劇乎,彼必不以為其德,以為其雠。
而誘募法奧諸國侵削德權,代收其放棄之土。
餘于曩者,見其調查會商之時,意想所未周者也。
嗟乎!鐵哈氏之自悔如是,然此放任主義,英斤斤然施于中國者,蓋已久矣。
今試舉英人侵權我中國之由,足為西海覆鼎之金證也。
千六百八十年(鹹豐庚辰十年也),中英二次之約。
吾方誠然省誤,其欲以昔之望西海者望中國。
自外觀之,其輸進歐米之文明,振發中華之風氣,使立自強治基,而不知其将有所冀于今日矣。
我政府不審其鄙然自豪之性,倚虎豺而為鄰,援蛇蠍以入室(指引英為保護之事),據我條約,削我商權,不啻西海酋長心法之相授。
嗚呼念俯細非真西東同慨哉!斯所謂宜鑒觀往事得失,綢缪事前者,此也。
然我中國政府,其心休休,無他技,所怖于外國者,惟威力已矣。
此中英千八百五十八年六十年商定條約時,英特權使臣愛魯氣吳氏憤政府之說也。
斯言雖鸷,不公于理,然以卅年來近事征之,諸約國駐□北交使臣之察查窺驗,鹹白眼瞠視,觊破我政府性情之元素,積習之真形。
假以誘掖扶持,采法歐米,革新庶政,為好面具也。
今舉英進步之黨,張張焉鹹以愛魯氏說為之鹄,謂英官糾寰球諸強國,忍辛艱,冒危險,排艦隊,調戍兵,内則鋒其說,以懾其情,外則廉其威,以餒其勢,然後縱衆之所欲,權衆之所擇。
東南通其海港之場,西北辟其砂碛之地。
礦産窮山晉秦,漁鹽絕壑吳粵,汽艇川灌湘淮,鐵軌郵通滇蜀,使五洲之衆,勇者競先,懦者踵起,簇簇蠅集。
于亞東大陸,如附星,如啜醯醴。
我國之富藏利薮,威吸強收,采取淨盡,無餘蘊焉,與其昔年開拓亞非利加一例同觀也。
斯實近十年來極東之狀态也,無日不在衆虎逐羊之際,群雄走鹿之場。
猶忍隐漠處靜窺,如貓捕鼠,以圖他日之利也。
嗟夫!我國慢藏之器,今人行路側目,無不先為着鞭而去者矣。
今吾推究我邦帝國貧弱之原,财政為之也。
海防厘捐,既遍征南北各部矣。
然剝削愈甚,鮑蠹愈多。
司農方興仰屋之悲,周王益增築台之慮。
于是俄德法諸國強而要挾之案,繁于厘毛。
償貨之期,急于星火。
分析之慮,未敢決也。
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光緒二十一年也),駐滬英之戲也迷吳領士,于斯事嘗言之詳矣。
我政府不察,亂許增商埠,自贻束縛,以梗遏其富源。
則破産之憂,不待繼晷也。
援救之術何哉?為今之計,當決言革故改良,勿作委蛇内政之舉。
施對外重遲迂遠手段,勃然申威,堅立政府,而固城鎮,勿謂華洋集處同室。
先宜堙鑿川河,紛灌内外航通之路,則運輸得便,征納遂豐。
國債之貸款,度支之出納,慎為相處。
山海之寶藏,源源增拓。
水陸師團,漸漸擴張。
諸他費值,罔不咳唾立辦。
使得計臣,益善維持而經理之。
何庸謬自日征苛捐,而為此損财傷民之舉哉?此中國财政救敗之善策矣,宜竭力為之。
今夫中國政府之隐憂,固在足腓矣。
其腹心尤甚,何以言其然也?患在外者蠶食,患在内者魚爛。
聞之一千八百九十一年,哈魯哈烏魯氏嘗為演說,發布于埋吳既爰屍太阿地學協會雲:其言中國亂黨,名目種種,紛結内外。
其強衆者,滋蔓湖湘滇粵之間。
卧榻之旁,豈能安枕?軍制不講求者素矣。
神機綠營,固不足用。
有事征募,率皆草野不逞之徒。
急則需之,緩則棄之,故組結斯心腹患也。
以國中之南北相去二萬餘裡,而朝見之政化,夕安能逮于南方?□東西邊,雷高瓊廉諸州,海寇暴徒,累載烽煽。
水陸梗通,民商交憊,與地方命吏,竟曠然相率,放棄其民命财産之任,絕不為之保護。
一若耳無聞,目無見,以為是莫須有之夢幻也。
若有控訴于有司則擯而去之,反以為是誨盜之咎。
何為言其然也,于一千八百九十五與九十六二年,英駐廉州北海領士之執可據也。
又據同年英駐廣州領事,報告粵省不靖之風說,比歲而來。
盜寇充溢,良民洶洶,不安于堵。
其騷擾惶怖之狀态,與雷高廉瓊諸州勿異也。
中日戰争以後,财政窘迫,羅掘幾空。
詩雲:此方多寶玉,慎勿嫌清貧。
而不肖之紳吏,借是為漁餌肥私之計,誘導有司,加稅增厘,借捐飽橐,卒緻民商忿怨,相率為難。
久訟經年,猶不解免。
所幸粵民卑順,息事為甯。
抗上之力,不逮其抵遏之勢。
馭富之氣,不敵其治賤之威。
雖其情有所不甘,志有所未逮,鹹戢戢遵法。
以為是有司,當莫可如何之時,作此不得已之舉也。
最可痛者,夫粵吏且懸煌煌谕示于國門,旨謂以粵省之金錢,作粵省之保障。
粵民舉欣欣然,竊以為自是而後,我之生命,可免不虞矣;我之财資,可免滞留矣;我之産業,可免藉沒矣;我之女子,可免标虜矣;我之寝食,我之出處,可無宵暮之警,江海之患矣。
豈意其擔荷民生所寄之義,不能貸之重任。
不寒暑間,相委然而放棄于中道也,反使民倚外權,以相托庇。
粵之民情可見矣。
欲禍不作,豈可得哉!豈可得哉!此駐廣州英領事之所報如是也。
況近數年來,我中國之有遠志者,周遊海外諸國,歲有所增絡繹中外不絕,舉地球上無不有華人足迹。
其飛譯東西變政諸書報,亦漸推擴,漸有人材,蔚然芽出。
其東南諸方,一變其士人之風氣,一新其民商之思望(謂南方之人多出外洋國也)。
外有所觀,内有所感。
其視乎晚近之政府,長有不滿不平之念者矣。
然使政府遠察外情,參視近勢,可少貸下權,以革新其國政,拔其平昔郁郁不平之徒,以共治為理。
豈無二三豪傑,出而為我走集也。
彼不将憤其血氣,傾其心腹,耗其肝膽,罄其心蘊以奉上,而思自奮于風塵者哉!天下敖敖,方引領踵集矣,于自強何有焉?不然,革新之舉,不速行也。
外警之變,内腐之潰,決裂五出。
癰臭之禍,可思拟哉。
又況法人之蓄謀于南方久矣。
粵之毗近越南(法國領殖民地也),擊柝宵聞。
而山海寇盜,逾越出沒,常為法人患。
萎靡之吏,無術以驅除焉,實贻法人之辭據。
故劫虜之案,時有所傳。
要償之求,紛于諸報。
且法自領軍隊,逾域而擯攻之畀人大柄,欺迫滋甚。
嗟乎兩粵三十餘州之山河,終為法人所索求必矣。
蓋法之取越南,醉翁之意,豈在杯中物耶?今又試觀英人之心焉。
雖然,英于中國,所必争者則商務也。
故其厘稅之征加,其貨品之盈绌,與其借償之衡權,其山河之浚通,無憚斤斤三複議之者,斯英經略我中國政策也。
然英之政治家,屢诋我中國政府,嘗謂中英之約,我英既獲之權利,今反有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之憾。
遂使英國輸入我中國者,竟為厘中所窘,受弊為不細矣。
抵制之術何哉?吾恐政府失是術也,是皆政府狃安縱渙一切之愆也。
夫我國政府懵然不察,飲鸩蓄患于心腹,瘡痍伏生于肘腋。
晉宋之運,今其續哉。
夫昔甲午之争,英之烏愛衣氏豫為托言曰:若帝室為日軍所困,遽為熱河之續。
以遷彼南京,民心必搖。
而歐洲列強遂各顧私利,益逞其虎張吓喝之謀,肆其迫挾要求之志,牽制以隴斷之。
殆謝和之後,蹶而不振悲乎!然而英于中國政策始終勿變者,則在商務,而土地非其所利也。
何也?有代我守斯土,莅斯民,而我少無所損,其實皆滿載而去。
漬其餘潤以沾溉其不逮,則彼恩吾惠而懷吾德不暇。
将相率棄已而趨彼者,是成英之外府而已矣。
雖然,今俄德法諸強國,申其連橫之勢,張其協迫之威,割掠我國土地及一切通商利權,則妨英之甚者也,豈英之能固守不變,虐鬻讓名,以違經營其商務之主義耶?悲哉!今我國憊矣。
俄德法将缢于前,強于我勢;英将縛于後,柔以奪我利。
餘則剔毛剝骨,啜舀遣潤,踵集于傍不能去。
版籍雖大,民戶雖庶,其北不趨為波蘭,南不折為印度也幾希。
◎章太炎先生逐滿歌 太炎先生為吾黨碩儒,著術等身。
無不以鼓吹民族主義為唯一之職志,《逐滿歌》一篇曾載《複報》,以嘻笑怒罵之文章,作共和國魂之引幡,亦中國革命文字中之異彩也。
茲錄其文如下:莫打鼓,莫打鑼,聽我唱這逐滿歌。
如今皇帝非漢人,滿洲鞑子老猢狲。
辮子拖長尺八寸,豬尾搖來滿地滾。
頭戴紅纓真狗帽,頂挂朝珠如鼠套。
他的老祖奴爾哈,帶領兵丁到我家。
龍虎将軍曾歸化,卻被漢人騎胯下。
後來叛逆稱皇帝,天命天聰放狗屁。
他的孫子叫福臨,趁着狗運坐燕京。
改元順治号世祖,攝政親王他叔父。
嫂叔通奸娶太後,遍賜狗官嘗喜酒。
可憐我等漢家人,卻同羊豬進屠門。
揚州屠城有十日,嘉定廣州都殺畢。
福建又遇康親王,淫掠良家象宿娼。
駐防鞑子更無賴,不用耕田和種菜。
菜來伸手飯張口,南糧甲米歸他有。
漢人有時期滿人,斬絞流徒任意行。
滿人若把漢人欺,三次殺人方論抵。
滑頭最是康熙皇,一條鞭法定錢糧。
名為永遠不加賦,平餘火耗仍無數。
名為永遠免丁徭,各項當差着力敲。
開科诳騙念書人,更要開捐騙富民。
人人多道做官好,早把仇雠忘記了。
地獄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
滿人逃往熱河邊,曾國藩來做漢奸。
洪家殺盡漢家亡,依舊猢狲作帝王。
我今苦口勸兄弟,要把死雠心裡記。
當初鞑子破南京,爾父被殺母被淫(其破北京,更可想而知矣)。
人人多說恨洋人,那曉滿人仇更深。
兄弟你是漢家種,不殺仇人不算勇。
莫聽□□诳爾言,第一仇人在眼前,光緒皇帝名載恬。
按:此篇為太炎先生十餘年前之舊作,激昂淋漓,描摩盡緻。
把三百年滿族蹂躏神州之真相,和盤托出。
追念舊恨,令人餘痛不已。
但民國成立,五族平等,漢與滿本無歧視之心。
近閱報章,該族宗社餘孽,乘中原風雨飄搖之際,勾結強鄰,煽惑愚民,妄冀非分,大有不亡中國心不甘之概。
嗚呼!何頑蠻不化若是之甚哉!寄語善耆鐵良輩可以休矣。
△紀豔一(《泥絮鴛鴦記》) 癸醜秋末,淞滬警察廳,有查獲男女同車之馮勤身、陶懿琴各一名口。
訊系妓女偕客潛逃,當将陶妓判發普育堂擇配。
繼而淞滬警察廳接該堂去函,略謂馮勤身,願娶陶懿琴為妻。
當經核準函覆雲:案準大函,内開本月九号奉發女子陶懿琴一口。
現有娶主馮勤身,年二十五歲,台州海門人,現在北山高等小學校做教習,願娶該女為妻。
經敝堂緻函台州海門天主堂陶教士,詢問情形。
頃接回函,聲稱馮勤身之叔,在堂司會計之職,确系該娶主并未娶有妻室等情。
因特備函奉呈台端,敬祈準與給配。
當由敝堂派鄭司事,伴送彼處,正式婚配,玉成美事等因準此。
查此案,前由警區呈解前來,當即發科研諷。
嗣據讠凡得馮勤身文壇托足,中饋猶虛。
陶懿琴樂藉墜身,知音未遇。
申江萍聚,爰伸齧臂之盟。
楚館絮談,遂賦同車之事。
恐鸨之蹤及,誤入金吾。
效鷗鹭而相随,因逾大德。
當頭棒喝,同悟今非。
援手玉成,感恩沒世等情。
本廳以該民等,行雖不合,情尚可原。
怨女曠夫,執政者本有扶持之例。
違章犯禁,司責者奈無姑息之條。
乃将陶懿琴發堂待字,馮勤身交保尋媒,是于懲戒之中,仍寓矜憐之意。
準函前因,足征□意。
蓋使陶懿琴以校書而待秀士,馮勤身以書生而得佳人。
奔月有心,紅袖遂添香之願。
求凰無怨,青衫乾濕淚之痕。
分既正乎倫常,理無妨于道德。
天作之合,人孰無情?況承伴遣司員,湊成佳話。
證由教士,堪為良緣。
是不獨無告之四民,皆感貴堂之盛德于靡既矣。
除準照給領外,因備叙此案颠末,函覆台端,即希查照。
△紀豔二(《揚州春夢錄》) 揚州某友人曰:揚俗極風流,而亦極穢亵。
茲見一年老者,率其子妾媳婦,于稠人廣衆之中,同席叉麻雀,谑浪笑傲,自命為風雅中人。
以為此舉雅乎否乎?請述其詳情,以供研究。
今春二月九日下午四時二十分,餘偕友人往公園啜茗,假座南偏玻璃房中。
其地為商餘雅集,門左粘白紙長幅,大書“江都縣議事會”六字。
東間斜設一桌,有茶碗煙杆紙吹陳其上,而阒無人焉。
詢堂倌知将有賭局也。
未幾一老翁、一中年婦、一少婦、一美男子、二仆婦,笑語蹀躞而來。
堂倌攜雀牌随之,倒箧入坐。
未一局,少婦嫌桌陋,而撤之。
宛轉嬌音,一入堂倌之耳,即奔向餘等所坐之室中,肩一桌而去。
猛觸門作巨聲,一似不顧物質之毀傷者。
少婦甫坐定,又嫌其牌陋,非家物不可。
老翁命仆婦去取,及其反也,已閱時三十分。
遂各抖擻精神,奮臂大戰。
其位坐翁與少婦東南向,中年婦與男子西北向。
目光灼灼成斜度,銀物堆幾,輸赢不少惜。
送茶者、吹煙者、賣雜果者,往來如鲫。
又時有男女麇立窗之左右作壁上觀,老翁遇佳牌且掀髯大笑,或聳身鼓掌,四顧觀戰者若有奇文共賞之趣。
二仆婦倚門立聞笑聲,則向人掐嘴,似不直其所為。
鄰席受嬲,鹹散去。
時役也,其主将為老翁,姓口名口,曆任泰海鹽分司,揚城寓公間之最富者。
中年婦其愛妾也,男子其哲嗣,而少婦其賢媳也。
此事甚怪,而翁視之甚樂。
家庭之間,翁媳嬉戲于賭局,知禮者尚嫌其無别,況酒樓茶肆不擇地而行之。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父之所為乎?雖然□令正俗有責,吾不知該縣之巡警,果何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