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編
關燈
小
中
大
咎銷差,遷于陳所,同食同處。
陳家頗豐,豪情甚俠,趙樂居焉。
後三月廿九,陳斃于督署,當趙去職之先一日。
在标統部下,暗與素相愛諸軍士,道盡去志苦衷,軍士多有依依不舍之态。
及話别數語,軍士則紅暈兩目,趙淚為之一下,于此可見其當日與軍人之感情也。
以趙之才,抱負不凡,苟使得為國家用,大可收幹城之功,為治亂之能臣也。
其任标統之心如此,官場恒防其醉翁之志而不在酒者誠然。
自請撤差後,日與陳同遊,組織黨人。
若遇富者則勸其助資,貧者則惠以小費,務使結人歡心而後已。
陳乃閩省侯官人,随父宦遊江南,後和趙結識一宗姓。
字少若,年僅廿歲,廿九事敗被捕。
日報所載其被捕堂訊時,指官長而言曰:“爾為此舉為壯士辱乎?”前趙與某相處數月,後少若往外洋留學。
屢與趙通信,诙諧中,少若則稱趙為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趙答少若,則稱其為粵東明末之陳子壯,以書可讀不可試,田可耕不可置答贈之。
而少若辛亥三月廿九在廣州起事,為粵吏所殺,竟兆谶陳子壯前遭慘戮之影子矣。
趙在江南,得與粵東河南李慶春之孫交通,蓋由香港黨中人介紹。
廿九後李被捕,李水提審訊其姓名,答曰:“李生。
”又問曰:“汝另有何名?”則曰:“不是李生,便是李死。
”須臾笑指水提問曰:“汝識我否?”水提問汝是何人,曰:“我河南李慶春之孫也。
向留學西貢,去年新軍事起,在宜安裡放火者我也。
”水提又曰:“汝輩年少,何故為此?”另有一少年曰:“尚有某貴公子,昨日在督署已拼命矣,我輩何足惜哉?”所謂某公子者,乃福建已故前雲南巡撫狀元林鴻年之孫,名時爽。
焚攻督署時,手執單車響筒,僅鳴七聲,即中槍倒斃也。
以趙曩日之千裡神交,能通黨派,可想其才為何如矣。
◎趙聲轶事二 粵督岑春煊初調雲貴,而不赴任。
繼調四川,又不赴任,以疾奏辭。
後晉京陛見,得任郵傳部尚書者月餘,初岑拜命川督,朝廷調周署兩廣,以繼岑位。
不半載,而岑又複粵。
出京至滬,竟不果來,周即開缺回籍。
蓋周初至粵繼岑位時,以粵東新軍标統乏人,物色在粵諸将弁,無一克當者。
竟複召趙來,以其才堪大用,畀以重權,再命任新軍标統。
趙至,周面谕曰:“新軍軍令,宜剛柔并濟,賞罰嚴明。
軍人無不樂于聽命,汝宜專心視事,切勿生異心。
克盡厥職,方不負本部堂重托。
倘有萌異志,實自取罪咎,不特汝身敗名喪,本部堂亦有處分。
大則革職查辦,小則交部議處,尚何有面目歸見江東諸父老耶?”趙連聲諾諾而退。
于是赴任攝篆,在東門外燕塘新軍諸營,訓練兵士,義待甚厚。
各标中有聞其昔任江南标統,揮金如土,以待兵士。
月中所受之薪俸數百,軍士有病,營中須有軍醫調施藥石,惟病者所食戒口饣送,皆須自辦。
趙憐其苦無資購,則解囊相助。
各标中軍兵數千,染病者不絕。
趙君雖每月受俸金數百,半多分助病兵之戒口物。
餘又好結識義俠,揮霍不吝。
每當休息日,與軍中排長隊官,辄到酒樓大嚼,不醉無歸。
故恒未見其有餘積也。
及任粵新軍營中,周給薪俸每月至九百餘金,可謂優待之極。
趙之揮霍如是,軍中兵士,或接到家書,内因親喪大故,苦無川資返鄉者,每求之,則必有應。
少則數十,多則百元,皆弗計也。
以故恒年累月,被袱床具自安粗樸,冷天則衣以粗棉襖。
出入所穿者,則一襲藍布之縫破長衣,暑天則短褐,行遊亦一襲舊機白長衫而已。
更有一種義俠,為能人所不能。
倘遇兵士借貸,一時乏應,則命檢其舊棉胎子,夾一趙聲名片于内,令其拈往東門外某典庫當之。
該典庫多則典銀五兩,小則典銀二三員。
恒以此例,蓋深信趙之義俠,故價值有如此之重也。
三日後,趙必自贖之。
所以營中各兵士,上至排長隊官,下至夥夫侍仆,皆口碑載道,倚重如山,無不感其自甘儉樸,視财如水,以待軍人,個中少有知趙之别具苦心,為結歡軍士之計也。
凡禀見上峰,趙則嘗因袍頂靴子不便,皆往四牌樓諸衣店,暫稅而穿之。
穿後即還諸該店,清結稅金。
粵藩胡湘林方伯,耳趙名,欲見其人。
故召之,面試其才,以觇品學。
時值暑夏,趙命侍者持金往賃單紗袍帽靴頂。
隊官見其常常若是,月受重俸,非無力購置,勸其自備,以應不時之需。
趙不聽,仍賃穿而晉谒胡藩。
胡一觌其面,愕然問曰:“汝新軍标統之趙聲乎?”趙曰:“是。
”胡見而心栗,又曰:“汝姑坐此,吾畢公事而後與汝談話。
”遂抽身入上房,久而不出。
趙無奈不辭而行。
歸營後,滿腹狐疑。
明日尋胡之心腹侍者問之,方知胡因見己之滿面兇煞氣,故發心栗,無他故也。
無何丁未之春,廉州亂起,黃興等附從。
周督命趙統兵往廉迎敵,那旦失,趙克複之;那彭破,趙攻複之;破米仔村,趙又克複之;略白鶴洞,趙戰勝之;據鳳凰墟,趙奪回之,以及解救欽州靈山之圍,皆趙功焉。
其時欽廉道某,以趙功居最多,心實不怿,轉而生妒{日月}功。
所謂每遇困圍能救主,轉嫌安夏鎖銘碑,某道此中之謂也。
後某道為提鎮司道所排擠,趙已憤然而去。
初欽廉之役,由土人抗捐而起。
繼而革黨黃興等附從,意欲乘機發洩。
黃以“民之憔悴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不革命尚待何時之語”以激剌土人,故不數日,而那旦、那彭及鳳凰墟白鶴洞等相繼失陷,毀署戕官,聲勢洶洶。
大吏命趙往,趙至,雅不欲傷害黨人,隻趨前而撫慰曰:“事未可為。
土人之氣,雖起如奔濤,繼而平餒,不足倚也。
今為亦無益,不但無益,而且必不成功。
不如不為之愈也,免事敗而同胞遭于殘戮。
”黨人因感其言而散,土人見失所依恃,亦哄然而散,分竄各道而去。
故其克複解散之功,不甚費兵力也。
當時省中大吏疑之,謂趙之舉動,大有與革黨相通。
趙聞之,恐噬臍莫及,故急竄海外之越南,粵吏懸金五萬員購緝之。
至辛亥三月廿九日廣州起事後,張堅帥仍懸紅緝趙,照會越南總督,驅逐出境,并會各省督撫協拿,及水陸提督分饬防營偵緝。
嗚呼!不料事僅半月,染肺癰症而死。
曾記其在廉平亂事,設宴于南門外之海角亭,招待諸将痛飲。
酒至半酣,即席口賦七絕二首。
其豪邁悲歌之慨,風流儒雅之儀,足以令人生感者。
惜乎生無大造于社會,死當赍恨于泉台也。
茲将其詩錄下,其詞雲其一決戰由來堪習膽,殺人未必便開懷。
寶刀持向燈前看,無限凄涼感慨來。
其二臨風吹角九天聞,萬裡旌旗拂海雲。
八百健兒多踴躍,自慚不是嶽家軍。
其一首句,無怪前在江南賦閑時,陳少若由外洋緻書,以趙子龍一身都是膽贊之。
味其第二句,而可見其在廉婉言撫慰,不傷同黨之心也。
□□□□□其情,古人所謂誦人之詩,而知其人之心性。
趙生平喜賦詩,每□□□念。
讀此而可知其志之為何如矣。
湖南倪映典,當趙在粵東新軍标統任時,前詣求差。
趙觀倪良久,心□□□□□也,乃徐徐謂倪曰:“爾性燥浮,日後必為吾累。
”故卻之。
倪再三求請,趙終不許。
倪夤緣到督練公所,運動得為排長,時趙不在位矣。
值宣統二年春,□□□哄之事發,倪雖銷去排長差已久,陰行回營鼓動軍人,誘騙于衆兵:“□□□昔待汝等甚厚,其不過欲爾等共圖大業,以恢複我漢人山河而已。
□□□□函雲,今日午後四點鐘,趙前标統由江門帶有彈子數萬顆,來□□□□□”而趙實未有函至也。
叛兵與李水提軍對壘時,語出悖逆,又雲同黨明日□□□号戰艦到助,汝識時機者,速舉轉槍頭來降雲雲。
噫!趙君一時之名,□□□重者如此,亦可想見其為人也。
◎趙聲與林文 林文,字廣塵,号時爽,年二十七,福建閩縣人,已故前南巡撫狀元鴻年之□。
父閩中名士,已卒。
生平以武侯淵明自況,嘗制一水晶圖,進為諸葛孔明。
為□揮金如土,富計謀,人呼之曰“林大将軍”。
能詩,書法亦佳。
人以其雙目顧盼不□,而字迹遒勁,故為之語曰“林将軍獅子眼扁擔字,”因自戲号“獅眼兒”。
幼失□□姊(沈保桢之媳也)鞠育之,甚得其道。
萬裡寄書,惟勤勤以勵志勉學□□不涉瑣屑。
妹亦賢,前數年,文過滬。
妹聞其已入黨,不能回國。
手足相見,不發一言,但痛哭不已。
或問文何久不娶,文正色曰:“瓜分之禍,旦夕立至。
尊嚴□□,□見丘墟。
親愛同胞,将為奴隸。
豈志士受室之時耶?”文年廿一,姊以金渡東留學。
初入成城學校,後進日本大學法科。
悉專心攻國際公法,及國學甚精。
私□□不屑學,曰:“此刀筆之事,非吾輩所當急也。
”治陽明學禅學,尤有所得。
三月廿九肇事,各報所載一面目瘦削者,吹号當先,僅七聲,中彈而亡,蓋即文也。
文生平作詩甚多,然辄自毀其稿。
與友唱和者,間有載于海外各報。
今錄五言絕六首詩雲:其一落葉聞歸雁,江聲起暮鴉。
秋風千萬戶,不見漢人家。
其二仆本傷心者,登臨夕照斜。
何堪更回首,墜作自由花。
其三故國河山遠,秋風鼓角殘。
登臨悲歲促,涕淚向人難。
其四路盡天應近,江空月自寒。
不辭随落葉,分散去漫漫。
其五□□□□□,幹戈久未安。
豺狼充道路,刀俎盡衣冠。
其六大地秦關險,秋風易水寒。
雪花歌一曲,聽罷淚漫漫。
又有七律二首其一秦始山河百二重,而今無地覓堯封。
鄭洪舉義斜陽冷,葛嶽奇才碧水空。
水事何曾哀樂盡,野花依舊寂寥紅。
魚龍殘夜誰能嘯,隻此傷心萬古同。
其二□□□□□□□,□□□□□□□。
杜李文章嗟莫及,蔺廉肝膽喜相磨。
西方有夢歸猶急,北鬥無聲淚一更。
太息江東豪傑盡,糟糠無複鑄夷齊。
讀其五言絕句有唐人古風,七律之與趙聲七絕句,趙之句中帶激昂溢露,林則借景寫情,句味純婉。
如非舊學深純者,安能得此詩乎? ◎趙聲轶事三 辛亥年二月,趙在港已分布省中黨人一切地位。
匪伊朝夕,慘淡經營,不遺餘力。
時粵中之購辦頭發者,實繁有徒。
其發俱由外省運來,多分售與人梳馴,有條不紊。
然後複向梳者高價收回,而賣與西人。
或雲用以作大纜,或雲一發化為數發,以織造戰甲。
諸說紛紛,莫衷一是。
趙乘此勢,由外洋所購之軍夥,裝作頭發運入。
或在城裡,或在河南,先起出内藏之軍夥,然後發售亂發,或黨中人僞作發業,為密地私藏軍火計。
又在大石街、蓮塘街、小東營、天官裡、仙湖街等處稅,作公館為住眷。
其機關部則在蓮塘街廿六号門牌吳公館,其會議所,則在小東營沈公館。
城内之軍火,輾轉内地,則或假延道尼建醮,得借其道壇各箱私亻載,暗裡分運。
其計豈可謂不巧耶?及事敗後,小北仁安街十二号門牌,粵成公司頭發店,逃去一伴。
該管分駐所巡長黎安,搜查其鋪内所遺,隻有零星什物。
複在床上被架内,搜出該黨同盟會票紙百餘張,印刷甚精。
即呈警署,其會票雲:中國同盟會會員(姓名籍貫),當天發誓,同心協力,驅除滿虜,恢複中華,平均地權。
矢忠矢信,如敢渝此,任衆處罰。
介紹人某某,主名人某某。
天運月日又聞該黨在街上會哨之暗号,甲口呼“天”字,乙口則呼“運”字以應。
先預在觀音山腳,夜懸扯紅燈為夜戰号,凡三起三落,為收隊之令。
不料廿八被捕去九人,知事已洩。
廿九七百餘人,會議于小東營沈公館内,當時站街巡士竟無知者。
有主宜速進行,有主即行解散,黨首黃興發言,則謂進行亦不成,不進行亦不成,不若急為進行,以冀萬一。
縱敗之,猶勝束手待捕。
于是進行之議遂決。
是時下午二句鐘,各人分頭四出購毛巾,以連兩條挂于膊為号。
首行者扮作洋人,乘洋肩輿入督署,随後紛紛撲攻而焚毀焉。
先于廿六日,有女黨人由省下港,謂黨中人某,實為政界作偵探,以故省垣戒嚴已甚。
趙知事不諧,緩不上省。
後接黨人電雲:“勢迫萬不能生,隻作急兔反噬計,免袖手待死。
”趙廿九晚上省,三十早到。
知事敗,即由原船返港,胡漢民亦同上。
因見城門已閉,同趙返港。
其弟衍鸾,字毅生,廿九事起後,即夕逃出城外,明早往佛山,運動順德樂從一帶。
趙因此事不成,憤恨成疾,不思飲食。
胡某見其如此,即以血縻與食。
食後腹痛,即延日本醫生醫治,據言肺炎。
飲以藥不愈,轉延英醫,謂其症為腸癰。
欲速效者,非施以刀割不能愈也。
趙以速行在即,不允割。
延至中旬,隻留胡漢民等四人與之調理。
炎症益劇,幾至發狂。
十八黨友将趙送往雅利氏醫院割治,因遷延日久,體氣過弱,割後不能救。
嗚呼!一命猝然作古,時年卅九歲。
◎戊戌變政時之趙聲 溯自甲午戰後,香港孫汶楊衢雲始創革命,後因紅帶之案,洩于廣州城外省港輪船碼頭。
斯時不過三數人之提倡,百十人之附和。
風氣閉塞,黨勢難展。
繼有戊戌變政,康有為倡保皇會于京師,首上《公車上書》(為割台灣賠款二百兆贖還遼東)。
當時十八省舉子因會試,群萃京中,附骥簽名者千百。
其書洋洋數萬言,皆痛陳天下時事大勢。
讀者上自樞垣大老六部公卿,下而各省士夫,無不推許康有為為識時之俊傑也。
康得志,援薦黨人。
鄂督張之洞,又保薦梁啟超、楊銳,湖南巡撫陳實箴又保薦在籍紳士譚嗣同等為軍機參預新政。
一時保皇之名義,如風起水湧,洶洶澎漲。
名人賢士,多附從焉。
不料康謀不軌,圖事洩發。
康梁逋逃海外,譚嗣同、楊銳、楊深秀、林旭、劉光第、康廣仁六士喋血于菜市口。
當時輿論,尚重康梁,多痛擊朝中諸大老之舊腦根,為互相水火焉。
當保皇黨之盛行也,趙聲甚愛慕康梁才志,對于一切改革新政諸舉,極贊成。
日與舊同窗友程佩芬、朱子骥、沈國賢以及識時諸士鄒景陶孝廉、萬瀚蔚等,結為詩社,杯酒相從,日談國事。
每言至激昂之語,必擊節悲痛,籲嗟太息。
慨大局之沉淪,恨狂瀾而莫挽。
以今日之時世,非推翻舊局,改良新政,制造新國民,不足以富強天下,以拒外侮也。
首為國計,而推及教育,以養成尚武之風,方能立國。
國計者,萃天下之菁華,而核其來去者也。
今日政府,隻知有去路之不敷,而不審來源之短绌也。
病根短绌,隻仰屋咨嗟,有十八省之礦産而不思浚,各處口岸而不辟開,四百餘州鐵路而不興築,是不知理财,良可慨也。
有理财之方,而後得資教育。
教育者,為國家作育人材之計者也,異日用才得以備采有才儲焉。
而尚武之風,從茲而養。
今之天下,一如春秋之天下也。
以戰論,無學不足以敵人,所以有學之國勝,無學之國敗;多學之國強,寡學之國弱,理所必然矣。
子輿氏言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
以拿破侖之才德感格國人,而法國民族之精神丕振。
英國大将惠靈吞之戰功一立,而國學趨夫尚武,可知教育者為關系夫強弱,故教育決不可少焉。
嗟夫中國今日,幾成為無教育之國者也。
無教育故無尚武,沉沉弱弱,積重于茲矣。
忽者康梁為振發聾,改革新政,開四千餘年之新眼界。
趙于是愛慕其保皇。
未幾,康梁逋逃,忽而複舊。
趙忽而不樂,憤懑填胸,咨嗟撫歎,無限感懷。
日夕相與鄒景陶萬瀚蔚等,吟詩廿餘首,皆感慨時局。
今搜得其原稿十數首,是秋感而作,署名痛哭生者蓋趙也。
今讀此詩,與近吟之聲調略異,此人生以時勢而轉移也。
詩雲:其一浮雲西北望長安,轉綠回黃眼倦看。
堂額竟除新學字,門封重撤舊裁官。
早知秦相能相壓,何有商君苦用鑽。
孤負至尊憂社稷,千秋疑案說紅丸。
其二悲秋有客卧江城,難遣蒼茫百感情。
河決未消黃水勢,饑民易起黑山兵。
石人敢信因謠出,金狄真愁應谶生。
時雖年荒正無那,況堪江上鼓鼙聲。
其三不獨江南賦可哀,傷心聊複此登台。
徜徉百虎存生命,改制公羊是黨魁。
從此詩才兼史作,漫天秋色送愁來。
驚聞午夜鵑聲淚,未久天津血戰開。
其四萬山秋色赴重陽,莽莽乾坤意黯傷。
敢說巨君媚艾母,未容孝孺問成王。
東周紀月秋多蜮,四極占星夜動狼。
笑指黃花亦時勢,金英開遍島臣章。
又搜錄其五律詩遺稿于左(戊戌變政後作) 未罷鴻都學,先停有道科。
金銀潛氣轉,文武異才多。
解盡營中旨,休虞倒太柯。
濁流何混混,極目望黃河。
濱海無安土,潢池更弄兵。
鲸波春溢岸,孤火夜連城。
己誤通商局,翻增保教名。
癡聳吾羨爾,高會集群英。
天下誰健者,出門橫佩刀。
常人歎龍種,神器等鴻毛。
木落諸陵哭,花矯大帥豪。
荊州劉表在,八俊自名高。
九葉華夷主,周大兩歲星。
艱難為社稷,卧病自宮廷。
下诏醫方出,朝正典禮停。
須防中外口,一疏護流星。
遺種傳烏洛,飛車過紫蒙。
神龍秋失水,胡馬夜嘶風。
外援憐桑相,中朝憶魏公。
浮雲連北極,時論太洶洶。
空益朱車衛,難回鐵路權。
蠻雲遮楚粵,漢月冷幽燕。
願請修宮價,先添橫海船。
已無夷夏界,何處說防邊。
莫向帝鄉間,南陽多近親。
未能成革政,相厄有屍臣。
廟算歸權戚,官符付棟人。
空教天下士,痛哭念維新。
此詩,得自昔日南洋新嘉坡《天南日報》所錄也。
後清議《旬報》亦有載之。
其原詩非隻此,昔見之,有秋感前後共二十首之多。
今搜查隻得此數,照錄之,可見其豪邁悲感之慨也。
是年秋八月因康梁逋逃,孝欽皇太後(慈禧)訓政诏下。
忽傳德宗景皇帝(光緒)禦疾,下诏征醫。
各省人心惶惶,莫知所措。
康時之黨禍,語多駭聽。
趙則漆室憂思,閉門飲恨,與舊窗友程佩芬朱子骥,談論古今中外黨人曆史,牽□誅戮者恒有也。
以法國七月三月革命,誅戮者百餘人。
古之阮大铖罪□□□賢,明魏忠賢之罪東林諸賢,元氣斫喪。
前日本府幕之末葉,亦如此。
今日□□株禍,六士喋血,蓋非隻株連六士。
其中當軸諸公,或革職、或幽禁者,則有翰林侍讀之徐緻靖、湖南學政之徐仁鑄、巡撫陳寶箴、其子吏部主事陳三立、倉場總督李端芬、戶部侍郎張蔭垣、兩湖總督張之洞、廣東學政張百熙、湖□□撫譚繼詢、詹事府少詹王錫蕃、舊湖南按察新擢三品卿銜黃遵憲、侍讀學士文廷式、禮部主事王照、前湖南學政江标、霸昌道端方、直隸候補道徐建寅、吳懋鼎、山東禦史宋伯魯、工部員外郎李嶽瑞、刑部主事張元濟、洪仲汝庶吉士熊希齡、侍講志釣、工部筆帖式志□、知府馮汝□、出使美國欽差大臣容闳、□□□飛鷹軍艦艦長,因追捕康梁不及,中途乏煤,疑其義釋,亦下獄。
譚罷,則凄咽不勝。
各省士林,前于康有為得志時代,自非康黨而冒為康黨者,今噤若寒蟬,一時避康之名,如避虎矣。
獨趙侃侃而論曰:“罪者自罪,言者自言。
同康罪者自同罪,不同康罪者,應不同罪。
磊磊落落,吾趙某何常應言康者而不言哉?”程佩芬、朱子骥,亦深韪其言。
後以康梁逃流外洋,其行為頗為中外各報所□論。
趙則洞燭之,甚悔當時誤信兩人也。
△趙聲遺著一(讀孟子豪傑之士說) 天下之人宜明知凡民與豪傑之分。
豪傑者,萬事自草創,不敢踐人轍迹也。
《滕文公上篇》第四章稱陳良曰“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蓋陳良者,楚産也。
楚在南方,與蠻夷交,而陳良獨能超出習俗之表,北學中國,中國學者不能先之。
西漢人雲:山東豪傑并興亡秦。
當天下滔滔畏秦威風,得陳涉項籍劉李者,決然自斷,為起大事,是豈可不謂豪傑哉?日本神後征三韓,北條時宗殲蒙古兵,豐太合伐朝鮮,可謂豪傑也。
西歐墨瓦蘭,自西洋航東洋閣龍探出亞美利加,拿破侖混一歐羅巴,亦可謂豪傑也。
近世徂徕先生(姓秋生雙松,一姓物部,江戶儒者也)稱仁齋(姓伊藤,名長胤,亦江戶儒者也。
江戶即今東京也。
)曰:“豪傑皆是在舉世宋學盛時,看破宋學,獨唱古學,斯為豪傑。
”故疑宋學著書辨之,山鹿(姓)素行先生先于仁齋,徂徕唱古學,痛排斥宋學,竟以事被流谪,亦可謂豪傑也。
長州藩屏劍槍合擊法橫地内滕三子也,二子亦可謂豪傑矣。
然二子幸遇時,乘文武興隆治教更張之機,以為其可為,所謂順風而呼者也。
先是有栗栖又助者,有古武士風,又能以劍槍術導人,是可謂豪傑也。
當今天下,士用頗衰。
雖小男子,能斷然以古武士風自任,以為天下先,亦可謂豪傑也。
今以一介士為天下後世程式如彼,且前所曆舉豪傑,亦素非有王侯之位,韓魏之富,可知不能奪勵者不及于凡民也。
待孔子七十二弟子,如漢高之蕭曹陳周豪俠而興者,可為凡民矣。
凡民所為,猶能如彼,世之有作為而可傳于後世,皆當奪興矣。
△趙聲遺著二(孔子為宇宙一大思想家) 我國哲學思想家,古代岐分二派。
孔子之學,稱為鄒魯學。
戰國時有老詹者,著《道德經》,後孔子而别立一派。
老亦一代之碩學,其博辯想足與孔子相敵焉。
老子之學,後亦分而為二派,道家楊家刑名家是也。
關尹子列子莊子,道家者流之铮铮者也。
而莊子學兼儒老,于書無所不讀,複妙于文章,巧于論辯,實我國古今之奇才,故老學至莊而大成焉。
然後繼無人,其學與戰國共亡,同歸湮滅,複無敷衍維持之者。
至漢代《淮南子》,僅堪追蹤。
然亦猶耿耿星光,未能明照四海。
流而為晉代清談之徒,講哲學者,放意肆志,專以虛無恬淡為宗,甚至書蒲博奕,蕩然無制。
又或練丹以求不死,則所見益陋。
蓋道家至漢而已絕滅焉。
楊家者,楊朱倡之,雖名著當世,然亦無繼起。
若刑名家,則習之者皆主實務,而非逞思辯之徒,顧其學亦不永傳。
墨子亦周代一大思想家,學本出孔子。
後獨提倡兼愛尚同之義,然能使我國哲學生一波瀾,亦不為不快也。
如非命非樂,攻難孔子,亦當時一巨子也。
然任俠尚氣,舍身救人,複能卓然窮物理,
陳家頗豐,豪情甚俠,趙樂居焉。
後三月廿九,陳斃于督署,當趙去職之先一日。
在标統部下,暗與素相愛諸軍士,道盡去志苦衷,軍士多有依依不舍之态。
及話别數語,軍士則紅暈兩目,趙淚為之一下,于此可見其當日與軍人之感情也。
以趙之才,抱負不凡,苟使得為國家用,大可收幹城之功,為治亂之能臣也。
其任标統之心如此,官場恒防其醉翁之志而不在酒者誠然。
自請撤差後,日與陳同遊,組織黨人。
若遇富者則勸其助資,貧者則惠以小費,務使結人歡心而後已。
陳乃閩省侯官人,随父宦遊江南,後和趙結識一宗姓。
字少若,年僅廿歲,廿九事敗被捕。
日報所載其被捕堂訊時,指官長而言曰:“爾為此舉為壯士辱乎?”前趙與某相處數月,後少若往外洋留學。
屢與趙通信,诙諧中,少若則稱趙為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趙答少若,則稱其為粵東明末之陳子壯,以書可讀不可試,田可耕不可置答贈之。
而少若辛亥三月廿九在廣州起事,為粵吏所殺,竟兆谶陳子壯前遭慘戮之影子矣。
趙在江南,得與粵東河南李慶春之孫交通,蓋由香港黨中人介紹。
廿九後李被捕,李水提審訊其姓名,答曰:“李生。
”又問曰:“汝另有何名?”則曰:“不是李生,便是李死。
”須臾笑指水提問曰:“汝識我否?”水提問汝是何人,曰:“我河南李慶春之孫也。
向留學西貢,去年新軍事起,在宜安裡放火者我也。
”水提又曰:“汝輩年少,何故為此?”另有一少年曰:“尚有某貴公子,昨日在督署已拼命矣,我輩何足惜哉?”所謂某公子者,乃福建已故前雲南巡撫狀元林鴻年之孫,名時爽。
焚攻督署時,手執單車響筒,僅鳴七聲,即中槍倒斃也。
以趙曩日之千裡神交,能通黨派,可想其才為何如矣。
◎趙聲轶事二 粵督岑春煊初調雲貴,而不赴任。
繼調四川,又不赴任,以疾奏辭。
後晉京陛見,得任郵傳部尚書者月餘,初岑拜命川督,朝廷調周署兩廣,以繼岑位。
不半載,而岑又複粵。
出京至滬,竟不果來,周即開缺回籍。
蓋周初至粵繼岑位時,以粵東新軍标統乏人,物色在粵諸将弁,無一克當者。
竟複召趙來,以其才堪大用,畀以重權,再命任新軍标統。
趙至,周面谕曰:“新軍軍令,宜剛柔并濟,賞罰嚴明。
軍人無不樂于聽命,汝宜專心視事,切勿生異心。
克盡厥職,方不負本部堂重托。
倘有萌異志,實自取罪咎,不特汝身敗名喪,本部堂亦有處分。
大則革職查辦,小則交部議處,尚何有面目歸見江東諸父老耶?”趙連聲諾諾而退。
于是赴任攝篆,在東門外燕塘新軍諸營,訓練兵士,義待甚厚。
各标中有聞其昔任江南标統,揮金如土,以待兵士。
月中所受之薪俸數百,軍士有病,營中須有軍醫調施藥石,惟病者所食戒口饣送,皆須自辦。
趙憐其苦無資購,則解囊相助。
各标中軍兵數千,染病者不絕。
趙君雖每月受俸金數百,半多分助病兵之戒口物。
餘又好結識義俠,揮霍不吝。
每當休息日,與軍中排長隊官,辄到酒樓大嚼,不醉無歸。
故恒未見其有餘積也。
及任粵新軍營中,周給薪俸每月至九百餘金,可謂優待之極。
趙之揮霍如是,軍中兵士,或接到家書,内因親喪大故,苦無川資返鄉者,每求之,則必有應。
少則數十,多則百元,皆弗計也。
以故恒年累月,被袱床具自安粗樸,冷天則衣以粗棉襖。
出入所穿者,則一襲藍布之縫破長衣,暑天則短褐,行遊亦一襲舊機白長衫而已。
更有一種義俠,為能人所不能。
倘遇兵士借貸,一時乏應,則命檢其舊棉胎子,夾一趙聲名片于内,令其拈往東門外某典庫當之。
該典庫多則典銀五兩,小則典銀二三員。
恒以此例,蓋深信趙之義俠,故價值有如此之重也。
三日後,趙必自贖之。
所以營中各兵士,上至排長隊官,下至夥夫侍仆,皆口碑載道,倚重如山,無不感其自甘儉樸,視财如水,以待軍人,個中少有知趙之别具苦心,為結歡軍士之計也。
凡禀見上峰,趙則嘗因袍頂靴子不便,皆往四牌樓諸衣店,暫稅而穿之。
穿後即還諸該店,清結稅金。
粵藩胡湘林方伯,耳趙名,欲見其人。
故召之,面試其才,以觇品學。
時值暑夏,趙命侍者持金往賃單紗袍帽靴頂。
隊官見其常常若是,月受重俸,非無力購置,勸其自備,以應不時之需。
趙不聽,仍賃穿而晉谒胡藩。
胡一觌其面,愕然問曰:“汝新軍标統之趙聲乎?”趙曰:“是。
”胡見而心栗,又曰:“汝姑坐此,吾畢公事而後與汝談話。
”遂抽身入上房,久而不出。
趙無奈不辭而行。
歸營後,滿腹狐疑。
明日尋胡之心腹侍者問之,方知胡因見己之滿面兇煞氣,故發心栗,無他故也。
無何丁未之春,廉州亂起,黃興等附從。
周督命趙統兵往廉迎敵,那旦失,趙克複之;那彭破,趙攻複之;破米仔村,趙又克複之;略白鶴洞,趙戰勝之;據鳳凰墟,趙奪回之,以及解救欽州靈山之圍,皆趙功焉。
其時欽廉道某,以趙功居最多,心實不怿,轉而生妒{日月}功。
所謂每遇困圍能救主,轉嫌安夏鎖銘碑,某道此中之謂也。
後某道為提鎮司道所排擠,趙已憤然而去。
初欽廉之役,由土人抗捐而起。
繼而革黨黃興等附從,意欲乘機發洩。
黃以“民之憔悴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不革命尚待何時之語”以激剌土人,故不數日,而那旦、那彭及鳳凰墟白鶴洞等相繼失陷,毀署戕官,聲勢洶洶。
大吏命趙往,趙至,雅不欲傷害黨人,隻趨前而撫慰曰:“事未可為。
土人之氣,雖起如奔濤,繼而平餒,不足倚也。
今為亦無益,不但無益,而且必不成功。
不如不為之愈也,免事敗而同胞遭于殘戮。
”黨人因感其言而散,土人見失所依恃,亦哄然而散,分竄各道而去。
故其克複解散之功,不甚費兵力也。
當時省中大吏疑之,謂趙之舉動,大有與革黨相通。
趙聞之,恐噬臍莫及,故急竄海外之越南,粵吏懸金五萬員購緝之。
至辛亥三月廿九日廣州起事後,張堅帥仍懸紅緝趙,照會越南總督,驅逐出境,并會各省督撫協拿,及水陸提督分饬防營偵緝。
嗚呼!不料事僅半月,染肺癰症而死。
曾記其在廉平亂事,設宴于南門外之海角亭,招待諸将痛飲。
酒至半酣,即席口賦七絕二首。
其豪邁悲歌之慨,風流儒雅之儀,足以令人生感者。
惜乎生無大造于社會,死當赍恨于泉台也。
茲将其詩錄下,其詞雲其一決戰由來堪習膽,殺人未必便開懷。
寶刀持向燈前看,無限凄涼感慨來。
其二臨風吹角九天聞,萬裡旌旗拂海雲。
八百健兒多踴躍,自慚不是嶽家軍。
其一首句,無怪前在江南賦閑時,陳少若由外洋緻書,以趙子龍一身都是膽贊之。
味其第二句,而可見其在廉婉言撫慰,不傷同黨之心也。
□□□□□其情,古人所謂誦人之詩,而知其人之心性。
趙生平喜賦詩,每□□□念。
讀此而可知其志之為何如矣。
湖南倪映典,當趙在粵東新軍标統任時,前詣求差。
趙觀倪良久,心□□□□□也,乃徐徐謂倪曰:“爾性燥浮,日後必為吾累。
”故卻之。
倪再三求請,趙終不許。
倪夤緣到督練公所,運動得為排長,時趙不在位矣。
值宣統二年春,□□□哄之事發,倪雖銷去排長差已久,陰行回營鼓動軍人,誘騙于衆兵:“□□□昔待汝等甚厚,其不過欲爾等共圖大業,以恢複我漢人山河而已。
□□□□函雲,今日午後四點鐘,趙前标統由江門帶有彈子數萬顆,來□□□□□”而趙實未有函至也。
叛兵與李水提軍對壘時,語出悖逆,又雲同黨明日□□□号戰艦到助,汝識時機者,速舉轉槍頭來降雲雲。
噫!趙君一時之名,□□□重者如此,亦可想見其為人也。
◎趙聲與林文 林文,字廣塵,号時爽,年二十七,福建閩縣人,已故前南巡撫狀元鴻年之□。
父閩中名士,已卒。
生平以武侯淵明自況,嘗制一水晶圖,進為諸葛孔明。
為□揮金如土,富計謀,人呼之曰“林大将軍”。
能詩,書法亦佳。
人以其雙目顧盼不□,而字迹遒勁,故為之語曰“林将軍獅子眼扁擔字,”因自戲号“獅眼兒”。
幼失□□姊(沈保桢之媳也)鞠育之,甚得其道。
萬裡寄書,惟勤勤以勵志勉學□□不涉瑣屑。
妹亦賢,前數年,文過滬。
妹聞其已入黨,不能回國。
手足相見,不發一言,但痛哭不已。
或問文何久不娶,文正色曰:“瓜分之禍,旦夕立至。
尊嚴□□,□見丘墟。
親愛同胞,将為奴隸。
豈志士受室之時耶?”文年廿一,姊以金渡東留學。
初入成城學校,後進日本大學法科。
悉專心攻國際公法,及國學甚精。
私□□不屑學,曰:“此刀筆之事,非吾輩所當急也。
”治陽明學禅學,尤有所得。
三月廿九肇事,各報所載一面目瘦削者,吹号當先,僅七聲,中彈而亡,蓋即文也。
文生平作詩甚多,然辄自毀其稿。
與友唱和者,間有載于海外各報。
今錄五言絕六首詩雲:其一落葉聞歸雁,江聲起暮鴉。
秋風千萬戶,不見漢人家。
其二仆本傷心者,登臨夕照斜。
何堪更回首,墜作自由花。
其三故國河山遠,秋風鼓角殘。
登臨悲歲促,涕淚向人難。
其四路盡天應近,江空月自寒。
不辭随落葉,分散去漫漫。
其五□□□□□,幹戈久未安。
豺狼充道路,刀俎盡衣冠。
其六大地秦關險,秋風易水寒。
雪花歌一曲,聽罷淚漫漫。
又有七律二首其一秦始山河百二重,而今無地覓堯封。
鄭洪舉義斜陽冷,葛嶽奇才碧水空。
水事何曾哀樂盡,野花依舊寂寥紅。
魚龍殘夜誰能嘯,隻此傷心萬古同。
其二□□□□□□□,□□□□□□□。
杜李文章嗟莫及,蔺廉肝膽喜相磨。
西方有夢歸猶急,北鬥無聲淚一更。
太息江東豪傑盡,糟糠無複鑄夷齊。
讀其五言絕句有唐人古風,七律之與趙聲七絕句,趙之句中帶激昂溢露,林則借景寫情,句味純婉。
如非舊學深純者,安能得此詩乎? ◎趙聲轶事三 辛亥年二月,趙在港已分布省中黨人一切地位。
匪伊朝夕,慘淡經營,不遺餘力。
時粵中之購辦頭發者,實繁有徒。
其發俱由外省運來,多分售與人梳馴,有條不紊。
然後複向梳者高價收回,而賣與西人。
或雲用以作大纜,或雲一發化為數發,以織造戰甲。
諸說紛紛,莫衷一是。
趙乘此勢,由外洋所購之軍夥,裝作頭發運入。
或在城裡,或在河南,先起出内藏之軍夥,然後發售亂發,或黨中人僞作發業,為密地私藏軍火計。
又在大石街、蓮塘街、小東營、天官裡、仙湖街等處稅,作公館為住眷。
其機關部則在蓮塘街廿六号門牌吳公館,其會議所,則在小東營沈公館。
城内之軍火,輾轉内地,則或假延道尼建醮,得借其道壇各箱私亻載,暗裡分運。
其計豈可謂不巧耶?及事敗後,小北仁安街十二号門牌,粵成公司頭發店,逃去一伴。
該管分駐所巡長黎安,搜查其鋪内所遺,隻有零星什物。
複在床上被架内,搜出該黨同盟會票紙百餘張,印刷甚精。
即呈警署,其會票雲:中國同盟會會員(姓名籍貫),當天發誓,同心協力,驅除滿虜,恢複中華,平均地權。
矢忠矢信,如敢渝此,任衆處罰。
介紹人某某,主名人某某。
天運月日又聞該黨在街上會哨之暗号,甲口呼“天”字,乙口則呼“運”字以應。
先預在觀音山腳,夜懸扯紅燈為夜戰号,凡三起三落,為收隊之令。
不料廿八被捕去九人,知事已洩。
廿九七百餘人,會議于小東營沈公館内,當時站街巡士竟無知者。
有主宜速進行,有主即行解散,黨首黃興發言,則謂進行亦不成,不進行亦不成,不若急為進行,以冀萬一。
縱敗之,猶勝束手待捕。
于是進行之議遂決。
是時下午二句鐘,各人分頭四出購毛巾,以連兩條挂于膊為号。
首行者扮作洋人,乘洋肩輿入督署,随後紛紛撲攻而焚毀焉。
先于廿六日,有女黨人由省下港,謂黨中人某,實為政界作偵探,以故省垣戒嚴已甚。
趙知事不諧,緩不上省。
後接黨人電雲:“勢迫萬不能生,隻作急兔反噬計,免袖手待死。
”趙廿九晚上省,三十早到。
知事敗,即由原船返港,胡漢民亦同上。
因見城門已閉,同趙返港。
其弟衍鸾,字毅生,廿九事起後,即夕逃出城外,明早往佛山,運動順德樂從一帶。
趙因此事不成,憤恨成疾,不思飲食。
胡某見其如此,即以血縻與食。
食後腹痛,即延日本醫生醫治,據言肺炎。
飲以藥不愈,轉延英醫,謂其症為腸癰。
欲速效者,非施以刀割不能愈也。
趙以速行在即,不允割。
延至中旬,隻留胡漢民等四人與之調理。
炎症益劇,幾至發狂。
十八黨友将趙送往雅利氏醫院割治,因遷延日久,體氣過弱,割後不能救。
嗚呼!一命猝然作古,時年卅九歲。
◎戊戌變政時之趙聲 溯自甲午戰後,香港孫汶楊衢雲始創革命,後因紅帶之案,洩于廣州城外省港輪船碼頭。
斯時不過三數人之提倡,百十人之附和。
風氣閉塞,黨勢難展。
繼有戊戌變政,康有為倡保皇會于京師,首上《公車上書》(為割台灣賠款二百兆贖還遼東)。
當時十八省舉子因會試,群萃京中,附骥簽名者千百。
其書洋洋數萬言,皆痛陳天下時事大勢。
讀者上自樞垣大老六部公卿,下而各省士夫,無不推許康有為為識時之俊傑也。
康得志,援薦黨人。
鄂督張之洞,又保薦梁啟超、楊銳,湖南巡撫陳實箴又保薦在籍紳士譚嗣同等為軍機參預新政。
一時保皇之名義,如風起水湧,洶洶澎漲。
名人賢士,多附從焉。
不料康謀不軌,圖事洩發。
康梁逋逃海外,譚嗣同、楊銳、楊深秀、林旭、劉光第、康廣仁六士喋血于菜市口。
當時輿論,尚重康梁,多痛擊朝中諸大老之舊腦根,為互相水火焉。
當保皇黨之盛行也,趙聲甚愛慕康梁才志,對于一切改革新政諸舉,極贊成。
日與舊同窗友程佩芬、朱子骥、沈國賢以及識時諸士鄒景陶孝廉、萬瀚蔚等,結為詩社,杯酒相從,日談國事。
每言至激昂之語,必擊節悲痛,籲嗟太息。
慨大局之沉淪,恨狂瀾而莫挽。
以今日之時世,非推翻舊局,改良新政,制造新國民,不足以富強天下,以拒外侮也。
首為國計,而推及教育,以養成尚武之風,方能立國。
國計者,萃天下之菁華,而核其來去者也。
今日政府,隻知有去路之不敷,而不審來源之短绌也。
病根短绌,隻仰屋咨嗟,有十八省之礦産而不思浚,各處口岸而不辟開,四百餘州鐵路而不興築,是不知理财,良可慨也。
有理财之方,而後得資教育。
教育者,為國家作育人材之計者也,異日用才得以備采有才儲焉。
而尚武之風,從茲而養。
今之天下,一如春秋之天下也。
以戰論,無學不足以敵人,所以有學之國勝,無學之國敗;多學之國強,寡學之國弱,理所必然矣。
子輿氏言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
以拿破侖之才德感格國人,而法國民族之精神丕振。
英國大将惠靈吞之戰功一立,而國學趨夫尚武,可知教育者為關系夫強弱,故教育決不可少焉。
嗟夫中國今日,幾成為無教育之國者也。
無教育故無尚武,沉沉弱弱,積重于茲矣。
忽者康梁為振發聾,改革新政,開四千餘年之新眼界。
趙于是愛慕其保皇。
未幾,康梁逋逃,忽而複舊。
趙忽而不樂,憤懑填胸,咨嗟撫歎,無限感懷。
日夕相與鄒景陶萬瀚蔚等,吟詩廿餘首,皆感慨時局。
今搜得其原稿十數首,是秋感而作,署名痛哭生者蓋趙也。
今讀此詩,與近吟之聲調略異,此人生以時勢而轉移也。
詩雲:其一浮雲西北望長安,轉綠回黃眼倦看。
堂額竟除新學字,門封重撤舊裁官。
早知秦相能相壓,何有商君苦用鑽。
孤負至尊憂社稷,千秋疑案說紅丸。
其二悲秋有客卧江城,難遣蒼茫百感情。
河決未消黃水勢,饑民易起黑山兵。
石人敢信因謠出,金狄真愁應谶生。
時雖年荒正無那,況堪江上鼓鼙聲。
其三不獨江南賦可哀,傷心聊複此登台。
徜徉百虎存生命,改制公羊是黨魁。
從此詩才兼史作,漫天秋色送愁來。
驚聞午夜鵑聲淚,未久天津血戰開。
其四萬山秋色赴重陽,莽莽乾坤意黯傷。
敢說巨君媚艾母,未容孝孺問成王。
東周紀月秋多蜮,四極占星夜動狼。
笑指黃花亦時勢,金英開遍島臣章。
又搜錄其五律詩遺稿于左(戊戌變政後作) 未罷鴻都學,先停有道科。
金銀潛氣轉,文武異才多。
解盡營中旨,休虞倒太柯。
濁流何混混,極目望黃河。
濱海無安土,潢池更弄兵。
鲸波春溢岸,孤火夜連城。
己誤通商局,翻增保教名。
癡聳吾羨爾,高會集群英。
天下誰健者,出門橫佩刀。
常人歎龍種,神器等鴻毛。
木落諸陵哭,花矯大帥豪。
荊州劉表在,八俊自名高。
九葉華夷主,周大兩歲星。
艱難為社稷,卧病自宮廷。
下诏醫方出,朝正典禮停。
須防中外口,一疏護流星。
遺種傳烏洛,飛車過紫蒙。
神龍秋失水,胡馬夜嘶風。
外援憐桑相,中朝憶魏公。
浮雲連北極,時論太洶洶。
空益朱車衛,難回鐵路權。
蠻雲遮楚粵,漢月冷幽燕。
願請修宮價,先添橫海船。
已無夷夏界,何處說防邊。
莫向帝鄉間,南陽多近親。
未能成革政,相厄有屍臣。
廟算歸權戚,官符付棟人。
空教天下士,痛哭念維新。
此詩,得自昔日南洋新嘉坡《天南日報》所錄也。
後清議《旬報》亦有載之。
其原詩非隻此,昔見之,有秋感前後共二十首之多。
今搜查隻得此數,照錄之,可見其豪邁悲感之慨也。
是年秋八月因康梁逋逃,孝欽皇太後(慈禧)訓政诏下。
忽傳德宗景皇帝(光緒)禦疾,下诏征醫。
各省人心惶惶,莫知所措。
康時之黨禍,語多駭聽。
趙則漆室憂思,閉門飲恨,與舊窗友程佩芬朱子骥,談論古今中外黨人曆史,牽□誅戮者恒有也。
以法國七月三月革命,誅戮者百餘人。
古之阮大铖罪□□□賢,明魏忠賢之罪東林諸賢,元氣斫喪。
前日本府幕之末葉,亦如此。
今日□□株禍,六士喋血,蓋非隻株連六士。
其中當軸諸公,或革職、或幽禁者,則有翰林侍讀之徐緻靖、湖南學政之徐仁鑄、巡撫陳寶箴、其子吏部主事陳三立、倉場總督李端芬、戶部侍郎張蔭垣、兩湖總督張之洞、廣東學政張百熙、湖□□撫譚繼詢、詹事府少詹王錫蕃、舊湖南按察新擢三品卿銜黃遵憲、侍讀學士文廷式、禮部主事王照、前湖南學政江标、霸昌道端方、直隸候補道徐建寅、吳懋鼎、山東禦史宋伯魯、工部員外郎李嶽瑞、刑部主事張元濟、洪仲汝庶吉士熊希齡、侍講志釣、工部筆帖式志□、知府馮汝□、出使美國欽差大臣容闳、□□□飛鷹軍艦艦長,因追捕康梁不及,中途乏煤,疑其義釋,亦下獄。
譚罷,則凄咽不勝。
各省士林,前于康有為得志時代,自非康黨而冒為康黨者,今噤若寒蟬,一時避康之名,如避虎矣。
獨趙侃侃而論曰:“罪者自罪,言者自言。
同康罪者自同罪,不同康罪者,應不同罪。
磊磊落落,吾趙某何常應言康者而不言哉?”程佩芬、朱子骥,亦深韪其言。
後以康梁逃流外洋,其行為頗為中外各報所□論。
趙則洞燭之,甚悔當時誤信兩人也。
△趙聲遺著一(讀孟子豪傑之士說) 天下之人宜明知凡民與豪傑之分。
豪傑者,萬事自草創,不敢踐人轍迹也。
《滕文公上篇》第四章稱陳良曰“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蓋陳良者,楚産也。
楚在南方,與蠻夷交,而陳良獨能超出習俗之表,北學中國,中國學者不能先之。
西漢人雲:山東豪傑并興亡秦。
當天下滔滔畏秦威風,得陳涉項籍劉李者,決然自斷,為起大事,是豈可不謂豪傑哉?日本神後征三韓,北條時宗殲蒙古兵,豐太合伐朝鮮,可謂豪傑也。
西歐墨瓦蘭,自西洋航東洋閣龍探出亞美利加,拿破侖混一歐羅巴,亦可謂豪傑也。
近世徂徕先生(姓秋生雙松,一姓物部,江戶儒者也)稱仁齋(姓伊藤,名長胤,亦江戶儒者也。
江戶即今東京也。
)曰:“豪傑皆是在舉世宋學盛時,看破宋學,獨唱古學,斯為豪傑。
”故疑宋學著書辨之,山鹿(姓)素行先生先于仁齋,徂徕唱古學,痛排斥宋學,竟以事被流谪,亦可謂豪傑也。
長州藩屏劍槍合擊法橫地内滕三子也,二子亦可謂豪傑矣。
然二子幸遇時,乘文武興隆治教更張之機,以為其可為,所謂順風而呼者也。
先是有栗栖又助者,有古武士風,又能以劍槍術導人,是可謂豪傑也。
當今天下,士用頗衰。
雖小男子,能斷然以古武士風自任,以為天下先,亦可謂豪傑也。
今以一介士為天下後世程式如彼,且前所曆舉豪傑,亦素非有王侯之位,韓魏之富,可知不能奪勵者不及于凡民也。
待孔子七十二弟子,如漢高之蕭曹陳周豪俠而興者,可為凡民矣。
凡民所為,猶能如彼,世之有作為而可傳于後世,皆當奪興矣。
△趙聲遺著二(孔子為宇宙一大思想家) 我國哲學思想家,古代岐分二派。
孔子之學,稱為鄒魯學。
戰國時有老詹者,著《道德經》,後孔子而别立一派。
老亦一代之碩學,其博辯想足與孔子相敵焉。
老子之學,後亦分而為二派,道家楊家刑名家是也。
關尹子列子莊子,道家者流之铮铮者也。
而莊子學兼儒老,于書無所不讀,複妙于文章,巧于論辯,實我國古今之奇才,故老學至莊而大成焉。
然後繼無人,其學與戰國共亡,同歸湮滅,複無敷衍維持之者。
至漢代《淮南子》,僅堪追蹤。
然亦猶耿耿星光,未能明照四海。
流而為晉代清談之徒,講哲學者,放意肆志,專以虛無恬淡為宗,甚至書蒲博奕,蕩然無制。
又或練丹以求不死,則所見益陋。
蓋道家至漢而已絕滅焉。
楊家者,楊朱倡之,雖名著當世,然亦無繼起。
若刑名家,則習之者皆主實務,而非逞思辯之徒,顧其學亦不永傳。
墨子亦周代一大思想家,學本出孔子。
後獨提倡兼愛尚同之義,然能使我國哲學生一波瀾,亦不為不快也。
如非命非樂,攻難孔子,亦當時一巨子也。
然任俠尚氣,舍身救人,複能卓然窮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