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編
關燈
小
中
大
其高義,相傳至今。
為範墳雲,地以人傳,良有以也。
沿路塘岸,直達山麓,兩面環水,清幽雅絕。
下馬即步上山,經童子門,範墳在望焉。
複行數步至殿,殿中灰塵封積,阒其無人,惟聞松風梧葉之聲而已。
是時足力已疲,欲尋一休息處。
适内有小屋數椽,一僧恃遊人茶資以為利者,乃共趨前,臨窗小憩。
後谒賜山舊廬,始得見所謂範墳者。
古木森森,參天拔地,其勁直英爽之氣,範公之威靈,若式憑焉。
餘肅然緻敬,低亻回久之,不能去雲。
俄聞履聲橐橐,歌韻悠揚,來往遊人,絡繹不絕。
複由左上天平路,見古木蒼翠,崖石森列。
崖上題銘甚多,有四大字曰:萬笏朝天。
半山亭适露一角。
再上為缽盂泉,房屋幽雅,陳設清潔,涼風拂拂,頗覺别有洞天。
玩畢登樓,臨窗而坐。
南望靈岩山,吳王館,娃宮故地也。
而其東則虎邱山,出沒隐見,若遠若近,庶幾有隐君子乎。
西望楞伽,山,吳王郊台,猶有存者。
北望寒山寺,殊雄壯也。
下俯亭台林屋,崖石山泉,均在指顧之間。
而其中最特色者,為吳中第一水,又曰:白雲泉。
其泉由山中轉入,曲曲而下,水聲潺潺,清澄可鏡,誠可愛也。
俄而金烏将墜,若一線天。
七子山諸名勝,均不及遊矣。
乃返阊門,至觀前與《蘇州日報》主筆吳君及彭君等買醉于怡怡軒。
次日醒來,日已烘窗。
亟披衣起,偕友至北街拙政園,即前清滿人仝鄉之公寓也。
園中花木假山,亭台樓榭,雕刻精細,裝飾宏麗,為郡中各園冠。
想當時我民脂膏,供若輩揮霍,甚且于漢人禁止之内,而惟許滿人遊覽其中。
曾幾何時,産歸公有,凡辟為遊玩之公園。
而不許華人入内者,可作如是觀也。
餘等在煙波畫船中飲茗後,又會同彭舒二君,至惠蔭花園閱報社,而記者不禁大有感慨焉。
吾蘇自植園開放後,而一班家園,如半園鶴園遂園等,相繼借閱報社之名稱而漁利。
夫辟家園改以閱報社,乃文明之導,使不謂文明之地,竟為藏垢納污之秘密會集所。
無數之怨女癡男,各呈其陸離光怪之面目,喪風敗俗,莫此為甚。
而加之以淫詞彈唱影戲橫陳,使桑間濮上之事,易于媒介。
而某園竟欲大放焰火,負地方責者,非不知禁,且庇護之。
豈慈航普渡,而使怨女癡男,皆大歡喜耶。
餘不欲久雜其間,乃出園晤董子于桃塢,同至怡怡軒買醉而歸。
次日假滿,即雇馬至車站,附九點半車回滬。
歸校後,用是特為記之。
◎鬼訴 月冷階,霜寒庭砌,青楓瑟瑟,黃草萋萋。
此某都之城隍廟刹也。
登其陛者,止見棼欹圮,甍栌崩頹。
常住之僧侶,均已鳥獸散。
惟竈突有炊煙縷縷,則老道人尚留而未去。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老道人乃哽咽而為予言曰:“餘無家室,傭居此廟者,蓋已半世于茲矣。
民國成立,業曆過一番浩劫。
今者槍炮阗咽,幾令我無一椽可庇,什物已空,僅餘被一襲,乃鋪草為茵,蜷伏于神殿後。
惟冀神靈呵護,得免凍莩。
幸而毒焰漸消,惡氣稍殺,餘乃獲保餘羼軀,亦雲幸矣。
”予聆言,亦為之欷不置。
老道人複繼續言曰:“餘每夜孤栖此處,阒寂無人,絕鮮跫然足音。
當魚更三躍時,惟聞鬼聲啾啾,蟲聲唧唧,尤覺難堪。
然餘亦安之矣。
疇昔之夜,餘乃睹一奇事。
”語至此嗫嚅者再,乃複言曰:“日者餘酣興方濃,忽聞有聲甚厲。
餘一驚而寤,則聞哀号聲、缧绁聲、拍案聲、诘問聲,嘈雜不一。
餘心悸,餘身戰,已乃瑟縮裹被一角間之,隻見燭炬輝煌,灼耀如白晝。
殿上中坐一王者,冠帶巍然,氣象兇猛。
旁侍三四判官,牛首阿旁,俱執利刃钴叉分兩行立。
油垆火铛,森然羅列墀下。
庭中萬鬼攢頭,多著軍衣。
有折臂者、有缺足者、有洞腹穿胸者、有紛肢碎體者,俱齊呼冤屈。
“王者鞫其辭,即同聲應曰:‘吾侪戰死于疆場上,本屬分内事。
然此時并無必死之道,乃彼黨魁以自由民權等詞,極力鼓吹煽惑。
當起事時,各各興高采烈。
及至大勢已去,又各各高飛遠揚,逍遙法外。
君侪一時糊塗,遂爾罹茲冤抑。
尚求大帝,将各黨魁如孫文、黃興、陳其美、何海鳴等拘捕到案問罪。
’當時有判官握一管不律,習習書之。
既王者一揮手,群鬼均避至左廊下。
即又有一群,俯伏而前。
裝束與前略似,而軀幹偉大,姿狀蠻野較甚。
既擁至墀下,即嘈雜言曰:‘吾侪并非久經訓練之兵,主将乃以不教之民,驅諸槍林彈雨之中。
遂至一挫于北,再畔于南,輕試于太平門覆者數千。
冤哉主将,以我輩屍骨積高遂升高其位置也。
’言畢,王者複揮之手,群鬼遂紛紛集右廊下。
續又有鬼使押一群鬼前,俱扶老攜幼,呼母号妻,哭哭啼啼,凄凄切切。
或斷頭、或折踵、或腹漲如鼓、或舌出有咫,俱伏而奏曰:‘吾輩無辜之良民也。
彼曰為爾等造幸福,此曰為爾等除蟊賊,究之糇糧也,饷銀也,皆取之吾民者也。
圍困也,屠戮也,皆施之吾民者也。
吾輩見子彈而驚心,聞槍炮而褫魄。
由安居樂業,一變而為轉徒流離,再變而為孤魂剩鬼。
其最痛者三軍破甯之後,細軟先空,粗笨繼去。
老稚罔遺,辱及婦女。
見幾者堕井懸梁,遲延者失節殒命。
陷入九幽,難升西土。
苦哉苦哉!’且訴且泣,号啕不已。
王者大怒曰:‘兵卒冤屈,猶有可說。
百姓何辜,乃罹大劫。
此實中外絕無之慘劇,古今僅有之虐乘也。
聞陽世政改共和,原來反不如初。
’即傳令牛頭馬面,将陽世惡魔,如張勳、黃興一幹人勾來到案。
方飛簽下,忽左首一判官啟奏曰:‘此等冤鬼,固屬可憐。
然稽生死簿,亦由天祿已傾,大命既絕。
彼張黃輩雖罪深惡極,然大限未到,恐不應即時勾緻。
不如俟其自投,再擲之刀山,置之油镬,剝其皮,抽其筋,然後送諸回輪,投入畜道,以洩此侪衆生之忿。
’王者聞言,點首道是。
即令鬼使将衆鬼暫押,往枉死城候審。
群鬼均紛然散。
頓聞雞聲喔喔,一瞥眼間,若王者、若判官、若鬼使等,俱已不複見。
昂首翹瞻,隻見太白星孤明于天際,東方曙矣。
因思幽明果報,釋氏之說果不我欺也。
繼念此處現象,已室無完卵,道絕炊煙。
本不可以一朝居,今複親睹此怪事,心頭鹿撞,愈不可久留矣。
”老道人言畢,予覺滿庭凄草,迎風淅瀝作響,如有鬼物附者,遽黯然曆階而出。
(《錄蕉心稿》) 泣群曰:去夏秣陵浩劫,仁人痛心。
蕉心君以生花之文筆,寫鬼魂之冤抑。
借題發揮,聊洩牢騷,殆亦留仙曉岚之流亞也。
◎顧憲成君發明中國新字記 千九百十一年義國都郎開萬國博覽大會,吾國工商學各界之出品,運往比賽者甚夥。
而教育品陳列中,有異彩之文光發現其間者,為顧憲成君所發明八卦形之中國新字。
揭曉之日,跻于上選,竟得先進國志榮之特獎。
各國審查員鹹贊為中國政教進步之利器,駐義吳使亦有“會看通行四海何止偉業千秋”之獎詞。
何其偉哉!顧君字曉舟,江蘇華亭縣人。
為上海商學界知名士,當世之有心人也。
與某同鄉裡,且為總角交,知之尤悉。
自戊戌變政以還,所遇多刺激,毅然謀改良文字,以溥輸教育之助為己任。
因思教育之不良,實文字複雜而無統系為一大病根。
于是進而研求各國文字有年,審字母之精意,考音韻之源流,而于切音一道,豁然神悟,竟能發明世界未發明之玄音。
乃著革新之手,祛宿舊之弊,厥功甚大。
夫中國文字之起點,本屬簡單。
心畫心聲,初無分别。
篆隸真草,随世變遷。
《說文》雖精,又偏義而略音。
說者謂自西域字母流傳中國後,四聲七音,于是大備,而不知曆代文士好自作古,舍本逐末,故論韻之書愈多,而字音愈雜,雜則不能無異同。
标準既失,依據實難,殊令後學望洋興歎焉。
無怪江浙鄰省,宛如異國。
閩粵唇依,竟同陌路。
至于字義之繁雜艱棘,又較韻學為難,一字之離奇,考究動需累日;一義之幽赜,研求或曆經年。
欲竟公程,一闖至奧,非十數年不為功。
以十數載少年寶貴之光陰,僅能通徹文字之道。
其他各科之學理,正是無窮,又需幾何時之歲月,始克有功?嗟乎!一生之歲月,能有幾何?洎乎文字通順,學理貫悟,則少壯之時光,消磨殆盡。
僅餘垂暮之年華,頹唐之體魄,何足以治繁劇而膺艱钜乎?吾國舊字之弊害既如彼,新字之發明豈可緩乎?于是顧君殚精竭慮,援古證今,以發明之新字,出現于羅馬古國都郎賽會之場,而受志榮之特獎焉。
至其所造之字,蓋有三奇六利者在,敢為當世學者告。
何謂三奇?字母取伏羲八卦之形,變化成羅馬橫行之體。
學貫中外,義彙古今,一奇也。
發明世界未發明之玄音,故字母隻造一十有三,用以拼切中國字音,可盡其所有,且可盡世界字音所有,而補柴門哈甫世界語之阙,二奇也,字母分陰陽二體,串字可變化無窮。
串成之字,形聲兼備。
(假如漢文有百餘字同一聲音者,新字亦可以一聲之字變成百餘形式。
)仍是一字一音,一音一義,毫不失漢文制作之精意,三奇也。
何謂六利?形聲具備,可保存漢文之國粹,其利一;拼切适宜,可證世界字音之同源,而郵通各國,其利二;讀音畫一,可統一國語,其利三;字體橫行,可貫徹大同,其利四;習知拼法,可無師自讀,其利五;望形生義,可自悟文法,其利六。
拼且又推論吾國萬古之衍流,而追源于伏羲之八卦,奇之而又奇者也。
如顧君者,中國之奇士,羅馬之畏友也。
其造福于後來學子,甯有涯哉? 按北京教育部,去年曾開讀音統一大會,研究劃一字音。
無相當音标,為注音之用,暫以世界發音符号代之。
顧君發明之新字,若出而問世,用作注字音标,最為相宜。
蓋既可收讀音統一之效,又可成改變象形文字之功。
将來或可新陳代謝,為脫胎之漢文。
一舉兩得,誠盛事也。
(家修又志) ◎吳淞光複軍紀略 滿清專制吾區夏二百六十餘年,其對于吾族種種設施,無一非制造革命之原料。
但吾族人民之心理,類多墨守古人君臣大義之門面語,而不悟言外微旨。
故雖日對幽厲桀纣之行,亦太息痛恨,相與隐忍而莫可如何。
其有一二傑出之士,竊取湯武故事,欲有所為,則又弱于鼓吹之能力,莫克使人權公理輸灌于一般社會,故欲求同志不可多得。
猝然犯難,則一蹶而不可複振者,往往然矣。
事至洪楊,勢浸盛大,然不久而即衰落者。
豈滿人之能力足以震铄有為哉?蓋由文明程度不及,不惜同胞互賊故也。
論者憾焉。
吾黨巨子鑒先哲之失敗,痛虐政之滋甚。
又沐浴歐美之新潮,數十年奔走呼号,氣誼感通,人心一變。
于是盡改曩昔所以不能達目的之故,一一别定方針。
時機既至,歸附日盛,遂人人具有國民之資格。
又能各就所處地位,及所負才力,孤行其意,不謀而合。
至武昌一舉,遂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
不數月而共和國旗,遍我大陸世界。
亘古以來,政體遞嬗,未有若斯之盛者也。
吾知他日大漢篡史,必摭捃各方面光複事迹,彪炳宣揚,以昭示天下後世。
吳淞部分雖小,而實為長江大海出入咽喉,固屹然東南之要塞也。
且其力征經營之效力,有獨多者,轶而弗舉。
懼有責焉,著《吳淞光複軍紀略》。
自武昌舉義,聲震中外。
然自八月十九日,以迄九月十三日,敵兵四面萃集,事勢岌岌。
吾黨志士,雖知鄂軍之勝負,關系大事之成敗,然大都遲徊觀望,莫敢先發以為鄂應。
而鄂勢日孤,吳淞諸同志焉憂之。
群起建議,以為淞滬必同時并舉。
滬為萬國耳目所系,淞為江海屏障,不聯絡一氣,則聲勢不雄。
而東南諸省,亦未遽肯相應。
謀既定,事遂集。
于是寶山、太倉、常熟、昭文、江陰各州縣不崇朝而交第收複。
而蘇狼福、三鎮水陸各軍隊,亦鹹隸于吳淞光複軍麾纛之下。
既而蘇省都會之地,亦翕然景附,各省繼之,而大事遂成。
此雖由諸同志擘畫精詳,防守嚴密所緻,然亦由所居吳淞地點,實有高屋建瓴之勢,用能号召天下,收此巍巍之事功也,其所關顧不重哉? 吳淞軍政分府之成立也,公推湘鄉黃漢湘為總司令,朱廷燎為總參謀,華亭楊承溥為民政總長。
三人者,皆識時通變之奇傑也。
一時号令鹹出于其口,初承溥任警務區長,漢湘為巡官,廷燎統江海鹽捕師船。
會駐于此,迨武漢潮流所撼,意躍躍動,顧持重莫敢先。
湘人李燮和者,革命家之巨子也。
挾其目的,遊曆重洋,以中學為華僑師。
即乘此播其思想種子,随風飛揚。
審時機熟,視實行冒險為必要。
廣州督署之役,與黃興僅以身免。
潛蹤抵滬,滬上故多黨人,與燮和皆通聲氣,漢湘所敬畏者也。
至此遂由漢湘播導線于滬軍警界中之湘人陳漢欽,而通款于淞軍警界之承溥廷燎,以及要塞統領姜文周,故得機關互應,一發轟然。
然淞之發展也較難,當是環淞數裡,水陸要塞巡防各兵隊林立。
有一梗議,禍患且不測。
漢湘與承溥廷燎三人,于是焦思極慮,謀所以一一聯合之策。
計定,漢湘随單身登策電及外海營艇炮艦,走獅子林南北炮台,谒濟字客軍及巡防隊。
召鹽捕師團各領哨,所接皆錯愕。
若迎若拒,首鼠兩端,終不得其要領。
旋各舉代表會議取決,意躊躇仍不一緻。
然卒得最後之結果者,則正不知此一寸時間,其為淚其為血之磅礴噴湧而出也。
俄而艇艦營壘,悉懸白旗,而濟軍營門尚閉。
維時天初明,主将黎天才,素持中立主義。
治軍嚴,莫敢發。
雖有督隊官徐占魁陰相結納,尚未知其能力如何。
漢湘等憂之,急遣人辇銀千數百元,稱犒師,叩門而入,軍心踴躍,事乃成。
是役也,主動滬及淞者,燮和也,主動淞者,漢湘也。
然承溥為警界主體,号令所自出。
抑警部力弱,無廷燎鹽捕精悍之師,勢亦不張,而漢湘獨早能陰窺二人之隐,動其所欲動。
君子于是謂漢湘能知人,謂承溥廷燎之能認漢湘,實為一時英豪相得之盛雲。
當淞滬同時光複之初,滬人士鹹擁戴李燮和為滬軍都督。
燮和以身有所系,則不能再謀進取,力請遜賢。
遂赤手組織北伐隊,一時青年志士,女校奇才,争趨麾下,願執鞭珥以相從。
軍中競呼“李先生”,服從之盛,蓋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淞地同志聞而議曰:“方今東南十數省已悉反正,而北方猶昧大義。
李先生此舉,實樹天下先聲。
”顧練兵地點,滬不如淞,乃往迎莅,奉以吳淞軍政分府水陸總司令名義以系軍望。
而漢湘下之,當是時南方獨梗南京一城。
清總督張人駿将軍鐵良雖頑,已失勢無能為,惟江防枭将張勳實左右之。
甯城不下,武漢交通有阻,且棘津浦路線,礙北伐。
于時攻甯各師團麇集相持,燮和憂之,乃就漢湘承溥廷燎謀,以濟軍久習戰鬥,民軍少經驗,今協師決勝,殆非得濟軍不銳。
謀定出師,主将黎天才率所部逼城下,審形勝,首撲奪烏龍山,次幕府山,遂乘勢并據獅子山。
此三山者,俯吞全城,得之而形勢益固。
張勳知事不可為,乃率張人駿鐵良宵遁。
金陵定而武昌益鞏,自是益得專事北伐之師矣。
隸于吳淞光複旗下各軍隊,散布各地面,縱橫數百裡。
以營計,二十有奇,皆視所主地以領饷。
素不統攝,又新歸附,非賞不能得其心。
若從而編制,則服械有增,矧添練兵隊。
如北伐、如防守、如護衛偵探,一爐一竈,井然秩然,均須從根本上籌備。
不甯惟是,時而接待客軍、時而出發兵隊、時而犒捷、時而無降,此外郵電有費、輸運有費、建兵房棚栅有費,門類百出,不可殚數。
凡此應付,竭力支撐。
種種困難,殆非筆舌所能道其狀況。
嗣認蘇省為主體,額饷始有着。
而前後溢支之數,不可勝計。
其間以燮和名重,而得協助者居多,漢湘承溥廷燎亦各以聲氣時獲撥濟。
然以私人名義為公家負債,亦正不少矣。
自有商船籌饷處之設,始得稍事補苴,然酌行潦以實陂池,終恐無濟。
故說者謂諸人當謀光複時,有無限隔膜不相知之勁旅,環伺逼立于其旁,欲猝然鎮服之,頗非易易。
及觀光複後籌措經濟問題之難,又轉覺前事之尚易為力。
洵深知個中甘苦之言哉。
淞濱一偶,為江海出入門戶。
人民五方雜Ш,匪類出沒,素稱繁劇之地。
自光複軍起,各處訛言時警,忽而滿暗殺團偷渡矣,忽而敵輸軍火入矣,忽而鐵良張勳遣刺客來矣,人心皇皇,到處皆成風鶴。
甚至軍事上之警備,亦轉增人驚疑。
而吳淞獨無此慮,司了望有炮台,遊弋檢查有安濤飛霆策電炮艦,邏市有偵探,而内部職員且從而周番夜哨。
故居其地者,鹹倚若長城,安堵無恐。
不意枭匪亦利用此時間,蓦然連樯率數十百私船闖入,一時全鎮大震。
幸朱廷燎方欲弛鹽統而未遂,得飛檄管帶彭定華及所部各哨領,鼓槍艇飙集。
岸兵環噪之,枭衆大驚,争易舟遁。
枭之來也,伺我不備耳。
至是而人鹹知淞地防守之嚴,而鄉鎮伏莽以及遊手獵食之徒,亦各聞風膽落,相率遠遁矣。
或問吳淞軍政分府成立,及其維持與所著效力,人謀事實,備于上所雲乎曰:否否。
支大廈必以棟梁,而僅有棟梁,亦不能成大廈,勢也。
琴瑟專壹,誰能聽之?八音克諧,自來尚矣。
淞地雖小,固完全一機關部,其資于群策群力正多。
當光複之初,民軍旗幟,綿亘數百裡,莫不各有專官。
如定寶山,則仲傑為首,而龔澤芳張璧持等副之。
狼山則許宏恩為首,而張仁第等副之。
福山常昭則龔先耀仲傑為首,而龔澤浦等副之。
嘉定則朱濤為首,而洪松之等副之。
太倉浏河則董鵬飛朱廷祿為首,而蔣壽鵬等副之。
羅店則劉寰慶須家骥等同主之。
惟江陰則章兆旗彭定華潛往運動,即翕然歸附,并不煩以兵力。
事定,其不贊同之前清委任兵官,皆已逃匿。
漢湘恐兵無主,亂愈滋,爰檄龔先耀鎮守福山,許宏恩鎮守狼山。
為兵官反正者勸,且龔等故二三品秩,素孚軍望者也。
其擔任内部職務,則有若夏口劉炳恩、湘鄉曾廣钅黃,充軍事副參謀,謝藹光馮鼎張曾階朱濤朱廷祿等充民政參議,漢陽吳傳榮綜财政兼總掌文牍,桂林以景福任司法兼督輸軍饷,番禺莊鵬九掌秘書兼監督籌饷處事宜,而就中尤以劉炳恩攝職獨重。
如楊承溥犒師之甯,即令權臨時兵憲司令,黃漢湘朱廷燎或統領水師,或統領陸軍步隊。
凡光複範圍地點,時或有警,即馳往撫循。
所懸職務,皆借炳思兼攝,故勞亦特甚。
其他各要職如參軍則有章兆旗、張英才,顧問則有顧言、沈周、趙以權,總稽查則有龔先第,總庶務則有龔澤芳,軍械則有蔣壽朋、劉乾、虞赓揚,軍需則有缪恭寅,支應則有宋雲忻、朱雲濤,稽核兼掌簿籍則有吳兆棠,籌備則有許試、譚孟祥、何秋士、高敬堂,交通則有戴鐘浩、翻譯則有嶽世澤,秘書則有朱振聲,軍事文牍則有楊發瀛,民事文牍則有吳中偉,書記則有劉寰慶、汪文治、曹宰铨、沈鳳來、盧兆镛,監印核對收發則有朱增榮、範怡春、賈少珊、韓邦桢、楊家鼎,招待庶務檢查則有董鵬飛、須家骥、趙秉鈞、殷嘉言、朱文彪、馮啟民、徐俊卿、徐松、朱玉忠、陳兆麟、謝成、章祖惠、朱英瀚、單邦瀚、曹敦仁、姚慈,運輸則有夏明仁、夏同慶,護衛隊管帶則有馬有才、梁子桐,隊官則有黃迎祥、周維馨、張大栅、葛伯寅,偵探隊長則有萬樹春,暗探則有朱子昂、謝祺、朱光明等。
凡此以上各員,雖職有重輕,才有大小,事有繁簡,或先為甲差,後易乙差;或本任此缺,又兼彼缺,前後不無歧異。
且人衆事雜,一時難免遺忘。
茲惟就所記者随類而書,要于當日事實上無甚大謬而已。
然或人缺其一,事即不舉。
用達其長,過即相随。
牽一發而全身動,措施豈容或誤。
故吳淞光複軍之所以成與成而不辱于名譽,實賴在事所用之盡得其人。
今者五族大共和國成矣,策勳紀績,随地有人,而吳淞舉事最先,豈得獨列于後。
史例紀人紀事,有特書,有連類得書,茲亦猶斯義夫。
漢史氏曰:嗚呼!國祚之系于人心,顧不重哉!人心有所甚好,有所甚惡,有國者所當視以為行政之方針。
若不從其所好,去其所惡,積極必反,未有不亡國敗家者。
夫披大漢輿圖而指武昌,枰中一子耳,淞抑微矣。
然大禍之發,如泰山片雲,不崇朝而遍天下者。
何也?人心已去,不可複回矣。
清其已事也,可不鑒欤? 野史曰:吾讀《吳淞光複軍紀略》,而歎李燮和之功為不可及矣。
當武昌起義,北軍紛紛南下。
各省挾重兵者,觀望不進。
一應召則大兵雲集,而武漢無完卵矣,尚何功業之可言哉!李燮和于武漢存亡危急之秋,默審時機,抱定宗旨,毅然出萬死一生之計。
獨于淞滬完善之方,默運神謀,号召豪傑,竟一舉而白旗遍豎。
東南十餘省,亦以次聞風景從。
而武漢之圍遂以解,北方之勢遂以孤。
卒借此永奠民國基礎,何其智勇之若神欤!然考其發難之初,為之後先奔走者,隻巡官黃漢湘耳。
漢湘所利用而通款者,隻陳漢欽與楊承溥、朱廷燎耳,皆非重要人物也。
一有反覆,則禍變且不測,而身命随之。
而此數人者,乃能審慎于機先,謀定而後動。
而素負時望之疆吏,手握重兵之強臣,反俯首受其牢籠,懾其威力,無人敢與相抗者。
此雖由滿運已終、人心思漢之故,然非燮和之膽識過人,何以至此?夫燮和于廣州事敗之後,亡命至滬。
素無重望,能為人所欽慕也。
其所挾以求勝者,若惟是僥幸于一試。
初無成算之在胸,其不為徐錫麟、溫生才輩之續者幾希。
且當是時滬道固在任也,滬軍未歸附也,一搖足則貔貅環集,而身入網羅矣。
苟徒有膽而無識以濟之,亦安見事之可望有成乎?乃燮和靜觀默察,獨知時會之可乘,僅遣區區二三黨徒,嚴密布置。
片言相感,默契無形。
而一發轟然,遂成不可遏抑之勢,幾令見者疑其神出鬼沒。
此雖漢諸葛之襲南鄭,唐李之破蔡州,無此奇異。
宜其先聲奪人,不匝月而響應者,幾遍寰宇也。
雖然,燮和以孤身寄迹滬地,于軍警兩界,素無往來。
苟不将機關設法溝不保,安望人之争以土地相屬也。
燮和知漢湘之可與任重,而漢湘以微末弁卒為之效死力于危險絕續之地。
遂使長江數千裡岩疆要塞,盡失其恃,而滿清所借以為防禦捍衛之士卒,皆樂為我用。
古今所謂三寸舌賢于十萬師者,此其似之。
然使楊陳朱諸人,才謀不足以濟事,勇敢不足以有為,即群警察之力,亦不過千數百烏合之衆耳。
夫何能為者?且當其時,臨其上者,固大有人在,饷械均未在握,事權又非獨專。
設一疏虞,後患何堪設想?而況雄師環視,壁壘精嚴,安見有隙之可乘,有瑕之可蹈乎?今數人奇謀英斷,同時并發,獨能于範圍之外,運其神通。
勢力所窮,濟以權術。
而黎天才之中立,竟無所施。
濟字營之精強,遂樂相附。
此中妙用,松與滬渎雖相以,事實較難,然則楊朱之毅力精心締造民國,其功亦烏可忘哉?今者大局已底定矣,名人輩出,彪炳一時。
其種種偉烈宏勳,各省各地,自必皆有紀述,茲故不論。
獨論其關于吳淞一隅者,非徙以吳淞地點居要,亦以漢湘身為吳淞巡官,而燮和能識之,用以通滬警,用以合淞軍,其得力全在于此。
而其後淞軍發謀之奇偉,任事之毅勇尤别有足多者。
且燮和舍滬而淞慨任吳淞軍政,則是役也,燮和始主其謀,終收其效。
微漢湘不能成,微群雌之相助,亦仍不能成。
故吾于淞事竊有取焉,其餘魁傑甚衆,他日史官紀載,自有公評。
予姑略之,獨就此重者要者,略抒管見,知言君子,其或不我遐棄乎。
為範墳雲,地以人傳,良有以也。
沿路塘岸,直達山麓,兩面環水,清幽雅絕。
下馬即步上山,經童子門,範墳在望焉。
複行數步至殿,殿中灰塵封積,阒其無人,惟聞松風梧葉之聲而已。
是時足力已疲,欲尋一休息處。
适内有小屋數椽,一僧恃遊人茶資以為利者,乃共趨前,臨窗小憩。
後谒賜山舊廬,始得見所謂範墳者。
古木森森,參天拔地,其勁直英爽之氣,範公之威靈,若式憑焉。
餘肅然緻敬,低亻回久之,不能去雲。
俄聞履聲橐橐,歌韻悠揚,來往遊人,絡繹不絕。
複由左上天平路,見古木蒼翠,崖石森列。
崖上題銘甚多,有四大字曰:萬笏朝天。
半山亭适露一角。
再上為缽盂泉,房屋幽雅,陳設清潔,涼風拂拂,頗覺别有洞天。
玩畢登樓,臨窗而坐。
南望靈岩山,吳王館,娃宮故地也。
而其東則虎邱山,出沒隐見,若遠若近,庶幾有隐君子乎。
西望楞伽,山,吳王郊台,猶有存者。
北望寒山寺,殊雄壯也。
下俯亭台林屋,崖石山泉,均在指顧之間。
而其中最特色者,為吳中第一水,又曰:白雲泉。
其泉由山中轉入,曲曲而下,水聲潺潺,清澄可鏡,誠可愛也。
俄而金烏将墜,若一線天。
七子山諸名勝,均不及遊矣。
乃返阊門,至觀前與《蘇州日報》主筆吳君及彭君等買醉于怡怡軒。
次日醒來,日已烘窗。
亟披衣起,偕友至北街拙政園,即前清滿人仝鄉之公寓也。
園中花木假山,亭台樓榭,雕刻精細,裝飾宏麗,為郡中各園冠。
想當時我民脂膏,供若輩揮霍,甚且于漢人禁止之内,而惟許滿人遊覽其中。
曾幾何時,産歸公有,凡辟為遊玩之公園。
而不許華人入内者,可作如是觀也。
餘等在煙波畫船中飲茗後,又會同彭舒二君,至惠蔭花園閱報社,而記者不禁大有感慨焉。
吾蘇自植園開放後,而一班家園,如半園鶴園遂園等,相繼借閱報社之名稱而漁利。
夫辟家園改以閱報社,乃文明之導,使不謂文明之地,竟為藏垢納污之秘密會集所。
無數之怨女癡男,各呈其陸離光怪之面目,喪風敗俗,莫此為甚。
而加之以淫詞彈唱影戲橫陳,使桑間濮上之事,易于媒介。
而某園竟欲大放焰火,負地方責者,非不知禁,且庇護之。
豈慈航普渡,而使怨女癡男,皆大歡喜耶。
餘不欲久雜其間,乃出園晤董子于桃塢,同至怡怡軒買醉而歸。
次日假滿,即雇馬至車站,附九點半車回滬。
歸校後,用是特為記之。
◎鬼訴 月冷階,霜寒庭砌,青楓瑟瑟,黃草萋萋。
此某都之城隍廟刹也。
登其陛者,止見棼欹圮,甍栌崩頹。
常住之僧侶,均已鳥獸散。
惟竈突有炊煙縷縷,則老道人尚留而未去。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老道人乃哽咽而為予言曰:“餘無家室,傭居此廟者,蓋已半世于茲矣。
民國成立,業曆過一番浩劫。
今者槍炮阗咽,幾令我無一椽可庇,什物已空,僅餘被一襲,乃鋪草為茵,蜷伏于神殿後。
惟冀神靈呵護,得免凍莩。
幸而毒焰漸消,惡氣稍殺,餘乃獲保餘羼軀,亦雲幸矣。
”予聆言,亦為之欷不置。
老道人複繼續言曰:“餘每夜孤栖此處,阒寂無人,絕鮮跫然足音。
當魚更三躍時,惟聞鬼聲啾啾,蟲聲唧唧,尤覺難堪。
然餘亦安之矣。
疇昔之夜,餘乃睹一奇事。
”語至此嗫嚅者再,乃複言曰:“日者餘酣興方濃,忽聞有聲甚厲。
餘一驚而寤,則聞哀号聲、缧绁聲、拍案聲、诘問聲,嘈雜不一。
餘心悸,餘身戰,已乃瑟縮裹被一角間之,隻見燭炬輝煌,灼耀如白晝。
殿上中坐一王者,冠帶巍然,氣象兇猛。
旁侍三四判官,牛首阿旁,俱執利刃钴叉分兩行立。
油垆火铛,森然羅列墀下。
庭中萬鬼攢頭,多著軍衣。
有折臂者、有缺足者、有洞腹穿胸者、有紛肢碎體者,俱齊呼冤屈。
“王者鞫其辭,即同聲應曰:‘吾侪戰死于疆場上,本屬分内事。
然此時并無必死之道,乃彼黨魁以自由民權等詞,極力鼓吹煽惑。
當起事時,各各興高采烈。
及至大勢已去,又各各高飛遠揚,逍遙法外。
君侪一時糊塗,遂爾罹茲冤抑。
尚求大帝,将各黨魁如孫文、黃興、陳其美、何海鳴等拘捕到案問罪。
’當時有判官握一管不律,習習書之。
既王者一揮手,群鬼均避至左廊下。
即又有一群,俯伏而前。
裝束與前略似,而軀幹偉大,姿狀蠻野較甚。
既擁至墀下,即嘈雜言曰:‘吾侪并非久經訓練之兵,主将乃以不教之民,驅諸槍林彈雨之中。
遂至一挫于北,再畔于南,輕試于太平門覆者數千。
冤哉主将,以我輩屍骨積高遂升高其位置也。
’言畢,王者複揮之手,群鬼遂紛紛集右廊下。
續又有鬼使押一群鬼前,俱扶老攜幼,呼母号妻,哭哭啼啼,凄凄切切。
或斷頭、或折踵、或腹漲如鼓、或舌出有咫,俱伏而奏曰:‘吾輩無辜之良民也。
彼曰為爾等造幸福,此曰為爾等除蟊賊,究之糇糧也,饷銀也,皆取之吾民者也。
圍困也,屠戮也,皆施之吾民者也。
吾輩見子彈而驚心,聞槍炮而褫魄。
由安居樂業,一變而為轉徒流離,再變而為孤魂剩鬼。
其最痛者三軍破甯之後,細軟先空,粗笨繼去。
老稚罔遺,辱及婦女。
見幾者堕井懸梁,遲延者失節殒命。
陷入九幽,難升西土。
苦哉苦哉!’且訴且泣,号啕不已。
王者大怒曰:‘兵卒冤屈,猶有可說。
百姓何辜,乃罹大劫。
此實中外絕無之慘劇,古今僅有之虐乘也。
聞陽世政改共和,原來反不如初。
’即傳令牛頭馬面,将陽世惡魔,如張勳、黃興一幹人勾來到案。
方飛簽下,忽左首一判官啟奏曰:‘此等冤鬼,固屬可憐。
然稽生死簿,亦由天祿已傾,大命既絕。
彼張黃輩雖罪深惡極,然大限未到,恐不應即時勾緻。
不如俟其自投,再擲之刀山,置之油镬,剝其皮,抽其筋,然後送諸回輪,投入畜道,以洩此侪衆生之忿。
’王者聞言,點首道是。
即令鬼使将衆鬼暫押,往枉死城候審。
群鬼均紛然散。
頓聞雞聲喔喔,一瞥眼間,若王者、若判官、若鬼使等,俱已不複見。
昂首翹瞻,隻見太白星孤明于天際,東方曙矣。
因思幽明果報,釋氏之說果不我欺也。
繼念此處現象,已室無完卵,道絕炊煙。
本不可以一朝居,今複親睹此怪事,心頭鹿撞,愈不可久留矣。
”老道人言畢,予覺滿庭凄草,迎風淅瀝作響,如有鬼物附者,遽黯然曆階而出。
(《錄蕉心稿》) 泣群曰:去夏秣陵浩劫,仁人痛心。
蕉心君以生花之文筆,寫鬼魂之冤抑。
借題發揮,聊洩牢騷,殆亦留仙曉岚之流亞也。
◎顧憲成君發明中國新字記 千九百十一年義國都郎開萬國博覽大會,吾國工商學各界之出品,運往比賽者甚夥。
而教育品陳列中,有異彩之文光發現其間者,為顧憲成君所發明八卦形之中國新字。
揭曉之日,跻于上選,竟得先進國志榮之特獎。
各國審查員鹹贊為中國政教進步之利器,駐義吳使亦有“會看通行四海何止偉業千秋”之獎詞。
何其偉哉!顧君字曉舟,江蘇華亭縣人。
為上海商學界知名士,當世之有心人也。
與某同鄉裡,且為總角交,知之尤悉。
自戊戌變政以還,所遇多刺激,毅然謀改良文字,以溥輸教育之助為己任。
因思教育之不良,實文字複雜而無統系為一大病根。
于是進而研求各國文字有年,審字母之精意,考音韻之源流,而于切音一道,豁然神悟,竟能發明世界未發明之玄音。
乃著革新之手,祛宿舊之弊,厥功甚大。
夫中國文字之起點,本屬簡單。
心畫心聲,初無分别。
篆隸真草,随世變遷。
《說文》雖精,又偏義而略音。
說者謂自西域字母流傳中國後,四聲七音,于是大備,而不知曆代文士好自作古,舍本逐末,故論韻之書愈多,而字音愈雜,雜則不能無異同。
标準既失,依據實難,殊令後學望洋興歎焉。
無怪江浙鄰省,宛如異國。
閩粵唇依,竟同陌路。
至于字義之繁雜艱棘,又較韻學為難,一字之離奇,考究動需累日;一義之幽赜,研求或曆經年。
欲竟公程,一闖至奧,非十數年不為功。
以十數載少年寶貴之光陰,僅能通徹文字之道。
其他各科之學理,正是無窮,又需幾何時之歲月,始克有功?嗟乎!一生之歲月,能有幾何?洎乎文字通順,學理貫悟,則少壯之時光,消磨殆盡。
僅餘垂暮之年華,頹唐之體魄,何足以治繁劇而膺艱钜乎?吾國舊字之弊害既如彼,新字之發明豈可緩乎?于是顧君殚精竭慮,援古證今,以發明之新字,出現于羅馬古國都郎賽會之場,而受志榮之特獎焉。
至其所造之字,蓋有三奇六利者在,敢為當世學者告。
何謂三奇?字母取伏羲八卦之形,變化成羅馬橫行之體。
學貫中外,義彙古今,一奇也。
發明世界未發明之玄音,故字母隻造一十有三,用以拼切中國字音,可盡其所有,且可盡世界字音所有,而補柴門哈甫世界語之阙,二奇也,字母分陰陽二體,串字可變化無窮。
串成之字,形聲兼備。
(假如漢文有百餘字同一聲音者,新字亦可以一聲之字變成百餘形式。
)仍是一字一音,一音一義,毫不失漢文制作之精意,三奇也。
何謂六利?形聲具備,可保存漢文之國粹,其利一;拼切适宜,可證世界字音之同源,而郵通各國,其利二;讀音畫一,可統一國語,其利三;字體橫行,可貫徹大同,其利四;習知拼法,可無師自讀,其利五;望形生義,可自悟文法,其利六。
拼且又推論吾國萬古之衍流,而追源于伏羲之八卦,奇之而又奇者也。
如顧君者,中國之奇士,羅馬之畏友也。
其造福于後來學子,甯有涯哉? 按北京教育部,去年曾開讀音統一大會,研究劃一字音。
無相當音标,為注音之用,暫以世界發音符号代之。
顧君發明之新字,若出而問世,用作注字音标,最為相宜。
蓋既可收讀音統一之效,又可成改變象形文字之功。
将來或可新陳代謝,為脫胎之漢文。
一舉兩得,誠盛事也。
(家修又志) ◎吳淞光複軍紀略 滿清專制吾區夏二百六十餘年,其對于吾族種種設施,無一非制造革命之原料。
但吾族人民之心理,類多墨守古人君臣大義之門面語,而不悟言外微旨。
故雖日對幽厲桀纣之行,亦太息痛恨,相與隐忍而莫可如何。
其有一二傑出之士,竊取湯武故事,欲有所為,則又弱于鼓吹之能力,莫克使人權公理輸灌于一般社會,故欲求同志不可多得。
猝然犯難,則一蹶而不可複振者,往往然矣。
事至洪楊,勢浸盛大,然不久而即衰落者。
豈滿人之能力足以震铄有為哉?蓋由文明程度不及,不惜同胞互賊故也。
論者憾焉。
吾黨巨子鑒先哲之失敗,痛虐政之滋甚。
又沐浴歐美之新潮,數十年奔走呼号,氣誼感通,人心一變。
于是盡改曩昔所以不能達目的之故,一一别定方針。
時機既至,歸附日盛,遂人人具有國民之資格。
又能各就所處地位,及所負才力,孤行其意,不謀而合。
至武昌一舉,遂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
不數月而共和國旗,遍我大陸世界。
亘古以來,政體遞嬗,未有若斯之盛者也。
吾知他日大漢篡史,必摭捃各方面光複事迹,彪炳宣揚,以昭示天下後世。
吳淞部分雖小,而實為長江大海出入咽喉,固屹然東南之要塞也。
且其力征經營之效力,有獨多者,轶而弗舉。
懼有責焉,著《吳淞光複軍紀略》。
自武昌舉義,聲震中外。
然自八月十九日,以迄九月十三日,敵兵四面萃集,事勢岌岌。
吾黨志士,雖知鄂軍之勝負,關系大事之成敗,然大都遲徊觀望,莫敢先發以為鄂應。
而鄂勢日孤,吳淞諸同志焉憂之。
群起建議,以為淞滬必同時并舉。
滬為萬國耳目所系,淞為江海屏障,不聯絡一氣,則聲勢不雄。
而東南諸省,亦未遽肯相應。
謀既定,事遂集。
于是寶山、太倉、常熟、昭文、江陰各州縣不崇朝而交第收複。
而蘇狼福、三鎮水陸各軍隊,亦鹹隸于吳淞光複軍麾纛之下。
既而蘇省都會之地,亦翕然景附,各省繼之,而大事遂成。
此雖由諸同志擘畫精詳,防守嚴密所緻,然亦由所居吳淞地點,實有高屋建瓴之勢,用能号召天下,收此巍巍之事功也,其所關顧不重哉? 吳淞軍政分府之成立也,公推湘鄉黃漢湘為總司令,朱廷燎為總參謀,華亭楊承溥為民政總長。
三人者,皆識時通變之奇傑也。
一時号令鹹出于其口,初承溥任警務區長,漢湘為巡官,廷燎統江海鹽捕師船。
會駐于此,迨武漢潮流所撼,意躍躍動,顧持重莫敢先。
湘人李燮和者,革命家之巨子也。
挾其目的,遊曆重洋,以中學為華僑師。
即乘此播其思想種子,随風飛揚。
審時機熟,視實行冒險為必要。
廣州督署之役,與黃興僅以身免。
潛蹤抵滬,滬上故多黨人,與燮和皆通聲氣,漢湘所敬畏者也。
至此遂由漢湘播導線于滬軍警界中之湘人陳漢欽,而通款于淞軍警界之承溥廷燎,以及要塞統領姜文周,故得機關互應,一發轟然。
然淞之發展也較難,當是環淞數裡,水陸要塞巡防各兵隊林立。
有一梗議,禍患且不測。
漢湘與承溥廷燎三人,于是焦思極慮,謀所以一一聯合之策。
計定,漢湘随單身登策電及外海營艇炮艦,走獅子林南北炮台,谒濟字客軍及巡防隊。
召鹽捕師團各領哨,所接皆錯愕。
若迎若拒,首鼠兩端,終不得其要領。
旋各舉代表會議取決,意躊躇仍不一緻。
然卒得最後之結果者,則正不知此一寸時間,其為淚其為血之磅礴噴湧而出也。
俄而艇艦營壘,悉懸白旗,而濟軍營門尚閉。
維時天初明,主将黎天才,素持中立主義。
治軍嚴,莫敢發。
雖有督隊官徐占魁陰相結納,尚未知其能力如何。
漢湘等憂之,急遣人辇銀千數百元,稱犒師,叩門而入,軍心踴躍,事乃成。
是役也,主動滬及淞者,燮和也,主動淞者,漢湘也。
然承溥為警界主體,号令所自出。
抑警部力弱,無廷燎鹽捕精悍之師,勢亦不張,而漢湘獨早能陰窺二人之隐,動其所欲動。
君子于是謂漢湘能知人,謂承溥廷燎之能認漢湘,實為一時英豪相得之盛雲。
當淞滬同時光複之初,滬人士鹹擁戴李燮和為滬軍都督。
燮和以身有所系,則不能再謀進取,力請遜賢。
遂赤手組織北伐隊,一時青年志士,女校奇才,争趨麾下,願執鞭珥以相從。
軍中競呼“李先生”,服從之盛,蓋有莫知其所以然者。
淞地同志聞而議曰:“方今東南十數省已悉反正,而北方猶昧大義。
李先生此舉,實樹天下先聲。
”顧練兵地點,滬不如淞,乃往迎莅,奉以吳淞軍政分府水陸總司令名義以系軍望。
而漢湘下之,當是時南方獨梗南京一城。
清總督張人駿将軍鐵良雖頑,已失勢無能為,惟江防枭将張勳實左右之。
甯城不下,武漢交通有阻,且棘津浦路線,礙北伐。
于時攻甯各師團麇集相持,燮和憂之,乃就漢湘承溥廷燎謀,以濟軍久習戰鬥,民軍少經驗,今協師決勝,殆非得濟軍不銳。
謀定出師,主将黎天才率所部逼城下,審形勝,首撲奪烏龍山,次幕府山,遂乘勢并據獅子山。
此三山者,俯吞全城,得之而形勢益固。
張勳知事不可為,乃率張人駿鐵良宵遁。
金陵定而武昌益鞏,自是益得專事北伐之師矣。
隸于吳淞光複旗下各軍隊,散布各地面,縱橫數百裡。
以營計,二十有奇,皆視所主地以領饷。
素不統攝,又新歸附,非賞不能得其心。
若從而編制,則服械有增,矧添練兵隊。
如北伐、如防守、如護衛偵探,一爐一竈,井然秩然,均須從根本上籌備。
不甯惟是,時而接待客軍、時而出發兵隊、時而犒捷、時而無降,此外郵電有費、輸運有費、建兵房棚栅有費,門類百出,不可殚數。
凡此應付,竭力支撐。
種種困難,殆非筆舌所能道其狀況。
嗣認蘇省為主體,額饷始有着。
而前後溢支之數,不可勝計。
其間以燮和名重,而得協助者居多,漢湘承溥廷燎亦各以聲氣時獲撥濟。
然以私人名義為公家負債,亦正不少矣。
自有商船籌饷處之設,始得稍事補苴,然酌行潦以實陂池,終恐無濟。
故說者謂諸人當謀光複時,有無限隔膜不相知之勁旅,環伺逼立于其旁,欲猝然鎮服之,頗非易易。
及觀光複後籌措經濟問題之難,又轉覺前事之尚易為力。
洵深知個中甘苦之言哉。
淞濱一偶,為江海出入門戶。
人民五方雜Ш,匪類出沒,素稱繁劇之地。
自光複軍起,各處訛言時警,忽而滿暗殺團偷渡矣,忽而敵輸軍火入矣,忽而鐵良張勳遣刺客來矣,人心皇皇,到處皆成風鶴。
甚至軍事上之警備,亦轉增人驚疑。
而吳淞獨無此慮,司了望有炮台,遊弋檢查有安濤飛霆策電炮艦,邏市有偵探,而内部職員且從而周番夜哨。
故居其地者,鹹倚若長城,安堵無恐。
不意枭匪亦利用此時間,蓦然連樯率數十百私船闖入,一時全鎮大震。
幸朱廷燎方欲弛鹽統而未遂,得飛檄管帶彭定華及所部各哨領,鼓槍艇飙集。
岸兵環噪之,枭衆大驚,争易舟遁。
枭之來也,伺我不備耳。
至是而人鹹知淞地防守之嚴,而鄉鎮伏莽以及遊手獵食之徒,亦各聞風膽落,相率遠遁矣。
或問吳淞軍政分府成立,及其維持與所著效力,人謀事實,備于上所雲乎曰:否否。
支大廈必以棟梁,而僅有棟梁,亦不能成大廈,勢也。
琴瑟專壹,誰能聽之?八音克諧,自來尚矣。
淞地雖小,固完全一機關部,其資于群策群力正多。
當光複之初,民軍旗幟,綿亘數百裡,莫不各有專官。
如定寶山,則仲傑為首,而龔澤芳張璧持等副之。
狼山則許宏恩為首,而張仁第等副之。
福山常昭則龔先耀仲傑為首,而龔澤浦等副之。
嘉定則朱濤為首,而洪松之等副之。
太倉浏河則董鵬飛朱廷祿為首,而蔣壽鵬等副之。
羅店則劉寰慶須家骥等同主之。
惟江陰則章兆旗彭定華潛往運動,即翕然歸附,并不煩以兵力。
事定,其不贊同之前清委任兵官,皆已逃匿。
漢湘恐兵無主,亂愈滋,爰檄龔先耀鎮守福山,許宏恩鎮守狼山。
為兵官反正者勸,且龔等故二三品秩,素孚軍望者也。
其擔任内部職務,則有若夏口劉炳恩、湘鄉曾廣钅黃,充軍事副參謀,謝藹光馮鼎張曾階朱濤朱廷祿等充民政參議,漢陽吳傳榮綜财政兼總掌文牍,桂林以景福任司法兼督輸軍饷,番禺莊鵬九掌秘書兼監督籌饷處事宜,而就中尤以劉炳恩攝職獨重。
如楊承溥犒師之甯,即令權臨時兵憲司令,黃漢湘朱廷燎或統領水師,或統領陸軍步隊。
凡光複範圍地點,時或有警,即馳往撫循。
所懸職務,皆借炳思兼攝,故勞亦特甚。
其他各要職如參軍則有章兆旗、張英才,顧問則有顧言、沈周、趙以權,總稽查則有龔先第,總庶務則有龔澤芳,軍械則有蔣壽朋、劉乾、虞赓揚,軍需則有缪恭寅,支應則有宋雲忻、朱雲濤,稽核兼掌簿籍則有吳兆棠,籌備則有許試、譚孟祥、何秋士、高敬堂,交通則有戴鐘浩、翻譯則有嶽世澤,秘書則有朱振聲,軍事文牍則有楊發瀛,民事文牍則有吳中偉,書記則有劉寰慶、汪文治、曹宰铨、沈鳳來、盧兆镛,監印核對收發則有朱增榮、範怡春、賈少珊、韓邦桢、楊家鼎,招待庶務檢查則有董鵬飛、須家骥、趙秉鈞、殷嘉言、朱文彪、馮啟民、徐俊卿、徐松、朱玉忠、陳兆麟、謝成、章祖惠、朱英瀚、單邦瀚、曹敦仁、姚慈,運輸則有夏明仁、夏同慶,護衛隊管帶則有馬有才、梁子桐,隊官則有黃迎祥、周維馨、張大栅、葛伯寅,偵探隊長則有萬樹春,暗探則有朱子昂、謝祺、朱光明等。
凡此以上各員,雖職有重輕,才有大小,事有繁簡,或先為甲差,後易乙差;或本任此缺,又兼彼缺,前後不無歧異。
且人衆事雜,一時難免遺忘。
茲惟就所記者随類而書,要于當日事實上無甚大謬而已。
然或人缺其一,事即不舉。
用達其長,過即相随。
牽一發而全身動,措施豈容或誤。
故吳淞光複軍之所以成與成而不辱于名譽,實賴在事所用之盡得其人。
今者五族大共和國成矣,策勳紀績,随地有人,而吳淞舉事最先,豈得獨列于後。
史例紀人紀事,有特書,有連類得書,茲亦猶斯義夫。
漢史氏曰:嗚呼!國祚之系于人心,顧不重哉!人心有所甚好,有所甚惡,有國者所當視以為行政之方針。
若不從其所好,去其所惡,積極必反,未有不亡國敗家者。
夫披大漢輿圖而指武昌,枰中一子耳,淞抑微矣。
然大禍之發,如泰山片雲,不崇朝而遍天下者。
何也?人心已去,不可複回矣。
清其已事也,可不鑒欤? 野史曰:吾讀《吳淞光複軍紀略》,而歎李燮和之功為不可及矣。
當武昌起義,北軍紛紛南下。
各省挾重兵者,觀望不進。
一應召則大兵雲集,而武漢無完卵矣,尚何功業之可言哉!李燮和于武漢存亡危急之秋,默審時機,抱定宗旨,毅然出萬死一生之計。
獨于淞滬完善之方,默運神謀,号召豪傑,竟一舉而白旗遍豎。
東南十餘省,亦以次聞風景從。
而武漢之圍遂以解,北方之勢遂以孤。
卒借此永奠民國基礎,何其智勇之若神欤!然考其發難之初,為之後先奔走者,隻巡官黃漢湘耳。
漢湘所利用而通款者,隻陳漢欽與楊承溥、朱廷燎耳,皆非重要人物也。
一有反覆,則禍變且不測,而身命随之。
而此數人者,乃能審慎于機先,謀定而後動。
而素負時望之疆吏,手握重兵之強臣,反俯首受其牢籠,懾其威力,無人敢與相抗者。
此雖由滿運已終、人心思漢之故,然非燮和之膽識過人,何以至此?夫燮和于廣州事敗之後,亡命至滬。
素無重望,能為人所欽慕也。
其所挾以求勝者,若惟是僥幸于一試。
初無成算之在胸,其不為徐錫麟、溫生才輩之續者幾希。
且當是時滬道固在任也,滬軍未歸附也,一搖足則貔貅環集,而身入網羅矣。
苟徒有膽而無識以濟之,亦安見事之可望有成乎?乃燮和靜觀默察,獨知時會之可乘,僅遣區區二三黨徒,嚴密布置。
片言相感,默契無形。
而一發轟然,遂成不可遏抑之勢,幾令見者疑其神出鬼沒。
此雖漢諸葛之襲南鄭,唐李之破蔡州,無此奇異。
宜其先聲奪人,不匝月而響應者,幾遍寰宇也。
雖然,燮和以孤身寄迹滬地,于軍警兩界,素無往來。
苟不将機關設法溝不保,安望人之争以土地相屬也。
燮和知漢湘之可與任重,而漢湘以微末弁卒為之效死力于危險絕續之地。
遂使長江數千裡岩疆要塞,盡失其恃,而滿清所借以為防禦捍衛之士卒,皆樂為我用。
古今所謂三寸舌賢于十萬師者,此其似之。
然使楊陳朱諸人,才謀不足以濟事,勇敢不足以有為,即群警察之力,亦不過千數百烏合之衆耳。
夫何能為者?且當其時,臨其上者,固大有人在,饷械均未在握,事權又非獨專。
設一疏虞,後患何堪設想?而況雄師環視,壁壘精嚴,安見有隙之可乘,有瑕之可蹈乎?今數人奇謀英斷,同時并發,獨能于範圍之外,運其神通。
勢力所窮,濟以權術。
而黎天才之中立,竟無所施。
濟字營之精強,遂樂相附。
此中妙用,松與滬渎雖相以,事實較難,然則楊朱之毅力精心締造民國,其功亦烏可忘哉?今者大局已底定矣,名人輩出,彪炳一時。
其種種偉烈宏勳,各省各地,自必皆有紀述,茲故不論。
獨論其關于吳淞一隅者,非徙以吳淞地點居要,亦以漢湘身為吳淞巡官,而燮和能識之,用以通滬警,用以合淞軍,其得力全在于此。
而其後淞軍發謀之奇偉,任事之毅勇尤别有足多者。
且燮和舍滬而淞慨任吳淞軍政,則是役也,燮和始主其謀,終收其效。
微漢湘不能成,微群雌之相助,亦仍不能成。
故吾于淞事竊有取焉,其餘魁傑甚衆,他日史官紀載,自有公評。
予姑略之,獨就此重者要者,略抒管見,知言君子,其或不我遐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