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囑後事賢後升遐紹先朝奸臣煽禍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範純仁外調後,尚書右仆射一缺,尚屬虛位,太皇太後特擢蘇頌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蘇轍為門下侍郎,範百祿即範鎮子。
為中書侍郎,梁焘、鄭雍為尚書左右丞,韓忠彥即韓琦子。
知樞密院事,劉奉世簽書樞密院事。
嗣又因遼使入賀,問及蘇轼。
乃複召轼為兵部尚書,兼官侍讀。
原來轼為翰林學士時,每遇遼使往來,應派為招待員。
時遼亦趨重詩文,使臣多文學選,每與轼談笑唱和,轼無不立應,驚服遼人。
會遼有五字屬對,未得對句,遂商諸副介,請轼照對。
看官道是什麼難題?乃是“三光日月星”五字。
轼即應聲道:“‘四詩風雅頌,’這是天然對偶,你不必說是我對,但說你自己想着便了。
”副介如言答遼使,遼使方在歎愕,轼又出見遼使道:“‘四德元亨利,’難道不對麼?”遼使欲起座與辯,轼便道:“你道我忘記一字麼?你不必多疑。
兩朝為兄弟國,君是外臣,仁廟諱亦應知曉。
”仁宗名祯,這是蘇髯诙諧語,不可作正語看。
遼使聞言,亦為心折。
旋複令醫官對雲:“六脈寸關尺。
”遼使愈覺敬服,随語轼道:“學士前對,究欠一字,須另構一語。
”适雷雨交作,風亦大起,轼即答道:“‘一陣風雷雨,’即景屬對,可好麼?”遼使道:“敢不拜服。
”遂歡宴而散。
至哲宗大婚,遼使不見蘇轼,反覺怏怏,太皇太後乃召轼内用,尋又遷禮部兼端明侍讀二學士。
禦史董敦逸、黃慶基,又劾轼曾草呂惠卿谪詞,隐斥先帝,轼弟轍相為表裡,紊亂朝政。
想又是洛黨中人。
呂大防替轼辯駁,且言近時台官,好用蜚語中傷士類,非朝廷之福。
轍亦為兄訟冤。
太皇太後語大防道:“先帝亦追悔往事,甚至泣下。
”大防道:“先帝一時過舉,并非本意。
”太皇太後道:“嗣主應亦深知。
”乃罷董、黃二人為湖北、福建路轉運判官。
未幾,轼亦罷知定州。
蘇頌保薦賈易,謂易系直臣,不宜外遷,與大防廷争。
侍禦史楊畏、來之邵即劾頌庇易。
頌上書辭職,因罷為觀文殿大學士。
範百祿與頌友善,亦為楊畏所劾,出知河南府。
梁焘亦因議政未合,遂稱疾乞休,乃再召範純仁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楊畏、來之邵複上論純仁不可再相,乞進用章惇、安焘、呂惠卿,疏入不報。
呂大防欲引畏為谏議大夫,純仁謂:“畏非正人,怎可重用?”大防微笑道:“莫非恨他劾奏相公麼?”純仁尚莫名其妙,蘇轍在旁,即讀畏彈文。
純仁道:“這事我尚未聞,但公不負畏,恐畏且負公!”隐伏下文。
大防不信,竟遷畏禮部侍郎。
畏劾範純仁,且請用章、呂等人,其隐情已可窺見,何大防尚未悟耶?元祐八年八月,太皇太後寝疾,不能聽政,呂大防、範純仁入宮問視,太皇太後與語道:“我病将不起了。
”呂、範齊聲道:“慈壽無疆,料不緻有意外情事。
”太皇太後道:“我今年已六十二歲,死亦不失為正命,所慮官家宮中稱皇帝為官家。
年少,容易受迷,還望卿等用心保護!”呂、範又同聲道:“臣等敢不遵命!”太皇太後顧純仁道:“卿父仲淹,可謂忠臣,在明肅垂簾時,惟勸明肅盡母道,至明肅上賓,惟勸仁宗盡子道,卿當效法先人,毋忝所生!”純仁亦涕泣受命。
高後豈亦慮哲宗之難恃耶?太皇太後複道:“我受神宗顧托,聽政九年,卿等試言九年間,曾加恩高氏否?我為公忘私,遺有一男一女,我病且死,尚不得相見哩。
”時嘉王頵已薨,高後子隻留一颢,徙封徐王,故尚未相見。
言訖淚下,喘息了好一歇,複囑呂、範二人道:“他日官家不信卿言,卿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說至此,顧左右道:“今日正值秋社,可給二相社飯。
”呂、範二人,不敢卻賜,待左右将社飯備齊,暫辭出外,至别室草草食訖,複入寝門内拜謝。
太皇太後嗚咽道:“明年社飯時,恐二卿要記念老身哩。
”太後既預知哲宗心性,當力戒哲宗,奈何對呂、範二人,徒作頹唐語,亦令人難解!呂、範勸慰數語,随即告退。
越數日,太皇太後竟崩。
後聽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遼主嘗成群臣道:“南朝盡行仁宗舊政,老成正士,多半起用,國勢又将昌盛哩,汝等幸勿生事!”因此元祐九年,毫無邊釁。
夏主來歸永樂所俘,乞還侵地,太皇太後有志安民,诏還米脂、葭蘆、浮屠、安疆四寨,夏人遂謹修職貢,不複生貳。
有司請循天聖故事,兩宮同禦殿,太皇太後不許。
又請受冊寶于文德殿,太皇太後道:“母後當陽,非國家之美事,況文德殿系天子正衙,豈母後所當禦,但就崇政殿行禮便了!”太皇太後侄元繪、元紀,終元祐世,隻遷一秩,還是哲宗再三申請,方得特許。
中外稱為女中堯、舜。
禮臣恭上尊谥,乃是“宣仁聖烈”四字。
哲宗乃親政,甫經著手,即召内侍劉瑗等十人,入内給事。
翰林學士範祖禹入谏道:“陛下親政,未聞訪一賢臣,乃先召内侍,天下将謂陛下私昵近臣,不可不
為中書侍郎,梁焘、鄭雍為尚書左右丞,韓忠彥即韓琦子。
知樞密院事,劉奉世簽書樞密院事。
嗣又因遼使入賀,問及蘇轼。
乃複召轼為兵部尚書,兼官侍讀。
原來轼為翰林學士時,每遇遼使往來,應派為招待員。
時遼亦趨重詩文,使臣多文學選,每與轼談笑唱和,轼無不立應,驚服遼人。
會遼有五字屬對,未得對句,遂商諸副介,請轼照對。
看官道是什麼難題?乃是“三光日月星”五字。
轼即應聲道:“‘四詩風雅頌,’這是天然對偶,你不必說是我對,但說你自己想着便了。
”副介如言答遼使,遼使方在歎愕,轼又出見遼使道:“‘四德元亨利,’難道不對麼?”遼使欲起座與辯,轼便道:“你道我忘記一字麼?你不必多疑。
兩朝為兄弟國,君是外臣,仁廟諱亦應知曉。
”仁宗名祯,這是蘇髯诙諧語,不可作正語看。
遼使聞言,亦為心折。
旋複令醫官對雲:“六脈寸關尺。
”遼使愈覺敬服,随語轼道:“學士前對,究欠一字,須另構一語。
”适雷雨交作,風亦大起,轼即答道:“‘一陣風雷雨,’即景屬對,可好麼?”遼使道:“敢不拜服。
”遂歡宴而散。
至哲宗大婚,遼使不見蘇轼,反覺怏怏,太皇太後乃召轼内用,尋又遷禮部兼端明侍讀二學士。
禦史董敦逸、黃慶基,又劾轼曾草呂惠卿谪詞,隐斥先帝,轼弟轍相為表裡,紊亂朝政。
想又是洛黨中人。
呂大防替轼辯駁,且言近時台官,好用蜚語中傷士類,非朝廷之福。
轍亦為兄訟冤。
太皇太後語大防道:“先帝亦追悔往事,甚至泣下。
”大防道:“先帝一時過舉,并非本意。
”太皇太後道:“嗣主應亦深知。
”乃罷董、黃二人為湖北、福建路轉運判官。
未幾,轼亦罷知定州。
蘇頌保薦賈易,謂易系直臣,不宜外遷,與大防廷争。
侍禦史楊畏、來之邵即劾頌庇易。
頌上書辭職,因罷為觀文殿大學士。
範百祿與頌友善,亦為楊畏所劾,出知河南府。
梁焘亦因議政未合,遂稱疾乞休,乃再召範純仁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楊畏、來之邵複上論純仁不可再相,乞進用章惇、安焘、呂惠卿,疏入不報。
呂大防欲引畏為谏議大夫,純仁謂:“畏非正人,怎可重用?”大防微笑道:“莫非恨他劾奏相公麼?”純仁尚莫名其妙,蘇轍在旁,即讀畏彈文。
純仁道:“這事我尚未聞,但公不負畏,恐畏且負公!”隐伏下文。
大防不信,竟遷畏禮部侍郎。
畏劾範純仁,且請用章、呂等人,其隐情已可窺見,何大防尚未悟耶?元祐八年八月,太皇太後寝疾,不能聽政,呂大防、範純仁入宮問視,太皇太後與語道:“我病将不起了。
”呂、範齊聲道:“慈壽無疆,料不緻有意外情事。
”太皇太後道:“我今年已六十二歲,死亦不失為正命,所慮官家宮中稱皇帝為官家。
年少,容易受迷,還望卿等用心保護!”呂、範又同聲道:“臣等敢不遵命!”太皇太後顧純仁道:“卿父仲淹,可謂忠臣,在明肅垂簾時,惟勸明肅盡母道,至明肅上賓,惟勸仁宗盡子道,卿當效法先人,毋忝所生!”純仁亦涕泣受命。
高後豈亦慮哲宗之難恃耶?太皇太後複道:“我受神宗顧托,聽政九年,卿等試言九年間,曾加恩高氏否?我為公忘私,遺有一男一女,我病且死,尚不得相見哩。
”時嘉王頵已薨,高後子隻留一颢,徙封徐王,故尚未相見。
言訖淚下,喘息了好一歇,複囑呂、範二人道:“他日官家不信卿言,卿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說至此,顧左右道:“今日正值秋社,可給二相社飯。
”呂、範二人,不敢卻賜,待左右将社飯備齊,暫辭出外,至别室草草食訖,複入寝門内拜謝。
太皇太後嗚咽道:“明年社飯時,恐二卿要記念老身哩。
”太後既預知哲宗心性,當力戒哲宗,奈何對呂、範二人,徒作頹唐語,亦令人難解!呂、範勸慰數語,随即告退。
越數日,太皇太後竟崩。
後聽政九年,朝廷清明,華夏綏定,遼主嘗成群臣道:“南朝盡行仁宗舊政,老成正士,多半起用,國勢又将昌盛哩,汝等幸勿生事!”因此元祐九年,毫無邊釁。
夏主來歸永樂所俘,乞還侵地,太皇太後有志安民,诏還米脂、葭蘆、浮屠、安疆四寨,夏人遂謹修職貢,不複生貳。
有司請循天聖故事,兩宮同禦殿,太皇太後不許。
又請受冊寶于文德殿,太皇太後道:“母後當陽,非國家之美事,況文德殿系天子正衙,豈母後所當禦,但就崇政殿行禮便了!”太皇太後侄元繪、元紀,終元祐世,隻遷一秩,還是哲宗再三申請,方得特許。
中外稱為女中堯、舜。
禮臣恭上尊谥,乃是“宣仁聖烈”四字。
哲宗乃親政,甫經著手,即召内侍劉瑗等十人,入内給事。
翰林學士範祖禹入谏道:“陛下親政,未聞訪一賢臣,乃先召内侍,天下将謂陛下私昵近臣,不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