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囑後事賢後升遐紹先朝奸臣煽禍

關燈
防。

    ”哲宗默然,好似不見不聞一般。

    侍講豐稷,亦以為言,反将他出知颍州。

    出手便弄錯。

    範祖禹忍無可忍,複接連上疏,由小子略述如下: 熙甯之初,王安石、呂惠卿造立新法,悉變祖宗之政,多引小人以誤國,勳舊之臣,屏棄不用,忠正之士,相繼遠引,又用兵開邊,結怨外夷,天下愁苦,百姓流徙,賴先帝覺悟,罷逐兩人,而所引群小,已布滿中外,不下二十萬,可複去。

    蔡确連起大獄,王韶創取熙河,章惇開五溪,沈起擾交管,沈括、徐禧、俞充、種谔興造西事,兵民死傷,皆不先帝臨朝悼悔,謂朝廷不得不任其咎,以至吳居厚行鐵冶之法于京東,王子京行茶法于福建,蹇周輔行鹽法于江西,李稷、陸師闵行茶法市易于西川,劉定教保甲于河北,民皆愁痛嗟怨,比屋思亂,賴陛下與先後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懸。

    惟是向來所斥逐之人,窺伺事變,妄意陛下不以修改法度為是,如得至左右,必進奸言,萬一過聽而誤用之,臣恐國家自此陵遲,不複振矣。

     這疏大意,是防哲宗召用熙豐諸臣。

    還有一疏,仍系谏阻近幸,略雲: 漢有天下四百年,唐有天下三百年,及其亡也,皆由宦官,同一軌轍。

    蓋與亂同事,未有不亡者也。

    漢自元帝任用石顯,委以政事,殺蕭望之、周堪,廢劉向等,漢之基業,壞于元帝。

    唐自明皇使高力士省決章奏,宦官遂盛,李林甫、楊國忠皆自力士以進。

    唐亡之禍,基于開元。

    熙甯、元豐間,李憲、王中正、宋用臣輩,用事總兵,權勢震灼,中正兼幹四路,口敕募兵,州郡不敢違,師徒凍餒,死亡最多。

    憲陳再舉之策,緻永樂再陷,用臣興土木之兵,無時休息,罔市井之微利,為國斂怨,此三人者雖加誅戮,未足以謝百姓。

    憲雖已亡,而中正、用臣尚在。

    今召内臣十人,而憲、中正之子,皆在其中,則中正、用臣必将複用,臣所以敢極言之,幸陛下垂察焉! 兩疏呈入,哲宗仍然不省。

    範純仁、韓忠彥等亦面請效法仁宗,均不見納。

    呂大防受命為山陵使,甫出國門,楊畏即首叛大防,上言:“神宗更立舊制,垂示萬世,乞賜講求,借成繼述美名。

    ”哲宗便召畏入對,并問:“先朝舊臣,孰可召用?”畏舉章惇、安焘、呂惠卿、鄧潤甫、李清臣等,各加褒美,且言:“神宗建立新政,與王安石創行新法,實是明良交濟,足緻富強。

    今安石已殁,隻有章惇才學,與安石相似,請即召為宰輔。

    ”哲宗卻很是信從,當下傳出中旨,複章惇、呂惠卿官。

    尋用李清臣為中書侍郎,鄧潤甫為尚書左丞。

    至宣仁太後葬畢,呂大防回都,聞侍禦史來之邵,已有彈章,即上書辭職,哲宗立即準奏。

    拔去首輔,好算辣手。

    于是彼言繼志,此言述事,哄得這位哲宗皇帝,居然想對父盡孝,一心一意的紹述神宗。

    元祐九年三月,廷試進士李清臣,發策拟題,題雲: 今複詞賦之選,而士不知勸,罷常平之官,而農不加富,可差可募之說雜,而役法病,或東或北之論異,而河患滋,賜土以柔遠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賈之路不通。

    夫可則因,否則革,惟當之為貴,聖人亦何有必焉! 原來元祐變政,曾禁用王氏經義字說,科試仍用詩賦,補上文所未及。

    所以李清臣發策,看作甚重。

    第一條便駁斥詞賦,第二條陰主青苗法,第三條指免役,第四條論治河,第五條斥還夏四寨事,第六條譏鹽鐵弛禁事。

    門下侍郎蘇轍抗言上奏道: 伏見策題曆诋行事,有诏複熙甯、元豐之意。

    臣謂先帝設施,蓋有百世不可易者。

    元祐以來,上下奉行,未嘗失墜,至于事或失當,何世無之?父作于前,子救于後,前後相繼,此則聖人之孝也。

    漢武帝外事四夷,内興宮室,财用匮竭,于是修鹽鐵榷酤均輸之政,民不堪命,幾至大亂。

    昭帝委任霍光,罷去煩苛,漢室乃定。

    光武、顯宗,以察為明,以谶決事,上下恐懼,人懷不安。

    章帝深鑒其失,代之寬厚,恺悌之政,後世稱焉。

    本朝真宗天書,章獻臨禦,攬大臣之議,藏之梓宮,以泯其迹,仁宗聽政,絕口不言。

    英宗濮議,朝廷洶洶者數年,先帝寝之,遂以安靜。

    夫以漢昭帝之賢,與吾仁宗、神宗之聖,豈其薄于孝敬而輕事變易也哉?陛下若輕變九年已行之事,擢任累歲不用之人,懷私忿而以先帝為辭,則大事去矣。

     哲宗接閱奏章,竟勃然大怒道:“轍敢比先帝為漢武麼?”我謂神宗尚不及漢武。

    言下即欲逐轍。

    轍下殿待罪,衆莫敢救。

    範純仁從容進言道:“武帝雄才大略,史家并無貶詞,轍引比先帝,不得為謗。

    陛下甫經親政,待遇大臣,也不當似奴仆一般,任情呵斥。

    ”正說着,有一人越次入奏道:“先帝法度,都被司馬光、蘇轍等壞盡。

    ”純仁視之,乃是新任尚書左丞鄧潤甫,遂抗聲道:“這語是說錯了。

    法本無弊,有弊必改。

    ”哲宗道:“秦皇、漢武,古所并譏。

    ”純仁便接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