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分三黨廷臣構釁備六禮冊後正儀
關燈
小
中
大
就職。
這便是三黨交攻,更疊消長的情形呢。
一語結束,可見上文并叙,寓有深意。
元祐七年,哲宗年已十七了,太皇太後留意立後,曾曆采世家女子百餘人,入宮備選。
就中有眉州防禦使兼馬軍都虞侯孟元孫女,操行端淑,秉質幽娴。
太皇太後及皇太後兩人,教以女儀,格外勤慎,因此益得兩後歡心。
時年十六,與哲宗年齡相當,即由太皇太後宣谕宰臣,略言:“孟氏後能執婦道,應正位中宮。
惟近代禮儀,多從簡略,應命翰林台谏給舍與禮官等,妥議冊後六禮以聞!”這谕下來,那廷臣自有一番忙碌,彼斟古,此酌今,議論了好幾日,方草定一篇儀制,呈入政事堂。
呂大防等又詳細核訂;略行損益,再進慈覽。
太皇太後傳旨許可,當由司天監擇定吉日,準備大婚。
先期數日,命尚書左仆射呂大防充奉迎使,尚書左丞蘇頌充發策使,尚書右丞蘇轍充告期使,皇伯祖高密郡王宗晟充納成使,吏部尚書王存時王存複調入内用。
充納吉使,翰林學士梁焘充納采問名使。
六禮分司,各有專職,正使以外,且省副使,當以舊尚書省為皇後行第,先納采問名,然後納吉納成告期。
五月戊戌日,哲宗戴通天冠,服绛紗袍,臨軒發冊,行奉迎禮。
百官相率入朝,呂大防等首先趨入,東西鹄立。
典儀官奉上冊寶,置禦座前。
大防率百官再拜,乃由宣诏官傳谕道:“今日冊孟氏為皇後,命公等持節展禮!”大防等又複拜命,典儀官捧過冊寶,交與大防。
大防接奉冊寶,複率百官再拜。
宣诏官又傳太皇太後制命道:“奉太皇太後制,命公等持節奉迎皇後!”大防等拜辭出殿,即至皇後行第,當有傧介接待,導見後父。
大防入内宣制道: 禮之大體,欽順重正。
其期維吉,典圖是若。
今遣尚書右仆射呂大防等以禮奉迎,欽哉維命! 後父跪讀畢,敬謹答道: 使者重宣中制,今日吉辰備禮,以迎蝼螘之族,猥承大禮,憂懼戰悸,欽率舊章,肅奉典制。
答罷,即再拜受制。
于是保姆引皇後登堂,大防等向後再拜,奉上冊寶。
後降立堂下,再拜受冊,當由内侍接過冊寶,轉呈與後。
大防等退出,後升堂。
後父升自東階,西向道:“戒之戒之!夙夜無違命!”語已即退。
後母進自西階,東向施衿結帨,并囑後道:“勉之戒之!夙夜無違命!”後乃出堂登輿,及出大門,大防等導輿至宣德門,百官宗室列班拜迎,待後入門,鐘鼓和鳴,再入端禮門,穿過文德殿,進内東門,至福甯殿,後降輿入次小憩。
哲宗仍冠服禦殿,尚宮引後出次,諧殿階東西向立。
尚儀跪請皇帝降座禮迎,哲宗遂起身至殿庭中,揖後入殿,導升西階,徐步入室,各就榻前并立。
尚食跪陳飲具,帝、後乃就座。
一飲再飲用爵,三飲用卺,合卺禮成。
尚宮請帝禦常服,尚寝請後釋禮服,然後入幄,侍從依次畢退。
是夜龍鳳聯歡,鴛鴦葉夢,毋庸細述。
曆叙禮節,見得哲宗冊後,格外鄭重,為下文被廢反筆。
次日朝見太皇太後、皇太後,并參皇太妃,一如舊儀。
越三日,詣景靈宮行廟見禮,歸後再谒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語哲宗道:“得賢内助,所關不小,汝宜刑于啟化,媲美古人,方不負我厚望了。
”及帝、後俱退,太皇太後歎息道:“此人賢淑,可無他虞,但恐福薄,他日國家有事,不免由她受禍哩。
”既知孟後福薄,何必定要冊立,此等處殊難索解?大婚禮成,宮廷慶賀兼旬,才得竣事。
惟孟後容不勝德,姿色不過中人,哲宗少年好色,未免心懷不足,可巧禦侍中有一劉氏女,生得輕秾合度,修短适宜,面滟滟若芙蓉,腰纖纖如楊柳,夷嫱比豔,環燕輸姿,哲宗得此尤物,怎肯放過?便教她列入嫔禦,進封婕妤,這一番有分教: 貫魚已奪宮人寵,飛燕輕贻禍水來。
看官欲知後事,且待下回表明。
朋黨林立,為國家之大患,不意于元祐間見之。
元祐之初,高後垂簾,群賢并進,此正上下泰交,拔茅彙征之象。
且熙豐時各遭擯斥,同病相憐,一朝遇主,攜手入朝,樂何如之?奈何程、蘇交哄,洛、蜀成嫌,二黨傾軋之不足,而複有所謂朔黨者,與之鼎足而三耶?然則元祐諸君子,殆不能辭其過矣。
若夫冊後一事,已成常制,本書于前後各文,俱不過數語而止,獨于孟後之立,紀載從詳。
蓋自有宋以來,惟哲宗冊立孟後,儀文特備,高後恐哲宗年少,易昵私愛,故特隆之以六禮,重之以宰執大臣,且親囑之曰:“得賢内助,所關非細。
”是其為哲宗計者,至周且摯,初不意後之竟背前訓也。
《宋史》中曾大書曰:“始備六禮立皇後孟氏,正為後文廢後反照。
”故本書亦不敢從略,所以存史意也。
這便是三黨交攻,更疊消長的情形呢。
一語結束,可見上文并叙,寓有深意。
元祐七年,哲宗年已十七了,太皇太後留意立後,曾曆采世家女子百餘人,入宮備選。
就中有眉州防禦使兼馬軍都虞侯孟元孫女,操行端淑,秉質幽娴。
太皇太後及皇太後兩人,教以女儀,格外勤慎,因此益得兩後歡心。
時年十六,與哲宗年齡相當,即由太皇太後宣谕宰臣,略言:“孟氏後能執婦道,應正位中宮。
惟近代禮儀,多從簡略,應命翰林台谏給舍與禮官等,妥議冊後六禮以聞!”這谕下來,那廷臣自有一番忙碌,彼斟古,此酌今,議論了好幾日,方草定一篇儀制,呈入政事堂。
呂大防等又詳細核訂;略行損益,再進慈覽。
太皇太後傳旨許可,當由司天監擇定吉日,準備大婚。
先期數日,命尚書左仆射呂大防充奉迎使,尚書左丞蘇頌充發策使,尚書右丞蘇轍充告期使,皇伯祖高密郡王宗晟充納成使,吏部尚書王存時王存複調入内用。
充納吉使,翰林學士梁焘充納采問名使。
六禮分司,各有專職,正使以外,且省副使,當以舊尚書省為皇後行第,先納采問名,然後納吉納成告期。
五月戊戌日,哲宗戴通天冠,服绛紗袍,臨軒發冊,行奉迎禮。
百官相率入朝,呂大防等首先趨入,東西鹄立。
典儀官奉上冊寶,置禦座前。
大防率百官再拜,乃由宣诏官傳谕道:“今日冊孟氏為皇後,命公等持節展禮!”大防等又複拜命,典儀官捧過冊寶,交與大防。
大防接奉冊寶,複率百官再拜。
宣诏官又傳太皇太後制命道:“奉太皇太後制,命公等持節奉迎皇後!”大防等拜辭出殿,即至皇後行第,當有傧介接待,導見後父。
大防入内宣制道: 禮之大體,欽順重正。
其期維吉,典圖是若。
今遣尚書右仆射呂大防等以禮奉迎,欽哉維命! 後父跪讀畢,敬謹答道: 使者重宣中制,今日吉辰備禮,以迎蝼螘之族,猥承大禮,憂懼戰悸,欽率舊章,肅奉典制。
答罷,即再拜受制。
于是保姆引皇後登堂,大防等向後再拜,奉上冊寶。
後降立堂下,再拜受冊,當由内侍接過冊寶,轉呈與後。
大防等退出,後升堂。
後父升自東階,西向道:“戒之戒之!夙夜無違命!”語已即退。
後母進自西階,東向施衿結帨,并囑後道:“勉之戒之!夙夜無違命!”後乃出堂登輿,及出大門,大防等導輿至宣德門,百官宗室列班拜迎,待後入門,鐘鼓和鳴,再入端禮門,穿過文德殿,進内東門,至福甯殿,後降輿入次小憩。
哲宗仍冠服禦殿,尚宮引後出次,諧殿階東西向立。
尚儀跪請皇帝降座禮迎,哲宗遂起身至殿庭中,揖後入殿,導升西階,徐步入室,各就榻前并立。
尚食跪陳飲具,帝、後乃就座。
一飲再飲用爵,三飲用卺,合卺禮成。
尚宮請帝禦常服,尚寝請後釋禮服,然後入幄,侍從依次畢退。
是夜龍鳳聯歡,鴛鴦葉夢,毋庸細述。
曆叙禮節,見得哲宗冊後,格外鄭重,為下文被廢反筆。
次日朝見太皇太後、皇太後,并參皇太妃,一如舊儀。
越三日,詣景靈宮行廟見禮,歸後再谒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語哲宗道:“得賢内助,所關不小,汝宜刑于啟化,媲美古人,方不負我厚望了。
”及帝、後俱退,太皇太後歎息道:“此人賢淑,可無他虞,但恐福薄,他日國家有事,不免由她受禍哩。
”既知孟後福薄,何必定要冊立,此等處殊難索解?大婚禮成,宮廷慶賀兼旬,才得竣事。
惟孟後容不勝德,姿色不過中人,哲宗少年好色,未免心懷不足,可巧禦侍中有一劉氏女,生得輕秾合度,修短适宜,面滟滟若芙蓉,腰纖纖如楊柳,夷嫱比豔,環燕輸姿,哲宗得此尤物,怎肯放過?便教她列入嫔禦,進封婕妤,這一番有分教: 貫魚已奪宮人寵,飛燕輕贻禍水來。
看官欲知後事,且待下回表明。
朋黨林立,為國家之大患,不意于元祐間見之。
元祐之初,高後垂簾,群賢并進,此正上下泰交,拔茅彙征之象。
且熙豐時各遭擯斥,同病相憐,一朝遇主,攜手入朝,樂何如之?奈何程、蘇交哄,洛、蜀成嫌,二黨傾軋之不足,而複有所謂朔黨者,與之鼎足而三耶?然則元祐諸君子,殆不能辭其過矣。
若夫冊後一事,已成常制,本書于前後各文,俱不過數語而止,獨于孟後之立,紀載從詳。
蓋自有宋以來,惟哲宗冊立孟後,儀文特備,高後恐哲宗年少,易昵私愛,故特隆之以六禮,重之以宰執大臣,且親囑之曰:“得賢内助,所關非細。
”是其為哲宗計者,至周且摯,初不意後之竟背前訓也。
《宋史》中曾大書曰:“始備六禮立皇後孟氏,正為後文廢後反照。
”故本書亦不敢從略,所以存史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