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演義》第四十六回 議北伐蔡谟抗谏 篡西蜀李壽改元
關燈
小
中
大
污人。
”晉臣多半矯情。
晉廷諸臣,統因導老成宿望,為帝師傅,格外推重,且拟降禮相見。
太常馮懷,商諸光祿勳顔含,含正色道:“王公雖為傅相,究竟是個人臣,禮無偏敬,諸君如要降禮,可請自便。
鄙人年老,未識時務,但知遵守古禮呢。
”及馮懷别去,轉告親友道:“我聞伐國不問仁人,馮祖思懷字祖思。
意欲谄人,偏來問我,莫非我有邪德不成?”随即上表辭官,退歸琅琊故裡;再曆二十餘年,安殁家中。
表明高尚。
惟庾亮既反對王導,又欲竊名邀譽,借着北伐的虛聲,張皇中外。
因特援舉不避親的古義,把兩弟登諸薦牍,一是臨川太守庾怿,謂可監督梁雍二州軍事,使領梁州刺史,鎮守魏興;一是西一陽一太守庾翼,謂可充任南蠻校尉,使領南郡太守,鎮守江陵。
再請授征虜将軍一毛一寶,監督揚州及江西諸軍事,與豫州刺史樊峻,同率一精一騎萬人,出戍邾城。
然後調集大兵十萬,分布江淝,由自己移鎮石城,此非江南之石頭城,乃在淝水左近。
規複中原,乘機伐趙。
表文上面,說得天花亂墜,俨然有運籌帷幄,決勝疆場的狀态。
這叫做畫餅充饑。
成帝覽到亮表,也不禁怦然心動,便将表文頒示廷臣,令他議複。
太傅王導,是朝中領袖,且又得成帝诏命,升任丞相。
這番軍國大事,當然要他首先裁決,導看了表文,掀髯微笑道:“庾元規能行此事,還有何說,不妨請旨施行。
”言下有不滿意,實是請君入甕。
太尉郗鑒接口道:“我看是行不得的,現在軍糧未備,兵械尚虛,如何大舉?”忠厚人口吻。
此外百官,亦多贊成鑒議。
太常蔡谟,更發出一篇大議論,作為議案,由小子錄述如下: 蓋聞時有否泰,道有屈伸。
暴逆之寇,雖終滅亡,然當其強盛,皆屈而避之,是以高祖受屈于巴漢,忍辱于平城也。
若争強于鴻門,則亡不終日,故蕭何曰:“百戰百敗,不死何待也。
”原始要終,歸于大濟而已,豈與當亡之寇,争遲速之間哉?夫惟鴻門之不争,故垓下莫能與之争。
文王身圮于羑裡,故道泰于牧野,勾踐見屈于會稽,故威申于強吳。
今日之事,亦猶是耳。
賊假息之命垂盡,而豺狼之力尚強,為吾國計,莫若養威以待時。
時之可否,系于胡之強弱,胡之強弱,系于石虎之能否。
自石勒舉事,虎常為爪牙,百戰百勝,遂定中原,所據之地,同于魏世,及勒死之日,将相欲誅虎,虎獨起于衆異之中,殺嗣主,誅一寵一臣,内難既定,千裡遠出,一舉而拔金墉,再舉而擒石生、誅石聰,如拾遺,取冰權,如振槁,還據根本,内外平定,四方鎮守,不失尺土。
以是觀之,虎為能乎,抑不能也?假令不能者為之,其将濟乎,抑不濟也?賊前攻襄一陽一而不能拔,誠有之矣,但不信百戰之效,而徒執一攻之驗,譬諸射者百發而一不中,即可謂之拙乎?且不拔襄一陽一者,非虎自至,乃石遇之邊師也。
桓平北桓宣為平北将軍,見前。
守邊之将耳,遇攻襄一陽一,所争者疆場之土,利則進,否取退,非所急也。
今征西指庾亮。
以重鎮名賢,自将大軍,欲席卷河南,虎必自率一國之衆,來決勝負,豈得以襄一陽一為比哉?今征西欲與之戰,何如石生?若欲守城,何如金墉?欲阻淝水,何如大江?欲拒石虎,何如蘇峻?凡此數者,宜詳較之。
石生猛将關中一精一兵,征西之戰,殆不能勝也。
金墉險固,劉曜十萬衆所不能拔,今征西之守,殆不能勝也。
又當是時洛一陽一關中,皆舉兵擊虎,今此三鎮,反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勢也。
石生不能敵其半,而征西欲當其倍,愚所疑也。
蘇峻之強,不及石虎,淝水之險,不及大江,大江不能禦蘇峻,而欲以淝水禦石虎,又愚所疑也。
昔祖士稚在谯,田于城北,慮賊來攻,預置軍屯以禦其外。
谷将熟,賊果至,丁夫戰于外,老弱獲于内,多持炬火,急則燒谷而走,如此數年,竟不得其利。
是時賊唯據淝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
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禦其四,又愚所疑也。
或雲賊若多來,則必無糧。
然緻糧之難,莫過崤函,而石虎
”晉臣多半矯情。
晉廷諸臣,統因導老成宿望,為帝師傅,格外推重,且拟降禮相見。
太常馮懷,商諸光祿勳顔含,含正色道:“王公雖為傅相,究竟是個人臣,禮無偏敬,諸君如要降禮,可請自便。
鄙人年老,未識時務,但知遵守古禮呢。
”及馮懷别去,轉告親友道:“我聞伐國不問仁人,馮祖思懷字祖思。
意欲谄人,偏來問我,莫非我有邪德不成?”随即上表辭官,退歸琅琊故裡;再曆二十餘年,安殁家中。
表明高尚。
惟庾亮既反對王導,又欲竊名邀譽,借着北伐的虛聲,張皇中外。
因特援舉不避親的古義,把兩弟登諸薦牍,一是臨川太守庾怿,謂可監督梁雍二州軍事,使領梁州刺史,鎮守魏興;一是西一陽一太守庾翼,謂可充任南蠻校尉,使領南郡太守,鎮守江陵。
再請授征虜将軍一毛一寶,監督揚州及江西諸軍事,與豫州刺史樊峻,同率一精一騎萬人,出戍邾城。
然後調集大兵十萬,分布江淝,由自己移鎮石城,此非江南之石頭城,乃在淝水左近。
規複中原,乘機伐趙。
表文上面,說得天花亂墜,俨然有運籌帷幄,決勝疆場的狀态。
這叫做畫餅充饑。
成帝覽到亮表,也不禁怦然心動,便将表文頒示廷臣,令他議複。
太傅王導,是朝中領袖,且又得成帝诏命,升任丞相。
這番軍國大事,當然要他首先裁決,導看了表文,掀髯微笑道:“庾元規能行此事,還有何說,不妨請旨施行。
”言下有不滿意,實是請君入甕。
太尉郗鑒接口道:“我看是行不得的,現在軍糧未備,兵械尚虛,如何大舉?”忠厚人口吻。
此外百官,亦多贊成鑒議。
太常蔡谟,更發出一篇大議論,作為議案,由小子錄述如下: 蓋聞時有否泰,道有屈伸。
暴逆之寇,雖終滅亡,然當其強盛,皆屈而避之,是以高祖受屈于巴漢,忍辱于平城也。
若争強于鴻門,則亡不終日,故蕭何曰:“百戰百敗,不死何待也。
”原始要終,歸于大濟而已,豈與當亡之寇,争遲速之間哉?夫惟鴻門之不争,故垓下莫能與之争。
文王身圮于羑裡,故道泰于牧野,勾踐見屈于會稽,故威申于強吳。
今日之事,亦猶是耳。
賊假息之命垂盡,而豺狼之力尚強,為吾國計,莫若養威以待時。
時之可否,系于胡之強弱,胡之強弱,系于石虎之能否。
自石勒舉事,虎常為爪牙,百戰百勝,遂定中原,所據之地,同于魏世,及勒死之日,将相欲誅虎,虎獨起于衆異之中,殺嗣主,誅一寵一臣,内難既定,千裡遠出,一舉而拔金墉,再舉而擒石生、誅石聰,如拾遺,取冰權,如振槁,還據根本,内外平定,四方鎮守,不失尺土。
以是觀之,虎為能乎,抑不能也?假令不能者為之,其将濟乎,抑不濟也?賊前攻襄一陽一而不能拔,誠有之矣,但不信百戰之效,而徒執一攻之驗,譬諸射者百發而一不中,即可謂之拙乎?且不拔襄一陽一者,非虎自至,乃石遇之邊師也。
桓平北桓宣為平北将軍,見前。
守邊之将耳,遇攻襄一陽一,所争者疆場之土,利則進,否取退,非所急也。
今征西指庾亮。
以重鎮名賢,自将大軍,欲席卷河南,虎必自率一國之衆,來決勝負,豈得以襄一陽一為比哉?今征西欲與之戰,何如石生?若欲守城,何如金墉?欲阻淝水,何如大江?欲拒石虎,何如蘇峻?凡此數者,宜詳較之。
石生猛将關中一精一兵,征西之戰,殆不能勝也。
金墉險固,劉曜十萬衆所不能拔,今征西之守,殆不能勝也。
又當是時洛一陽一關中,皆舉兵擊虎,今此三鎮,反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勢也。
石生不能敵其半,而征西欲當其倍,愚所疑也。
蘇峻之強,不及石虎,淝水之險,不及大江,大江不能禦蘇峻,而欲以淝水禦石虎,又愚所疑也。
昔祖士稚在谯,田于城北,慮賊來攻,預置軍屯以禦其外。
谷将熟,賊果至,丁夫戰于外,老弱獲于内,多持炬火,急則燒谷而走,如此數年,竟不得其利。
是時賊唯據淝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
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禦其四,又愚所疑也。
或雲賊若多來,則必無糧。
然緻糧之難,莫過崤函,而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