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1813年前的法蘭西帝國

關燈
措看起來并沒有錯。

    現在,拿破侖渴望和平。

    然而,愛國主義和仇恨情緒導緻了一場巨大的災難。

    莫斯科州長下令向莫斯科開火,以切斷法軍的物資補給。

    由于莫斯科的建築物主要由木頭建造,所以很快就被火焰吞噬了。

    盡管如此,拿破侖仍然在周圍徘徊,相信沙皇亞曆山大一世還會與他談判。

    此時,謹慎而機敏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将自己分散的力量集合起來,嚴重威脅着拿破侖的退路。

    談判無望,法軍于1812年10月19日離開了已經成為廢墟的莫斯科。

    拿破侖打算向南行進,在途經國家添補後勤補給,然後到達立陶宛。

    然而,由于滿載在莫斯科掠奪的戰利品,法軍行進速度非常緩慢。

    小雅羅斯拉維茨戰役令拿破侖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

    之後,拿破侖放棄了原先的計劃,改為原路撤回。

    在這片荒涼的地區,饑餓與寒冷摧毀了數千名法軍士兵,再加上米哈伊爾·庫圖左夫緊随法軍側翼,還有一群憤怒的哥薩克人也不斷騷擾法軍,法軍陷入了深重的苦難。

    離開莫斯科前,法軍尚有十萬多名強壯士兵,但到達斯摩棱斯克廢墟前,法軍僅剩約四萬名殘兵。

    就在此時,軍備倉庫沒能建成的不幸消息傳來。

    兩支俄軍趕在法軍前面攔截了拿破侖留下來保護自己側翼的法軍部隊,截斷了他的退路。

    這樣一來,法軍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前推進,開出一條通往維爾紐斯的路。

    随後,法軍的殘兵敗将與曾試圖保護它的側翼的部隊會合,沿着立陶宛的廢墟無力地前行,且一直被無情的敵人追擊。

    經曆多次失敗後,遭受巨大損失的法軍來到了别列津納河,遭到俄軍的攻擊,幾乎被包圍。

    原本會全軍覆沒的法軍因拿破侖高超的作戰技術獲得了自救。

    法軍逐漸接近俄國邊境,途中死傷無數。

    在斯莫戈尼,拿破侖将指揮權交給了自己的妹夫,也就是那不勒斯的新國王若阿尚·缪拉,然後立刻趕回法蘭西去征集新兵&mdash&mdash對這一行為,後世的評判各有不同。

    拿破侖走後,原本七零八落的軍隊解散得更快了。

    龐大的後備軍趕到,拯救了這些從莫斯科歸來的幸存者。

    掠奪了維爾紐斯的軍備倉庫後,曾經不可一世的法軍的殘餘部隊陸陸續續地重新取道尼曼。

    其中有些部隊是在維斯瓦河以北彙集起來的。

    當初進入俄國時,包括輔助軍在内的法軍人數逾五十五萬人;如今,&ldquo帝國之鷹&rdquo僅剩不足五萬人。

     俄法兩軍在博羅季諾相遇,并展開了史無前例的慘烈戰役 面對莫斯科的大火,拿破侖猶豫不決,仍然相信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會跟他談判 小雅羅斯拉維茨戰役 法軍在撤退過程中由于饑寒交迫,行動非常緩慢 法軍在别列津納河遭遇敵軍攻擊,幾乎被包圍 若阿尚·缪拉 這次失敗拉開了拿破侖沒落的序幕。

    無論是軍隊人員構成存在弊端、行軍作戰受極寒天氣影響,還是斯摩棱斯克戰役後巴克萊·德·托利的戰鬥和撤退期間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的戰術,都是造成戰敗的原因。

    堅韌不拔的俄國人炮轟莫斯科,這讓法軍失去了冬季營地。

    在馬洛斯拉夫茨等地,拿破侖沒能表現出正常實力。

    盡管天才般的戰術展現了他的作戰能力,但最終他還是失敗了。

    實際上,這場災難的最根本原因是拿破侖的入侵規模過于龐大。

    在采取了一些錯誤的行動後,拿破侖遭遇了俄軍。

    而當時正是俄軍指揮官如魚得水之時。

    在戰鬥之初,拿破侖設計了多種手段以确保軍備充足,但均以失敗告終,這導緻饑餓的法軍在貧瘠的土地上跋涉數百英裡。

    于是,原本勝算很大的戰術癱瘓了,戰争也沒能盡快結束。

    雖然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的托裡什韋德拉什防線對拿破侖的敗落貢獻巨大,但拿破侖絕不是那些膚淺的批評家所稱的瘋子。

    不過,如果莫斯科沒有突然被摧毀,拿破侖是否能取得勝利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這是任何一位領導人都無法預料的事情。

    拿破侖雖然過度自信,但在整個軍事生涯中始終是一位偉大的指揮官。

    尤其在1812年,他實施這個宏偉計劃時所犯的主要錯誤并非源于軍事,而是源于政治,因為他拒絕占領波蘭來解除沙皇的警備心。

     法軍撤退至維爾紐斯時,掠奪了那裡的軍備倉庫 *** [1]1796年拿破侖在意大利上建立了意大利王國。

    意大利王國實際上被法蘭西控制,故為半臣屬省份。

    &mdash&mdash譯者注 [2]朗弗雷在他的《拿破侖史》第三卷第十章中對大陸封鎖政策在削弱帝國和推動拿破侖進行新的征服方面的破壞性影響進行了精彩的論述。

    &mdash&mdash原注 [3]這裡是指拿破侖的大軍。

    &mdash&mdash譯者注 [4]大軍在此安營紮寨并修築了防禦工事。

    &mdash&mdash原注 [5]指奧地利、普魯士和萊茵邦聯各成員國,它們曾是古代日耳曼聯盟成員國。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