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拿破侖大勢已去
關燈
小
中
大
離開法軍殘部的拿破侖滿懷希望地以為維爾紐斯的将士們會團結一緻。
他取道波蘭和德意志的冰封平原,喬裝回到了巴黎。
拿破侖這次歸來與1799年作為一名勇士歸來時所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
盡管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貴族通過卑躬屈膝來掩蓋自己的恐懼,但人民仍然是沉默的,這往往是不祥之兆。
拿破侖在外征戰時所發生的一件事揭示了他的皇位是多麼岌岌可危。
一個名叫馬萊的不起眼的共和黨人散布了拿破侖死亡的謠言,并成功欺騙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高層。
拿破侖又聽說即使是國家政府也從來沒有想過讓他的小兒子做繼承人,這讓他既驚訝又憤怒。
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朝,拿破侖宣布在他死後實行皇後攝政制度。
随後,他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放在其他更棘手的事情上。
&ldquo大軍&rdquo中的普魯士軍團剛進入庫爾蘭,還沒走多遠就完好無損地順利撤退了。
指揮官約克公爵弗雷德裡克·奧古斯都因戰争問題而受到評判,于是公然背棄法蘭西第一帝國,率軍投靠了俄軍。
這次叛逃猶如雪山崩塌,嚴重改變了當時的局勢。
德意志北部勇敢地武裝了起來。
耶拿戰役之後,普魯士開始重新建立軍隊且成果顯著。
盡管隻是一支小小的常備軍,但它完全有能力進行大型擴張,甚至向法蘭西第一帝國宣戰。
漢薩同盟諸城爆發了起義。
在薩克森州和萊茵邦聯各國,偉大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統治動搖了,甚至在處于絕對統治之下的奧地利都變得動蕩不安。
跟随米哈伊爾·庫圖佐夫一同出兵的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支持對法戰争。
1813年的頭幾個月裡,在戰争形勢的推動下,俄軍和普魯士軍隊席卷了北德平原,削弱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統治。
若阿尚·缪拉率領大軍逃離,放棄了對意大利總督歐仁·博阿爾内的統領。
歐仁·博阿爾内不得不放棄駐守在奧得河和維斯瓦河的堡壘裡的法軍,不畏敵人洪水般的蹂躏,艱難地抵達易北河。
意大利總督歐仁·博阿爾内 聽到這個情報後,拿破侖既鄙視又憤怒,暗自決心要化險為夷。
與對西班牙起義的态度一樣,他對德意志起義無比蔑視。
他警告附屬國國王要警惕這場所謂的&ldquo雅各賓運動&rdquo,并在春天到來之前準備好特遣部隊。
他寫信給他的嶽父,也就是奧地利皇帝,表明希望得到奧地利的援助并對此滿懷信心。
但其實,在奧地利皇帝的心中,與法蘭西第一帝國聯盟的想法已經開始動搖。
不過,拿破侖仍然掌握着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實權。
他竭盡全力彌補1812年的損失,為新的戰争做好準備。
他召集老兵加入&ldquo帝國之鷹&rdquo,将國民自衛隊編入正規部隊,并提前進行下一年的征兵。
短短幾個星期内,拿破侖就召集了一支五十萬人的部隊,甚至賦予了它軍事組織的形式。
然而,新部隊雖然仍頂着&ldquo大軍&rdquo的輝煌名号,卻與奧斯特利茨戰役時的法軍判若雲泥。
每位士兵都很弱,尤其是騎兵。
盡管在偉大指揮官的領導下,這支軍隊表現出了一定的戰鬥力并獲得了幾次勝利,但仍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
1813年4月的最後幾天,拿破侖占領了易北河地區。
很快,從易北河向埃爾斯特河和薩勒河撤退的若阿尚·缪拉率領的殘餘部隊與拿破侖率領的部隊在薩克森會合。
在偉大領袖的領導下,這支新的部隊迅速成長起來。
這時,俄普同盟軍已經越過易北河上遊,暴露在了拿破侖的打擊範圍内,希望獲得南德諸侯國的支持。
俄普同盟軍穿過呂岑廣闊的平原,在萊比錫行軍的過程中,襲擊了法軍。
戰争雖然殘酷,但法軍最終以智取勝。
盡管法軍的勝利實在有些微不足道,但反法同盟軍裡訓練有素的士兵卻被迫退伍,如此一來,反法同盟軍的主力就是年輕的應征士兵了。
拿破侖的輝煌似乎再次柳暗花明。
巴伐利亞國王和薩克森國王匆忙交出自己的部隊,供拿破侖驅使。
幾天後,拿破侖勝利攻入德累斯頓,并一路追擊俄普同盟軍至西裡西亞邊境,然後在包岑戰役中擊敗了俄普同盟軍,建立了赫赫戰功。
現在,拿破侖已經逼近奧得河和維斯瓦河。
如果繼續行軍,他肯定會順利解救出法軍駐軍,也許還會暫時鎮壓德意志的起義。
但他認為,暫停行軍幾個星期将會大大改善軍隊的松散狀态。
他堅信自己将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再加上奧地利的外援部隊,他一定會讓敵人臣服于自己腳下。
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重大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政治錯誤。
拿破侖的嶽父奧地利皇帝腓特烈二世 随後的談判鮮明地顯示出,雄心和驕傲可能會讓天才失去判斷力。
顯然,奧地利目前在德意志參戰國之間保持了平衡。
盡管在奧地利境内的德意志軍隊希望與法軍交戰,但在呂岑戰役和包岑戰役之後,奧地利内閣卻将與拿破侖保持和平作為重要目标,并提出了一些條款。
根據這些條款,拿破侖将仍是法蘭西第一帝國、意大利、荷蘭和比利時的主人,而條件僅僅是實現德意志獨立和鎮壓萊茵邦聯。
然而,拿破侖并不渴望和平,不肯接受奧地利内閣的提議。
拿破侖在易北河沿岸加強軍隊實力,希望在這裡重現1796年的輝煌。
他甚至希望在自己的軍事力量足夠強大時,能傲視全歐洲。
顯然,無論是奧軍的援助、法軍中德意志士兵愈加明顯的背叛趨勢,還是已經構成全面威脅的憤怒的民族起義,對拿破侖來說都變得無關緊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奧地利政府無法繼續顧及與法蘭西第一帝國近期的關系,隻好屈服于民主輿論,逐漸向反法同盟靠攏,但并沒有參與實質性的戰鬥。
直到遙遠的戰場上發生了一件事,奧地利才下定決心徹底與法蘭西第一帝國割裂。
托裡什韋德拉什防線建成後,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立下了不少戰功。
接下來的一年裡,他加強軍隊建設,不僅收編了葡萄牙的新征部隊,将其訓練成
他取道波蘭和德意志的冰封平原,喬裝回到了巴黎。
拿破侖這次歸來與1799年作為一名勇士歸來時所受到的待遇完全不同。
盡管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貴族通過卑躬屈膝來掩蓋自己的恐懼,但人民仍然是沉默的,這往往是不祥之兆。
拿破侖在外征戰時所發生的一件事揭示了他的皇位是多麼岌岌可危。
一個名叫馬萊的不起眼的共和黨人散布了拿破侖死亡的謠言,并成功欺騙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高層。
拿破侖又聽說即使是國家政府也從來沒有想過讓他的小兒子做繼承人,這讓他既驚訝又憤怒。
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朝,拿破侖宣布在他死後實行皇後攝政制度。
随後,他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放在其他更棘手的事情上。
&ldquo大軍&rdquo中的普魯士軍團剛進入庫爾蘭,還沒走多遠就完好無損地順利撤退了。
指揮官約克公爵弗雷德裡克·奧古斯都因戰争問題而受到評判,于是公然背棄法蘭西第一帝國,率軍投靠了俄軍。
這次叛逃猶如雪山崩塌,嚴重改變了當時的局勢。
德意志北部勇敢地武裝了起來。
耶拿戰役之後,普魯士開始重新建立軍隊且成果顯著。
盡管隻是一支小小的常備軍,但它完全有能力進行大型擴張,甚至向法蘭西第一帝國宣戰。
漢薩同盟諸城爆發了起義。
在薩克森州和萊茵邦聯各國,偉大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統治動搖了,甚至在處于絕對統治之下的奧地利都變得動蕩不安。
跟随米哈伊爾·庫圖佐夫一同出兵的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支持對法戰争。
1813年的頭幾個月裡,在戰争形勢的推動下,俄軍和普魯士軍隊席卷了北德平原,削弱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統治。
若阿尚·缪拉率領大軍逃離,放棄了對意大利總督歐仁·博阿爾内的統領。
歐仁·博阿爾内不得不放棄駐守在奧得河和維斯瓦河的堡壘裡的法軍,不畏敵人洪水般的蹂躏,艱難地抵達易北河。
意大利總督歐仁·博阿爾内 聽到這個情報後,拿破侖既鄙視又憤怒,暗自決心要化險為夷。
與對西班牙起義的态度一樣,他對德意志起義無比蔑視。
他警告附屬國國王要警惕這場所謂的&ldquo雅各賓運動&rdquo,并在春天到來之前準備好特遣部隊。
他寫信給他的嶽父,也就是奧地利皇帝,表明希望得到奧地利的援助并對此滿懷信心。
但其實,在奧地利皇帝的心中,與法蘭西第一帝國聯盟的想法已經開始動搖。
不過,拿破侖仍然掌握着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實權。
他竭盡全力彌補1812年的損失,為新的戰争做好準備。
他召集老兵加入&ldquo帝國之鷹&rdquo,将國民自衛隊編入正規部隊,并提前進行下一年的征兵。
短短幾個星期内,拿破侖就召集了一支五十萬人的部隊,甚至賦予了它軍事組織的形式。
然而,新部隊雖然仍頂着&ldquo大軍&rdquo的輝煌名号,卻與奧斯特利茨戰役時的法軍判若雲泥。
每位士兵都很弱,尤其是騎兵。
盡管在偉大指揮官的領導下,這支軍隊表現出了一定的戰鬥力并獲得了幾次勝利,但仍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
1813年4月的最後幾天,拿破侖占領了易北河地區。
很快,從易北河向埃爾斯特河和薩勒河撤退的若阿尚·缪拉率領的殘餘部隊與拿破侖率領的部隊在薩克森會合。
在偉大領袖的領導下,這支新的部隊迅速成長起來。
這時,俄普同盟軍已經越過易北河上遊,暴露在了拿破侖的打擊範圍内,希望獲得南德諸侯國的支持。
俄普同盟軍穿過呂岑廣闊的平原,在萊比錫行軍的過程中,襲擊了法軍。
戰争雖然殘酷,但法軍最終以智取勝。
盡管法軍的勝利實在有些微不足道,但反法同盟軍裡訓練有素的士兵卻被迫退伍,如此一來,反法同盟軍的主力就是年輕的應征士兵了。
拿破侖的輝煌似乎再次柳暗花明。
巴伐利亞國王和薩克森國王匆忙交出自己的部隊,供拿破侖驅使。
幾天後,拿破侖勝利攻入德累斯頓,并一路追擊俄普同盟軍至西裡西亞邊境,然後在包岑戰役中擊敗了俄普同盟軍,建立了赫赫戰功。
現在,拿破侖已經逼近奧得河和維斯瓦河。
如果繼續行軍,他肯定會順利解救出法軍駐軍,也許還會暫時鎮壓德意志的起義。
但他認為,暫停行軍幾個星期将會大大改善軍隊的松散狀态。
他堅信自己将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再加上奧地利的外援部隊,他一定會讓敵人臣服于自己腳下。
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重大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政治錯誤。
拿破侖的嶽父奧地利皇帝腓特烈二世 随後的談判鮮明地顯示出,雄心和驕傲可能會讓天才失去判斷力。
顯然,奧地利目前在德意志參戰國之間保持了平衡。
盡管在奧地利境内的德意志軍隊希望與法軍交戰,但在呂岑戰役和包岑戰役之後,奧地利内閣卻将與拿破侖保持和平作為重要目标,并提出了一些條款。
根據這些條款,拿破侖将仍是法蘭西第一帝國、意大利、荷蘭和比利時的主人,而條件僅僅是實現德意志獨立和鎮壓萊茵邦聯。
然而,拿破侖并不渴望和平,不肯接受奧地利内閣的提議。
拿破侖在易北河沿岸加強軍隊實力,希望在這裡重現1796年的輝煌。
他甚至希望在自己的軍事力量足夠強大時,能傲視全歐洲。
顯然,無論是奧軍的援助、法軍中德意志士兵愈加明顯的背叛趨勢,還是已經構成全面威脅的憤怒的民族起義,對拿破侖來說都變得無關緊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奧地利政府無法繼續顧及與法蘭西第一帝國近期的關系,隻好屈服于民主輿論,逐漸向反法同盟靠攏,但并沒有參與實質性的戰鬥。
直到遙遠的戰場上發生了一件事,奧地利才下定決心徹底與法蘭西第一帝國割裂。
托裡什韋德拉什防線建成後,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立下了不少戰功。
接下來的一年裡,他加強軍隊建設,不僅收編了葡萄牙的新征部隊,将其訓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