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拿破侖大勢已去
關燈
小
中
大
精銳部隊,還削弱了從俄國歸來的法軍的力量。
1812年7月22日,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在托爾梅斯河畔的薩拉曼卡戰役中赢得了重大勝利。
盡管最後不得不撤退,但他解放了半島的很多地方。
1813年,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發動了決定性的襲擊。
在西班牙新征軍團的支援下,他率領着首次在人數上超過了法軍的大部隊從葡萄牙出發,在維特多利亞擊潰法軍。
他迅速抵達比利牛斯山,站在那個幾個月前還似乎無懈可擊的強大帝國的邊境。
這一輝煌的戰績令奧地利下定決心,徹底倒向反法同盟。
而以法蘭西第一帝國為中心的最強大的聯盟,如今已是千瘡百孔。
俄普聯軍在萊比錫行軍的過程中向法軍發動襲擊 拿破侖勝利攻入德累斯頓 拿破侖在包岑戰役中擊敗俄普聯軍 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在薩拉曼卡戰役中赢得重大勝利 很明顯,拿破侖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那就是他拒絕接受奧地利的條款。
拿破侖盡管已經看透奧地利的虛僞面目,但仍然狂妄傲慢。
1813年8月10日,戰争開始了。
這次戰争的戰線拉得很長。
從奧得河到易北河,從波希米亞地區到波羅的海,到處彌漫着硝煙。
戰場的中心位于薩克森和普魯士南部的平原上。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拿破侖占領了易北河,在橋上投入了大量兵力,将次要力量派往易北河和奧得河的對岸。
拿破侖據守這個軍事要地,希望用曾經擊敗維爾姆澤和約瑟夫·阿爾溫奇的戰術擊敗反法同盟軍,再創輝煌。
然而,戰争形勢發生了變化。
相比提洛爾和阿迪傑河之間的狹窄地區,在奧得河和易北河之間的廣闊空間内追擊敵人分散的兵力要難得多。
反法同盟軍指揮官對拿破侖的戰術風格了如指掌。
最重要的是,法軍的兵力遠不及反法同盟軍。
反法同盟軍主要由經驗豐富的将士組成,而且滿懷民族仇恨情緒。
反法同盟軍的總體方案是避開拿破侖所率大軍的襲擊,轉而攻擊由其他軍官率領的較遠的分支部隊,逐個擊破,待拿破侖的力量徹底受損時再發起圍攻。
最終,反法同盟軍以五十五萬對三十六萬的人數優勢如願獲勝。
然而,反法同盟軍的首次行動由于計劃不當,讓拿破侖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拿破侖在上西裡西亞抵抗普魯士軍隊,施瓦岑貝格親王卡爾·菲利普趁機統領奧俄盟軍穿過德累斯頓的波希米亞山脈。
但他們行動緩慢,給了拿破侖足夠的時間趕回來。
在這場激戰中,奧俄盟軍不幸戰敗,因仇視法蘭西第一帝國統治者而加入這場戰鬥的讓-維克多·馬利·莫羅也不幸戰死。
拿破侖以為現在已經壓制住了反法同盟軍的力量,但他即将在一場襲擊中明白,眼前的對手是多麼堅韌不拔。
拿破侖派出一支隊伍穿過波希米亞的通道攔截反法同盟軍的退路。
這個策略如果放在馬倫戈和裡沃利時代可能會取得成功。
然而,不知是由于過度自信,還是由于拿破侖的副将們的失誤,這支士氣不振的法軍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在庫爾姆,反法同盟軍并沒有像預料的那樣棄甲投降,而是堅決地、士氣激昂地向法軍發動了攻擊,并将其一舉殲滅。
如果說反法同盟的這次勝利重新平衡了雙方的戰争氣運,接下來的事件則徹底扭轉了局面。
反法同盟軍愈挫愈勇,按計劃向遠離拿破侖的兩支法軍支隊發起了攻擊,一支位于西裡西亞的卡茨巴赫,另一支位于普魯士的格洛貝倫和德裡維茲。
反法同盟軍逐漸縮小巨大的包圍圈,将法軍團團圍住,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同時,法軍的力量因戰事失利、疾病和物資匮乏而大大削弱。
萊茵邦聯首領們的立場越來越不堅定,逐漸變得具有威脅性。
數千名輔助軍逃離了法軍,而大批起義軍緊咬日漸衰弱的法軍不放,不斷發動破壞性的攻擊。
最終,發動總攻的時候到來了。
1813年9月的最後幾天,普魯士最勇猛的将領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與讓-巴普蒂斯特·朱勒·伯納多特一起渡過易北河。
同時,施瓦岑貝格親王卡爾·菲利普也再次從波希米亞出兵。
反法同盟軍的目标是在萊比錫會合,聯手打敗對手。
而拿破侖如果行動順利,也許會迷惑對手,但他不信任自己的後備部隊,逐漸被困在萊比錫,不得不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進行戰鬥。
1813年10月16日,第一場戰鬥打響,盡管反法同盟軍至少有二十三萬人,法軍不超過十五萬人,但拿破侖憑借超強實力使這場戰鬥難分勝負。
到了1813年10月18日,反法同盟軍獲得了大批援軍的支援。
薩克森部隊在戰場上倒戈,猛烈地攻擊法軍。
一場殊死決鬥後,身陷絕境仍英勇戰鬥的法軍被迫離開萊比錫。
埃爾斯特河上唯一的一座橋是撤退的必經之路,現在卻被毀壞了,這令法軍一片混亂。
大部分法軍士兵戰死沙場,曾在多場戰鬥中取得勝利的法軍被驅趕到萊茵河邊。
駐守奧得河和維斯瓦河的法軍則被抛棄了,隻能聽天由命。
敗退的拿破侖仍有一線微弱的希望。
巴伐利亞已經加入了反法同盟,它的其中一支隊伍魯莽地将自己暴露在拿破侖大軍面前,任其摧毀。
然而,1813年11月的頭幾天,四分五裂的反法同盟再次彙集力量,組成反法同盟軍,橫跨萊茵河,将軍旗帶到了岌岌可危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反法聯軍在卡茨巴赫向法軍發動攻擊 反法聯軍在格洛貝倫向法軍發動攻擊 反法聯軍在德裡維茲向法軍發動攻擊 薩克森戰役的結果已然如此。
盡管德意志軍隊的叛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最後的結果,甚至可能會令那些吹捧法蘭西第一帝國軍事榮譽的人緘口不言,但德意志最終擺脫了外國的入侵,其人民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其他戰場上,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運勢也開始走向低谷。
奧地利從北部入侵意大利,在阿
1812年7月22日,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在托爾梅斯河畔的薩拉曼卡戰役中赢得了重大勝利。
盡管最後不得不撤退,但他解放了半島的很多地方。
1813年,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發動了決定性的襲擊。
在西班牙新征軍團的支援下,他率領着首次在人數上超過了法軍的大部隊從葡萄牙出發,在維特多利亞擊潰法軍。
他迅速抵達比利牛斯山,站在那個幾個月前還似乎無懈可擊的強大帝國的邊境。
這一輝煌的戰績令奧地利下定決心,徹底倒向反法同盟。
而以法蘭西第一帝國為中心的最強大的聯盟,如今已是千瘡百孔。
俄普聯軍在萊比錫行軍的過程中向法軍發動襲擊 拿破侖勝利攻入德累斯頓 拿破侖在包岑戰役中擊敗俄普聯軍 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在薩拉曼卡戰役中赢得重大勝利 很明顯,拿破侖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那就是他拒絕接受奧地利的條款。
拿破侖盡管已經看透奧地利的虛僞面目,但仍然狂妄傲慢。
1813年8月10日,戰争開始了。
這次戰争的戰線拉得很長。
從奧得河到易北河,從波希米亞地區到波羅的海,到處彌漫着硝煙。
戰場的中心位于薩克森和普魯士南部的平原上。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拿破侖占領了易北河,在橋上投入了大量兵力,将次要力量派往易北河和奧得河的對岸。
拿破侖據守這個軍事要地,希望用曾經擊敗維爾姆澤和約瑟夫·阿爾溫奇的戰術擊敗反法同盟軍,再創輝煌。
然而,戰争形勢發生了變化。
相比提洛爾和阿迪傑河之間的狹窄地區,在奧得河和易北河之間的廣闊空間内追擊敵人分散的兵力要難得多。
反法同盟軍指揮官對拿破侖的戰術風格了如指掌。
最重要的是,法軍的兵力遠不及反法同盟軍。
反法同盟軍主要由經驗豐富的将士組成,而且滿懷民族仇恨情緒。
反法同盟軍的總體方案是避開拿破侖所率大軍的襲擊,轉而攻擊由其他軍官率領的較遠的分支部隊,逐個擊破,待拿破侖的力量徹底受損時再發起圍攻。
最終,反法同盟軍以五十五萬對三十六萬的人數優勢如願獲勝。
然而,反法同盟軍的首次行動由于計劃不當,讓拿破侖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拿破侖在上西裡西亞抵抗普魯士軍隊,施瓦岑貝格親王卡爾·菲利普趁機統領奧俄盟軍穿過德累斯頓的波希米亞山脈。
但他們行動緩慢,給了拿破侖足夠的時間趕回來。
在這場激戰中,奧俄盟軍不幸戰敗,因仇視法蘭西第一帝國統治者而加入這場戰鬥的讓-維克多·馬利·莫羅也不幸戰死。
拿破侖以為現在已經壓制住了反法同盟軍的力量,但他即将在一場襲擊中明白,眼前的對手是多麼堅韌不拔。
拿破侖派出一支隊伍穿過波希米亞的通道攔截反法同盟軍的退路。
這個策略如果放在馬倫戈和裡沃利時代可能會取得成功。
然而,不知是由于過度自信,還是由于拿破侖的副将們的失誤,這支士氣不振的法軍最終沒有取得勝利。
在庫爾姆,反法同盟軍并沒有像預料的那樣棄甲投降,而是堅決地、士氣激昂地向法軍發動了攻擊,并将其一舉殲滅。
如果說反法同盟的這次勝利重新平衡了雙方的戰争氣運,接下來的事件則徹底扭轉了局面。
反法同盟軍愈挫愈勇,按計劃向遠離拿破侖的兩支法軍支隊發起了攻擊,一支位于西裡西亞的卡茨巴赫,另一支位于普魯士的格洛貝倫和德裡維茲。
反法同盟軍逐漸縮小巨大的包圍圈,将法軍團團圍住,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同時,法軍的力量因戰事失利、疾病和物資匮乏而大大削弱。
萊茵邦聯首領們的立場越來越不堅定,逐漸變得具有威脅性。
數千名輔助軍逃離了法軍,而大批起義軍緊咬日漸衰弱的法軍不放,不斷發動破壞性的攻擊。
最終,發動總攻的時候到來了。
1813年9月的最後幾天,普魯士最勇猛的将領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與讓-巴普蒂斯特·朱勒·伯納多特一起渡過易北河。
同時,施瓦岑貝格親王卡爾·菲利普也再次從波希米亞出兵。
反法同盟軍的目标是在萊比錫會合,聯手打敗對手。
而拿破侖如果行動順利,也許會迷惑對手,但他不信任自己的後備部隊,逐漸被困在萊比錫,不得不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進行戰鬥。
1813年10月16日,第一場戰鬥打響,盡管反法同盟軍至少有二十三萬人,法軍不超過十五萬人,但拿破侖憑借超強實力使這場戰鬥難分勝負。
到了1813年10月18日,反法同盟軍獲得了大批援軍的支援。
薩克森部隊在戰場上倒戈,猛烈地攻擊法軍。
一場殊死決鬥後,身陷絕境仍英勇戰鬥的法軍被迫離開萊比錫。
埃爾斯特河上唯一的一座橋是撤退的必經之路,現在卻被毀壞了,這令法軍一片混亂。
大部分法軍士兵戰死沙場,曾在多場戰鬥中取得勝利的法軍被驅趕到萊茵河邊。
駐守奧得河和維斯瓦河的法軍則被抛棄了,隻能聽天由命。
敗退的拿破侖仍有一線微弱的希望。
巴伐利亞已經加入了反法同盟,它的其中一支隊伍魯莽地将自己暴露在拿破侖大軍面前,任其摧毀。
然而,1813年11月的頭幾天,四分五裂的反法同盟再次彙集力量,組成反法同盟軍,橫跨萊茵河,将軍旗帶到了岌岌可危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反法聯軍在卡茨巴赫向法軍發動攻擊 反法聯軍在格洛貝倫向法軍發動攻擊 反法聯軍在德裡維茲向法軍發動攻擊 薩克森戰役的結果已然如此。
盡管德意志軍隊的叛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最後的結果,甚至可能會令那些吹捧法蘭西第一帝國軍事榮譽的人緘口不言,但德意志最終擺脫了外國的入侵,其人民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其他戰場上,法蘭西第一帝國的運勢也開始走向低谷。
奧地利從北部入侵意大利,在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