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子産聽鄭國之政
關燈
小
中
大
見:
湯湯逝水,皛皛輕波。
固是一方屏翰,從無半段津梁。
往者來者,沒一個不嗫口扪心。
老者少者,沒一個不颦眉蹙額。
庶幾褰裳可越,怎能入水不濡。
總賴其保障生靈,猶未免傷殘民命。
雖然城郭金湯固,怎奈人民跋涉難。
不一時已渡過河濱,早到望母台下。
左右人陳設祭品,請上卿行禮。
子産緻敬盡恭,跪獻三爵,然後叩首,禮畢下台,仍舊上車過水。
剛剛到得彼岸,恰好有一個老人家來渡河,一步跨到水中就有畏寒之态,伸伸縮縮,兩次三番,欲去不去,欲住不住,不覺目眩頭旋,撲的一交倒在水面之上,連忙扒得起來,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打濕了,手裡捧的鞋襪也都氽去了,口中叫苦連天。
子産看了甚是不忍,即命住了車子,令車夫将車子推到水濱以濟人民。
車夫得令不敢不從,隻得推去濟渡人去了。
然而,子産以乘輿濟人,雖是他的好情,但鄭國人多,這一乘車如何濟得衆用?那子産也慮及此,随即下令道:“此輿專濟老稚渡水,少壯之人不得争執。
”從此之後,那些老幼之人不緻患溺了。
其時有随從之人禀道:“老爺既将車子留此濟人,待小的們向鄰近人家借一匹馬回去如何?”子産道:“此處回國頗近,步行亦可,何必騷動地方?”後人有詩為證: 因憐老弱涉寒澌,甘讓乘輿不敢遲。
國内勿嫌相濟少,朝朝偏與鄭民宜。
子産方才走近城門,忽見家臣來報:“主公召議國政。
”言未畢又有使臣來召,子産疑道:“此時有甚政務?”急急步入朝中,簡公尚在殿庭迎候,子産上前躬身下禮,以複主祭之命。
簡公問道:“寡人适才聞卿不乘車馬,徒步回朝,是何緣故?”子産備将老者涉水畏寒,存車濟渡之事奏聞。
簡公道:“此是卿家愛民之念,隻是有勞徒步了。
”随命車駕庫選一乘好輿賜與子産。
子産謝恩領賜,又道:“主公此際召臣有何事故?”簡公道:“隻因晉君無禮不念同宗,又不念幾年和議,竟要寡人稱臣往晉,奉以朝見之禮,特遣使臣在此。
寡人心中甚忿,不知上卿有何辭可以卻之麼?”子産道:“此事不難,今已日暮,待臣明早往見來使,自有說話。
”當即辭謝出朝,一宿無話。
次日,子産來到公館相見那晉國使臣。
那使臣十分傲慢,踞其上位,見了子産并不下來施禮,便道:“我奉本國主君之命,征爾鄭伯往朝,汝知之乎?”子産即應道:“晉、鄭乃同宗之國,何忍以兄弟怡怡之誼,反欲緻我寡君等于仆隸,晉君雖為得計,吾恐夷狄聞之必為竊笑。
何況四鄰臣民有不訾議者幾希。
”使臣聞了子産之言,心裡想道:“他這幾句甚是有理。
同宗之國歸附已久,要他稱臣,鄰國聞知不惟竊笑,且隳了歸附之心,此事是吾主失算了,不若回國以子産之言複命。
”遂向子産道:“爾主既不肯往,吾當為汝複命晉君便了。
”當下辭鄭以還,使臣将子産之言奏聞晉君,晉君大悟,以後再不敢來征朝,遂免了這番騷擾。
到了次年,乃是範宣子為晉國之政,又騁其才,竟奏與晉君,遣使到鄭要加貢币,比每年議增十倍貢獻晉庭。
簡公又與子産商量道:“前日晉國征朝,多賴上卿辭令以緻卻而不至。
今來征币卻是舊例,禮當奉币以行,隻是他要比常加增十倍。
鄭國地方甚小,所出有限,為之奈何?”子産道:“主公但依舊例前往,臣當緻一書與宣子,管取仍照舊例,不征加倍也。
”簡公聞言大喜,即命子産修書,随即一一打點币帛。
不移時,子産修書已完,将稿呈上簡公。
簡公讀雲: 宣子足下,子為晉之上卿,使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币,僑也惑之。
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足患,而無令名之為難也。
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
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吾子之家壞,何其沒沒也。
将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
德,國家之基也。
有基無壞,毋亦是務乎。
有德則樂,樂則可久。
夫恕以思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迩安。
毋甯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後我以生乎。
子其慎之。
簡公看罷心中甚喜道:“此書決令宣子回心。
不加重币,皆上卿之功也。
”當即遣使公孫夏赍了币帛書劄,一同晉國來使起程前去。
公孫夏領命同使臣至晉,見了宣子遞上子産之書。
宣子覽書大喜,即時就向晉公勸其輕币。
那重币之征原非晉君之意,卻是宣子創議,故此行止皆出宣子之口。
所以,晉公一一依從,如數收了舊例貢物,即打發使臣回國。
公孫夏複命于簡公,備述前事,簡公不勝大悅道:“若非子産之書,幾不免又是一番征币之擾。
”公孫夏又奏道:“臣于一路而來,沸沸聞言,國中有火星下堕,又有火神現形。
臣既聞之,不敢不奏。
”簡公即問子産道:“上卿曾聞此言否?”子産道:“臣适才始聞其言,正欲奏聞。
國中流言将發大火,天氣亢陽,信或有之。
”簡公道:“既然如此,何以避之?”子産道:“天災不可逃避,前者裡析大夫未死之時,也曾言及國中将有極大變異,民為之隕命,國為之幾亡。
又說吾身漸民,弗及見此變異,又欲圖為主公遷國。
臣意為人君者當修仁德以邀上帝之福,豈可因天變以圖幸免?”簡公聽了其言,知不可強,乃分付臣僚,谕知黎庶,俱各持謹,以防不測,當即退朝還宮。
簡公惟是起居憂懼,不能去懷,甚覺驚心之至。
有詩為證: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天意巧安排,人力豈能奪。
忽一日,正當聘問之際,各國遣使赍書達禮,以通和好。
國中人見了各國使臣皆以客使稱之,此時新客既各舊客亦自不少,免不得簡公要設宴款待。
那新舊客使齊來領宴,簡公正在宮中,與衆客飛觞舉樂,酬酢方酣,忽見當筵起一陣狂風,吹得新舊賓客與執事臣工盡行失色。
風過處隻見一道紅光如閃電相似,且是括刺有聲。
那時子産也在宮中陪宴,心知此聲有如火嘯,到此田地卻也管不得什麼儀制所拘,急急離席,出外探聽。
已有役人跑進宮來向子産報道:“裡析大夫家中失火已延燒屋宇,其勢甚大,特此禀報,望乞速速遣人救滅。
”子産聽說慌忙複身入内奏聞簡公。
簡公道:“上卿可速速調度,不可稽遲。
”那些新舊使客聞得此說,沒有安然飲宴之理,都來辭别簡公出朝,簡公于是罷宴。
那子産看見也不及将言語細說,徑走到宮門之上,分付管門官員人役,止放新客出朝,但是舊客一概不許放出朝門。
那門上員役不知其故,隻得遵令而行。
你道為何不放舊客?隻因舊客在鄭日久,必深知鄭國虛實,且路徑熟谙,恐他們乘此火變或有異圖,所以不肯放他出宮。
惟有新客是人生路不熟的,繇他出去,并不攔阻。
子産自家也出了朝門,想道:裡析大夫已故,棺柩尚停在家,火是本家起的,這棺木為第一着急務了。
急喚下三十個輿夫前往子析大夫家中搶救棺木,那些輿夫個個是長大有力的漢子,又皆敢死之徒,既奉子産上卿之命,那個敢有推辭?一齊拿了扛索,沖煙冒火到裡析大夫家中,手忙腳亂的把個棺木一霎時上了扛索,急急搶出,其火已燒到中堂,好生利害。
有沁園春詞為證: 忽起旋風,似出林嘯虎,躍水吟龍。
早半天烈焰,轟轟匝匝。
燒台毀屋,損戶連薨。
爛額焦頭,呼兒叫母,恍若邊疆虜騎沖。
還堪憫,侯居深邃,一旦成空。
炎光萬道如虹,未數扶桑旭日紅。
賽老君煉藥,介山煙禁。
口雲蜀棧,赤壁鏖雄。
更類田單,燎奔牛尾,眼塞泥沙耳蔽聽。
人驚問,誰移火焰山到城中。
子産看見火勢猛烈,遣了二百名健丁齊到下風拆毀屋宇,以免延燒。
又遣數十名健丁,在就近池塘取水澆撲。
誰道此火原是天意,憑你怎麼救解,越發分頭延燒,再救不止。
子産見勢頭不好,恐怕鄭國的宗廟也受其殃,卻好子寬、子上二大夫在旁,子産便道:“敢煩二位大夫速至太宮,巡行祭祀之所,可令家丁将油漆窗格門扇盡行下了,再将宮内氈褥等物打濕,垂挂檐楹之上,必能祛火。
”子寬、子上二人領命而去。
子産又恐祈蔔堂有災,乃道:“蔔堂内的大蔡是千年靈龜之殼,仗他為筮蔔之靈,若不徙開必然煉為灰燼,異日要占國事便無可稽查了。
”急着從人傳令與公孫登大夫,遷徙大蔡置于别所。
這公孫登原是個蔔史,平日善蔔之名,也都虧這個龜殼。
終日畫爻按理,求吉問兇,無有不靈。
他此時正在大蔡之旁踱來踱去,排卦尋爻,仰頭看見火光燭天,已知是近處火發,想來必要延禍至此。
但此大龜必須救出方好,奈因是簡公之命,建堂安置在此。
若不得簡公之命并上卿之令,決不好輕動他的。
欲待去報知上卿,又恐一時火來照管不及。
正在沒法之際,那傳令之人已到,公孫登問道:“你是何人?急急走來有甚緣故?”那人道:“奉上卿之令,要大夫急徙大蔡免被烈火延燒。
”公孫登道:“就煩你移一移去。
”那人道:“我還有别事,不得如命。
”說罷竟自去了。
公孫登道:“子産要我徙此大蔡實是正理,但身伴沒有一個跟随的人,況此物有丈餘長大,其重非常,教我一人怎麼拿得起?不惟他是個靈寶,就是執政有令,也沒有個不遵依的理。
且喜這大蔡内中空闊可以容人偃息,萬一燒了房屋亦可在這龜殼裡暫住。
”說未了那火頭早已撲到房檐上來了,公孫登慌了手腳,隻得背了大蔡就如鼋鼍一般,亂滾亂走,走至朝前,恰好遇見子産。
公孫登便問道:“敢問上卿,還是将
固是一方屏翰,從無半段津梁。
往者來者,沒一個不嗫口扪心。
老者少者,沒一個不颦眉蹙額。
庶幾褰裳可越,怎能入水不濡。
總賴其保障生靈,猶未免傷殘民命。
雖然城郭金湯固,怎奈人民跋涉難。
不一時已渡過河濱,早到望母台下。
左右人陳設祭品,請上卿行禮。
子産緻敬盡恭,跪獻三爵,然後叩首,禮畢下台,仍舊上車過水。
剛剛到得彼岸,恰好有一個老人家來渡河,一步跨到水中就有畏寒之态,伸伸縮縮,兩次三番,欲去不去,欲住不住,不覺目眩頭旋,撲的一交倒在水面之上,連忙扒得起來,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打濕了,手裡捧的鞋襪也都氽去了,口中叫苦連天。
子産看了甚是不忍,即命住了車子,令車夫将車子推到水濱以濟人民。
車夫得令不敢不從,隻得推去濟渡人去了。
然而,子産以乘輿濟人,雖是他的好情,但鄭國人多,這一乘車如何濟得衆用?那子産也慮及此,随即下令道:“此輿專濟老稚渡水,少壯之人不得争執。
”從此之後,那些老幼之人不緻患溺了。
其時有随從之人禀道:“老爺既将車子留此濟人,待小的們向鄰近人家借一匹馬回去如何?”子産道:“此處回國頗近,步行亦可,何必騷動地方?”後人有詩為證: 因憐老弱涉寒澌,甘讓乘輿不敢遲。
國内勿嫌相濟少,朝朝偏與鄭民宜。
子産方才走近城門,忽見家臣來報:“主公召議國政。
”言未畢又有使臣來召,子産疑道:“此時有甚政務?”急急步入朝中,簡公尚在殿庭迎候,子産上前躬身下禮,以複主祭之命。
簡公問道:“寡人适才聞卿不乘車馬,徒步回朝,是何緣故?”子産備将老者涉水畏寒,存車濟渡之事奏聞。
簡公道:“此是卿家愛民之念,隻是有勞徒步了。
”随命車駕庫選一乘好輿賜與子産。
子産謝恩領賜,又道:“主公此際召臣有何事故?”簡公道:“隻因晉君無禮不念同宗,又不念幾年和議,竟要寡人稱臣往晉,奉以朝見之禮,特遣使臣在此。
寡人心中甚忿,不知上卿有何辭可以卻之麼?”子産道:“此事不難,今已日暮,待臣明早往見來使,自有說話。
”當即辭謝出朝,一宿無話。
次日,子産來到公館相見那晉國使臣。
那使臣十分傲慢,踞其上位,見了子産并不下來施禮,便道:“我奉本國主君之命,征爾鄭伯往朝,汝知之乎?”子産即應道:“晉、鄭乃同宗之國,何忍以兄弟怡怡之誼,反欲緻我寡君等于仆隸,晉君雖為得計,吾恐夷狄聞之必為竊笑。
何況四鄰臣民有不訾議者幾希。
”使臣聞了子産之言,心裡想道:“他這幾句甚是有理。
同宗之國歸附已久,要他稱臣,鄰國聞知不惟竊笑,且隳了歸附之心,此事是吾主失算了,不若回國以子産之言複命。
”遂向子産道:“爾主既不肯往,吾當為汝複命晉君便了。
”當下辭鄭以還,使臣将子産之言奏聞晉君,晉君大悟,以後再不敢來征朝,遂免了這番騷擾。
到了次年,乃是範宣子為晉國之政,又騁其才,竟奏與晉君,遣使到鄭要加貢币,比每年議增十倍貢獻晉庭。
簡公又與子産商量道:“前日晉國征朝,多賴上卿辭令以緻卻而不至。
今來征币卻是舊例,禮當奉币以行,隻是他要比常加增十倍。
鄭國地方甚小,所出有限,為之奈何?”子産道:“主公但依舊例前往,臣當緻一書與宣子,管取仍照舊例,不征加倍也。
”簡公聞言大喜,即命子産修書,随即一一打點币帛。
不移時,子産修書已完,将稿呈上簡公。
簡公讀雲: 宣子足下,子為晉之上卿,使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币,僑也惑之。
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足患,而無令名之為難也。
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
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吾子之家壞,何其沒沒也。
将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
德,國家之基也。
有基無壞,毋亦是務乎。
有德則樂,樂則可久。
夫恕以思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迩安。
毋甯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後我以生乎。
子其慎之。
簡公看罷心中甚喜道:“此書決令宣子回心。
不加重币,皆上卿之功也。
”當即遣使公孫夏赍了币帛書劄,一同晉國來使起程前去。
公孫夏領命同使臣至晉,見了宣子遞上子産之書。
宣子覽書大喜,即時就向晉公勸其輕币。
那重币之征原非晉君之意,卻是宣子創議,故此行止皆出宣子之口。
所以,晉公一一依從,如數收了舊例貢物,即打發使臣回國。
公孫夏複命于簡公,備述前事,簡公不勝大悅道:“若非子産之書,幾不免又是一番征币之擾。
”公孫夏又奏道:“臣于一路而來,沸沸聞言,國中有火星下堕,又有火神現形。
臣既聞之,不敢不奏。
”簡公即問子産道:“上卿曾聞此言否?”子産道:“臣适才始聞其言,正欲奏聞。
國中流言将發大火,天氣亢陽,信或有之。
”簡公道:“既然如此,何以避之?”子産道:“天災不可逃避,前者裡析大夫未死之時,也曾言及國中将有極大變異,民為之隕命,國為之幾亡。
又說吾身漸民,弗及見此變異,又欲圖為主公遷國。
臣意為人君者當修仁德以邀上帝之福,豈可因天變以圖幸免?”簡公聽了其言,知不可強,乃分付臣僚,谕知黎庶,俱各持謹,以防不測,當即退朝還宮。
簡公惟是起居憂懼,不能去懷,甚覺驚心之至。
有詩為證: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天意巧安排,人力豈能奪。
忽一日,正當聘問之際,各國遣使赍書達禮,以通和好。
國中人見了各國使臣皆以客使稱之,此時新客既各舊客亦自不少,免不得簡公要設宴款待。
那新舊客使齊來領宴,簡公正在宮中,與衆客飛觞舉樂,酬酢方酣,忽見當筵起一陣狂風,吹得新舊賓客與執事臣工盡行失色。
風過處隻見一道紅光如閃電相似,且是括刺有聲。
那時子産也在宮中陪宴,心知此聲有如火嘯,到此田地卻也管不得什麼儀制所拘,急急離席,出外探聽。
已有役人跑進宮來向子産報道:“裡析大夫家中失火已延燒屋宇,其勢甚大,特此禀報,望乞速速遣人救滅。
”子産聽說慌忙複身入内奏聞簡公。
簡公道:“上卿可速速調度,不可稽遲。
”那些新舊使客聞得此說,沒有安然飲宴之理,都來辭别簡公出朝,簡公于是罷宴。
那子産看見也不及将言語細說,徑走到宮門之上,分付管門官員人役,止放新客出朝,但是舊客一概不許放出朝門。
那門上員役不知其故,隻得遵令而行。
你道為何不放舊客?隻因舊客在鄭日久,必深知鄭國虛實,且路徑熟谙,恐他們乘此火變或有異圖,所以不肯放他出宮。
惟有新客是人生路不熟的,繇他出去,并不攔阻。
子産自家也出了朝門,想道:裡析大夫已故,棺柩尚停在家,火是本家起的,這棺木為第一着急務了。
急喚下三十個輿夫前往子析大夫家中搶救棺木,那些輿夫個個是長大有力的漢子,又皆敢死之徒,既奉子産上卿之命,那個敢有推辭?一齊拿了扛索,沖煙冒火到裡析大夫家中,手忙腳亂的把個棺木一霎時上了扛索,急急搶出,其火已燒到中堂,好生利害。
有沁園春詞為證: 忽起旋風,似出林嘯虎,躍水吟龍。
早半天烈焰,轟轟匝匝。
燒台毀屋,損戶連薨。
爛額焦頭,呼兒叫母,恍若邊疆虜騎沖。
還堪憫,侯居深邃,一旦成空。
炎光萬道如虹,未數扶桑旭日紅。
賽老君煉藥,介山煙禁。
口雲蜀棧,赤壁鏖雄。
更類田單,燎奔牛尾,眼塞泥沙耳蔽聽。
人驚問,誰移火焰山到城中。
子産看見火勢猛烈,遣了二百名健丁齊到下風拆毀屋宇,以免延燒。
又遣數十名健丁,在就近池塘取水澆撲。
誰道此火原是天意,憑你怎麼救解,越發分頭延燒,再救不止。
子産見勢頭不好,恐怕鄭國的宗廟也受其殃,卻好子寬、子上二大夫在旁,子産便道:“敢煩二位大夫速至太宮,巡行祭祀之所,可令家丁将油漆窗格門扇盡行下了,再将宮内氈褥等物打濕,垂挂檐楹之上,必能祛火。
”子寬、子上二人領命而去。
子産又恐祈蔔堂有災,乃道:“蔔堂内的大蔡是千年靈龜之殼,仗他為筮蔔之靈,若不徙開必然煉為灰燼,異日要占國事便無可稽查了。
”急着從人傳令與公孫登大夫,遷徙大蔡置于别所。
這公孫登原是個蔔史,平日善蔔之名,也都虧這個龜殼。
終日畫爻按理,求吉問兇,無有不靈。
他此時正在大蔡之旁踱來踱去,排卦尋爻,仰頭看見火光燭天,已知是近處火發,想來必要延禍至此。
但此大龜必須救出方好,奈因是簡公之命,建堂安置在此。
若不得簡公之命并上卿之令,決不好輕動他的。
欲待去報知上卿,又恐一時火來照管不及。
正在沒法之際,那傳令之人已到,公孫登問道:“你是何人?急急走來有甚緣故?”那人道:“奉上卿之令,要大夫急徙大蔡免被烈火延燒。
”公孫登道:“就煩你移一移去。
”那人道:“我還有别事,不得如命。
”說罷竟自去了。
公孫登道:“子産要我徙此大蔡實是正理,但身伴沒有一個跟随的人,況此物有丈餘長大,其重非常,教我一人怎麼拿得起?不惟他是個靈寶,就是執政有令,也沒有個不遵依的理。
且喜這大蔡内中空闊可以容人偃息,萬一燒了房屋亦可在這龜殼裡暫住。
”說未了那火頭早已撲到房檐上來了,公孫登慌了手腳,隻得背了大蔡就如鼋鼍一般,亂滾亂走,走至朝前,恰好遇見子産。
公孫登便問道:“敢問上卿,還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