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子産聽鄭國之政
關燈
小
中
大
他放在那裡去好?”子産道:“須暫尋空闊去處安頓,免得火勢侵來又為移動。
”公孫登得了這句言語,竟負了大蔡往空野之處去了。
正所謂: 事急無君子,心忙任意為。
子産此時也身不繇主,事頭忙亂,走來走去,尚不曾分派得完,又想:宗廟事大。
急急轉到朝門,隻見簡公親自捧了廟主石函出來,急喚子産道:“主祀在此,徙到何處去?”子産道:“不如都遷到厲王廟中,并将群主共移一處,以便救護。
”簡公道:“此言有理。
”即捧了神主而行,那祝史即來代捧。
簡公恐外有他變,仍舊入宮去了。
那外邊的火勢愈熾,子産又使府庫之人各備救火之器,以防财貨失所。
又使掌兵的司馬、掌刑的司寇,列居火道,以防不測之變。
又恐城外有人暗梯入城,令遣雄軍把守。
軍人應命,各各往任其事去了。
頃刻之間,值此心忙意亂之事,虧他分撥防嚴,甚是清楚。
後人因有詩曰: 國運偶逢艱,謀臣備敢閑。
但祈神力口,立把祝融删。
少頃,隻聽得西北角中哭聲振天,細聽其聲都是婦人女子。
子産就知道是先公舊時宮女,因他們在西宮近着火處,恐有不測,故此懼死哀号。
即傳令與商成大夫着放宮女,盡歸東囿。
商成大夫依令前去,放那些宮女到了東囿,果然哭聲就不聞了。
自從薄暮燒起,整整燒了一夜工夫,次日早間其火始滅。
簡公與執政上卿并諸位大夫俱在朝中哀悼,市中之人三日不曾貿易。
子産乃将那些救火的軍民盡行犒賞,又查被火所燒的人家,記載其數,不下千餘屋宇,即出曉谕,以寬其征賦,不督其租稅,又令他入山砍伐官木助其營建。
國中雖遭了這番回祿,倒越感念了子産的惠績。
正是: 一番謀畫永清安,嗣後邦基穩似磐。
日久人心今始見,賢哉東裡大夫官。
那些新舊使客見國中火燒得如此光景也無甚意興,各各告辭歸國去了。
簡公終日不悅,常想:那太宮大鼍、石主、府庫,皆賴子産一人輔佐大勳,不使有失。
正思沒個報答處,忽有侍臣報道:“臣啟主公得知,火災方息,又有水患發了。
”簡公驚問道:“卻是何故?”侍臣道:“洧水居民傳報道,洧淵之中有兩龍相鬥,若不差兵往逐,恐兩龍鬥處必有一傷。
傷者若有族類,必緻興風鼓浪,蕩谷移陵,伏乞主公上裁。
”簡公聞報尚自驚疑未信,忙遣子寬大夫前至洧淵看其勢頭何如?子寬領命出了朝門,乘了快馬,早到洧淵,果見水中有二龍相鬥。
但見: 皂白難分,朝昏不辨。
響飕飕風沙凜冽,亂騰騰雲霧迷離。
一個擺尾搖頭,一個張牙舞爪。
雙雙怒目,黑暗中透四點寒燈。
對對長軀,白日裡露一身鱗甲。
卷起千層巨浪,沖開萬丈洪濤。
原來幽壑鬥潛蛟,隻恐桑田變滄海。
子寬大夫不敢稽遲,急急馳報簡公道:“洧淵之中果然有兩龍大鬥,水勢甚兇,望主公速召執政商議,以免洪水為災。
”簡公聞言甚恐,急召子産。
子産進宮見禮已畢,不待簡公開口即道:“洧淵龍鬥偶然至耳,不久自然退舍。
如若稍稍驅逐,以觸其怒,突興波濤,其患比火更甚。
”所謂: 見怪不怪,其怪乃滅。
洵有斯言,慎勿疑惑。
簡公聽了子産之說始得放心。
未及半日,又有侍臣報道:“兩龍解鬥,各各退散,波濤已平息了。
”簡公始服子産神識不凡,乃謝子産道:“若非上卿之見,幾誤大事。
但今鄭國不孝,遘此天災,意欲往報晉邦,不知上卿之意若何?”子産道:“報晉是理也,尚猶可緩。
适有急事主公知否?”簡公道:“是什麼事?”子産道:“聞晉君已放歸蔡公子燮,近日陳、蔡合謀,将圖我鄭。
陳、蔡雖是最小之國,兩軍統并,亦稱強悍,若不遣将伐之,恐有他變。
”簡公道:“為今之計還是何如?”子産道:“蔡國素與楚連以為依附,今晉既釋公子燮,亦不知晉有何意?我國雖與晉國相和,今則不可仗其勢也。
如據然伐蔡恐屬未便,莫若速伐陳國,使彼不能防禦,必獲大捷,陳國自不與蔡國相連也。
”簡公聞言甚喜,即命子展為司馬,統領勁兵星夜兼程往伐陳國。
陳國果然未備,被子展大獲全勝。
陳國即具降書,永為納款,再不敢與蔡國結連。
子展班師奏聞簡公,簡公出黃金彩币犒勞将士,并嘉子展之功,遂擇日親自往晉。
一來要報失火之事,二來要獻伐陳之捷。
看看吉日屆期,子産輔着簡公,又帶大夫數人離了鄭國,曉行夜宿,不隻一日,早已到了晉國城内。
那時正值魯哀公初卒,晉侯因是同姓,在宮料理吊儀,未及與簡公相見。
此時卻是趙文子執政,先遣晉大夫士弱前來,一則代為迎接,一則分付将言見責看簡公如何答應。
這士弱來到行館,見了簡公,便道:“主公特命相迎。
”簡公道:“深有勞大夫了。
”士弱又道:“主公傳語,責公何故不守邊鄙,反去侵淩小國主何意也?”其時,子産着了戎服在身,侍于簡公之側,便挺身直前說道:“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緻其法。
今鄭本姬姓,與天子分形同氣,彼陳人忘周德之大,辄敢侵鄭,是以當誅。
且昔者先王所有的地方止得千裡喚為一圻,列侯地方止得百裡喚為一國,自此以降次國七十裡,小國五十裡。
今大國多數圻矣,若不侵小何以至此?聽大夫所言,非特責寡君一人也。
”士弱聽了好生語塞,有南鄉子詞為證: 賢執政,産方隅。
氣淩霄漢命征車,理直詞宏名又順。
威風振,凜凜從教看折晉。
那士弱到此智窮言盡,兩眼睜睜,好不沒法。
看見子産身上穿着戎服,又責道:“汝雖執政于鄭,到俺大晉之都豈無宜穿的衣服,辄着戎服而來,是何意也?”子産道:“我先君武、莊二公,為平王卿士,昔魯僖公二十八年,有城濮之役,晉文公布命道各各修服舊職,命我先君戎服輔佐周襄王,以授勝楚之捷,不敢廢主命故也。
”士弱見子産說的話都是正理,不敢再去撓他,隻得辭别回去,将子産的言語一一達與趙文子大夫得知。
趙文子道:“子産這些言辭甚順,吾聞犯順者不祥,神明所不佑也。
明日當達于主公,可與相見。
”當時各自散訖。
且說子産送别了士弱,回見簡公。
簡公道:“适才上卿之言甚為中理,但今館垣甚是窄狹,不能容我國這些從者,卻怎麼處?”子産道:“惟有毀之一法。
”簡公道:“毀之恐觸晉君之怒。
”子産道:“臣有舌在,何足畏哉?”簡公道:“既如此,請上卿即刻從事。
”子産即時喚了從者五七十人将館垣盡皆拆毀無餘,随即藏納本國車馬。
早有館夫報知趙文子了。
趙文子想道:子産對士弱之言甚順,為何把我晉國館垣毀壞?此理甚欠,必須遣人責問,看他以何辭相對?欲待再遣士弱,恐其口舌不能便捷,另遣大夫士文伯前往。
士文伯道:“不知執政以何言相責?”趙文子即教道了一番言語,士文伯别了文子,竟至行館。
正是: 大國恃強無禮,枉勞口舌縱橫。
不識毀垣妙計,文子空為晉卿。
士文伯到了行館即令駐馬,着人通報,子産聞報出迎。
士文伯方才下馬,二人到了公廳,見禮分坐。
士文伯未及開言,子産即問道:“執事到此敢是傳晉君之命,來請寡君相會麼?”士文伯道:“主公料理魯國吊禮未完,須寬一日方才得暇。
”子産道:“既如此執事何故辱臨?”士文伯道:“敝邑因刑政不修,盜賊充斥,有列侯來朝聘于晉的,恐有疏失,以此主公令吏人完整客館,高其門,厚其垣,使之無憂。
今足下壞我館垣,雖然鄭之從者知所戒備,他國有賓客到來,何以待之?以此主公特使不才前來請問。
”子産道:“以敝邑偏小,介于晉楚兩大國之間,誅伐無時甯息,是以不敢安居,盡索鄭國土地之财随時朝會。
值國君事忙未得相見,又不獲聞召命,未知約寡君相見得在何時?若如此作為,恐非待宗盟之禮。
”士文伯道:“非寡君敢生傲慢之心,實因有疾未痊。
”子産道:“若是這等教不肖何時獲安寝席?既未相見國君,又安敢輸币?又安敢使币暴之于野?雖未見晉君而輸,實皆晉國府庫之物,又不敢以非禮輸納府庫。
若暴露則恐燥濕不時,萬一朽蠹,反重敞邑之罪矣。
”士文伯道:“執政此言或恐是理,但不知毀晉館垣出于何與?”子産道:“僑聞令先君文公為盟主之時,專要崇大諸侯之館。
其館之式與晉君寝室相似,把庫廄繕修,可以藏币養馬,司空開道,圬人葺垣。
諸侯來時,掌館舍之人設其庭燎,巡捍之人防其盜賊,仆從有所安處,車馬有所喂塗。
文公雖不留賓客,未嘗廢事,所以賓至如歸,不畏寇盜,不患燥濕,實與賓客同其憂樂也。
”士文伯到此又要與晉君假裝體面,便道:“故此寡君不敢有違先君之訓,特設此館。
不意反被執政毀之,雖闆今吊古,何不憚煩一至于此。
”子産道:“大夫此言差矣。
”士文伯是個不明理的,聽了這一個差字,便微微發怒起來。
有詩一首為證: 籌國無才空讀書,渺聞淺見奈何如。
意中谟不推詳過,陋室甯堪客所居。
士文伯道:“在執政所言無往不正,及至下官有言,又譏差謬,是何意哉?”子産道:“非下官有罪而言,實晉君無禮,與執事多飾詞爾。
”士文伯越發疑訝,便道:“執政之言毋乃有所聞乎?”子産道:“僑聞今日銅鞮之宮,其大數裡,待諸侯之舍如處隸人,門不容車,不可逾越,盜賊公行,夭疠不戒,揖見無時,若不毀垣,無所藏弊,則重吾鄭國之罪,敢請執事何以命之?”士文伯
”公孫登得了這句言語,竟負了大蔡往空野之處去了。
正所謂: 事急無君子,心忙任意為。
子産此時也身不繇主,事頭忙亂,走來走去,尚不曾分派得完,又想:宗廟事大。
急急轉到朝門,隻見簡公親自捧了廟主石函出來,急喚子産道:“主祀在此,徙到何處去?”子産道:“不如都遷到厲王廟中,并将群主共移一處,以便救護。
”簡公道:“此言有理。
”即捧了神主而行,那祝史即來代捧。
簡公恐外有他變,仍舊入宮去了。
那外邊的火勢愈熾,子産又使府庫之人各備救火之器,以防财貨失所。
又使掌兵的司馬、掌刑的司寇,列居火道,以防不測之變。
又恐城外有人暗梯入城,令遣雄軍把守。
軍人應命,各各往任其事去了。
頃刻之間,值此心忙意亂之事,虧他分撥防嚴,甚是清楚。
後人因有詩曰: 國運偶逢艱,謀臣備敢閑。
但祈神力口,立把祝融删。
少頃,隻聽得西北角中哭聲振天,細聽其聲都是婦人女子。
子産就知道是先公舊時宮女,因他們在西宮近着火處,恐有不測,故此懼死哀号。
即傳令與商成大夫着放宮女,盡歸東囿。
商成大夫依令前去,放那些宮女到了東囿,果然哭聲就不聞了。
自從薄暮燒起,整整燒了一夜工夫,次日早間其火始滅。
簡公與執政上卿并諸位大夫俱在朝中哀悼,市中之人三日不曾貿易。
子産乃将那些救火的軍民盡行犒賞,又查被火所燒的人家,記載其數,不下千餘屋宇,即出曉谕,以寬其征賦,不督其租稅,又令他入山砍伐官木助其營建。
國中雖遭了這番回祿,倒越感念了子産的惠績。
正是: 一番謀畫永清安,嗣後邦基穩似磐。
日久人心今始見,賢哉東裡大夫官。
那些新舊使客見國中火燒得如此光景也無甚意興,各各告辭歸國去了。
簡公終日不悅,常想:那太宮大鼍、石主、府庫,皆賴子産一人輔佐大勳,不使有失。
正思沒個報答處,忽有侍臣報道:“臣啟主公得知,火災方息,又有水患發了。
”簡公驚問道:“卻是何故?”侍臣道:“洧水居民傳報道,洧淵之中有兩龍相鬥,若不差兵往逐,恐兩龍鬥處必有一傷。
傷者若有族類,必緻興風鼓浪,蕩谷移陵,伏乞主公上裁。
”簡公聞報尚自驚疑未信,忙遣子寬大夫前至洧淵看其勢頭何如?子寬領命出了朝門,乘了快馬,早到洧淵,果見水中有二龍相鬥。
但見: 皂白難分,朝昏不辨。
響飕飕風沙凜冽,亂騰騰雲霧迷離。
一個擺尾搖頭,一個張牙舞爪。
雙雙怒目,黑暗中透四點寒燈。
對對長軀,白日裡露一身鱗甲。
卷起千層巨浪,沖開萬丈洪濤。
原來幽壑鬥潛蛟,隻恐桑田變滄海。
子寬大夫不敢稽遲,急急馳報簡公道:“洧淵之中果然有兩龍大鬥,水勢甚兇,望主公速召執政商議,以免洪水為災。
”簡公聞言甚恐,急召子産。
子産進宮見禮已畢,不待簡公開口即道:“洧淵龍鬥偶然至耳,不久自然退舍。
如若稍稍驅逐,以觸其怒,突興波濤,其患比火更甚。
”所謂: 見怪不怪,其怪乃滅。
洵有斯言,慎勿疑惑。
簡公聽了子産之說始得放心。
未及半日,又有侍臣報道:“兩龍解鬥,各各退散,波濤已平息了。
”簡公始服子産神識不凡,乃謝子産道:“若非上卿之見,幾誤大事。
但今鄭國不孝,遘此天災,意欲往報晉邦,不知上卿之意若何?”子産道:“報晉是理也,尚猶可緩。
适有急事主公知否?”簡公道:“是什麼事?”子産道:“聞晉君已放歸蔡公子燮,近日陳、蔡合謀,将圖我鄭。
陳、蔡雖是最小之國,兩軍統并,亦稱強悍,若不遣将伐之,恐有他變。
”簡公道:“為今之計還是何如?”子産道:“蔡國素與楚連以為依附,今晉既釋公子燮,亦不知晉有何意?我國雖與晉國相和,今則不可仗其勢也。
如據然伐蔡恐屬未便,莫若速伐陳國,使彼不能防禦,必獲大捷,陳國自不與蔡國相連也。
”簡公聞言甚喜,即命子展為司馬,統領勁兵星夜兼程往伐陳國。
陳國果然未備,被子展大獲全勝。
陳國即具降書,永為納款,再不敢與蔡國結連。
子展班師奏聞簡公,簡公出黃金彩币犒勞将士,并嘉子展之功,遂擇日親自往晉。
一來要報失火之事,二來要獻伐陳之捷。
看看吉日屆期,子産輔着簡公,又帶大夫數人離了鄭國,曉行夜宿,不隻一日,早已到了晉國城内。
那時正值魯哀公初卒,晉侯因是同姓,在宮料理吊儀,未及與簡公相見。
此時卻是趙文子執政,先遣晉大夫士弱前來,一則代為迎接,一則分付将言見責看簡公如何答應。
這士弱來到行館,見了簡公,便道:“主公特命相迎。
”簡公道:“深有勞大夫了。
”士弱又道:“主公傳語,責公何故不守邊鄙,反去侵淩小國主何意也?”其時,子産着了戎服在身,侍于簡公之側,便挺身直前說道:“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緻其法。
今鄭本姬姓,與天子分形同氣,彼陳人忘周德之大,辄敢侵鄭,是以當誅。
且昔者先王所有的地方止得千裡喚為一圻,列侯地方止得百裡喚為一國,自此以降次國七十裡,小國五十裡。
今大國多數圻矣,若不侵小何以至此?聽大夫所言,非特責寡君一人也。
”士弱聽了好生語塞,有南鄉子詞為證: 賢執政,産方隅。
氣淩霄漢命征車,理直詞宏名又順。
威風振,凜凜從教看折晉。
那士弱到此智窮言盡,兩眼睜睜,好不沒法。
看見子産身上穿着戎服,又責道:“汝雖執政于鄭,到俺大晉之都豈無宜穿的衣服,辄着戎服而來,是何意也?”子産道:“我先君武、莊二公,為平王卿士,昔魯僖公二十八年,有城濮之役,晉文公布命道各各修服舊職,命我先君戎服輔佐周襄王,以授勝楚之捷,不敢廢主命故也。
”士弱見子産說的話都是正理,不敢再去撓他,隻得辭别回去,将子産的言語一一達與趙文子大夫得知。
趙文子道:“子産這些言辭甚順,吾聞犯順者不祥,神明所不佑也。
明日當達于主公,可與相見。
”當時各自散訖。
且說子産送别了士弱,回見簡公。
簡公道:“适才上卿之言甚為中理,但今館垣甚是窄狹,不能容我國這些從者,卻怎麼處?”子産道:“惟有毀之一法。
”簡公道:“毀之恐觸晉君之怒。
”子産道:“臣有舌在,何足畏哉?”簡公道:“既如此,請上卿即刻從事。
”子産即時喚了從者五七十人将館垣盡皆拆毀無餘,随即藏納本國車馬。
早有館夫報知趙文子了。
趙文子想道:子産對士弱之言甚順,為何把我晉國館垣毀壞?此理甚欠,必須遣人責問,看他以何辭相對?欲待再遣士弱,恐其口舌不能便捷,另遣大夫士文伯前往。
士文伯道:“不知執政以何言相責?”趙文子即教道了一番言語,士文伯别了文子,竟至行館。
正是: 大國恃強無禮,枉勞口舌縱橫。
不識毀垣妙計,文子空為晉卿。
士文伯到了行館即令駐馬,着人通報,子産聞報出迎。
士文伯方才下馬,二人到了公廳,見禮分坐。
士文伯未及開言,子産即問道:“執事到此敢是傳晉君之命,來請寡君相會麼?”士文伯道:“主公料理魯國吊禮未完,須寬一日方才得暇。
”子産道:“既如此執事何故辱臨?”士文伯道:“敝邑因刑政不修,盜賊充斥,有列侯來朝聘于晉的,恐有疏失,以此主公令吏人完整客館,高其門,厚其垣,使之無憂。
今足下壞我館垣,雖然鄭之從者知所戒備,他國有賓客到來,何以待之?以此主公特使不才前來請問。
”子産道:“以敝邑偏小,介于晉楚兩大國之間,誅伐無時甯息,是以不敢安居,盡索鄭國土地之财随時朝會。
值國君事忙未得相見,又不獲聞召命,未知約寡君相見得在何時?若如此作為,恐非待宗盟之禮。
”士文伯道:“非寡君敢生傲慢之心,實因有疾未痊。
”子産道:“若是這等教不肖何時獲安寝席?既未相見國君,又安敢輸币?又安敢使币暴之于野?雖未見晉君而輸,實皆晉國府庫之物,又不敢以非禮輸納府庫。
若暴露則恐燥濕不時,萬一朽蠹,反重敞邑之罪矣。
”士文伯道:“執政此言或恐是理,但不知毀晉館垣出于何與?”子産道:“僑聞令先君文公為盟主之時,專要崇大諸侯之館。
其館之式與晉君寝室相似,把庫廄繕修,可以藏币養馬,司空開道,圬人葺垣。
諸侯來時,掌館舍之人設其庭燎,巡捍之人防其盜賊,仆從有所安處,車馬有所喂塗。
文公雖不留賓客,未嘗廢事,所以賓至如歸,不畏寇盜,不患燥濕,實與賓客同其憂樂也。
”士文伯到此又要與晉君假裝體面,便道:“故此寡君不敢有違先君之訓,特設此館。
不意反被執政毀之,雖闆今吊古,何不憚煩一至于此。
”子産道:“大夫此言差矣。
”士文伯是個不明理的,聽了這一個差字,便微微發怒起來。
有詩一首為證: 籌國無才空讀書,渺聞淺見奈何如。
意中谟不推詳過,陋室甯堪客所居。
士文伯道:“在執政所言無往不正,及至下官有言,又譏差謬,是何意哉?”子産道:“非下官有罪而言,實晉君無禮,與執事多飾詞爾。
”士文伯越發疑訝,便道:“執政之言毋乃有所聞乎?”子産道:“僑聞今日銅鞮之宮,其大數裡,待諸侯之舍如處隸人,門不容車,不可逾越,盜賊公行,夭疠不戒,揖見無時,若不毀垣,無所藏弊,則重吾鄭國之罪,敢請執事何以命之?”士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