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子産聽鄭國之政
關燈
小
中
大
雀庭堂忘弋宿,霎時患起難措足。
倘逢勁敵飒然來,折矢破戕還赤族。
達人貴在識機先,莫騁雄心莫馳逐。
須守平生好性命,須念功名難強屬。
古今多少殷鑒在,勸君還是将鄰睦。
鄰若壅和樂事饒,國運綿長國勢育。
驕勳未聞不喪亡,既寝皮兮複啖肉。
言之寒心非假事,土地傾殘嗟危蹙。
還有報仇雪恥人,日夜揣摩将志蓄。
卧薪嘗膽習勤劬,拊心切齒更痛哭。
一朝武備大興師,四國張皇先聲速。
傥直昏徒狹路間,颠沛流離就殺戮。
回思昔建襪線功,今也洪基驟然促。
其時,子國又問道:“你還有何說話?”子産應道:“蔡國向依楚國,蔡國失利。
如損楚國一臂,設使楚國也起了那點侵伐之心,要與蔡人報仇,他竟裹萬千錢糧,率三軍之衆,出江漢之外,入秦洧之中,以楚國的鸷悍之雄軍對我國蟻形之小卒,那蔡國聞之亦自興兵助楚,豈不受其荼毒?縱使晉國遣兵援救也緩不濟事矣。
”子國耳聽其言,心服其識,隻得勉強說道:“事既往矣,何必多言。
”假意托故,自往朝堂去了。
子産異日既為執政上卿,自小的識見自然不同,所以就将一段道理直诤其父。
但子國為人亦是有心的,怎麼就做了這一件短事?想是他死期,将到,故此作事便昏懂懂的了。
且說這子國好端端的位列大夫,怎麼講他要死?須信人的死期,原毋論有病無病,大數到來隻在一朝一夕之間,待我細剖始末便見不誣。
此時,鄭國有五個大夫:第一名為尉止,第二名為子師仆,第三名為侯晉,第四名為堵女父,第五名為司臣。
原來這五個大夫行事,與子國、子圉、子孔那三個大夫不同。
那子國、子圉、子孔一心緻君澤民,安邦定國。
這尉止、子師仆、侯晉、堵女父、司臣隻要倚勢恃強,侵人田土,占人房屋,巴不得國家多事,謀些差遣,就在其中取利,百姓無不痛恨。
此時鄭國的執政上卿喚作子驷,為人正直剛方,明知他五人結為黨羽,侵害百姓,幾番要奏聞簡公,又轉轉算計不通。
難道子驷做了上卿,又負剛直之性,倒還畏這五個大夫不成?不是這等說。
這子驷做官一味隻要兩盡其道,恐簡公一聞此事大發震怒,重處這五人。
朝廷上急促沒人代那職掌,故此先把好言向此五人暗暗點撥。
豈料此五人狼子野心,自恃黨羽衆多,并沒一個肯聽勸化。
這子驷沒奈何了,心裡想道:他五人無非侵小民的田土屋宇,我不若乘今歲例應清查丈量,将這些田地房屋盡歸原主,令其收管,隻是照契照冊查明,并不說是誰侵占。
百姓又得安生,這五人又不失體面,有何不可?以此立定主意,親自到鄉間清查,令百姓們照契依冊,量明立界。
那些百姓們無不歡喜,無不感激。
後人有詩贊道: 籌國惟元老,潛誅反側心。
從茲邦本固,感戴二天深。
卻說這五大夫自從子驷清查之後,甚覺沒趣。
一日,會于公所,私相計議道:“為官受祿無非要賺錢肥家。
我們自占了田地屋宇,與子驷何涉,要他多管閑事?今日雖然清查丈量歸于原主,萬一日後他又奏聞主公,我們豈不受他大害?此事不可不慎,莫若謀之于先,免落人後。
”其時尉止之子名為尉翩,司臣之子名為司齊,偶在身旁聽得此說,即忙上前道:“列位老伯之言深為有理,若欲圖謀,我二人情願為首,闖入朝房立誅子驷,以免禍害。
”那尉止、子師仆、侯晉、堵女父、司臣五人齊聲道:“好。
”各各分付身伴家丁跟随尉翩、司齊二人前往,他五人亦自同行,一齊執了刀槍器械趕至朝房。
那子驷早已知風,同了子國避入西宮去了。
尉止、司齊等見子驷不在朝房,也曉得他必往西宮,衆人一齊趕進。
那子驷逃躲不及,被尉止趕近身邊,将子驷一刀早已頭落。
那司臣看見子國閃在一邊,便向五人道:“子國不肯随衆,故作清廉,已緻難掩我們之态。
且丈量一事未必不是他的谮言,亦該殺了,免贻後患。
”五人齊道:“極是。
”司臣即将子國一把揪住,将刀照頭一斫,亦自分為兩段。
尉止又道:“我們事已至此,收手不得了,不如趁此機會殺入北宮,擒了簡公再作道理。
”說聲未罷,即便先行,衆人蜂擁随後。
因簡公令人将北宮緊閉,這些人一時不能殺進,早已遍傳國中。
那子産聞知不覺怒發沖冠,即去約了子驷之子公孫夏,各集家丁,前往北宮救駕。
那國内軍兵共計一千二百七十五人,齊來助力,又有大夫公孫虿,表字子蟜,亦是個忠義之人。
他率了自己家臣也來相助,一齊趕近北宮來攻五賊。
那衆賊看見軍馬來得衆多,心慌意亂,料想是殺不過的,各各抱頭鼠竄而逃,當時止殺了尉止并子師仆,被侯晉逃出,竟投晉國。
那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齊亦自逃到宋國去了。
但見此時: 棄甲抛戈,出關入邑。
俨如喪家之狗,恍若漏網之魚。
顧不得險阻山川,隻要逃性命。
當不得匆忙步履,枉教做惡人。
正是作事颠狂,果然必遭兇報。
人宜盡忠抒義,切莫行歹為非。
這也是天意不肯亡鄭,複緻太平。
鄭簡公當日出朝撫恤子國之子子産并子驷之子公孫夏,又犒勞有功員役,并令将子驷、子國如禮祭葬。
那子産哀毀盡禮自不必說。
簡公遂命子孔執政以代子驷。
這子孔雖是個正直之人,隻是太拘泥執闆些。
因見五族作亂,便立起一個法來,特置一扇文冊,名為載書。
要使國中的諸位大夫各以其人所有的職位定了次序,一舉一動俱要聽執政的節制。
不料鄭國的人不分貴賤大小都不肯順從,子孔就要行查頑抗之人,拿來加誅,做個懲一儆百的樣子。
這國中之人又要洶洶思亂。
那子産雖已襲了父職,因有服制在身,卻不管理政事。
那子孔向慕才名,倒肯括目相待。
所以,子産急向子孔勸其焚燒了載書,以安國人之心。
子孔道:“我立此載書原為定國,今因國人之怒而焚此載書,隻消衆人為政了,要我執政上卿何用?”子産道:“衆怒難犯,專欲難成。
合其二難,思以安國,隻取危亡。
不若焚了載書,免緻失衆。
”子孔大悟其言,遂決意焚書,又恐遠近之人不能遍知,竟擇了個日子往鄭國倉門之外焚此載書。
這是子孔使乖的所在,若是焚在朝中誰知其故?雖然安了衆心,卻是遲了些兒。
那些人畢竟不能忘情,故意造言,又說起西宮之難原系子孔與謀,謀死子驷,子孔方才代得執政之位。
這句話原說來像個合着機竅的,所以國人都紛紛的信了。
那公孫夏聞了此語亦信為真,心裡想道:父仇不報,枉為人也。
子孔前因載書一事人皆不服,我若倡首去殺子孔,必有人相從。
即往招集軍民,果然相從者衆。
公孫夏随率國人來殺子孔,恰好迎着,竟把子孔斬首,将家資分與國人。
那時鄭簡公見公孫夏勢旺,惟恐有變,隻得徉言道他忠勇,令他為執政上卿以代子孔,公孫夏遂得掌理朝政。
剛做得一年,即使子産為卿,以聽鄭國之政務,公孫夏緻政歸第去了。
有詩為證: 玄發早抽簪,名懸日月深。
倏然不貪位,讓爵卧山林。
凡是執政上卿到任,例應各處祭祀,先到太廟祭了先公,然後就該到望母台祭獻了。
你道這望母台是怎麼一個出處?乃是鄭國先君莊公所建的。
那莊公之父名曰武公,其夫人姜氏生莊公的時節甚是難産受驚,以此不喜莊公,而喜次子共叔段,請命武公,欲立次子,武公不許,仍立莊公。
及武公薨後,莊公即位,姜氏請封共叔段于制邑。
莊公道:“制邑不利,當年虢叔死此,另封别邑可也。
”姜氏又請封于京,莊公遂封共叔段居京。
那知共叔段蓄了不良之心,将近地交界之境盡皆侵收,訓練甲兵将來攻鄭,暗通姜氏以為内應。
莊公聞知先遣将卒伐京,共叔段遂出奔他國去了。
莊公遂将母姜氏置于城穎之地,立誓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不覺過了兩年,想起母子恩情,心中甚悔,隻是立誓在先,不便相見。
其時有穎考叔系穎谷封人,特将土産進獻莊公,莊公賜他酒食。
這穎考叔卻把一碗肉來藏起,莊公問他原故,穎考叔道:“小人有母已嘗小人之羹,未嘗君之羹,故持歸奉母。
”莊公歎道:“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穎考叔道:“卻是何故?”莊公便把前項事體并懊悔之情一一說與穎考叔知。
穎考叔道:“這事不難,何不使人掘地及泉,在深隧相見,即是黃泉矣。
”莊公大喜,即依其言,将地掘見泉水,母子二人入隧道,相見悲啼,其愛如初。
後來姜氏已故,莊公築建這座望母台,供養姜夫人在上,時常瞻拜,以補昔日之罪。
已後皆傳流春秋二時祭品。
這日,子産辦了祭品,乘了車子到望母台去緻祭莊姜夫人,卻從溱洧二水經過。
這水深不盈尺,卻也冬夏不幹,水源出在河南密邑西南馬嶺山下,從鄭城西北流入,複從東南流出。
所以,鄭國的百姓朝作夜息,必定要在此水經過。
因水淺不便行舟,若是富貴人家有馬可乘、有車可坐,俱是過得水的。
但是,貧窮賣販之人免不得要跣足而行。
夏秋之間天色炎熱,尚可褰衣涉水,及至春冬之交寒冰慘雪、風雨迷離,難道還可跣足渡水,必定要有橋梁方才稱便。
此時子産深知其故,常欲造一條橋以通行步。
怎奈鄭國的風水不宜在這二水之上造橋,子産非不博古知書,縱欲合那夏令上所說十月成梁之制,又不敢犯了國忌,博譽沽名,所以不行。
子産坐在車中,那車夫将車推下水中,恰好那車底隻離着三四寸光景。
那子産一面乘車渡水,一面舉目看那徒步的人,可也情慘。
隻
倘逢勁敵飒然來,折矢破戕還赤族。
達人貴在識機先,莫騁雄心莫馳逐。
須守平生好性命,須念功名難強屬。
古今多少殷鑒在,勸君還是将鄰睦。
鄰若壅和樂事饒,國運綿長國勢育。
驕勳未聞不喪亡,既寝皮兮複啖肉。
言之寒心非假事,土地傾殘嗟危蹙。
還有報仇雪恥人,日夜揣摩将志蓄。
卧薪嘗膽習勤劬,拊心切齒更痛哭。
一朝武備大興師,四國張皇先聲速。
傥直昏徒狹路間,颠沛流離就殺戮。
回思昔建襪線功,今也洪基驟然促。
其時,子國又問道:“你還有何說話?”子産應道:“蔡國向依楚國,蔡國失利。
如損楚國一臂,設使楚國也起了那點侵伐之心,要與蔡人報仇,他竟裹萬千錢糧,率三軍之衆,出江漢之外,入秦洧之中,以楚國的鸷悍之雄軍對我國蟻形之小卒,那蔡國聞之亦自興兵助楚,豈不受其荼毒?縱使晉國遣兵援救也緩不濟事矣。
”子國耳聽其言,心服其識,隻得勉強說道:“事既往矣,何必多言。
”假意托故,自往朝堂去了。
子産異日既為執政上卿,自小的識見自然不同,所以就将一段道理直诤其父。
但子國為人亦是有心的,怎麼就做了這一件短事?想是他死期,将到,故此作事便昏懂懂的了。
且說這子國好端端的位列大夫,怎麼講他要死?須信人的死期,原毋論有病無病,大數到來隻在一朝一夕之間,待我細剖始末便見不誣。
此時,鄭國有五個大夫:第一名為尉止,第二名為子師仆,第三名為侯晉,第四名為堵女父,第五名為司臣。
原來這五個大夫行事,與子國、子圉、子孔那三個大夫不同。
那子國、子圉、子孔一心緻君澤民,安邦定國。
這尉止、子師仆、侯晉、堵女父、司臣隻要倚勢恃強,侵人田土,占人房屋,巴不得國家多事,謀些差遣,就在其中取利,百姓無不痛恨。
此時鄭國的執政上卿喚作子驷,為人正直剛方,明知他五人結為黨羽,侵害百姓,幾番要奏聞簡公,又轉轉算計不通。
難道子驷做了上卿,又負剛直之性,倒還畏這五個大夫不成?不是這等說。
這子驷做官一味隻要兩盡其道,恐簡公一聞此事大發震怒,重處這五人。
朝廷上急促沒人代那職掌,故此先把好言向此五人暗暗點撥。
豈料此五人狼子野心,自恃黨羽衆多,并沒一個肯聽勸化。
這子驷沒奈何了,心裡想道:他五人無非侵小民的田土屋宇,我不若乘今歲例應清查丈量,将這些田地房屋盡歸原主,令其收管,隻是照契照冊查明,并不說是誰侵占。
百姓又得安生,這五人又不失體面,有何不可?以此立定主意,親自到鄉間清查,令百姓們照契依冊,量明立界。
那些百姓們無不歡喜,無不感激。
後人有詩贊道: 籌國惟元老,潛誅反側心。
從茲邦本固,感戴二天深。
卻說這五大夫自從子驷清查之後,甚覺沒趣。
一日,會于公所,私相計議道:“為官受祿無非要賺錢肥家。
我們自占了田地屋宇,與子驷何涉,要他多管閑事?今日雖然清查丈量歸于原主,萬一日後他又奏聞主公,我們豈不受他大害?此事不可不慎,莫若謀之于先,免落人後。
”其時尉止之子名為尉翩,司臣之子名為司齊,偶在身旁聽得此說,即忙上前道:“列位老伯之言深為有理,若欲圖謀,我二人情願為首,闖入朝房立誅子驷,以免禍害。
”那尉止、子師仆、侯晉、堵女父、司臣五人齊聲道:“好。
”各各分付身伴家丁跟随尉翩、司齊二人前往,他五人亦自同行,一齊執了刀槍器械趕至朝房。
那子驷早已知風,同了子國避入西宮去了。
尉止、司齊等見子驷不在朝房,也曉得他必往西宮,衆人一齊趕進。
那子驷逃躲不及,被尉止趕近身邊,将子驷一刀早已頭落。
那司臣看見子國閃在一邊,便向五人道:“子國不肯随衆,故作清廉,已緻難掩我們之态。
且丈量一事未必不是他的谮言,亦該殺了,免贻後患。
”五人齊道:“極是。
”司臣即将子國一把揪住,将刀照頭一斫,亦自分為兩段。
尉止又道:“我們事已至此,收手不得了,不如趁此機會殺入北宮,擒了簡公再作道理。
”說聲未罷,即便先行,衆人蜂擁随後。
因簡公令人将北宮緊閉,這些人一時不能殺進,早已遍傳國中。
那子産聞知不覺怒發沖冠,即去約了子驷之子公孫夏,各集家丁,前往北宮救駕。
那國内軍兵共計一千二百七十五人,齊來助力,又有大夫公孫虿,表字子蟜,亦是個忠義之人。
他率了自己家臣也來相助,一齊趕近北宮來攻五賊。
那衆賊看見軍馬來得衆多,心慌意亂,料想是殺不過的,各各抱頭鼠竄而逃,當時止殺了尉止并子師仆,被侯晉逃出,竟投晉國。
那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齊亦自逃到宋國去了。
但見此時: 棄甲抛戈,出關入邑。
俨如喪家之狗,恍若漏網之魚。
顧不得險阻山川,隻要逃性命。
當不得匆忙步履,枉教做惡人。
正是作事颠狂,果然必遭兇報。
人宜盡忠抒義,切莫行歹為非。
這也是天意不肯亡鄭,複緻太平。
鄭簡公當日出朝撫恤子國之子子産并子驷之子公孫夏,又犒勞有功員役,并令将子驷、子國如禮祭葬。
那子産哀毀盡禮自不必說。
簡公遂命子孔執政以代子驷。
這子孔雖是個正直之人,隻是太拘泥執闆些。
因見五族作亂,便立起一個法來,特置一扇文冊,名為載書。
要使國中的諸位大夫各以其人所有的職位定了次序,一舉一動俱要聽執政的節制。
不料鄭國的人不分貴賤大小都不肯順從,子孔就要行查頑抗之人,拿來加誅,做個懲一儆百的樣子。
這國中之人又要洶洶思亂。
那子産雖已襲了父職,因有服制在身,卻不管理政事。
那子孔向慕才名,倒肯括目相待。
所以,子産急向子孔勸其焚燒了載書,以安國人之心。
子孔道:“我立此載書原為定國,今因國人之怒而焚此載書,隻消衆人為政了,要我執政上卿何用?”子産道:“衆怒難犯,專欲難成。
合其二難,思以安國,隻取危亡。
不若焚了載書,免緻失衆。
”子孔大悟其言,遂決意焚書,又恐遠近之人不能遍知,竟擇了個日子往鄭國倉門之外焚此載書。
這是子孔使乖的所在,若是焚在朝中誰知其故?雖然安了衆心,卻是遲了些兒。
那些人畢竟不能忘情,故意造言,又說起西宮之難原系子孔與謀,謀死子驷,子孔方才代得執政之位。
這句話原說來像個合着機竅的,所以國人都紛紛的信了。
那公孫夏聞了此語亦信為真,心裡想道:父仇不報,枉為人也。
子孔前因載書一事人皆不服,我若倡首去殺子孔,必有人相從。
即往招集軍民,果然相從者衆。
公孫夏随率國人來殺子孔,恰好迎着,竟把子孔斬首,将家資分與國人。
那時鄭簡公見公孫夏勢旺,惟恐有變,隻得徉言道他忠勇,令他為執政上卿以代子孔,公孫夏遂得掌理朝政。
剛做得一年,即使子産為卿,以聽鄭國之政務,公孫夏緻政歸第去了。
有詩為證: 玄發早抽簪,名懸日月深。
倏然不貪位,讓爵卧山林。
凡是執政上卿到任,例應各處祭祀,先到太廟祭了先公,然後就該到望母台祭獻了。
你道這望母台是怎麼一個出處?乃是鄭國先君莊公所建的。
那莊公之父名曰武公,其夫人姜氏生莊公的時節甚是難産受驚,以此不喜莊公,而喜次子共叔段,請命武公,欲立次子,武公不許,仍立莊公。
及武公薨後,莊公即位,姜氏請封共叔段于制邑。
莊公道:“制邑不利,當年虢叔死此,另封别邑可也。
”姜氏又請封于京,莊公遂封共叔段居京。
那知共叔段蓄了不良之心,将近地交界之境盡皆侵收,訓練甲兵将來攻鄭,暗通姜氏以為内應。
莊公聞知先遣将卒伐京,共叔段遂出奔他國去了。
莊公遂将母姜氏置于城穎之地,立誓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不覺過了兩年,想起母子恩情,心中甚悔,隻是立誓在先,不便相見。
其時有穎考叔系穎谷封人,特将土産進獻莊公,莊公賜他酒食。
這穎考叔卻把一碗肉來藏起,莊公問他原故,穎考叔道:“小人有母已嘗小人之羹,未嘗君之羹,故持歸奉母。
”莊公歎道:“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穎考叔道:“卻是何故?”莊公便把前項事體并懊悔之情一一說與穎考叔知。
穎考叔道:“這事不難,何不使人掘地及泉,在深隧相見,即是黃泉矣。
”莊公大喜,即依其言,将地掘見泉水,母子二人入隧道,相見悲啼,其愛如初。
後來姜氏已故,莊公築建這座望母台,供養姜夫人在上,時常瞻拜,以補昔日之罪。
已後皆傳流春秋二時祭品。
這日,子産辦了祭品,乘了車子到望母台去緻祭莊姜夫人,卻從溱洧二水經過。
這水深不盈尺,卻也冬夏不幹,水源出在河南密邑西南馬嶺山下,從鄭城西北流入,複從東南流出。
所以,鄭國的百姓朝作夜息,必定要在此水經過。
因水淺不便行舟,若是富貴人家有馬可乘、有車可坐,俱是過得水的。
但是,貧窮賣販之人免不得要跣足而行。
夏秋之間天色炎熱,尚可褰衣涉水,及至春冬之交寒冰慘雪、風雨迷離,難道還可跣足渡水,必定要有橋梁方才稱便。
此時子産深知其故,常欲造一條橋以通行步。
怎奈鄭國的風水不宜在這二水之上造橋,子産非不博古知書,縱欲合那夏令上所說十月成梁之制,又不敢犯了國忌,博譽沽名,所以不行。
子産坐在車中,那車夫将車推下水中,恰好那車底隻離着三四寸光景。
那子産一面乘車渡水,一面舉目看那徒步的人,可也情慘。
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