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子路問強

關燈
将來鼓了一回。

    你說瑟聲果是如何?但見: 操弦動響,倚柱流音,淅淅曆曆,中多憤競之情。

    掙掙縱縱,無非金鐵之韻。

    爐煙時袅而自住,行雲既去而複回。

    高鳴快意座中人,側聽驚心牆外客。

     那日孔子燕居在内,忽然聞得一派瑟聲悠揚而至。

    孔子仔細聽了一回,不覺失驚道:“此瑟是誰人所作?”侍者回答道:“是子路在堂上鼓瑟。

    ”孔子遂徐徐步至堂上,果見子路在那裡操缦。

    他見夫子到來,即忙把瑟放在一邊,上前見禮。

    禮畢,孔子遂開言道:“先王之制音,以中聲為節。

    流入于南,不歸于北,今繇也。

    不入于中和生育之道,而好為北鄙殺伐之韻,豈能保七尺之體哉?”子路一聞此言,自覺跼蹐不安,煩悶不已,隻這一張臉上就像有幾十盆火在上面的通紅了,一個多時辰還不肯冷。

    從此之後懊恨無地,悔過自新,夜不思眠,晝不思食,把一個金剛般肥大的漢子竟成了骨瘦如柴的病鬼模樣了。

    孔子也歡喜知過而能改,這便是長進的了。

    正是: 狐疑難入學人傷,英俠從來情性香。

    受得幾番嗔共喜,返心自識有良方。

     子路學業既成,免不得也要為貧而仕。

    他正要借這俸祿之資,供養二親的甘旨。

    那時魯國中惟有三家最為強橫,而季氏又是三家中之最橫者。

    那季氏偏要附這收羅賢士的虛名,一日遣使将厚禮來到孔門求他兩個弟子為家臣。

    孔子細想道:季氏本不該事他的,隻是将計就計,這也不可預料,況弟子中多要為貧而仕的,我如今擇兩個極有才能的去,想來斷不誤事。

    故此就遣子路和冉求兩人去事季氏。

    那季氏擅權自用,罔上欺君,就是孔子也不時要譏刺他的。

    如何到遣二子去事他?一則為貧而仕,是論不得人的;一則從中取事,亦未可知。

    所以,子路雖仕于季氏,他卻不肯依附順從的,後來竟把季氏的費邑都堕了。

    你說那費邑正是季氏的窠巢,尚且堕了他的,難道肯幫他做甚歹事無成?那子路一心要弱三家,故堕費邑之後,又去堕那孟氏的郕邑,攻他不克,事卒真成,這是後話且不必細講了。

    那時,小邾大夫名射者,據在句繹地方。

    他叛了小邾,要來奔魯季氏,請與之盟。

    小邾射道:“吾但願得子路之一言足矣,何必用盟季氏。

    ”連忙差人來請子路商議,子路堅辭不允。

    季氏隻得又挽冉有來勸他道:“小邾大夫不信千乘之國,而信子之一言,子亦可謂重矣,何以辭為?”子路道:“魯若欲征伐小邾繇,雖死于小邾城下,亦無所怨。

    今彼叛君而來,不臣之徒繇義不與之言也。

    ”季氏終不敢強子路,而寝其盟。

    後人看到此處,有詩一首,單道子路的好處。

    詩曰: 名聞鄰國千鈞重,身鎮本邦百煉堅。

    義士一言重九鼎,其如義士不輕言。

     那子路聞得蒲邑中甚多壯士,常自想道:“吾輩生于天地間,若不能服盡世間的壯士,也算不得一個豪傑。

    今聞蒲邑多士,安得一日為宰于蒲,得與那些壯士往來一番,他若服我,便見我的力量,若不服我,就見我的不濟處。

    再加些學問,自己勉勵才好。

    畢竟是有志者事竟成,亦是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不知怎麼樣,子路一日果然做了蒲大夫。

    子路自授此職也覺滿懷歡喜,歸家去别了二親。

    那父母見他做了大夫,自不覺有許多快活的言語,更不覺有許多叮咛囑付的言語。

    子路領了親命,又來辭别孔子。

    孔子自聞得子路為蒲大夫,便甚憂這蒲邑難治,及見子路來别,便對他說些恭敬寬正的道理。

    子路聽了孔子的話,如獲珍寶一般,牢牢記在心裡。

    若是後世那些做官做吏的聽了這樣說話,畢竟笑他迂腐,怪他執闆,那裡肯放在心上。

    可見聖賢們作事真真在道理必體認,不是胡行亂做的。

    子路治蒲三年。

    孔子一日恰好打從那裡經過,忽然想起道:子路在此治蒲,我甚憂其難治,如今已是三年了,往往聞得人言傳他頗能理事,想來耳聞不如目擊,我今日正在這裡經過,何不親自觀看一番,便知端的。

    孔子自郊入邑,自邑至庭,細細觀其人民政事,再三歎賞。

    子路聞知連忙出來迎接,與孔子見了師弟之禮。

    那時禦車的就是子貢,子路又與子貢見了朋友之禮。

    大家都叙了些寒溫的話,後來又說些道義的話。

    住了數日,孔子與子貢又要起身,往别處去,子路一直送至郊外方回。

    正是: 心力今番俱已瘁,應知到處有風光。

     子路在蒲果然百姓安堵,工商樂業,就是平日所稱的那些壯士,那一個不斂容伏首?況且子路又極肯鼓舞作興他們。

    所以,一發彼此相得。

    不料禍從天降,福過災生。

    子路的父母雙雙得病,遂至危笃。

    他原是至孝的人,聞知父母有病臨危,即忙緻政回家去了。

    子路既出了仕,那些湯藥之費不必講的,兼以親身伏侍調理,可謂至矣,盡矣。

    隻因犯了笃症,雖盧扁再世,焉能挽回?半月之後,嗚呼哀哉,一死不能複生。

    子路居喪,哀毀骨立,真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矣。

    正是: 欲極終天恨,滔滔未有涯。

    淚酸目自竭,心碎痛方賒。

     有血偏如鳥,無雲可望家。

    支床惟藉骨,腸斷素輀車。

     子路居喪三年,兀自餘哀未忘。

    一日來見孔子,孔子勸再仕。

    子路道:“繇之出仕,原為二親,非自為也。

    今親已死矣,安敢言仕?”孔子道:“吾輩生于天地間,果然替世上做得一分事,正是廣我的孝思處,豈可把這孝道忒看得窄狹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