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子路問強
關燈
小
中
大
路道:“夫子訓誨,繇豈不知,隻是這魯國裡想是不能用我們的了。
每見夫子曆聘列國,繇以二親在堂,不能随行。
今二親已沒,夫子若是周流天下,繇願不辭勞苦,與夫子共圖進取。
一則濟世安民原是我輩的本念;二則各處的高人賢士也須與他識認一番。
不識夫子以為何如?”孔子道:“正合吾意,久蓄此心,今複得子為伴,可無慮矣。
”遂擇日起行,一師一弟遠遠望前途而去。
但見: 行遍青山綠野,遊窮錦界花城。
諸侯們、公卿們、大夫們,倒履以迎,掃席以待,愛聽他口内經綸。
樵山者、漁水者、耕野者,側目而笑,橫口而譏。
妒殺也塵中車馬,旅店中戒不得沽酒市脯,地圖上單隻少浮海居夷。
好一副素王素臣,倒做了難師難弟。
子路跟了孔子周遊列國,不知經了多少風霜,受了多少困苦,也不知見了多少君卿大夫,還不知遇了多少逸人隐士。
當日困于陳蔡,子路未免有些愠見起來,及至孔子去見南子,他就公然不悅。
這都是他高明之性,爽直之氣,自不必說了。
途中每每遇着隐士,那些人都自埋名隐姓的,那一個不與子路接談,也都道子路是個當今世上的人物,那一個不與他議論個高低。
他們既不肯把名姓說出來,但看他隐于下吏的,便喚他做晨門,喚他做封人;若是隐于耕稼的,便喚他做長沮,喚他做桀溺;幼的便喚他做童子;老的便喚他做丈人。
一任他笑着栖栖皇皇的不是,一任他說那隐遁的好處。
子路隻是堅心随着孔子,東奔西走,便是不得遇合,也都聽天繇命,絕無怨悔之心。
正是: 道途今日心如石,盟結當年臭似蘭。
孔子既已倦遊歸魯,卻好楚王聞得子路之賢,遣人将币帛禮物來聘子路。
子路遂别了孔子,竟自入楚去了。
那楚國原敬子路是孔門高弟,及見了他,果是舉動高潔,作事有方,愈加畏服,遂授子路為大夫。
那子路在楚累茵而坐,列鼎而食,行車百乘,積粟萬鐘,好不富貴,好不受用。
隻是那楚王聘子路的心,原是慕名,沒有甚麼真心要用的。
你說這些聖賢們,他真心要行道的,豈宜苟圖富貴?子路見楚王不足與有為的,竟自挂冠而去。
慕義空成圖上餅,蕭然歸去一身輕。
子路自棄楚大夫之職,依舊扮作遊士,半肩行李,跋涉山外,少不得曉行暮宿,渴飲饑餐。
一心隻指望回去依傍着孔子,退老于洙泗之上。
那歸魯的路,正好打從衛邦經過。
那衛大夫孔悝,外貌極像一個剛直的,中心實是奸險。
子路一見了他,竟道他是個好人。
你說子路為何就道他是好人?那孔悝正要假借招賢納士的名色,又聞子路是魯國賢人,故意裝出光明正大的腔子,況子路又是極爽利的人,所以不去查他平日做人歹處,片言相合,遂自傾心托膽,與他交好。
那孔悝也自再三款留,佯加欽敬,子路就做了孔悝的邑宰,竟在衛國為臣了。
那時,衛君正是出公辄,當初太子蒯聩,得罪于靈公,懼誅出奔,及靈公卒,出公以嫡孫當立為君,其父蒯聩居外不得入。
晉趙鞅納蒯聩于戚,蒯聩居戚,乃使人暗與孔悝通謀道:“如今太子在外,欲入為君,如能協力同謀,則富貴當與子共之。
”孔悝自恃才高,每恨出公不肯重用,聽得這說,要逐出公,另換國君。
極是中他的計謀,況且又說富貴同享,比出公不重用的如何?他心窩裡好似個虱子窠一般,東鑽西鑽,實是癢得熬不過了。
隻是眼前又幹礙子路在這裡,他是個剛直的人,若要用他做不義之事,不惟不從,畢竟就要叫喊出來,不曾得福,先自惹出一場大禍。
孔悝因此瞞過了子路,自去與别人商量,先着來人去回複蒯聩道:“這事非同小可,隻要太子拿定主意,餘外俱是孔悝一力耽當,自然停妥。
但事須謹密,少有漏洩,其禍不小,請太子酌量定了,自當使人通知也。
”那孔悝自與蒯聩私約之後,驚驚惴惴,惟恐子路知覺,日夜不安,偶爾心生一計,欣然便要行事。
這計果是如何?正是: 憑城狐鼠多奸計,拟困蛟龍入釜遊。
一日,子路正在衙署理治政事,忽見一人走過來禀道:“孔大夫有要緊事,即刻請去商議。
”子路遂乘了車,竟到孔悝宅裡。
隻見孔悝坐在中堂,見子路到即便起身相迎,見畢坐定。
孔悝遂開言道:“太子蒯聩挾晉國之勢,欲奪君位,如之奈何?”子路道:“如今君已定矣,何不禦之?”孔悝道:“朝中諸臣皆是懦弱,止可安享爵祿,有事誰敢當先?意欲相煩吾子往拒晉人,隻是你我俱不曾受得朝廷的甚麼高爵厚祿,替他出力也覺得不甘心些。
”子路道:“子言差矣!爵祿雖有高下,臣子總是一般,食人之食,必當終人之事。
若有用着我處,雖死不辭。
”孔悝道:“如今尚然不消用兵,晉國現遣一個使臣在城外驿中,先來講禮,然後用兵。
吾子若肯去與他辨折一番,說得他理窮心服,則事可大定矣!”子路道:“這卻何難?我當即往見之。
”孔悝複叮咛道:“這是大國使臣,不可輕易。
”子路道:“隻論理之長短,那論國之大小!”遂欣然命駕而往。
正是: 青龍白虎同行,吉兇全然未保。
孔悝隻等子路出了門,一面就差人去請蒯聩,一面聚集家徒,各各賞犒酒食,随即付與兵器一件,聽候指揮。
隻見蒯聩正在那裡懸望孔悝的消息,聞得孔悝着人來見,即便向前問道:“大夫有何話說?”那人道:“大
每見夫子曆聘列國,繇以二親在堂,不能随行。
今二親已沒,夫子若是周流天下,繇願不辭勞苦,與夫子共圖進取。
一則濟世安民原是我輩的本念;二則各處的高人賢士也須與他識認一番。
不識夫子以為何如?”孔子道:“正合吾意,久蓄此心,今複得子為伴,可無慮矣。
”遂擇日起行,一師一弟遠遠望前途而去。
但見: 行遍青山綠野,遊窮錦界花城。
諸侯們、公卿們、大夫們,倒履以迎,掃席以待,愛聽他口内經綸。
樵山者、漁水者、耕野者,側目而笑,橫口而譏。
妒殺也塵中車馬,旅店中戒不得沽酒市脯,地圖上單隻少浮海居夷。
好一副素王素臣,倒做了難師難弟。
子路跟了孔子周遊列國,不知經了多少風霜,受了多少困苦,也不知見了多少君卿大夫,還不知遇了多少逸人隐士。
當日困于陳蔡,子路未免有些愠見起來,及至孔子去見南子,他就公然不悅。
這都是他高明之性,爽直之氣,自不必說了。
途中每每遇着隐士,那些人都自埋名隐姓的,那一個不與子路接談,也都道子路是個當今世上的人物,那一個不與他議論個高低。
他們既不肯把名姓說出來,但看他隐于下吏的,便喚他做晨門,喚他做封人;若是隐于耕稼的,便喚他做長沮,喚他做桀溺;幼的便喚他做童子;老的便喚他做丈人。
一任他笑着栖栖皇皇的不是,一任他說那隐遁的好處。
子路隻是堅心随着孔子,東奔西走,便是不得遇合,也都聽天繇命,絕無怨悔之心。
正是: 道途今日心如石,盟結當年臭似蘭。
孔子既已倦遊歸魯,卻好楚王聞得子路之賢,遣人将币帛禮物來聘子路。
子路遂别了孔子,竟自入楚去了。
那楚國原敬子路是孔門高弟,及見了他,果是舉動高潔,作事有方,愈加畏服,遂授子路為大夫。
那子路在楚累茵而坐,列鼎而食,行車百乘,積粟萬鐘,好不富貴,好不受用。
隻是那楚王聘子路的心,原是慕名,沒有甚麼真心要用的。
你說這些聖賢們,他真心要行道的,豈宜苟圖富貴?子路見楚王不足與有為的,竟自挂冠而去。
慕義空成圖上餅,蕭然歸去一身輕。
子路自棄楚大夫之職,依舊扮作遊士,半肩行李,跋涉山外,少不得曉行暮宿,渴飲饑餐。
一心隻指望回去依傍着孔子,退老于洙泗之上。
那歸魯的路,正好打從衛邦經過。
那衛大夫孔悝,外貌極像一個剛直的,中心實是奸險。
子路一見了他,竟道他是個好人。
你說子路為何就道他是好人?那孔悝正要假借招賢納士的名色,又聞子路是魯國賢人,故意裝出光明正大的腔子,況子路又是極爽利的人,所以不去查他平日做人歹處,片言相合,遂自傾心托膽,與他交好。
那孔悝也自再三款留,佯加欽敬,子路就做了孔悝的邑宰,竟在衛國為臣了。
那時,衛君正是出公辄,當初太子蒯聩,得罪于靈公,懼誅出奔,及靈公卒,出公以嫡孫當立為君,其父蒯聩居外不得入。
晉趙鞅納蒯聩于戚,蒯聩居戚,乃使人暗與孔悝通謀道:“如今太子在外,欲入為君,如能協力同謀,則富貴當與子共之。
”孔悝自恃才高,每恨出公不肯重用,聽得這說,要逐出公,另換國君。
極是中他的計謀,況且又說富貴同享,比出公不重用的如何?他心窩裡好似個虱子窠一般,東鑽西鑽,實是癢得熬不過了。
隻是眼前又幹礙子路在這裡,他是個剛直的人,若要用他做不義之事,不惟不從,畢竟就要叫喊出來,不曾得福,先自惹出一場大禍。
孔悝因此瞞過了子路,自去與别人商量,先着來人去回複蒯聩道:“這事非同小可,隻要太子拿定主意,餘外俱是孔悝一力耽當,自然停妥。
但事須謹密,少有漏洩,其禍不小,請太子酌量定了,自當使人通知也。
”那孔悝自與蒯聩私約之後,驚驚惴惴,惟恐子路知覺,日夜不安,偶爾心生一計,欣然便要行事。
這計果是如何?正是: 憑城狐鼠多奸計,拟困蛟龍入釜遊。
一日,子路正在衙署理治政事,忽見一人走過來禀道:“孔大夫有要緊事,即刻請去商議。
”子路遂乘了車,竟到孔悝宅裡。
隻見孔悝坐在中堂,見子路到即便起身相迎,見畢坐定。
孔悝遂開言道:“太子蒯聩挾晉國之勢,欲奪君位,如之奈何?”子路道:“如今君已定矣,何不禦之?”孔悝道:“朝中諸臣皆是懦弱,止可安享爵祿,有事誰敢當先?意欲相煩吾子往拒晉人,隻是你我俱不曾受得朝廷的甚麼高爵厚祿,替他出力也覺得不甘心些。
”子路道:“子言差矣!爵祿雖有高下,臣子總是一般,食人之食,必當終人之事。
若有用着我處,雖死不辭。
”孔悝道:“如今尚然不消用兵,晉國現遣一個使臣在城外驿中,先來講禮,然後用兵。
吾子若肯去與他辨折一番,說得他理窮心服,則事可大定矣!”子路道:“這卻何難?我當即往見之。
”孔悝複叮咛道:“這是大國使臣,不可輕易。
”子路道:“隻論理之長短,那論國之大小!”遂欣然命駕而往。
正是: 青龍白虎同行,吉兇全然未保。
孔悝隻等子路出了門,一面就差人去請蒯聩,一面聚集家徒,各各賞犒酒食,随即付與兵器一件,聽候指揮。
隻見蒯聩正在那裡懸望孔悝的消息,聞得孔悝着人來見,即便向前問道:“大夫有何話說?”那人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