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關燈
有鐵。

     洺州廣平郡,望。

    本武安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絁、綿、紬、油衣。

    戶九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口六十八萬三千二百八十。

    縣六。

    永年,望。

    平恩,上。

    臨洺,緊。

    武德元年以臨洺、武安、肥鄉、邯鄲置紫州,四年州廢,縣皆隸磁州,六年以臨洺、肥鄉來屬。

    狗山有太宗故壘,討劉黑闥于此。

    雞澤,上。

    武德四年置。

    有普樂縣,武德初置,後陷竇建德,遂廢。

    有漳、洺南隄二,沙河南隄一,永徽五年築。

    肥鄉,上。

    州又領清漳、池水二縣。

    會昌三年省清漳入肥鄉,池水入曲周。

    曲周。

    上。

    武德四年置。

     惠州,上,本磁州,武德元年以相州之滏陽、臨水、成安置。

    貞觀元年州廢,滏陽、成安還隸相州。

    永泰元年,昭義節度使薛嵩表復以相州之滏陽,洺州之邯鄲、武安置。

    天祐三年以「磁」「慈」聲一,更名。

    土貢:紗、磁石。

    縣四。

    滏陽,望。

    邯鄲,上。

    貞觀元年隸洺州。

    武安,上。

    武德六年隸洺州。

    有錫。

    昭義。

    上。

    本臨水,武德六年省,永泰元年復置,更名。

    有鐵。

     鎮州常山郡,大都督府。

    本恒州恒山郡,治石邑,義寧元年析隋高陽郡置。

    武德四年徙治真定。

    天寶元年更郡名,十五載曰平山,尋復為恒山。

    元和十五年避穆宗名更。

    土貢:孔雀羅、瓜子羅、春羅、梨。

    戶五萬四千六百三十三,口三十四萬二千一百三十四。

    縣十一。

    有恒陽軍,開元中置。

    真定,望。

    武德六年析置恒山縣,貞觀元年省。

    載初元年曰中山,神龍元年復故名。

    槀城,緊。

    義寧元年置鉅鹿郡,并析置柏肆、新豐、宜安三縣。

    武德元年曰廉州。

    四年,以趙州之鼓城、定州之毋極、冀州之鹿城隸之,省柏肆、新豐、宜安入槀城。

    貞觀元年州廢,以鹿城隸深州,鼓城、毋極隸定州,槀城來屬。

    天祐二年更曰槀平。

    石邑,緊。

    九門,上。

    義寧元年置九門郡,并析置新市、信義二縣。

    武德元年曰觀州,五年州廢,省信義、新市,以九門來屬。

    行唐,中。

    武德四年置玉城縣,五年省滋陽縣入焉。

    長壽二年曰章武,神龍元年復故名。

    大曆三年以縣置泜州,又以靈壽及定州之恒陽隸之。

    九年州廢,縣還故屬。

    井陘,中。

    義寧元年置井陘郡,又析置葦澤縣。

    武德元年曰井州,後又領鹿泉及房山、蒲吾、靈壽。

    貞觀元年省蒲吾入房山,鹿泉、葦澤入井陘。

    十七年州廢,縣皆來屬。

    有鐵。

    有離隔山。

    平山,中。

    本房山。

    義寧元年置房山郡,又置蒲吾縣。

    武德元年曰嶽州,四年州廢,縣皆隸井州。

    天寶十五載更名。

    有鐵。

    有白馬關。

    有房山。

    獲鹿,中。

    本鹿泉,天寶十五載更名。

    有故井陘關,一名土門關。

    東北十裡有大唐渠,自平山至石邑,引太白渠溉田。

    有禮教渠,總章二年,自石邑西北引太白渠東流入真定界以溉田。

    天寶二年,又自石邑引大唐渠東南流四十三裡入太白渠。

    有抱犢山。

    靈壽,中。

    義寧元年以縣置燕州,四年州廢,隸井州。

    鼓城,中。

    本隸定州,大曆三年來屬。

    欒城。

    中。

    本隸趙州,大曆二年來屬,天祐二年更名欒氏。

     冀州信都郡,上。

    本治信都,武德六年徙治下博,貞觀元年復故治,龍朔二年更名魏州,鹹亨三年復故名。

    土貢:絹、綿。

    戶十一萬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萬五百二十。

    縣九。

    信都,望。

    天祐二年更曰堯都。

    東二裡有葛榮陂,貞觀十一年,刺史李興公開,引趙照渠水以注之。

    南宮,望。

    西五十九裡有濁漳隄,顯慶元年築。

    有通利渠,延載元年開。

    堂陽,上。

    西南三十裡有渠,自鉅鹿入縣境,下入南宮,景龍元年開。

    西十裡有漳水隄,開元六年築。

    棗彊,上。

    武邑,上。

    武德四年析置昌亭縣,貞觀元年省。

    北三十裡有衡漳右隄,顯慶元年築。

    衡水,上。

    南一裡有羊令渠,載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北流,貫城注隍。

    阜城,望。

    天祐二年更曰漢阜。

    蓨,上。

    本隸德州,永泰元年來屬。

    武彊。

    望。

    貞觀元年隸深州,州廢來屬。

    後復隸深州,開元二年來屬。

    永泰元年復隸深州,唐末來屬。

     深州饒陽郡,上。

    武德四年以定州之安平、瀛州之饒陽置,尋徙治饒陽。

    貞觀十七年州廢,縣還故屬。

    先天二年,以瀛州之饒陽,冀州之鹿城、下博、武彊,定州之安平復置。

    土貢:絹。

    戶萬八千八百二十五,口三十四萬六千四百七十二。

    縣七。

    陸澤,上。

    先天二年析饒陽、鹿城置。

    饒陽,望。

    武德四年析置無蔞縣,貞觀元年省。

    束鹿,上。

    本鹿城,天寶十五載更名。

    安平,上。

    博野,望。

    本隸滿州。

    武德五年以博野、清苑、定州之義豐置蠡州,八年州廢,縣還故屬,九年復以博野、清苑置。

    貞觀元年州廢,以博野、清苑隸瀛州。

    永泰中以博野來屬。

    元和十年復隸瀛州,後又來屬。

    樂壽,緊。

    本隸瀛州,大曆中來屬,元和十年復隸瀛州,後又來屬。

    下博。

    上。

    本隸冀州,貞觀元年來屬。

    州廢,還隸冀州。

    後又來屬。

    開元二年隸冀州。

    永泰元年復來屬。

    有永寧軍,貞元十年置。

     趙州趙郡,望。

    武德初治柏鄉,四年徙治平棘,五年更名欒州,貞觀初復故名。

    土貢:絹。

    戶六萬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萬五千二百三十八。

    縣八。

    平棘,上。

    東二裡有廣潤陂,引太白渠以注之,東南二十裡有畢泓,皆永徽五年令弓志元開,以畜洩水利。

    寧晉,緊。

    本癭陶,天寶元年更名。

    地旱鹵。

    西南有新渠,上元中,令程處默引洨水入城以溉田,經十餘裡,地用豐潤,民食乃甘。

    昭慶,望。

    本大陸,武德四年曰象城,天寶元年更名。

    西南二十裡有建初陵、啟運陵,二陵共塋。

    城下有灃水渠,儀鳳三年,令李玄開,以溉田通漕。

    柏鄉,上。

    西有千金渠、萬金堰,開元中,令王佐所浚築,以疏積潦。

    高邑,中。

    臨城,中。

    本房子,天寶元年更名,天祐二年更曰房子。

    贊皇,中。

    元氏。

    上。

    有靈山、封龍山。

     滄州景城郡,上。

    本渤海郡,治清池,武德元年徙治饒安,六年徙治胡蘇,貞觀元年復治清池。

    土貢:絲布、柳箱、葦簟、糖蟹、鱧鮬。

    戶十二萬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萬五千七百五。

    縣七。

    西南有橫海軍,開元十四年置,天寶後廢,大曆元年復置。

    清池,緊。

    西北五十五裡有永濟隄二,永徽二年築。

    西四十五裡有明溝河隄二,西五十裡有李彪澱東隄及徒駭河西隄,皆三年築。

    西四十裡有衡漳隄二,顯慶元年築。

    西北六十裡有衡漳東隄,開元十年築。

    東南二十裡有渠,注毛氏河,東南七十裡有渠,注漳,並引浮水,皆刺史姜師度開。

    西南五十七裡有無棣河,東南十五裡有陽通河,皆開元十六年開。

    南十五裡有浮河隄、陽通河隄,又南三十裡有永濟北隄,亦是年築。

    有甘井二,十年,令毛某母老,苦水鹹無以養,縣舍穿地,泉湧而甘,民謂之毛公井。

    有鹽。

    鹽山,緊。

    武德四年置東鹽州,五年,以景州之清池并析鹽山置浮水縣以隸之。

    貞觀元年州廢,省浮水,以清池、鹽山來屬。

    有鹽。

    長蘆,上。

    本隸瀛州。

    武德四年,以長蘆、平舒、魯城及滄州之清池置景州。

    貞觀元年州廢,以平舒還隸瀛州,長蘆、魯城來屬。

    樂陵,上。

    本隸棣州,武德八年來屬,大和二年又隸棣州,尋復來屬。

    饒安,上。

    武德四年析置鬲津縣,貞觀元年省入樂陵。

    無棣,上。

    貞觀元年省入陽信,八年復置,大和二年隸棣州,尋來屬。

    有無棣溝通海,隋末廢,永徽元年,刺史薛大鼎開。

    乾符。

    上。

    本魯城,乾符元年生野稻水穀二千餘頃,燕、魏飢民就食之,因更名。

     景州,上。

    貞元三年析滄州之弓高、東光、臨津置。

    長慶元年州廢,縣還滄州,二年復以弓高、東光、臨津、南皮、景城置。

    大和四年,州又廢,縣還滄州。

    景福元年復置。

    土貢:葦簟。

    縣四。

    弓高,上。

    本隸德州,武德四年,以弓高及胡蘇、東光,冀州之阜城、蓨、安陵、觀津置觀州,并析東光置安陵縣,析蓨置觀津縣。

    六年以胡蘇隸滄州。

    貞觀元年省觀津,復以胡蘇隸觀州。

    十七年州廢,以弓高、東光、胡蘇隸滄州,蓨、安陵隸德州,阜城還隸冀州。

    東光,上。

    南二十裡有靳河,自安陵入浮河,開元中開。

    臨津,上。

    本胡蘇,天寶元年更名。

    南皮。

    上。

    古毛河自臨津經縣入清池,開元十年開。

    有唐昌軍,貞元二十一年置。

     德州平原郡,上。

    土貢:絹、綾。

    戶八萬三千二百一十一,口六十五萬九千八百五十五。

    縣六。

    安德,緊。

    長河,上。

    東南有張公故關。

    平原,上。

    大和二年隸齊州,三年來屬。

    平昌,上。

    貞觀十七年省般縣入焉,大和二年隸齊州,三年來屬。

    有馬頰河,久視元年開,號「新河」。

    將陵,望。

    安陵。

    望。

    景福元年隸景州,尋復來屬。

     定州博陵郡,上。

    本高陽郡,天寶元年更名。

    土貢:羅、紬、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二包綾、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