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地理二
河南道,蓋古豫、兗、青、徐之域,漢河南、弘農、潁川、汝南、陳留、沛、泰山、濟陰、濟南、東萊、齊、山陽、東海、琅邪、北海、千乘、東郡,及梁、楚、魯、東平、城陽、淮陽、菑川、高密、泗水等國,暨平原、渤海、九江之境。
洛、陝負河而北,為實沈分;負河而南,虢、汝、許及新鄭之地,為鶉火分;鄭、汴、陳、蔡、潁為壽星分;宋、亳、徐、宿、鄆、曹、濮為大火分;兗、海、沂、泗為降婁分;青、淄、密、登、萊、齊、棣為玄枵分;滑為娵訾分;濠為星紀分。
為府一,州二十九,縣百九十六。
其名山:三崤、少室、砥柱、蒙、嶧、嵩高、泰嶽。
其大川:伊、洛、汝、潁、沂、泗、淮、濟。
厥賦:絹、絁、綿、布。
厥貢:絲布、葛、席、〈土廷〉埴盎缶東都,隋置,武德四年廢。
貞觀六年號洛陽宮,顯慶二年曰東都,光宅元年曰神都,神龍元年復曰東都,天寶元年曰東京,上元二年罷京,肅宗元年復為東都。
皇城長千八百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其崇三丈七尺,曲折以象南宮垣,名曰太微城。
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衛,曰紫微城,武後號太初宮。
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聽政。
都城前直伊闕,後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以象河漢。
東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連苑,北自東城而東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萬五千五十步,其崇丈有八尺,武後號曰金城。
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開元元年為府。
土貢:文綾、繒、縠、絲葛、埏埴盎缶、苟杞、黃精、美果華、酸棗。
戶十九萬四千七百四十六,口百一十八萬三千九十二。
縣二十。
有府三十九,曰武定、復梁、康城、柏林、巖邑、陽樊、王陽、永嘉、邵南、慕善、政教、鞏洛、伊陽、懷音、軹城、洛汭、郟鄏、伊川、洛泉、通谷、潁源、宜陽、金谷、王屋、成皐、夏邑、原邑、原城、鶴臺、函谷、千秋、同軌、餞濟、溫城、具茨、寶圖、鈞臺、承雲、軒轅。
河南,赤。
垂拱四年析河南、洛陽置永昌縣。
永昌元年更河南曰合宮。
長安二年省永昌。
神龍元年復曰河南,二年又曰合宮,唐隆元年復故名。
有洛漕新潭,大足元年開,以置租船。
龍門山東抵天津,有伊水石堰,天寶十載,尹裴迥置。
有瀍水,避武宗名曰吉水,宣宗立,復故名。
洛陽,赤。
天授三年析洛陽、永昌置來庭縣,長安二年省。
神龍二年更洛陽曰永昌,唐隆元年復故名。
偃師,畿。
天寶七載,尹韋濟以北坡道迂,自縣東山下開新道通孝義橋。
西北有故富平津、河陽故關。
鞏,畿。
有洛口倉。
緱氏,次赤。
貞觀十八年省,上元二年復置。
有恭陵,有和陵,在太平山,本懊來山,天祐元年更名。
東南有轘轅故關。
陽城,畿。
武德四年,王世充偽令王雄來降,以陽城、嵩陽、陽翟置嵩州,又析三縣地置康城縣。
貞觀三年州廢,省康城。
萬歲登封元年將封嵩山,改陽城曰告成。
神龍元年復故名,二年復為告成。
天祐二年更名陽邑。
有測景臺,開元十一年,詔太史監南宮說刻石表焉。
登封,畿。
本嵩陽,貞觀十七年省入陽城。
永淳元年營奉天宮,分陽城、緱氏復置,二年省。
光宅元年復置。
萬歲登封元年更名,神龍元年曰嵩陽,二年復曰登封。
嵩山有中嶽祠,有少室山;有三陽宮,聖曆三年置。
陸渾,畿。
有鳴皐山。
有漢故關。
伊闕,畿。
北有伊闕故關。
有陸渾山,一名方山。
新安,畿。
義寧二年以縣置新安郡。
武德元年曰穀州,以熊州之澠池隸之,并析置東垣縣。
四年省東垣。
貞觀元年來屬。
有長石山。
澠池,畿。
貞觀元年徙穀州來治。
西五裡有紫桂宮,儀鳳二年置。
調露二年曰避暑宮,永淳元年曰芳桂宮,弘道元年廢。
福昌,畿。
本宜陽。
義寧二年以宜陽、澠池、永寧置宜陽郡,武德元年曰熊州。
二年更宜陽曰福昌,因隋宮為名。
四年以洛州之壽安隸之。
貞觀元年州廢,以福昌、永寧二縣隸穀州。
六年徙穀州來治。
八年以虢州之長水隸之。
顯慶二年州廢,以福昌、永寧、長水來屬。
西十七裡有蘭昌宮;有故隋福昌宮,顯慶三年復置。
有女幾山。
長水,畿。
本長淵,隸弘農郡,義寧元年更名。
武德元年隸虢州,貞觀八年隸穀州,顯慶二年來屬。
有錫。
西有高門關、松陽故關、鵜鶘故關。
永寧,畿。
本熊耳,義寧二年更名,隸宜陽郡。
武德三年以永寧、崤置函州。
八年州廢,以永寧隸熊州,崤隸陝州。
西五裡有崎岫宮,西三十三裡有蘭峰宮,皆顯慶三年置。
壽安,畿。
初隸穀州,貞觀七年來屬。
西二十九裡有連昌宮,顯慶三年置。
西南四十裡萬安山有興泰宮,長安四年置,并析置興泰縣,神龍元年省。
有錦屏山,武後所名。
密,畿。
武德三年以縣置密州,并置零水、洧源二縣。
四年州廢,省零水、洧源,以密隸鄭州。
龍朔二年來屬。
有羽山。
河清,畿。
本大基,武德二年置,隸懷州,八年省。
鹹亨四年析河南、洛陽、新安、王屋、濟源、河陽復置,并置柏崖縣,尋省柏崖。
先天元年更名。
會昌三年隸孟州,尋還屬,後廢。
鹹通中復置。
有柏崖倉。
潁陽,畿。
本武林,載初元年析河南、伊闕、嵩陽置。
開元十五年更名。
西北有大谷故關。
倚箔山有鍾乳,貞觀七年采。
伊陽,畿。
先天元年析陸渾置。
有太和山。
有銀、銅、錫。
伊水有金。
王屋。
畿。
武德元年更名邵伯,隸邵州。
貞觀元年州廢,隸懷州。
顯慶二年復故名,來屬。
有王屋山。
汝州臨汝郡,雄。
本伊州襄城郡,貞觀八年更州名,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絁。
戶六萬九千三百七十四,口二十七萬三千七百五十六。
縣七。
有府四,
洛、陝負河而北,為實沈分;負河而南,虢、汝、許及新鄭之地,為鶉火分;鄭、汴、陳、蔡、潁為壽星分;宋、亳、徐、宿、鄆、曹、濮為大火分;兗、海、沂、泗為降婁分;青、淄、密、登、萊、齊、棣為玄枵分;滑為娵訾分;濠為星紀分。
為府一,州二十九,縣百九十六。
其名山:三崤、少室、砥柱、蒙、嶧、嵩高、泰嶽。
其大川:伊、洛、汝、潁、沂、泗、淮、濟。
厥賦:絹、絁、綿、布。
厥貢:絲布、葛、席、〈土廷〉埴盎缶東都,隋置,武德四年廢。
貞觀六年號洛陽宮,顯慶二年曰東都,光宅元年曰神都,神龍元年復曰東都,天寶元年曰東京,上元二年罷京,肅宗元年復為東都。
皇城長千八百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其崇三丈七尺,曲折以象南宮垣,名曰太微城。
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衛,曰紫微城,武後號太初宮。
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聽政。
都城前直伊闕,後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以象河漢。
東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連苑,北自東城而東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萬五千五十步,其崇丈有八尺,武後號曰金城。
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開元元年為府。
土貢:文綾、繒、縠、絲葛、埏埴盎缶、苟杞、黃精、美果華、酸棗。
戶十九萬四千七百四十六,口百一十八萬三千九十二。
縣二十。
有府三十九,曰武定、復梁、康城、柏林、巖邑、陽樊、王陽、永嘉、邵南、慕善、政教、鞏洛、伊陽、懷音、軹城、洛汭、郟鄏、伊川、洛泉、通谷、潁源、宜陽、金谷、王屋、成皐、夏邑、原邑、原城、鶴臺、函谷、千秋、同軌、餞濟、溫城、具茨、寶圖、鈞臺、承雲、軒轅。
河南,赤。
垂拱四年析河南、洛陽置永昌縣。
永昌元年更河南曰合宮。
長安二年省永昌。
神龍元年復曰河南,二年又曰合宮,唐隆元年復故名。
有洛漕新潭,大足元年開,以置租船。
龍門山東抵天津,有伊水石堰,天寶十載,尹裴迥置。
有瀍水,避武宗名曰吉水,宣宗立,復故名。
洛陽,赤。
天授三年析洛陽、永昌置來庭縣,長安二年省。
神龍二年更洛陽曰永昌,唐隆元年復故名。
偃師,畿。
天寶七載,尹韋濟以北坡道迂,自縣東山下開新道通孝義橋。
西北有故富平津、河陽故關。
鞏,畿。
有洛口倉。
緱氏,次赤。
貞觀十八年省,上元二年復置。
有恭陵,有和陵,在太平山,本懊來山,天祐元年更名。
東南有轘轅故關。
陽城,畿。
武德四年,王世充偽令王雄來降,以陽城、嵩陽、陽翟置嵩州,又析三縣地置康城縣。
貞觀三年州廢,省康城。
萬歲登封元年將封嵩山,改陽城曰告成。
神龍元年復故名,二年復為告成。
天祐二年更名陽邑。
有測景臺,開元十一年,詔太史監南宮說刻石表焉。
登封,畿。
本嵩陽,貞觀十七年省入陽城。
永淳元年營奉天宮,分陽城、緱氏復置,二年省。
光宅元年復置。
萬歲登封元年更名,神龍元年曰嵩陽,二年復曰登封。
嵩山有中嶽祠,有少室山;有三陽宮,聖曆三年置。
陸渾,畿。
有鳴皐山。
有漢故關。
伊闕,畿。
北有伊闕故關。
有陸渾山,一名方山。
新安,畿。
義寧二年以縣置新安郡。
武德元年曰穀州,以熊州之澠池隸之,并析置東垣縣。
四年省東垣。
貞觀元年來屬。
有長石山。
澠池,畿。
貞觀元年徙穀州來治。
西五裡有紫桂宮,儀鳳二年置。
調露二年曰避暑宮,永淳元年曰芳桂宮,弘道元年廢。
福昌,畿。
本宜陽。
義寧二年以宜陽、澠池、永寧置宜陽郡,武德元年曰熊州。
二年更宜陽曰福昌,因隋宮為名。
四年以洛州之壽安隸之。
貞觀元年州廢,以福昌、永寧二縣隸穀州。
六年徙穀州來治。
八年以虢州之長水隸之。
顯慶二年州廢,以福昌、永寧、長水來屬。
西十七裡有蘭昌宮;有故隋福昌宮,顯慶三年復置。
有女幾山。
長水,畿。
本長淵,隸弘農郡,義寧元年更名。
武德元年隸虢州,貞觀八年隸穀州,顯慶二年來屬。
有錫。
西有高門關、松陽故關、鵜鶘故關。
永寧,畿。
本熊耳,義寧二年更名,隸宜陽郡。
武德三年以永寧、崤置函州。
八年州廢,以永寧隸熊州,崤隸陝州。
西五裡有崎岫宮,西三十三裡有蘭峰宮,皆顯慶三年置。
壽安,畿。
初隸穀州,貞觀七年來屬。
西二十九裡有連昌宮,顯慶三年置。
西南四十裡萬安山有興泰宮,長安四年置,并析置興泰縣,神龍元年省。
有錦屏山,武後所名。
密,畿。
武德三年以縣置密州,并置零水、洧源二縣。
四年州廢,省零水、洧源,以密隸鄭州。
龍朔二年來屬。
有羽山。
河清,畿。
本大基,武德二年置,隸懷州,八年省。
鹹亨四年析河南、洛陽、新安、王屋、濟源、河陽復置,并置柏崖縣,尋省柏崖。
先天元年更名。
會昌三年隸孟州,尋還屬,後廢。
鹹通中復置。
有柏崖倉。
潁陽,畿。
本武林,載初元年析河南、伊闕、嵩陽置。
開元十五年更名。
西北有大谷故關。
倚箔山有鍾乳,貞觀七年采。
伊陽,畿。
先天元年析陸渾置。
有太和山。
有銀、銅、錫。
伊水有金。
王屋。
畿。
武德元年更名邵伯,隸邵州。
貞觀元年州廢,隸懷州。
顯慶二年復故名,來屬。
有王屋山。
汝州臨汝郡,雄。
本伊州襄城郡,貞觀八年更州名,天寶元年更郡名。
土貢:絁。
戶六萬九千三百七十四,口二十七萬三千七百五十六。
縣七。
有府四,